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城市生物文化多样性方法的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历史景观活化再生设计研究
1
作者 高伟 樊漓 +1 位作者 刘瑞琦 胡盛劼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2,共7页
传统以图纸为核心的设计路径难以应对以广州传统中轴线为例的城市更新问题在真实世界语境中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基于渐进式行动设计的视野,从欧盟GREEN SURGE项目推介的城市生物文化多样性概念及其“物质-生活-管护”工作框架出发,提出3... 传统以图纸为核心的设计路径难以应对以广州传统中轴线为例的城市更新问题在真实世界语境中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基于渐进式行动设计的视野,从欧盟GREEN SURGE项目推介的城市生物文化多样性概念及其“物质-生活-管护”工作框架出发,提出3个关键的设计方法:挖掘地方性生态知识、优化文化关键物种与场地的关系、制定历史环境教育计划。结合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历史景观活化再生的实践过程进行了具体的路径阐释,对应了渐进式行动设计路径的内涵,提供了渐进式行动设计的具体地方性实施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生物文化多样性 渐进式行动设计 历史环境教育 广州传统中轴线 城市历史景观 活化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沙田的景观特征与生物文化多样性解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吴伟枫 张坤月 许自力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0,共11页
分析自然和文化协同驱动下珠江三角洲沙田景观特征与生物文化多样性的演变机制,为沙田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以生物文化多样性理论为支撑,通过划分沙田景观类型并选取连续样方对沙田典型单元的景观特征及其生物文化... 分析自然和文化协同驱动下珠江三角洲沙田景观特征与生物文化多样性的演变机制,为沙田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以生物文化多样性理论为支撑,通过划分沙田景观类型并选取连续样方对沙田典型单元的景观特征及其生物文化多样性的关联进行剖析;对研究单元的“城-水-田”肌理及模式进行概括和纵向对比,量化分析城市化影响下三角洲典型沙田景观特征的演变机制。人工干预对沙田景观特征和生物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为垦殖、沙田农业生计活动、多样化的文化群体的生活实践等方面。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地区城市化和农村人口向城市中心迁移已成为改变沙田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素,不同程度的城镇化影响了沙田“城-水-田”的空间肌理及景观构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沙田 景观特征 景观成因 生物文化多样性 保护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生物文化多样性空间格局定量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沈园 李涛 +1 位作者 唐明方 邓红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454-2461,共8页
自然条件的丰富性与独特性以及多民族聚居的特征使得西南地区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但当前仍然缺乏对区域生物文化多样性格局的定量研究。以西南地区603个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探讨了西南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与生物... 自然条件的丰富性与独特性以及多民族聚居的特征使得西南地区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但当前仍然缺乏对区域生物文化多样性格局的定量研究。以西南地区603个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探讨了西南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定量计算了生物文化多样性,从而识别西南地区生物文化多样性空间格局,并分析不同因素对多样性空间分布的影响。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布差异,同时也存在高低值聚类的重叠区域。高生物文化多样性的区域与高生物多样性的区域分布较为相似,而低生物文化多样性的区域与低文化多样性的区域分布较为接近;生物文化多样性的高低值聚类区呈现明显的片状格局。由于生境条件与人为干扰等原因,西南地区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文化多样性沿河流流向大多呈现"低-高"或"低-高-低"的变化状态。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产生相互促进的作用;三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都受到平均坡度的重要影响;多样性高的单元聚集在地形坡度大、海拔与坡度的差异程度较大而水体覆盖率较低的区域。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密切联系表现在地理空间上的交叉重合,因此,对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统筹兼顾,并更多从生物文化多样性的视角或者途径来开展相关研究与保护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生物文化多样性 空间格局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文化多样性研究及其环境史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华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65,共14页
生物文化多样性是世界多样性研究中的一个跨学科领域,集中描述各层面的生物多样性和包含所有文化多样性表现形态的世界差异性,以及生物和文化多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社会文化转向的结果,有机融合了生物学、生态学等... 生物文化多样性是世界多样性研究中的一个跨学科领域,集中描述各层面的生物多样性和包含所有文化多样性表现形态的世界差异性,以及生物和文化多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社会文化转向的结果,有机融合了生物学、生态学等自然科学和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逻辑。由于深受环境保护导向的研究传统和二元思维的影响,生物文化多样性将人与自然、现代文明与多样性的关系处理为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状态,并导致过分强调“原生”和“地方”,限制了其普遍性意义。要想适应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生物文化多样性亟需在其核心概念、视野、方法等方面寻找新突破,而它与环境史的互鉴融合是可供选择的路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文化多样性 自然 人类 环境史 跨学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文化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5
作者 毛舒欣 沈园 邓红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8179-8186,共8页
生物文化多样性包括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二者之间的复杂联系,是保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健康的基础。由于其内涵丰富、涉及学科众多、研究内容广泛,在研究时把握研究对象及相应尺度尤为重要。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通过自然和社会的... 生物文化多样性包括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二者之间的复杂联系,是保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健康的基础。由于其内涵丰富、涉及学科众多、研究内容广泛,在研究时把握研究对象及相应尺度尤为重要。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通过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因素紧密连接在一起,表现为空间上的重合、共同的进化过程以及受到共同的威胁。对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进行共同保护是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主要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传统生态知识、文化景观等三大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主要发展趋势。我国学者在生物文化多样性研究的一些领域做出了富有特色和价值的工作,但在保持我国优势和特色领域发展的同时,还需紧跟国际热点和趋势,在机制与系统分析、生物文化多样性的环境影响、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文化多样性 民族生态学 文化景观 传统生态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文化多样性评价的自然保护地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以西宁市群加藏族乡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刘思雨 刘楠 +1 位作者 侯靖宜 王玏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4-99,共6页
自然保护地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保证其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在进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过程中应当解决的重要问题。以推动群加藏族乡文化-自然融合发展为目标,通过生物文化多样性(Biocultural Diversit... 自然保护地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保证其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在进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过程中应当解决的重要问题。以推动群加藏族乡文化-自然融合发展为目标,通过生物文化多样性(Biocultural Diversity,BCD)评价分析青海省西宁市群加藏族乡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空间关联性,获得高、较高、一般和低4级沿地理空间有序分布的生物文化多样性区域。结果表明,群加藏族乡与其内部群加国家森林公园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时空关系、较为完整且连续的生物文化多样性空间,其保护与发展不可独立进行。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保护地整合优化与区域发展建议,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政府协调-居民认同-游客参与"的联动关系,促进保护地与区域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保护地 生物文化多样性 群加藏族乡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冀萍 何俊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4-128,共5页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密切相关,云南作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交叠区,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和实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本文从认识论、组织制度、技术实践等3个层面揭示云南...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密切相关,云南作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交叠区,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和实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本文从认识论、组织制度、技术实践等3个层面揭示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为当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 生物文化多样性 认识论 组织制度 技术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植物种质资源在草原生态系统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周悦 刘博 龙春林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115,共5页
中国草原生态系统退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的方法,阐释中国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主要如下:中国植物种质资源极其丰富,已收集保存了大量的农作物及其近缘种(其中82%为本土资源)、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其中98%为我... 中国草原生态系统退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的方法,阐释中国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主要如下:中国植物种质资源极其丰富,已收集保存了大量的农作物及其近缘种(其中82%为本土资源)、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其中98%为我国的野生资源)。在我国保存的植物种质资源中,饲料植物资源、药用植物资源、水土保持和生态防护植物资源等重要的种质资源,许多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固有成分。因此,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进行主动干预、修复草原生态系统是值得大力推行的积极手段。提出了利用本土种质资源修复退化草原生态系统的对策,包括开展科学研究、注重多样性、慎用外来物种、体现生物文化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种质资源 本土物种 草原生态系统修复 生物多样性 生物文化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绿色经济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欧盟GREEN SURGE研究项目解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叶林 何磊 +1 位作者 颜文涛 向云 《上海城市规划》 2019年第1期33-39,共7页
从整体到分项,对基于欧盟城市可持续与绿色发展的GREEN SURGE项目进行深入分析与总结。GREEN SURGE是第7个欧盟研究与技术发展框架计划中的一个研究项目。研究从整体、理念到实践的创新对GREEN SURGE项目进行了解读。其目的主要是促进... 从整体到分项,对基于欧盟城市可持续与绿色发展的GREEN SURGE项目进行深入分析与总结。GREEN SURGE是第7个欧盟研究与技术发展框架计划中的一个研究项目。研究从整体、理念到实践的创新对GREEN SURGE项目进行了解读。其目的主要是促进绿色基础设施和城市生物多样性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理念上,创新性地提出城市生物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并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对绿色经济提出新的认识与理解;实践上,通过对欧洲城市地区的研究调查,凝练出5大绿色基础设施战略规划方法以及6大绿色基础设施创新治理安排。这些经验对于我国绿色空间研究、规划及治理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SURGE 城市生物文化多样性 生态系统服务 绿色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遗产视角下的国外自然圣境保护实践进展与代表性方法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杜爽 韩锋 马蕊 《风景园林》 2019年第12期85-90,共6页
自然圣境(sacred natural sites,简称SNS)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典型的文化景观。它们作为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记录,所蕴藏的文化价值是其赖以存在的根基。从单纯的自然保护到融合文化价值的整体性保护,反观国外SNS保护工作的... 自然圣境(sacred natural sites,简称SNS)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典型的文化景观。它们作为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记录,所蕴藏的文化价值是其赖以存在的根基。从单纯的自然保护到融合文化价值的整体性保护,反观国外SNS保护工作的方向性转变,有助于在全球发展主义时代背景下从"术"的层面重新审视中国SNS保护工作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对于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从世界遗产角度,在阐述SNS概念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不同国际组织机构参与下的SNS保护实践进展;总结目前在其保护中涉及的景观方法和生物文化多样性方法等主流保护方法;最后指出在国家公园体制背景下,充分开展本土SNS基础调研,完善相关规划并确立保护条例,在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SNS中的人际间及人与其他物种的公平关系是中国SNS保护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圣境 自然保护地 文化景观 生物文化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与自然共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美丽中国的基本目标
11
作者 王献溥 于顺利 方伟伟 《绿色科技》 2014年第12期1-4,共4页
指出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现代化与自然共存、经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共存是当今生态发展文明时代的奋斗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美丽中国,就要围绕这些方面的要求来进行。简要地探讨了这方面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 指出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现代化与自然共存、经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共存是当今生态发展文明时代的奋斗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美丽中国,就要围绕这些方面的要求来进行。简要地探讨了这方面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与自然共存 经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保护共存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