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1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羊肚菌霉菌性枯萎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兰玉菲 李秀梅 +2 位作者 唐丽娜 鲍甜甜 刘嘉 《食用菌》 2025年第1期94-96,共3页
研究发现羊肚菌霉菌性枯萎病病原菌Pseudodiplospora longispora菌丝生长最适培养温度为20℃,适宜碳源为蔗糖和果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根据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合生产实践集成综合防控技术,包括农业、物理、化学防治等。
关键词 羊肚菌 霉菌性枯萎病 生物学特性 防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季黑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与品种抗性评价
2
作者 王超 李艳杰 +5 位作者 牛芸 温联好 陈晶晶 吴红芝 杨玉勇 吴艳迪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7-1096,共10页
为明确2种月季黑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32个月季品种的抗病性,以分离得到的2种黑斑病病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蔷薇拟日规壳菌(Gnomoniopsis rosae)为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2种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 为明确2种月季黑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32个月季品种的抗病性,以分离得到的2种黑斑病病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蔷薇拟日规壳菌(Gnomoniopsis rosae)为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2种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对32个月季品种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温度、pH值、碳源、氮源、光照、培养基影响2种病原菌的菌丝生长。A.alternata的最适生长条件如下:25℃,pH值6,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蛋白胨,光照条件为12 h光照-12 h黑暗或24 h全光照,培养基为月季叶片煎汁培养基。G.rosae的最适生长条件如下:25℃,pH值6,碳源为蔗糖或葡萄糖,氮源为甘氨酸,光照条件为12 h光照-12 h黑暗,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或月季叶片煎汁培养基。A.alternata和G.rosae菌丝的致死温度均为55℃(10 min)。供试的月季品种中:纽约、福禄考美地兰等12个月季品种被评定为免疫品种,对这2种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抗性和免疫作用;象牙时尚、吉普赛男孩等5个品种被鉴定为感病或严重感病(SS)品种,对这2种病原菌的抗性较差。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省月季黑斑病的防治及月季抗病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季黑斑病 链格孢菌 蔷薇拟日规壳菌 生物学特性 抗病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盐榨菜中乳酸菌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3
作者 刘冉 顾翰琦 +2 位作者 冯楷斌 周英昊 邵玲智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118,共4页
现代人对于低盐、低添加剂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加,摄入高盐会导致很多慢性疾病产生,传统榨菜加工工艺中含有大量的盐,抑制了榨菜中乳酸菌的生物活性,并且会产生高盐废水,造成环境污染。该研究从低盐榨菜中分离出3株乳酸菌,分别为弯曲乳杆菌... 现代人对于低盐、低添加剂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加,摄入高盐会导致很多慢性疾病产生,传统榨菜加工工艺中含有大量的盐,抑制了榨菜中乳酸菌的生物活性,并且会产生高盐废水,造成环境污染。该研究从低盐榨菜中分离出3株乳酸菌,分别为弯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urvatus(A)、嗜柠檬酸明串珠菌Leuconostoc citreum(B)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C),并对3株乳酸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菌株嗜柠檬酸明串珠菌(B)的耐盐性、生长速率和产酸能力均高于弯曲乳杆菌(A)和植物乳杆菌(C)。通过了解乳酸菌的生长代谢特性以优化榨菜发酵工艺,提高乳酸菌的活力和代谢效率,从而改善低盐榨菜的口感和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榨菜 低盐 乳酸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荸荠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4
作者 沈会芳 张景欣 +3 位作者 蒲小明 杨祁云 孙大元 刘平平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99-109,共11页
【目的】枯萎病在广东省荸荠产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荸荠产量。探明荸荠枯萎病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对该病害防治有重要意义。【方法】2022—2024年自广东韶关乐昌采集病害样本,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基于病原菌致病性、形态和分子... 【目的】枯萎病在广东省荸荠产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荸荠产量。探明荸荠枯萎病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对该病害防治有重要意义。【方法】2022—2024年自广东韶关乐昌采集病害样本,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基于病原菌致病性、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其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法测定温度、pH、光照、碳源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分离获得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的34株镰刀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白色;产孢细胞瓶梗状,长度为8.46~55.65µm;小型分生孢子较多,卵形或纺锤形,大小4.22~12.65µm×2.24~3.82µm,在产孢细胞顶端聚集成假头状;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稍弯,向两端逐渐变尖,有3~5个隔膜,大小为18.24~36.40µm×2.92~4.50µm;厚垣孢子球形,直径为7.85~12.32µm。盆栽回接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荸荠具有致病性。基于于EF-1α、RPB2和TUB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病原菌与共享镰刀菌Fusarium commune聚为一支,与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明确区分,特异性引物扩增结果也证明分离菌株为F.commune。病原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6~30℃,适宜pH为7~8,碳源麦芽糖、有机氮源牛肉浸粉、酵母提取物和蛋白胨均利于菌丝生长,28℃黑暗培养120 h后菌落直径均达60 mm左右。【结论】明确引起广东韶关乐昌荸荠枯萎病的病原菌为F.commune,研究结果可为病害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枯萎病 病原鉴定 共享镰刀菌 尖孢镰刀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区樗蚕的生物学特性及饲育初步研究
5
作者 聂磊 李梅 +4 位作者 吕召云 孙猛 华丽峰 郭光 张凤林 《北方蚕业》 2025年第1期51-57,共7页
樗蚕是一种吐丝结茧、可食用的经济昆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广西、福建、台湾地区以及四川、陕西等省区。初步发现山东省区的樗蚕在野外自然环境中一般1年完成2个世代,幼虫期4眠5龄,以蚕茧蛹滞育越冬,幼虫主要取食... 樗蚕是一种吐丝结茧、可食用的经济昆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广西、福建、台湾地区以及四川、陕西等省区。初步发现山东省区的樗蚕在野外自然环境中一般1年完成2个世代,幼虫期4眠5龄,以蚕茧蛹滞育越冬,幼虫主要取食臭椿、苹果、梨、杏叶等。本文介绍了山东省区樗蚕的生活史、生活习性、形态特征以及饲养、繁育技术,逐步摸索出适于樗蚕人工养殖、种茧保护、种卵繁育等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樗蚕 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人工饲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喙乌头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6
作者 戚淑威 杨少华 +4 位作者 程远辉 康平德 徐天才 杨丽云 陈翠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2期133-136,共4页
为摸清长喙乌头种子生物学特性,采用观察法观察果荚和种子形态,对种子千粒重、含水量、吸水率和生活力进行测定,并开展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以及光照对种子萌发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长喙乌头果实为聚合蓇葖果,通常2~5个果荚底部聚合于同一... 为摸清长喙乌头种子生物学特性,采用观察法观察果荚和种子形态,对种子千粒重、含水量、吸水率和生活力进行测定,并开展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以及光照对种子萌发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长喙乌头果实为聚合蓇葖果,通常2~5个果荚底部聚合于同一果柄上,黄褐色,有向外形似“鸟嘴”的长喙,种子整体呈“刺猬状”,一端有短喙,具背腹部,背部密生白色、深灰色或黑色渐变色“鱼鳍状”膜翅,腹部具黑褐色网格纹,较光滑;种子千粒重约为3.73 g,其中灰褐色种子千粒重约为2.74 g;种子含水量为7.49%,种子最适浸种时间为48 h;TTC染色法测定种子生活力为88%,种子发芽率为57.6%,明显低于种子理想发芽率;3种颜色种子中灰褐色种子发芽率最高,达57.5%,黑色种子和灰白色种子发芽率极低,仅为8.3%和14.4%;光照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无显著影响,但对种子萌发天数稍有影响。生产中应选择灰褐色、饱满、无虫咬、霉变的种子作为种苗繁育材料,浸种时间48 h,适当的光照有利于缩短出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喙乌头 种子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增李斯特菌噬菌体裂解酶Lys35的生物学特性
7
作者 田启会 龙亚丽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8,57,共8页
【目的】研究单增李斯特菌噬菌体裂解酶Lys35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对此裂解酶Lys35进行诱导表达,纯化及浓缩,通过活菌计数法,对裂解酶裂解10株李斯特菌的活性进行评价,筛选出一株菌型为Li5的李斯特菌,通过此菌揭示噬菌体裂解酶Lys35... 【目的】研究单增李斯特菌噬菌体裂解酶Lys35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对此裂解酶Lys35进行诱导表达,纯化及浓缩,通过活菌计数法,对裂解酶裂解10株李斯特菌的活性进行评价,筛选出一株菌型为Li5的李斯特菌,通过此菌揭示噬菌体裂解酶Lys35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包括研究裂解酶Lys35不同浓度、温度、pH的裂解能力。【结果】裂解酶Lys35对10株李斯特菌都有着一定的裂解能力。通过对李斯特菌Li5体外活菌计数揭示裂解酶Lys35的部分生物学特性过程中,发现其在25~250μg/mL裂解能力较强,在约37℃裂解能力最强,有着较高温度耐受性,在强酸强碱环境中也有着很高的活性。【结论】通过研究揭示此裂解酶的生物学特性,为裂解酶在治疗李斯特菌感染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基础支持,为食源性致病菌及其耐药性的有效控制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噬菌体 裂解酶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花蛇舌草内生真菌拮抗柑橘炭疽病病原菌的菌株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
8
作者 朱华 黄诗萍 +2 位作者 黄青林 张淼 陈龙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21-127,137,共8页
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对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 Willd.)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柑橘炭疽病病原菌有拮抗活性的菌株,最后对筛选出的拮抗菌株进行鉴定及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从白花蛇舌草分离出的内生真菌中根... 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对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 Willd.)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柑橘炭疽病病原菌有拮抗活性的菌株,最后对筛选出的拮抗菌株进行鉴定及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从白花蛇舌草分离出的内生真菌中根部最多,叶部次之,茎部最少。从白花蛇舌草中分离出的19株内生真菌中有5株对柑橘炭疽病病原菌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BG10菌株对柑橘炭疽病病原菌拮抗效果最好,利用分子生物技术(ITS),BG10被鉴定为Curvularia(弯孢属),推测为Curvularia lunata(新月弯孢菌)。其最佳培养基为高氏培养基,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牛肉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 Willd.) 内生真菌 柑橘炭疽病病原菌 筛选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9
作者 庞战士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5期85-87,100,共4页
从生长习性、繁殖机制、形态特征以及品种多样性等方面对水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全面解析。其中,详细介绍了水稻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揭示了种子至成熟植株的发育过程,并对影响该过程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外,还探讨了水稻对不同... 从生长习性、繁殖机制、形态特征以及品种多样性等方面对水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全面解析。其中,详细介绍了水稻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揭示了种子至成熟植株的发育过程,并对影响该过程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外,还探讨了水稻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通过遗传特性分析,进一步阐明了水稻品种改良的潜力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物学特性 生长习性 繁殖机制 品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曲柳枝枯病病病原菌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发病前后真菌多样性分析
10
作者 董爱荣 于文旭 +1 位作者 王思涵 孙宁 《高原农业》 2025年第4期421-431,共11页
本研究对采集的病枝条进行组织分离纯化后获得代表性菌株,通过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致病性验证,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病原菌种类;通过不同培养基、不同温度、不同pH和不同光照初步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探究... 本研究对采集的病枝条进行组织分离纯化后获得代表性菌株,通过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致病性验证,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病原菌种类;通过不同培养基、不同温度、不同pH和不同光照初步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探究水曲柳枝枯病发生前后病皮与健皮之间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该研究为水曲柳枝枯病害的田间诊断及防控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后获得6株菌株,菌株FL1致病性测定与田间症状相符;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将引起水曲柳枝枯病的病原菌鉴定为Diaporthe cotoneastri;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菌株最适生长环境为PDA培养基、25℃、pH=6和12 L/12 D。病皮与健皮真菌的ASV变化较大,2组样品共有的真菌种类有86个,占真菌总数的16.96%。2组样品中真菌菌落结构基本相同,但相对丰度差异较大。在门水平下,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两组的优势真菌。在属水平下,亚隔孢壳属(Didymella)是健皮中的优势真菌,间座壳属Diaporthe是病皮中的优势真菌,其次是亚隔孢壳属(Didymella)。本研究明确了D.cotoneastri引起水曲柳枝枯病,感病前后真菌种类数量变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曲柳枝枯病 病原菌鉴定 生物学特性 真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莪术叶枯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利沙 蒋妮 +7 位作者 丘卓秋 詹鑫婕 张占江 韦树根 施力军 林伟 黄琦 闫志刚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8-239,共12页
为明确引起广西钦州市的广西莪术叶枯病的病原菌,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该研究利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感病叶片进行病原分离,基于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并结合其ITS、TUB基因序列联合分析确... 为明确引起广西钦州市的广西莪术叶枯病的病原菌,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该研究利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感病叶片进行病原分离,基于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并结合其ITS、TUB基因序列联合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同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研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4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根据病原菌菌落、孢子形态等特征,以及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广西莪术叶枯病病原菌为间座壳属真菌菜豆间座壳。(2)最适于该病原菌生长的培养基是PDA,最佳碳源、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蛋白胨;25~28℃有利于菌丝生长,致死温度为56℃;pH 5~7有利于菌丝生长;全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3)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药剂对广西莪术叶枯病菌均表现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75%肟菌·戊唑醇WG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为0.0550μg·mL^(-1)和0.1216μg·mL^(-1)。综上认为,广西莪术叶枯病菌为间座壳属真菌菜豆间座壳,其菌丝生长受温度、光照、pH、碳氮源条件影响明显,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75%肟菌·戊唑醇WG可作为防治叶枯病的候选药剂。该研究结果为广西莪术叶枯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莪术 叶枯病 病原菌鉴定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莓空心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1
12
作者 纪闻婕 宋志伟 +7 位作者 李成 曾蓉 徐锦瑾 高萍 徐丽慧 高士刚 朱吉明 戴富明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1-210,共10页
草莓空心病是近年来草莓栽培过程中的一种新发的细菌性病害,其典型症状与草莓角斑病明显不同。本研究对不同地域来源的草莓种苗上分离的草莓空心病病原菌Xanthomonas fragariae的16S rRNA、gyrB、rpoD、dnaK、fyuA等5个核心基因序列进... 草莓空心病是近年来草莓栽培过程中的一种新发的细菌性病害,其典型症状与草莓角斑病明显不同。本研究对不同地域来源的草莓种苗上分离的草莓空心病病原菌Xanthomonas fragariae的16S rRNA、gyrB、rpoD、dnaK、fyuA等5个核心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多基因联合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上海、山东、四川、浙江和河南的草莓空心病菌菌株与国内已报道的空心病菌菌株YL19聚成一簇,国外报道的草莓角斑病菌菌株聚为另外一簇,表明国内空心病病原菌种类基本一致,但是和国外报道的草莓角斑病菌菌株在进化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选取其代表性菌株SHQP01,开展了草莓空心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及防治药剂筛选。生理生化指标检测表明,该病原菌能利用D-海藻糖、蔗糖、α-D-葡糖等碳源。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致死温度为47℃。药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测试的13种试剂中,中生菌素、溴菌腈、络氨铜、申嗪霉素、碱式硫酸铜、氯溴异氰尿酸、王铜、噻唑锌、春雷霉素、噻森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而噻菌铜、氢氧化铜和井冈霉素A对该菌没有抑制作用。其中,中生菌素、溴菌腈、络氨铜的抑菌效果较好,EC 50值分别为137.4652、210.9610μg/mL和585.3503μg/mL。选取抑菌活性最强的前5个药剂进行草莓苗期药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生菌素对草莓空心病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80.78%;碱式硫酸铜和络氨铜次之,分别为74.71%和62.27%,但是碱式硫酸铜存在药害风险;申嗪霉素和溴菌腈防效较差,仅有18.52%和3.08%。本研究结果明确了草莓空心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今后该病害的防治化学药剂登记推荐和科学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空心病 Xanthomonas fragariae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罹病香蕉假茎象甲苏格兰白僵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明碧 王永芬 +5 位作者 吴丽 余宏伟 番华彩 曾莉 徐胜涛 郑泗军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96,共15页
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和昆明市东川区罹病的香蕉假茎象甲Odoiporus longicollis进行了病原分离。通过形态学鉴定及rDNA-ITS序列比对,确定分离到的4个菌株均为苏格兰白僵菌Beauveria caledonica。通过对这4个分离株的离体培养条件探索及毒... 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和昆明市东川区罹病的香蕉假茎象甲Odoiporus longicollis进行了病原分离。通过形态学鉴定及rDNA-ITS序列比对,确定分离到的4个菌株均为苏格兰白僵菌Beauveria caledonica。通过对这4个分离株的离体培养条件探索及毒力测定,表明离体培养的最佳条件为光周期L∥D=24 h∥0 h、温度25℃、在加有虫粉的PDA培养基上培养18 d,此条件下的4个菌株菌落直径和产孢量最高,其中Cs-1达到(65.17±0.74)mm和1.01×10^(8)个/cm^(2),乳糖和牛肉膏分别为最适碳、氮源。生物测定结果表明,Cs-1菌株在接种浓度为1×10^(9)个/mL时对香蕉假茎象甲致死中时(LT_(50))最短,为9.254 d,致死中浓度(LC_(50))为3.618×10^(6)个/mL,20 d后的致死率为86.67%。本研究首次在云南蕉园发现并鉴定的4株昆虫病原真菌均为苏格兰白僵菌,Cs-1菌株对香蕉假茎象甲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可望今后应用于香蕉假茎象甲的生物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假茎象甲 苏格兰白僵菌 生物学特性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植物乳杆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代林 怀志芳 +5 位作者 王宝维 张名爱 凡文磊 张晶 王秉翰 齐国峰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70-3083,共1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离筛选1株鸭源益生菌,探究其生物学特性,选育应用于肉鸭生产的益生菌株,为开发新型益生菌制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从鸭盲肠内容物中分离纯化了1株细菌,通过钙溶圈法、革兰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和16S rDNA检测...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离筛选1株鸭源益生菌,探究其生物学特性,选育应用于肉鸭生产的益生菌株,为开发新型益生菌制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从鸭盲肠内容物中分离纯化了1株细菌,通过钙溶圈法、革兰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和16S rDNA检测对该菌进行了分离鉴定,测定其生长特性、耐酸性和胆盐耐受性,游离氨基酸产量和有机酸产物含量,检测其对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猪链球菌和副鸡嗜血杆菌的抑制率和凋亡率,电镜法观察抑菌形态,超滤法分离鸭源植物乳杆菌胞外蛋白,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其中的抑菌成分,并评估对肉鸭使用的安全性。【结果】分离得到1株革兰阳性杆状的无芽孢杆菌,通过生化鉴定试验确定其为乳杆菌属,再经16S rDNA检测确定其为植物乳杆菌。该株鸭源植物乳杆菌与泡菜源植物乳杆菌相比,能够快速进入对数生长期和平缓期,具有较好的耐酸和耐胆盐特性;可产生较多游离氨基酸、乳酸和乙酸(P<0.05);在1∶1添加比例下对大肠杆菌和副鸡嗜血杆菌有显著抑制效果(P<0.05);在1∶4添加比例下对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和沙门菌的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在1∶9添加比例下对大肠杆菌和鸭疫里默氏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1∶4添加比例下,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猪链球菌和副鸡嗜血杆菌的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共检测出10种蛋白,其中2种蛋白与抑菌作用相关,分别为肽聚糖结合蛋白和乙酸激酶;对肉鸭安全性试验表明,该菌对肉鸭安全、无毒副作用。【结论】本试验分离筛选出了1株鸭源植物乳杆菌,其具有良好的生长特性、耐酸性、胆盐耐受性、产游离氨基酸和有机酸特性以及较好的抑菌效果,其抗菌机制可能通过抑菌蛋白及有机酸协同发挥作用,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导致菌体死亡,对肉鸭安全、无毒副作用,具备作为益生菌饲料添加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安全性 肉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透视无损检测寄生蜂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子健 周淑香 +2 位作者 张峰 史树森 张金平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7-815,共9页
【目的】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是一种针对小型样品的高分辨率3D成像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尤其是小型昆虫的细微结构和功能解析方面。然而,该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尚未得到广泛应... 【目的】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是一种针对小型样品的高分辨率3D成像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尤其是小型昆虫的细微结构和功能解析方面。然而,该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现了Micro-CT在寄生蜂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填补该领域在国内的研究空白。【方法】采用Micro-CT,针对6种不同情况下的寄生蜂样品在各种设置下进行扫描观察与分析。利用液氮瞬时冷冻正在寄生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卵的茶翅蝽沟卵蜂Trissolcus japonicus成蜂,并对瞬时冷冻样品进行扫描,观察茶翅蝽沟卵蜂产卵器刺入茶翅蜂卵壳的位置。将3日龄日本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雌成蜂脱水、固定后进行扫描,解析其腹部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结构。将茶翅蝽卵内发育18,37,54,80和168 h的黄足沟卵蜂Trissolcus cultratus胚胎置于-80℃超低温冰箱中冷冻2 min后进行扫描,监测其在寄主内的不同发育时间的形态特征。随机选取已被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寄生且在室温下发育5 d的柞蚕Antherea pernyi卵,置于-20℃冰箱中6个月后进行扫描。扫描在茶翅蝽卵内发育7 d的黄足卵跳小蜂Ooencyrtus utetheisae,检测其中聚寄生蜂的数量及存活情况。随机选取8粒在茶翅蝽卵内发育至成虫的茶翅蝽沟卵蜂进行扫描鉴定性别。【结果】在寄主卵壳截面观察到茶翅蝽沟卵蜂穿刺茶翅蝽卵90 s时成蜂产卵器只穿过茶翅蜂卵壳最外层,尚未穿透卵壳内层。日本平腹小蜂的外生殖器位于腹部最下方,由产卵器、内瓣和外瓣构成,上瓣膜被几丁质隔膜分割;其消化系统主要包括嗉囊、前胃、中肠、马氏管、回肠、直肠、肛门,消化道呈现球状或袋状。黄足沟卵蜂在茶翅蝽卵内发育18 h后仍处于卵期;37 h后发育为幼虫;持续到54 h仍为幼虫,此时寄生蜂体积占寄主卵总体积的9.32%;在80 h时,黄足沟卵蜂发育至预蛹期,寄生蜂体积占寄主卵总体积的73.76%;经过168 h的发育,黄足沟卵蜂进入蛹期,此时其总体积占寄主总体积的百分比缩小至58.64%。黄足卵跳小蜂在茶翅蝽卵内发育7 d后处于预蛹阶段,单粒寄主卵含有5头蜂,处于存活状态。扫描被螟黄赤眼蜂寄生的柞蚕卵发现寄主卵中含有31头已发育至蛹期的螟黄赤眼蜂,且均已死亡多日。通过Micro-CT可清晰辨别茶翅蝽沟卵蜂成蜂触角为膝状,雌成蜂触角鞭节末端5节均膨大,而雄成蜂的触角鞭节无膨大特征。【结论】Micro-CT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和成像对比度,本研究从多个角度证实了该技术在寄生蜂研究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研究昆虫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多维度内窥图像 卵寄生蜂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源益生性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晓婷 王召路 +3 位作者 朱莉莉 赵丽丽 靳建军 史新娥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50-2762,共13页
本试验旨在从健康断奶仔猪粪便中筛选出产酸性能较好和具有益生特性的乳酸菌,为其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奠定基础。首先用含碳酸钙(CaCO_(3))的MRS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乳酸菌,然后通过菌株的产酸能力初步筛选出10株产酸能力较强的乳酸菌,... 本试验旨在从健康断奶仔猪粪便中筛选出产酸性能较好和具有益生特性的乳酸菌,为其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奠定基础。首先用含碳酸钙(CaCO_(3))的MRS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乳酸菌,然后通过菌株的产酸能力初步筛选出10株产酸能力较强的乳酸菌,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种属,并进一步评价其生长特性、耐受性、黏附能力、抗生素敏感性和抑菌能力,最后进行体内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产酸能力较强的10株乳酸菌(L2、L3、L4、L5、L7、L11、L13、L21、L22和L24)经16S rRNA测序鉴定均为唾液乳杆菌。在生长特性上,分离出的10株乳酸菌的生长情况相似,2~12 h为对数生长期;从耐受性上看,在pH为3.0的环境中培养3 h后,L4和L22表现出较高的耐酸性,存活率分别为36.24%和36.20%,在胆盐浓度为0.3%的胆盐环境中培养3 h后,L5的存活率最高,为41.14%;从黏附能力上看,分离出的10株乳酸菌的表面疏水率均在70%以上,其中L5最高,为87.76%,L7最低,为70.87%;L24表现出最强的自聚集能力,自聚集率为28.27%;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出的10株乳酸菌对阿莫西林、呱拉西林、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和氧氟沙星均表现出敏感性,对苯唑西林和庆大霉素耐药;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出的10株乳酸菌均可以抑制目前常见的肠道病原菌的生长;选取L3和L5菌株进行小鼠体内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灌胃乳酸菌(L3、L5和L3+L5)对小鼠体重和采食量均无负面影响,剖检后小鼠脏器无病理变化。综上所述,本试验从健康断奶仔猪粪便中筛选出的10株唾液乳杆菌具有较好的益生特性,尤其是唾液乳杆菌L3和L5,可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候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分离 鉴定 生物学特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源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慈 毕莹莹 +2 位作者 何欣 赵兴华 马宁 《今日畜牧兽医》 2025年第1期9-12,共4页
该试验旨在筛选枯草芽孢杆菌,为微生态制剂的研究提供菌种资源。从蛋鸡的混合粪便中分离出4株枯草芽孢杆菌,分别命名为:BS-5、BS-10、BS-17和BS-19,研究其生长性能及耐酸、耐胆盐、耐人工胃肠液特性。绘制生长曲线发现,4株菌在2~24 h内... 该试验旨在筛选枯草芽孢杆菌,为微生态制剂的研究提供菌种资源。从蛋鸡的混合粪便中分离出4株枯草芽孢杆菌,分别命名为:BS-5、BS-10、BS-17和BS-19,研究其生长性能及耐酸、耐胆盐、耐人工胃肠液特性。绘制生长曲线发现,4株菌在2~24 h内均处于对数生长阶段。以未经任何处理的试验结果为对照,耐酸性试验中,BS-5和BS-19的最适pH值均为6.0,存活率分别为105.26%和125.55%,但在pH 4.0及以下时,存活率皆为0。胆盐浓度为0.5%时,BS-19的存活率可达32.35%。4株菌在人工胃液中0 h时的存活率分别为0.62%、0.41%、0.25%、0.15%,在人工肠液中0 h时的存活率分别为0.22%、1.95%、0.10%、0.02%,对人工胃肠液的耐受能力均较差。研究最终筛选出的BS-19具有良好的生长性能,耐胆盐的能力较好,是潜在的益生菌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生长性能 微生态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促生菌剂对柴达木枸杞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保善存 吕亮雨 +1 位作者 龙启辰 樊光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0-257,共8页
为探究有机肥配施促生菌剂对柴达木地区高垄栽培有机枸杞生长发育及土壤性状的影响,以诺木洪实验区枸杞‘宁杞7-8号’为试验材料,设对照(CK,施有机肥)、有机肥配施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胶冻样芽孢杆菌4种不同促... 为探究有机肥配施促生菌剂对柴达木地区高垄栽培有机枸杞生长发育及土壤性状的影响,以诺木洪实验区枸杞‘宁杞7-8号’为试验材料,设对照(CK,施有机肥)、有机肥配施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胶冻样芽孢杆菌4种不同促生菌剂,共5个处理,比较不同处理对有机枸杞生长及其栽培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有机肥配施促生菌剂可不同程度提升枸杞的树高、地径、SPAD值、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P n)等参数,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处理下树高、根系活力、P n和单株产量较CK提升最高,增幅分别为13.4%、46.7%、37.1%和36.3%;不同菌剂处理均明显降低了土壤pH值、电导率和微生物碳氮比,胶冻样芽孢杆菌处理效果最明显,较CK分别降低9.0%、51.9%和45.3%。不同菌剂处理还可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较CK分别增加26.3%和9.8%,土壤脲酶活性和微生物总数较CK分别增加35.7%和26.6%。通过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出有机肥配施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对柴达木有机枸杞栽培土壤的肥力水平促进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生物促生菌 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 生长特性 柴达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伤寒沙门菌ompW基因缺失株与回补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19
作者 葛雷 仇汝龙 +7 位作者 范志宇 胡波 魏后军 陈萌萌 宋艳华 李一鸣 徐为中 王芳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65-1875,共11页
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是最为常见的沙门菌血清型,严重危害畜牧业发展及公共卫生安全。外膜蛋白OmpW是由ompW基因编码的营养物质特异性运输通道,发挥特殊的铁离子外排功能,与细菌耐药性、致病性等密切相关。但其在沙门... 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是最为常见的沙门菌血清型,严重危害畜牧业发展及公共卫生安全。外膜蛋白OmpW是由ompW基因编码的营养物质特异性运输通道,发挥特殊的铁离子外排功能,与细菌耐药性、致病性等密切相关。但其在沙门菌中的功能尚未见研究。为探究外膜蛋白OmpW对鼠伤寒沙门菌的影响,本试验以鼠伤寒沙门菌ATCC 14028为野生株(WT14028),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ompW基因缺失株(14028ΔompW),同时构建回补株(14028ΔompW::ompW),通过检测生长特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环境耐受性、耐药性等方面探究鼠伤寒沙门菌ompW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并通过小鼠感染试验探究该基因对沙门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缺失株与野生株菌落形态无显著差异;缺失株在对数生长期显著慢于野生株,但到达稳定期无显著差异;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31.73%±6.43%;在酸性(pH=3)、碱性(pH=10)及高盐(1 mol·L^(-1)NaCl)环境下,缺失株存活率显著低于野生株;但在高铁(>0.625 g·L^(-1)FeCl_(3))环境下,缺失株存活率更高;缺失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的敏感性显著增强,对其他如氨苄西林、四环素等抗生素敏感性无显著变化;小鼠感染试验表明,与野生株相比,缺失株感染诱发的腹泻率更低、脾肿大及肠道损伤更轻微,且细菌移位能力也显著下降。综上,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ompW基因缺失株及回补株,试验表明该基因与菌株生长、环境耐受性、耐药性、致病性等方面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沙门菌的致病与耐药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菌 ompW基因 缺失株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金银花叶斑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20
作者 李雪梦 李绍建 +6 位作者 杨瑾 高素霞 文艺 秦艳红 刘玉霞 鲁传涛 王飞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40,168,共10页
2021年在河南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产区调查发现了一种金银花叶部病害。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叶片接种进行病原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多序列(ITS、EF-1α及β-tubulin)联合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进一步就... 2021年在河南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产区调查发现了一种金银花叶部病害。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叶片接种进行病原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多序列(ITS、EF-1α及β-tubulin)联合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进一步就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其杀菌剂筛选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河南金银花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代表菌株JYH1的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可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6,全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最优,菌丝的致死条件为57℃,10 min。室内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咯菌腈对菌株JYH1的毒力最强,EC 50为0.14μg/mL;其次为戊唑醇和甲基硫菌灵。研究结果为金银花棒孢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叶斑病 多主棒孢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