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菜磷素吸收和土壤生物有效性磷对碳、磷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海帆 赵普生 郭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72-2081,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磷水平紫色土中油菜磷素吸收以及土壤生物有效性磷含量对外源碳、磷的响应,挖掘不同磷水平条件下,碳、磷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的潜力。【方法】供试高磷土壤取自蔬菜地,有效磷、全磷含量分别为163.23 mg/kg、1.72 g/kg,... 【目的】研究不同磷水平紫色土中油菜磷素吸收以及土壤生物有效性磷含量对外源碳、磷的响应,挖掘不同磷水平条件下,碳、磷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的潜力。【方法】供试高磷土壤取自蔬菜地,有效磷、全磷含量分别为163.23 mg/kg、1.72 g/kg,低磷土壤取自粮田,有效磷和全磷含量分别为3.93 mg/kg、0.31 g/kg。油菜盆栽试验设置不加碳不加磷(CK)、添加磷(+P)、添加碳(+C)、加碳加磷(+C+P)4个处理,碳源为葡萄糖,磷为磷酸二铵。油菜种植30天后,测定油菜地上部生物量、磷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磷(MBP)含量和磷酸酶活性,并采用基于生物有效性磷的分级方法(BBP法)测定土壤中CaCl_(2)-P、Citrate-P、Enzyme-P、HCl-P含量。【结果】低磷土壤中,+P、+C+P处理油菜地上部生物量分别较CK处理提高了239%、120%,地上部磷含量分别提高了71.43%、58.33%,而高磷土壤中,添加碳、磷(+P、+C、+C+P)对油菜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提高了油菜地上部磷含量,+P、+C、+C+P处理分别比CK处理高出30.55%、33.45%、42.52%。与CK处理相比,低磷土壤中添加碳、磷对Enzyme-P提升最大,平均提高了2.76倍,+P、+C+P处理的CaCl_(2)-P含量分别增加24.76%、27.72%,+C处理显著提高了Citrate-P含量,添加碳、磷(+P、+C、+C+P)对HCl-P均未产生显著影响;高磷土壤中+P、+C、+C+P处理降低了土壤中的CaCl_(2)-P含量,以+C处理下降最为显著,比CK处理减少了34.45%,而Citrate-P、Enzyme-P、HCl-P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P、+C、+C+P处理的Citrate-P含量相较于CK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12.50%、17.43%、24.47%。低磷土壤+P、+C、+C+P处理的土壤MBP、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较CK处理提高了28.80%~59.39%、5.96%~6.69%,而高磷土壤的MBP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只对+C、+C+P处理有所响应,MBP含量相较于CK处理分别提高了35.65%、37.08%,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了5.33%、7.76%。【结论】低磷土壤中添加磷有利于油菜的生长,在高磷土壤中,添加磷只能增加油菜地上部磷的奢侈吸收,对生物量无促进作用。低磷土壤添加磷、碳均可提升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而高磷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对外源碳的响应更显著。因此,低磷土壤中应同时添加碳、磷提高磷肥的效应,而高磷土壤应补充有机碳提升土壤中磷的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BP法 油菜 生物有效性磷 生物 酸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稻田土壤生物有效性磷及水稻磷吸收 被引量:37
2
作者 蒋炳伸 沈健林 +2 位作者 王娟 李勇 吴金水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09-317,共9页
基于生物有效性的土壤磷(biologically-based P,BBP)分级方法从植物根际介导的磷吸收机制的4个方面,即根截获、有机酸螯合、酶水解和质子分泌产生的酸化来对土壤磷进行分级,能够更便捷地评价土壤磷的有效性状况。以我国亚热带典型双季... 基于生物有效性的土壤磷(biologically-based P,BBP)分级方法从植物根际介导的磷吸收机制的4个方面,即根截获、有机酸螯合、酶水解和质子分泌产生的酸化来对土壤磷进行分级,能够更便捷地评价土壤磷的有效性状况。以我国亚热带典型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田间试验设置秸秆未还田且间歇淹水(S0W1)、秸秆还田且间歇淹水(S1W1)、秸秆未还田且长期淹水(S0W2)和秸秆还田且长期淹水(S1W2)4个处理,采用BBP法测定4种生物有效性磷,即氯化钙溶液浸提的磷(CaCl 2-P)、酶溶液浸提的磷(Enzyme-P)、柠檬酸溶液浸提的磷(Citrate-P)和盐酸溶液浸提的磷(HCl-P),测定了水稻磷含量并计算磷吸收量,旨在探讨秸秆还田和水分管理对稻田土壤生物有效性磷组分和水稻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季,秸秆还田处理较相应秸秆未还田处理显著增加土壤CaCl 2-P、Enzyme-P和Citrate-P,长期淹水较间歇灌溉增加CaCl 2-P和Citrate-P;晚稻季,秸秆还田处理较相应秸秆未还田处理显著增加Enzyme-P和Citrate-P,长期淹水较间歇灌溉增加CaCl 2-P。秸秆还田配合间歇灌溉及秸秆未还田配合长期淹水在早晚稻季均较对应处理(S0W1)降低HCl-P。土壤有效磷与Enzyme-P和Citrate-P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稻田有效磷主要来源于Enzyme-P和Citrate-P。秸杆还田处理较相应的秸秆未还田处理相比较显著降低早稻籽粒磷总吸收量,尤其长期淹水条件下,早稻磷总吸收量最低;而晚稻季秸秆还田处理水稻籽粒和秸秆磷吸收量高于秸秆未还田处理,且水分管理影响不显著。生物有效性磷含量(除HCl-P外)与水稻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早稻磷总吸收量呈负相关,而与晚稻磷总吸收量呈正相关。稻田土壤Citrate-P含量仅次于HCl-P,表明土壤Citrate-P对水稻磷吸收起主要贡献。综合来看,双季稻田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和水稻磷素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水分管理 土壤生物有效性磷 水稻总吸收 水稻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秆生物炭添加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马长林 高博涵 王艳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33-1541,共9页
为明确稻秆生物炭添加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生物有效性组分的影响,基于水稻种植的盆栽试验,采用模拟生物活化的磷素分析方法(BBP法),分析了生物炭在不施加(CK)、施加一年(B1)和两年(B2)条件下,不同水稻生育期稻田土壤中可溶性磷(CaCl_(2)-P... 为明确稻秆生物炭添加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生物有效性组分的影响,基于水稻种植的盆栽试验,采用模拟生物活化的磷素分析方法(BBP法),分析了生物炭在不施加(CK)、施加一年(B1)和两年(B2)条件下,不同水稻生育期稻田土壤中可溶性磷(CaCl_(2)-P)、易被酶矿化的有机磷(Enzyme-P)、易被有机酸活化释放的磷(Citrate-P)和潜在无机磷(HCl-P)4个组分磷与全磷(TP)、有效磷(Bray-P)及磷素活化系数(PAC)的变化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与CK相比,B1处理的稻田土壤TP、Bray-P及BBP磷组分均无显著变化;B2处理稻田土壤TP、Bray-P、Citrate-P和HCl-P含量均显著增加,而CaCl_(2)-P、Enzyme-P含量无显著变化。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延长,各处理HCl-P/TP均显著上升;B2处理下CaCl_(2)-P/TP与Enzyme-P/TP均显著上升。相关分析表明:生物炭添加后稻田土壤Bray-P、TP与土壤pH显著正相关;CaCl_(2)-P与HCl-P、TP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效铁呈显著负相关;Citrate-P与TP、HCl-P极显著正相关,与Enzyme-P、pH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效铝极显著负相关。稻秆生物炭通过影响稻田土壤pH、有效铁和有效铝含量,间接地调控且显著增加了红壤性稻田土壤中TP、Bray-P、PAC及生物有效磷组分含量,稻秆生物炭的合理施用有利于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壤磷素有效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生物 红壤性水稻土 盆栽试验 水稻 生物有效性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磷添加会增加不同年限稻田磷素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2
4
作者 曹华 李欢 +2 位作者 樊慧琳 牛犇 王艳玲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526,共12页
为明确不同数量外源磷添加对稻田磷生物有效性组分的影响,以江西鹰潭孙家小流域内新稻田(NP,2~3 a)、中期稻田(MP,20~30 a)和老稻田(OP,400~500 a)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浓度外源磷[0(CK)、125(P1)、250(P2)、500(P3)、625(P4)、750(P5)mg... 为明确不同数量外源磷添加对稻田磷生物有效性组分的影响,以江西鹰潭孙家小流域内新稻田(NP,2~3 a)、中期稻田(MP,20~30 a)和老稻田(OP,400~500 a)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浓度外源磷[0(CK)、125(P1)、250(P2)、500(P3)、625(P4)、750(P5)mg·kg^(-1)(以P计)]添加的淹水培养实验(0~80 d),采用模拟生物活化的磷素分级方法(BBP法),分析了淹水条件下外源磷添加后稻田BBP组分磷的增量(Δ)动态变化,探讨了各组分磷增量的相关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淹水条件下,稻田有效磷(Bray-P)及BBP组分磷增量随磷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BBP组分磷增量由小到大依次为:氯化钙磷增量(ΔCa-P)、酶提取磷增量(ΔEn-P)、柠檬酸磷增量(ΔCi-P)、盐酸磷(ΔHC-P)。培养15天时,新稻田ΔCa-P与ΔCi-P达到最大值;培养60天时,中期稻田ΔCa-P、ΔEn-P、ΔHC-P及ΔBray-P达到最大值;而老稻田中各组分磷随时间变化不明显。通径分析表明:外源添加磷对新稻田和老稻田ΔBray-P有显著直接正效应。外源磷添加虽能显著增加稻田磷素生物组分有效性,但其增量最大值的出现时段不同,新稻田与中期稻田中生物有效磷增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磷添加后的第15天与60天,因此,适时适量地施用磷肥对稻田磷素肥力提升与稻田磷素流失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素分级法(BBP) 生物有效性 添加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十五里河沉积物生物有效性氮磷分布及相关性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如忠 李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73-881,共9页
在巢湖十五里河采集15个沉积物柱样,对表层(0~10 cm)沉积物生物有效性氮、磷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十五里河表层沉积物的各形态〔IEF(离子交换态),WAEF(弱酸可提取态),SAEF(强碱可提取态)和SOEF(强氧化剂可... 在巢湖十五里河采集15个沉积物柱样,对表层(0~10 cm)沉积物生物有效性氮、磷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十五里河表层沉积物的各形态〔IEF(离子交换态),WAEF(弱酸可提取态),SAEF(强碱可提取态)和SOEF(强氧化剂可提取态)〕生物有效性氮、磷含量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变化性.w(生物有效性氮)占w(TN)的53.4%~67.9%,且w(SOEF-N)>w(IEF-N)>w(SAEF-N)>w(WAEF-N),其中w(SOEF-N)为411.35~965.47mgkg,占w(TN)的33.4%~43.7%;w(生物有效性磷)占w(TP)的47.3%~89.4%,且w(SAEF-P)>w(SOEF-P)>w(WAEF-P)>w(IEF-P),其中w(SAEF-P)为311.74~960.33 mgkg,占w(TP)的33.0%~78.0%.不同形态生物有效性氮的相关性较差,其中w(IEF-N)与w(WAEF-N)和w(SAEF-N)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42和-0.122;w(WAEF-N)和w(SAEF-N)和w(SOEF-N)的相关系数仅为0.320~0.513.生物有效性磷的相关性相对较强,其中w(IEF-P)与w(WAEF-P)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27,w(WAEF-P)与w(SAEF-P)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53.不同形态生物有效性氮、磷的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效性 生物有效性磷 沉积物 十五里河 巢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体系恩诺沙星的添加对微生物磷素转化机制的影响
6
作者 潘玮涵 李佳颖 +3 位作者 刘顺莉 谢小雨 陈新平 郎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2-116,共15页
通过研究有机肥体系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的添加对土壤中含有机磷矿化、无机磷溶解关键基因的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特征的影响,揭示有机肥施用背景下抗生素的添加对磷循环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的磷素转化机制。选取重庆市潼南区紫色土为... 通过研究有机肥体系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的添加对土壤中含有机磷矿化、无机磷溶解关键基因的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特征的影响,揭示有机肥施用背景下抗生素的添加对磷循环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的磷素转化机制。选取重庆市潼南区紫色土为基质土壤,外源添加2%有机肥(鸡粪),设置3种恩诺沙星处理,分别为0 mg/kg(CK)、 0.5 mg/kg(Low-ENR)、 5 mg/kg(High-ENR),种植辣椒(辛香8号),利用基于生物有效性的(Biologically-Based Phosphorus,BBP)磷分级方法,测定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并结合Real-Time qPCR、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不同恩诺沙星的添加对土壤中含有机磷矿化和无机磷溶解的关键基因(分别为phoD和pqqC)的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特征的影响及其介导的土壤的磷素转化机制。结果表明:抗生素的添加对氯化钙提取态磷(CaCl_(2)-P)、酶提取态磷(Enzyme-P)以及盐酸提取态磷(HCl-P)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第7 d Low-ENR处理下土壤中柠檬酸提取态磷(Citrate-P)的含量显著增加。有机肥施用后的恩诺沙星添加在第7d影响了土壤中含phoD和pqqC基因细菌的群落结构,但对phoD和pqqC基因丰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恩诺沙星的添加主要抑制了含phoD基因的细菌群落的网络平均度(Average Degree),Alphaproteobacteria和Gammaproteobacteria分别为土壤含phoD和pqqC基因细菌的关键类群,均属于变形菌门,与群落的复杂度密切相关。Mantel检验结果表明:优势类群中的Pseudolabrys和Pseudonocardia分别与土壤Enzyme-P和Citrate-P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恩诺沙星处理时间的延长(第30 d),其相关性降低。恩诺沙星的添加显著抑制了辣椒植株的生长和磷吸收。一系列结果说明有机肥背景下,恩诺沙星的添加通过影响含phoD和pqqC基因的细菌群落组成和网络特征,调控了土壤磷酸酶的活性和磷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有机矿化基因 无机溶解基因 基于生物有效性分级方法 网络分析 群落稳定性 素转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磷的矿化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万年 杨子 +5 位作者 严玉鹏 王小明 殷辉 徐仁扣 谭文峰 冯雄汉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347,共14页
有机磷作为土壤磷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矿化过程在全球磷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理解土壤有机磷矿化过程有助于陆地生态系统中磷的高效利用与管理。土壤有机磷矿化机制主要关注由能量需求驱动的微生物对有机质氧化的生物矿化,以及植... 有机磷作为土壤磷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矿化过程在全球磷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理解土壤有机磷矿化过程有助于陆地生态系统中磷的高效利用与管理。土壤有机磷矿化机制主要关注由能量需求驱动的微生物对有机质氧化的生物矿化,以及植物对磷养分需求驱动的磷酸酶介导有机磷水解的生化矿化。近年来,非生物矿化尤其是矿物表面催化水解矿化机制及其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土壤生态系统中的碳和氮等生源要素与土壤有机磷矿化密切相关,其中碳通过有效驱动微生物对有机磷进行矿化,而氮则通过酶代谢的方式实现,二者相互作用,深刻影响土壤有机磷矿化过程。此外,不同农艺措施(如施肥方式、耕作方式、施用生物炭等)、土壤理化性质(如pH、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通气状况等)、微生物生物量、土壤CO_(2)浓度、植被、污染物等诸多因素均会影响土壤有机磷矿化并产生相应的环境生态效应。本文综述了土壤有机磷矿化研究进展,归纳了有机磷矿化的土壤过程、影响因素和调控途径,并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 循环 酸酶 矿化过程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峡谷型水库沉积物磷形态分布及污染评价——以万峰水库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柳英 焦树林 +3 位作者 王磊 李银久 李娟 韦宗校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1-1143,I0018,共14页
开展岩溶峡谷型水库沉积物磷形态分布、影响因素及污染风险研究,对区域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典型岩溶峡谷型水库——万峰水库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特征基础上,识别沉积物磷形态空间分异影响... 开展岩溶峡谷型水库沉积物磷形态分布、影响因素及污染风险研究,对区域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典型岩溶峡谷型水库——万峰水库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特征基础上,识别沉积物磷形态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并进行磷污染评价。结果表明,(1)沉积物总磷(TP)含量为79.37~438.04 mg/kg,无机磷(IP)占比为73.26%~78.84%,IP是沉积物磷的主要赋存形态。铁铝结合态无机磷(Fe/Al-Pi)含量为16.86~91.82 mg/kg,是IP的主要赋存形态;弱吸附态有机磷(H_(2)O-Po)含量为0.27~8.03 mg/kg,是有机磷(OP)的主要赋存形态。(2)残渣态磷(Res-P)、弱吸附态无机磷(H_(2)O-Pi)、钙结合态无机磷(Ca-Pi)、潜在活性无机磷(NaHCO_(3)-Pi)、Fe/Al-Pi是TP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沉积物的厚度对于TP具有多重作用,与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显著。(3)生物有效性磷(BAP)含量为66.97~201.46 mg/kg,占TP的55.6%~59.6%;磷污染指数均值为0.53,生物有效性指数均值为0.81。表明沉积物磷污染程度整体为轻度污染,但仍存在潜在的内源磷污染上覆水体风险。建议岩溶峡谷型水库在控制外源磷输入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内源磷的管理,以降低内源磷释放污染上覆水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形态 污染评价 生物有效性磷 岩溶峡谷型水库 万峰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何桐 谢健 +1 位作者 余汉生 方宏达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6-131,共6页
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磷具有不同的生物有效性和地球化学行为,它们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包含着许多环境地球化学信息。因此,对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环境地球化学意义。采用SEDEX法将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磷分离开... 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磷具有不同的生物有效性和地球化学行为,它们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包含着许多环境地球化学信息。因此,对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环境地球化学意义。采用SEDEX法将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磷分离开,继而分析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较高,平均高达341.87 mg/kg;无机磷所占的比例很高,平均达85.11%,平均含量为290.81 mg/kg;有机磷的平均含量为51.05 mg/kg。表层沉积物中的碎屑态磷是无机磷的主要赋存形态,平均占无机磷的47.67%;其次为自生磷灰石及钙结合态磷,平均占无机磷的34.79%;铁结合态磷和吸附态磷分别仅占无机磷中的10.23%和7.31%。其中,潜在的生物有效性磷(包括Ads-P、Fe-P和OP)平均占总磷的29.40%。在空间分布上,各站间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差异与污染物的陆源输入、沉积物性质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分布特征 生物有效性磷 表层沉积物 大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和煤泥添加对风沙土壤肥力及苜蓿产量的影响
10
作者 吴秀琳 王力恒 +2 位作者 赵雪淞 王雪松 张婷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6-326,共11页
煤矸石和煤泥大量排放和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还造成了资源浪费,亟需规模化生态利用。不同产区煤矸石和煤泥中黏土矿物和石英的含量占比各不相同,由于成分差异较大,其综合利用途径也不同。本文以富含黏土矿物的煤矸石和煤泥作为沙化土壤生... 煤矸石和煤泥大量排放和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还造成了资源浪费,亟需规模化生态利用。不同产区煤矸石和煤泥中黏土矿物和石英的含量占比各不相同,由于成分差异较大,其综合利用途径也不同。本文以富含黏土矿物的煤矸石和煤泥作为沙化土壤生态修复材料,在科尔沁沙地沙化土壤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煤矸石和煤泥,以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为供试植物进行盆栽实验,测定供试土壤理化性质、生物有效性磷(BBP)组分及苜蓿产量,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数,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探究土壤肥力与苜蓿产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未添加煤矸石和煤泥的空白对照(CK)相比,煤矸石和煤泥的添加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增加了土壤生物有效性磷含量和苜蓿产量。与单独煤矸石或煤泥施加处理相比,二者复配的改良效果更好,其中添加10%煤矸石和15%煤泥条件下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和苜蓿产量最高,IFI值提高了169.93%,苜蓿产量提高了76.38%。4种BBP组分:盐酸提取态磷(HCl-P)、柠檬酸提取态磷(Citrate-P)、酶提取态磷(Enzyme-P)、氯化钙提取态磷(CaCl2-P)含量分别提高36.23%、26.30%、246.07%、210.28%。相关性分析表明,IFI值与苜蓿产量之间呈良好的正相关性。冗余分析表明,Enzyme-P是评价该改良方式的关键因子,其对苜蓿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贡献率高达87.0%,说明富含黏土矿物的煤矸石和煤泥混合添加可以明显提高沙地土壤肥力和苜蓿产量,Enzyme-P含量是影响苜蓿生物量积累的关键因子。本文研究为煤矸石和煤泥资源化利用及风沙土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煤泥 土壤肥力 生物有效性磷 苜蓿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毛竹林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艺雄 张华锋 +3 位作者 李全 张君波 王绍良 宋新章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5-704,共10页
【目的】了解氮输入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及其转化机制,为实现毛竹林土壤磷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毛竹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氮添加梯度:0(对照)、30、60、90 kg·hm-2·a-1,利用生物有效磷分... 【目的】了解氮输入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及其转化机制,为实现毛竹林土壤磷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毛竹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氮添加梯度:0(对照)、30、60、90 kg·hm-2·a-1,利用生物有效磷分级方法测定表层土壤(0~20 cm)和深层土壤(20~40 cm)中的磷组分包括可溶性无机磷(CaCl2-P)、活性无机磷(Citrate-P)、酶水解有机磷(Enzyme-P)和可溶性活性无机磷质子(HCl-P)质量分数,探讨氮添加对毛竹林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有效磷和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相比,氮添加显著(P<0.05)增加了所有土层土壤中的CaCl2-P质量分数(28.5%~63.3%)和深层土壤中Enzyme-P质量分数(16.3%~33.6%),而对深层土壤中HCl-P质量分数无显著影响(P>0.05)。低氮处理显著(P<0.05)增加了表层土壤中Citrate-P质量分数(43.5%),中高氮处理显著(P<0.05)增加了表层土壤中HCl-P质量分数(101.0%~155.2%)。在对照和氮添加处理中,表层土壤中的不同磷组分质量分数均显著(P<0.05)高于深层土壤。表层土壤中不同磷组分均与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深层土壤中仅Enzyme-P与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P<0.01)。氮添加通过降低土壤pH,增加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磷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促进了土壤不同磷组分向土壤有效磷的转化。【结论】氮添加提高了毛竹林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为全球变化背景下毛竹林高效经营提供了科学参考。图5表3参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生物有效性磷 毛竹 土壤微生物 酸性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中地区水旱轮作酸性土磷、铁形态转化及机理 被引量:9
12
作者 崔宸阳 严玉鹏 +2 位作者 王小明 刘凡 冯雄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993-2003,共11页
为探讨华中地区水旱轮作体系酸性土壤磷与铁的形态转化以及磷生物有效性变化,本研究于2018年和2019年水稻收获后采集该区域典型酸性红壤(低磷铁比)和黄棕壤(高磷铁比),采用张守敬-杰克逊无机磷分级方法和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对干湿... 为探讨华中地区水旱轮作体系酸性土壤磷与铁的形态转化以及磷生物有效性变化,本研究于2018年和2019年水稻收获后采集该区域典型酸性红壤(低磷铁比)和黄棕壤(高磷铁比),采用张守敬-杰克逊无机磷分级方法和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对干湿交替培养样品磷形态、生物有效性磷(DGT-P)与铁(DGT-Fe)、Fe(Ⅱ)及无定形氧化铁(Fe)等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淹水过程中黄棕壤和红壤pH逐渐升高趋于中性;二者氧化还原电势(Eh)在淹水期间降低,土壤环境呈明显的还原条件。淹水过程黄棕壤和红壤中Fe与Fe均增加,干燥后均明显降低。黄棕壤与红壤磷形态以铁结合态磷(Fe-P)与闭蓄态磷(Oc-P)为主,干湿交替过程中黄棕壤Oc-P向Fe-P转化,红壤Fe-P向Oc-P转化。在水-土界面以下120 mm土壤垂直剖面内,黄棕壤DGT-P和DGT-Fe释放水平先增加后减少;红壤DGT-Fe增加,DGT-P减少,黄棕壤P和Fe的同步释放相关性更显著。研究表明,干湿交替条件下酸性土壤磷形态主要是Fe-P与Oc-P之间转化,低P/Fe红壤以磷闭蓄化为主,高P/Fe黄棕壤Fe-P增加,以铁吸附磷为主;淹水导致DGT-P含量增加,生物有效性增加;干燥过程磷闭蓄化加深,但磷有效性并无明显降低,这与土壤磷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铁 干湿交替 铁比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量与施磷方式对旱地土壤磷组分及小麦磷吸收利用的影响
13
作者 曾祥 孔雪琴 +4 位作者 刘强 程红岩 李世清 岳善超 沈玉芳 《水土保持学报》 2025年第3期315-324,共10页
[目的]从旱地土壤磷生物有效性的角度,探究不同施磷量与施磷方式对土壤磷生物有效性及冬小麦磷吸收利用的影响,为黄土旱塬冬小麦合理施磷提高产量及磷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旱58”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0(P0)、60(P60)、120 ... [目的]从旱地土壤磷生物有效性的角度,探究不同施磷量与施磷方式对土壤磷生物有效性及冬小麦磷吸收利用的影响,为黄土旱塬冬小麦合理施磷提高产量及磷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旱58”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0(P0)、60(P60)、120 kg/hm^(2)(P120)3个施磷(P2O5)量和撒施(S)、条施(T)2种施磷方式,研究施磷量与施磷方式对土壤各形态磷、冬小麦产量、生物量、磷吸收量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土壤磷生物有效性变化对产量形成和磷肥效率的影响。[结果]2种施磷方式下,随着施磷量增加,冬小麦产量、生物量和磷吸收量均显著增加。撒施方式下,与P0处理相比,P120处理产量、生物量和磷吸收量分别显著增加22.69%、29.57%和157.06%;与P60处理相比,分别显著增加15.56%、14.92%和31.84%。条施方式下,与P0处理相比,P120处理产量、生物量和磷吸收量分别显著增加38.77%、43.57%和133.54%;与P60处理相比,分别显著增加17.98%、23.67%和34.26%。不同施磷量下,与S处理相比,T处理增加冬小麦产量、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农学效率,P120处理下分别增加13.11%、13.24%和128.71%,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施磷显著增加土壤全磷(TP)、有效磷(AP)、盐酸提取态磷(HCl-P)、酶提取态磷(Enzyme-P)、氯化钙提取态磷(CaCl2-P)和微生物量磷(MBP)质量分数;相较于S和T处理显著增加Enzyme-P和MBP,且均以P120处理质量分数最高。与S相比,T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分布更符合冬小麦根系生长区域。相关分析表明,冬小麦产量与AP呈显著正相关,与TP、MBP、HCl-P、Enzyme-P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施用磷肥可显著提高土壤磷质量分数和磷有效性,且以条施土壤磷有效性和有效磷分布更利于小麦养分吸收,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磷吸收量和磷肥利用率,条施磷120 kg/hm^(2)可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和磷肥农学效率,是较高效的施磷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式 生物有效性磷 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