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研究 Ⅳ.桉树林间种山毛豆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作用 被引量:17
1
作者 廖观荣 钟继洪 +6 位作者 李淑仪 蓝佩玲 廖新荣 王尚明 杨国清 简明 李宏 《生态环境》 CSCD 2003年第4期440-442,共3页
桉树人工林间种山毛豆,增加了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量,改善了营养元素的生物小循环。在一个轮伐期内山毛豆归还土壤养分的数量如下:氮528.37 kg/hm2,磷28.06 kg/hm2,钾66.20 kg/hm2,钙184.96 kg/hm2,镁57.21 kg/hm2;而同期刚果W5桉归还土... 桉树人工林间种山毛豆,增加了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量,改善了营养元素的生物小循环。在一个轮伐期内山毛豆归还土壤养分的数量如下:氮528.37 kg/hm2,磷28.06 kg/hm2,钾66.20 kg/hm2,钙184.96 kg/hm2,镁57.21 kg/hm2;而同期刚果W5桉归还土壤养分的数量为:氮85.98 kg/hm2,磷3.94 kg/hm2,钾11.80 kg/hm2,钙36.98 kg/hm2,镁18.30 kg/hm2。由于间种山毛豆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养分收入,减少了水土流失的养分支出,系统的各种养分出现了盈余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山毛豆 养分归还量 生物小循环 养分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草草原氮素循环之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呼天明 《家畜生态学报》 1991年第3期28-35,共8页
氮素(N)是地球表面常见的轻元素之一,它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五族,原子序数为7.氮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地位,使它可以有从-3价到+5结合价的一系列化合物,诸如 NH<sub>3</sub>、NH<sub>4</sub><sup>+</sup&... 氮素(N)是地球表面常见的轻元素之一,它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五族,原子序数为7.氮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地位,使它可以有从-3价到+5结合价的一系列化合物,诸如 NH<sub>3</sub>、NH<sub>4</sub><sup>+</sup>、NO<sub>2</sub><sup>-</sup>、NO<sub>3</sub><sup>-</sup>,N<sub>2</sub>、N<sub>2</sub>O、NO 等,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有机氮化物的生成是生命发生的先声,氨态氮的生物转化是生物界繁荣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退化 草地生态系统 氮素循环 氨态氮 结合价 超载过牧 根圈 生态学意义 凋落物层 生物小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科学复兴之道──献给我国土壤地理工作者 被引量:4
3
作者 朱显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4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对整个土壤形成过程中“风化过程和成壤过程同时同地进行”的理论,作了新的补充;并在明确其局限性的基础上,针对这二个过程的实质,结合我国主要土壤的发生演变及其地理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研究以后,发现当前土壤工作中出现一些... 本文对整个土壤形成过程中“风化过程和成壤过程同时同地进行”的理论,作了新的补充;并在明确其局限性的基础上,针对这二个过程的实质,结合我国主要土壤的发生演变及其地理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研究以后,发现当前土壤工作中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其中较为重大的有:(1)在对待具体土壤性征尤其诊断层(diagnostichoriron)时,强调“统一形成”有余,而对“生物小循环”仅仅是在“地质大循环”轨道中某一比较稳定环节上,在有限深度内进行的实质考虑不够;(2)对于生物小循环中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选择性吸收和以有机质、植物残体与腐殖质状态的积累和腐殖质作为“一个自然体的土壤”的基本特征等比较重视,而对矿质元素的生物反馈、淋溶迁移、生物成矿尤其粘土矿物的生物起源等有所忽视;(3)在进行土壤理化试验研究,尤其模拟实验时常将土(earth)代壤(soil)。促使研究工作背离实际,难于反映本质和满足生产需要。当前我国土壤地理工作面临的抉择是:要么“穿新鞋走老路”;要么改弦易辙,在充分发扬我国古代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善于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尤其现代先进技术,在充分发挥我国土壤资源丰富和对土壤耕作培肥经验等优势,以及在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土壤形成过程 地质大循环 生物小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广秸秆还田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建议
4
作者 王朝民 周志方 《现代化农业》 2014年第7期20-21,共2页
黑龙江省建设农场在强化管理、提升标准、创新科技的同时,突出抓好秸秆还田工作,使土地真正做到"用养结合",确保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建设农场每年种植的麦类作物4000hm2、玉米1666.7hm2左右,全部进行秸秆还田;大豆除留足烧柴和饲料之... 黑龙江省建设农场在强化管理、提升标准、创新科技的同时,突出抓好秸秆还田工作,使土地真正做到"用养结合",确保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建设农场每年种植的麦类作物4000hm2、玉米1666.7hm2左右,全部进行秸秆还田;大豆除留足烧柴和饲料之外,每年也有2666.7hm2左右进行秸秆还田。每年秸秆还田面积在8333.3hm2左右,占播种面积的51%,到目前为止,1.63万hm2耕地的第4轮还田工作已基本完成。鉴于秸秆还田真正达到了土地基础肥力保持平衡不降的作用,最终使建设农场的农业生产连续多年获取了高产高效。8年间累计生产粮豆52.3万t,粮豆单产年均增长5.8%;累计实现家庭农场利润4.9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农场 粮豆 麦类作物 农业生产 播种面积 秸秆直接还田 用养 基础肥力 活性腐殖质 生物小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自然地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5
作者 刘培桐 李之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56年第1期161-175,共15页
一、引言二、自然地理学的对象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外壳是一个独特的、巨大而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外壳是一个连续地、相互联系着地、阶段性地发展着的物质体系. 3.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 地理要素 区域地理 自然综合体 外在条件 区域特征 生物小循环 一阴 气圈 地理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