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金生物条形码技术检测痕量二噁英类化合物 被引量:6
1
作者 赵立凡 李媛媛 徐顺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8-192,共5页
建立一种基于纳米金生物条形码技术的二噁英快速筛检方法.利用二噁英诱导激活的芳香烃受体复合物,特异识别以纳米金为报告基团的二噁英反应探针,该探针被释放后进行条形码放大,通过纳米金银染技术增强识别信号,并记录其吸光度值,从而可... 建立一种基于纳米金生物条形码技术的二噁英快速筛检方法.利用二噁英诱导激活的芳香烃受体复合物,特异识别以纳米金为报告基团的二噁英反应探针,该探针被释放后进行条形码放大,通过纳米金银染技术增强识别信号,并记录其吸光度值,从而可以简单灵敏地快速筛检二噁英类化合物.在一定的反应时间和浓度范围内(10-14~10-10mol/L),溶液的吸光度值与2,3,7,8-四氯二苯并二噁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浓度之间呈正相关,方法检测限为0.01pmol/L,变异系数为5%~8%.用纳米金生物条形码(Nano-Barcode,nanoparticle-based bio-barcode)方法和现有的生物分析方法(CALUX,chemical-activated luciferase gene expression)分别测定TCDD标准品,并绘制剂量效应曲线.结果表明,本方法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重复性好.本研究纳米金生物条形码方法的检测灵敏度高于CALUX将近5倍(EC50分别为4×10-12mol/L和2×10-11mol/L),检测限较CALUX降低了10倍(检测限分别为1×10-14mol/L和1×10-13mol/L),变异系数分别为5%~8%和15%~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颗粒 银染增强 二噁英类化合物 四氯二苯并二噁英 生物条形码 多环芳烃受体 毒性当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条形码探针和金纳米颗粒的大肠杆菌O157:H7检测 被引量:5
2
作者 蒲小平 杨海麟 周楠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77-181,共5页
建立一种基于生物条形码探针和金纳米颗粒(gold nanoparticles,AuNPs)对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检测的新方法。用生物功能化的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和AuNPs与目标物大肠杆菌O157:H7进行免疫反应,形成MNPs/目标物/Au... 建立一种基于生物条形码探针和金纳米颗粒(gold nanoparticles,AuNPs)对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检测的新方法。用生物功能化的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和AuNPs与目标物大肠杆菌O157:H7进行免疫反应,形成MNPs/目标物/AuNPs"三明治"式复合体。利用去杂交将AuNPs上标记的条形码DNA释放出来,通过DNA探针杂交条形码DNA引起AuNPs颜色变化来确定大肠杆菌O157:H7的存在,这种颜色变化很容易用裸眼观察到并且可以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定量分析,该方法在纯样品和牛奶中最低检测限为102CFU/mL,检测范围为102~106CFU/mL。应用基于生物条形码探针和AuNPs对大肠杆菌O157:H7检测具有准确、快速、操作简单的优点,为食品安全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纳米颗粒 金纳米颗粒 生物条形码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大肠杆菌O157:H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培 尹会敏 +3 位作者 穆文静 栗慧 武二斌 魏东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2-177,共6页
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诊断工具,已逐渐应用于蛋白质、核酸和小分子物质的检测。生物条形码技术通过构建“纳米金颗粒-目标物-磁纳米颗粒”三明治结构,利用磁场作用,将结合在纳米金颗粒表面的大量相同序列的寡聚核苷酸洗脱下来... 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诊断工具,已逐渐应用于蛋白质、核酸和小分子物质的检测。生物条形码技术通过构建“纳米金颗粒-目标物-磁纳米颗粒”三明治结构,利用磁场作用,将结合在纳米金颗粒表面的大量相同序列的寡聚核苷酸洗脱下来,并进一步放大信号,实现对目标物的间接或直接检测。本文介绍了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综述了生物条形码与生物芯片银染技术、酶标纳米金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微孔板银染技术以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等高灵敏放大信号技术的联合应用;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探索其最佳反应条件、优化操作步骤和多种物质的残留检测,开发标准化、商业化的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免疫试剂盒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 蛋白质 核酸 小分子物质 三明治结构 纳米金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条形码信号放大的电化学方法检测hIgG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瑶 蒙丽君 +1 位作者 官菊芳 晋晓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8-311,共4页
通过抗原抗体的特异性识别作用以及生物条形码的信号放大作用,构建了一种新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以检测人免疫球蛋白(hIgG)。将抗体Ab1修饰到金电极上,加入抗原(hIgG),经过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再将已制备好的纳米金标记抗体Ab2和生物条... 通过抗原抗体的特异性识别作用以及生物条形码的信号放大作用,构建了一种新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以检测人免疫球蛋白(hIgG)。将抗体Ab1修饰到金电极上,加入抗原(hIgG),经过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再将已制备好的纳米金标记抗体Ab2和生物条形码(Ab2-AuNPs-B)修饰到该免疫传感器上,通过观察电化学阻抗的变化来监控免疫传感器的构建过程。利用生物条形码的信号放大作用,通过循环伏安法和差示脉冲伏安法对hIgG的含量进行定量检测,其检出限达到0.4×10-5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条形码 信号放大技术 生物传感器 hIgG 纳米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生物条形码和杂交链式反应构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蛋白激酶活性分析
5
作者 张慧莲 苏爱雯 +4 位作者 吴永菊 张艳丽 王红斌 杨文荣 庞鹏飞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52-1460,共9页
该文结合纳米生物条形码和杂交链式反应(HCR)双重信号放大策略构建了一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蛋白激酶A(PKA)的活性分析。以MoS2/AuNPs纳米复合材料作为玻碳电极修饰材料,半胱氨酸修饰的底物肽链通过Au-S键自组装到修饰电极表面。当存... 该文结合纳米生物条形码和杂交链式反应(HCR)双重信号放大策略构建了一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蛋白激酶A(PKA)的活性分析。以MoS2/AuNPs纳米复合材料作为玻碳电极修饰材料,半胱氨酸修饰的底物肽链通过Au-S键自组装到修饰电极表面。当存在目标物PKA时,底物肽链被磷酸化,可与纳米生物条形码(S1-AuNPs-Ab)特异性结合,以S1-AuNPs-Ab探针中S1链作为引发链,可诱导发夹DNA(H1和H2)发生杂交链式反应。HCR产物吸附亚甲基蓝(MB)电活性分子,产生放大的电化学响应信号,实现对PKA活性的定量分析。该电化学传感器检测PKA的线性范围为10^(-3)~20 U/mL,检出限(S/N=3)为3×10^(-4) U/mL。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可用于实际样品细胞裂解液中PKA的活性测定和蛋白激酶抑制剂的筛选及激酶相关药物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A 纳米生物条形码 杂交链式反应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利用CRISPR/Cas9对细胞添加生物条形码的新方法
6
作者 魏喻 周昌阳 李艳利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0-45,共6页
旨在利用CRISPR/Cas9对细胞添加不同的生物条形码(Barcode),实现对细胞进行不同的标记。将生物条形码序列、条件诱导性Cas9序列及相应的sg RNA序列通过PB酶整合到细胞中,诱导Cas9表达之后对生物条形码序列测序分析细胞的标记情况。所设... 旨在利用CRISPR/Cas9对细胞添加不同的生物条形码(Barcode),实现对细胞进行不同的标记。将生物条形码序列、条件诱导性Cas9序列及相应的sg RNA序列通过PB酶整合到细胞中,诱导Cas9表达之后对生物条形码序列测序分析细胞的标记情况。所设计的生物条形码含有6个相互重叠的sg RNA识别位点,这种设计可以使条形码序列只会被Cas9切割一次。结果显示,所设计的生物条形码序列在N2a细胞中经Dox诱导之后能够高效地被Cas9切割,所挑的9个克隆中,生物条形码序列有9种不同的基因型。含有受loxp-stop-loxp调控表达Cas9的序列及生物条形码序列的E14胚胎干细胞经Cre诱导之后,挑单克隆测序分析显示,21株细胞中仅2株单克隆细胞生物条形码保持原来的基因型,另外19株有18种不同的基因型。成功建立了可进行时空调控地在细胞内高效添加特异且相对稳定的生物条形码标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条形码 CRISPR/Cas9 细胞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