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可降解微纳米塑料生物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与 展望 被引量:4
1
作者 黄丹妮 章敏 +4 位作者 高富龙 郑榕辉 黄文树 薄军 方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5-201,共27页
近年来用生物可降解塑料(BPs)替代传统塑料(CPs)被认为是应对塑料污染危机的有效途径。由于BPs比CPs更容易分解成微纳米塑料(MNPs),因此生物可降解微纳米塑料(BMNPs)的生物毒性效应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但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BM... 近年来用生物可降解塑料(BPs)替代传统塑料(CPs)被认为是应对塑料污染危机的有效途径。由于BPs比CPs更容易分解成微纳米塑料(MNPs),因此生物可降解微纳米塑料(BMNPs)的生物毒性效应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但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BMNPs本身、渗滤液及其与其他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物3个方面入手,系统总结了BMNPs生物毒性效应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关注BMNPs与传统微纳米塑料(CMNPs)之间的差异。本文总结的研究显示,与CMNPs相比,BMNPs的生物毒性效应表现为减弱、无显著变化和显著增强的研究结果分别占总研究结果的21%、25%和54%。其中BMNPs的生物毒性效应显著增强主要原因在于,首先BMNPs表面比CMNPs更加粗糙复杂,对被测生物表现出更强的机械性损伤能力。其次,进入生物体内的BMNPs会被生物分解成更小尺寸的塑料,更容易进入生物体的组织和细胞,产生更大的危害效应。此外,BMNPs更容易被微生物所吸收,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正常生理功能,对相关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一系列连锁负面影响。再者,BMNPs在分解、降解和老化过程中能更快地释放出添加剂,并且释放出的某些化合物具有更强的生物可利用性。最后,与CMNPs相比,BMNPs与其他污染物产生的复合生物毒性效应更强,这与BMNPs特殊的表面和内部结构造成其对污染物拥有更强的吸附和解吸能力有关。本文还通过梳理上述研究存在的不足,对未来BMNPs生物毒性效应的研究、检测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BPs污染的有效防治和生态风险评估,以及MNPs相关产品的管理和认证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塑料 传统塑料 生物毒性效应 微纳米塑料 复合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汞的迁移转化及其生物毒性效应 被引量:14
2
作者 苗亚琼 熊丹 林清 《绿色科技》 2016年第12期59-61,共3页
指出了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汞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汞对大气、水体、土壤的严重污染,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到生物体的健康,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介绍了汞的理化性质,汞污染的来源,汞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汞污染对生物体造... 指出了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汞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汞对大气、水体、土壤的严重污染,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到生物体的健康,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介绍了汞的理化性质,汞污染的来源,汞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汞污染对生物体造成的危害,提出了汞污染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移转化 环境污染 生物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重金属对生物毒性效应的分子机理 被引量:36
3
作者 郁建栓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8-31,共4页
初步阐明了重金属对生物产生毒性效应的分子机理以及重金属参与生物过程的生物活性点位;阐述了金属离子对生物活性点位的竞争及其对金属生物毒性的影响;讨论了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积累的分子机理以及对生物毒性的关系。
关键词 重金属 生物活性点位 生物毒性效应 中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酚类化合物的水生生物毒性效应与生态风险评估
4
作者 刘泽洋 徐春 孙述海 《岩矿测试》 2025年第4期794-806,共13页
氯酚类化合物(CPs)具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性,同时易富集于水环境中,其水生生物毒性和生态风险备受关注。目前关于CPs污染物的末端处理存在一些不足,如吸附法成本较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臭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法会造成高能耗和增加环... 氯酚类化合物(CPs)具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性,同时易富集于水环境中,其水生生物毒性和生态风险备受关注。目前关于CPs污染物的末端处理存在一些不足,如吸附法成本较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臭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法会造成高能耗和增加环境生态危害。因此从污染源头的角度出发,针对CPs分子进行一定程度分子修饰,可有效地解决在末端处理时产生的问题。本文以源头修饰为手段对CPs生态风险进行减弱替代,并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筛选。基于简易公式评分法辅助构建了CPs水生生物毒性综合效应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模型,依据此模型的三维等势图进行低水生生物毒性综合效应的CPs分子修饰,并将新设计的替代物分子与可表征各环境性质的受体进行分子对接,以打分值作为评价其各项效应的依据,设计并筛选出水生生物毒性较低(毒性降低0.55%~4.62%)、杀虫和防腐性能较强(杀虫性能提升5.27%~30.67%,防腐性能提升0.12%~11.98%)、环境友好性较优(性能提升16.43%~18.76%)的4种CPs替代物分子(2-C_(2)H_(5)取代、2-CH_(2)NH_(2)取代、2-NH_(2)取代、2-SH取代)。并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对磷脂双分子层结构与替代物分子进行分子动力学计算,即模拟细胞膜对CPs的吸附能力,表明4种CPs替代物分子均具有较低的生物积累效应(生物积累效应降低9.71%~40.20%)。本研究结果可为CPs水生生物毒性效应及生态风险评估提供新方法,为CPs环境友好性改性技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酚类化合物 水生生物毒性效应 生态风险评估 特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溢油污染对硬骨鱼类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徐侨悦 李西山 熊德琪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8-189,共12页
综述并分析了国内外溢油污染对硬骨鱼类的毒性效应的研究现状。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作为溢油污染中危害水生生物的主要致毒组分,能够通过多种暴露途径对硬骨鱼类造成不良影响,且主要通过氧化应激、胚胎发... 综述并分析了国内外溢油污染对硬骨鱼类的毒性效应的研究现状。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作为溢油污染中危害水生生物的主要致毒组分,能够通过多种暴露途径对硬骨鱼类造成不良影响,且主要通过氧化应激、胚胎发育毒性、神经毒性、心脏毒性、肝脏和肾脏毒性等方式对机体产生组织结构损伤、器官功能障碍等损害。本文旨在提出当前研究中尚未解决的相关问题,为未来全面解析溢油污染造成的生物毒性机制和评估生态风险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油污染 多环芳烃 硬骨鱼 生物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西部海域河流入海口沉积物酸可挥发性硫、同步提取重金属分布特征与生物毒性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际标 杨波 +1 位作者 陈涛 陈春亮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9-101,共13页
对深圳西部海域7个河流入海口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和同步可提取重金属(SEM)的区域和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对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物毒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深圳西部海域河流入海口沉积物AVS的含量范围为0.54~24.17μm... 对深圳西部海域7个河流入海口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和同步可提取重金属(SEM)的区域和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对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物毒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深圳西部海域河流入海口沉积物AVS的含量范围为0.54~24.17μmol·g^(-1)之间,平均为10.74μmol·g^(-1),分布规律为后海河河口>西乡河河口>新圳河河口>大沙河河口>铁岗水库洪排口>福永河河口>深圳河河口;ΣSEM含量范围为5.58~32.18μmol·g^(-1)之间,平均值为15.63μmol·g^(-1),分布规律为铁岗水库洪排口>深圳河河口>福永河河口>新圳河河口>西乡河河口>后海河河口>大沙河河口。ΣSEM垂直分布规律与AVS相似,都有先增高后降低趋势;沉积物中AVS与沉积物有机碳(TOC)、粒度以及溶出液p H呈显著性相关,河口区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越高、粒度越大、p H越高越有利于AVS生成;对沉积物进行重金属生物毒性效应分析,表层沉积物中(ΣSEM/AVS)、(ΣSEM-AVS)和(ΣSEM-AVS)/foc值(foc为有机碳百分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7~8.93、–5.58~16.85μmol·g^(-1)和-244.30~2071.65μmol·g^(-1),而柱状沉积物中(ΣSEM/AVS)、(ΣSEM-AVS)和(ΣSEM-AVS)/foc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38~8.93、-19.69~36.05μmol·g^(-1)和-1278.27~2931.28μmol·g^(-1)。其中,福永河河口、铁岗水库洪排口和深圳河河口沉积物重金属表现为高生物毒性效应,应加强重金属污染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可挥发性硫化物 同步可提取重金属 生物毒性效应 河流入海口 深圳西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四环素废水剩余污泥毒性效应及其对Cu^(2+)吸附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秦松岩 王昕彤 +1 位作者 解永磊 罗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0-104,111,共6页
该文研究了以填埋为可能处置途径的盐酸四环素废水剩余污泥对环境的生物毒性效应及未来填埋过程中对重金属的截留作用。该污泥中四环素含量为1 367.12μg/g,在水中2 h后的四环素浸出量为13.883μg/g,24 h增加至20.834μg/g。经250℃处... 该文研究了以填埋为可能处置途径的盐酸四环素废水剩余污泥对环境的生物毒性效应及未来填埋过程中对重金属的截留作用。该污泥中四环素含量为1 367.12μg/g,在水中2 h后的四环素浸出量为13.883μg/g,24 h增加至20.834μg/g。经250℃处理后污泥浸出液中四环素含量显著减少,2 h为2.459μg/g,24 h为2.912μg/g。通过对斜生栅藻及502发光菌的抑制率,确定污泥毒性等级为Ⅰ级、微毒。研究了pH、时间和温度因素对Cu^(2+)的吸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对Cu^(2+)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在p H范围3~7内,温度范围在15~30℃,接触时间达到90 min时,污泥去除Cu^(2+)的效率能到90%以上。通过研究可知,高温对污泥中的四环素有较强的削减作用,且污泥对Cu^(2+)有良好的截留能力,因此建议发酵类抗生素废水剩余污泥经高温处理后填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四环素 剩余污泥 生物毒性效应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POPs全氟烷基化合物污染毒理学评述 被引量:9
8
作者 洪文秀 费磊 +4 位作者 左胜鹏 秦伯强 周守标 蒋小峰 丁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5-82,共8页
全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是近年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研究领域一大新的热点。该文概述了PFCs的结构和来源,分析了PFCs的迁移转化、污染机理以及生物毒性效应,介绍了检测和处... 全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是近年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研究领域一大新的热点。该文概述了PFCs的结构和来源,分析了PFCs的迁移转化、污染机理以及生物毒性效应,介绍了检测和处理方法以及PFCs的风险评价,指出PFCs为新型POPs,具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和温室效应的潜在活性。此外,该文还提出了现阶段PFCs研究的薄弱环节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烷基化合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污染机理 生物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