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生物材料——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 被引量:1
1
作者 扈金萍 刘永利 张锦楠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284-286,共3页
关键词 药物载体 纳米生物材料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 基因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合成的葡萄糖氧化酶-纳米金复合物的直接电化学与生物传感 被引量:1
2
作者 何芳 覃晓丽 +3 位作者 傅迎春 陈超 谢青季 姚守拙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5-520,共6页
将NaAuCl4、葡萄糖氧化酶(GOx)和葡萄糖混合,借一步酶促反应制得吸附GOx的金纳米颗粒(Au NPs),再通过滴干修饰法研制了Nafion/GOx-AuNPs修饰的玻碳(GC)电极,并考察了该酶电极上GOx的直接电化学和生物传感性能.这种酶法合成的GOx-A... 将NaAuCl4、葡萄糖氧化酶(GOx)和葡萄糖混合,借一步酶促反应制得吸附GOx的金纳米颗粒(Au NPs),再通过滴干修饰法研制了Nafion/GOx-AuNPs修饰的玻碳(GC)电极,并考察了该酶电极上GOx的直接电化学和生物传感性能.这种酶法合成的GOx-AuNPs复合物有良好的酶直接电化学活性,也保持了GOx的生物活性,似可归因于酶法合成的纳米金更接近酶氧化还原活性中心的缘故.该酶电极在-0.4 V(vs.SCE)电位下,其稳态电流下降与葡萄糖浓度(0.5-4 mmol·L^-1)成正比,检测下限0.2μ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氧化酶 酶法合成 葡萄糖氧化酶-纳米复合物 直接电化学 生物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纳米金复合物修饰电极用于异烟肼及抗坏血酸的同时测定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君 刘志敏 +1 位作者 展海军 王珍玲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3-408,共6页
制备了石墨烯-纳米金(GR/Au)复合物修饰的玻碳电极,并将其用于异烟肼(INZ)和抗坏血酸(AA)的同时检测.在0.1 mol×183;L-1 PBS(pH3.5)缓冲溶液中,采用循环伏安法分别考察了INZ及AA的电化学行为.结果显示,INZ及AA的氧化峰电... 制备了石墨烯-纳米金(GR/Au)复合物修饰的玻碳电极,并将其用于异烟肼(INZ)和抗坏血酸(AA)的同时检测.在0.1 mol×183;L-1 PBS(pH3.5)缓冲溶液中,采用循环伏安法分别考察了INZ及AA的电化学行为.结果显示,INZ及AA的氧化峰电流均与扫速(50~300 mV×183;s-1)的平方根呈良好线性关系,且复合物修饰电极对INZ及AA的氧化显示出高的催化性能,二者之间产生明显的峰分离(△V=170 mY).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当AA存在时,INZ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3.0×215;10-6~1.5 ×215;10-4 mol×183; 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出限为8.0×215;10-7 mol×183;L-1.而当INZ存在时,AA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3.0×215;10-5~1.0×215;10-3 mol×183;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出限为6.0×215;10-6 mol×183; L-1.将此修饰电极用于药物中INZ及AA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纳米复合物 异烟肼 抗坏血酸 循环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邻氨基苯硫酚/纳米金复合膜分子印迹传感器测定2,4-二氯苯酚 被引量:5
4
作者 张进 王超英 +1 位作者 李小平 牛延慧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296-2302,共7页
在2,4-二氯苯酚(2,4-DCP)存在下,在金电极表面自组装邻氨基苯硫酚(oATP)并电聚合oATP/金纳米粒子,制得2,4-DCP印迹复合膜电化学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技术对传感器制备过程进行了表征,以K3Fe(CN)6为探针,间接对2,4-DCP进行定... 在2,4-二氯苯酚(2,4-DCP)存在下,在金电极表面自组装邻氨基苯硫酚(oATP)并电聚合oATP/金纳米粒子,制得2,4-DCP印迹复合膜电化学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技术对传感器制备过程进行了表征,以K3Fe(CN)6为探针,间接对2,4-DCP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4-DCP在5.0×10-8~1.2×10-4mol/L浓度范围内与K3Fe(CN)6示差脉冲伏安曲线的峰电流呈线性关系(R2=0.9964),检出限为1.5×10-8mol/L(S/N=3).该印迹传感器可在几种氯代酚干扰下选择性测定2,4-DCP.利用该传感器对环境水样进行加标回收检测,回收率为95.2%~10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二氯苯酚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纳米粒子复合物 聚邻氨基苯硫酚 自组装 电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g-N-羧甲基-二(2-苯并咪唑)-1,2-乙二醇和纳米金溶胶复合物固定漆酶修饰玻碳电极的直接电化学 被引量:3
5
作者 曾涵 赵淑贤 +1 位作者 龚兰新 张国军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6-332,共7页
制备了壳聚糖-g-N-羧甲基-二(2-苯并咪唑)-1,2-乙二醇(CTS-g-N-CBBIE),将其与纯化的纳米金溶胶(NGS)共混得到CTS-g-N-CBBIE-NGS复合物。以此复合物作为固酶载体固定云芝漆酶,固酶量大(31.10 mg/g),固酶比活力高(1.43 U/mg);此固酶复合... 制备了壳聚糖-g-N-羧甲基-二(2-苯并咪唑)-1,2-乙二醇(CTS-g-N-CBBIE),将其与纯化的纳米金溶胶(NGS)共混得到CTS-g-N-CBBIE-NGS复合物。以此复合物作为固酶载体固定云芝漆酶,固酶量大(31.10 mg/g),固酶比活力高(1.43 U/mg);此固酶复合物修饰的玻碳电极在无氧磷酸盐-柠檬酸盐缓冲溶液(pH=5.0)中可以实现无中介酶-电极直接电子迁移(一对准可逆氧化还原峰式电位576 mV(vs.Ag/AgCl)对应于漆酶活性中心T1位的氧化还原),电子迁移速率常数为228.3 s-1。当氧气浓度较小时,这种固酶修饰电极对氧气还原具有一定的生物电催化性能(空气饱和缓冲溶液中氧还原峰电位约为320 mV(vs.Ag/AgCl))。当氧气浓度增高后,氧还原反应受到抑制;但这种漆酶修饰电极对pH较为敏感,且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g—N羧甲基-二(苯并咪唑)乙二醇 直接电子迁移 纳米溶胶 漆酶 生物电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石墨烯-金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DNA生物传感器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新 张纪梅 代昭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64-1168,共5页
以柠檬酸钠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制备石墨烯-金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复合材料被柠檬酸钠羧基化后与末端氨基修饰的DNA发生键合,制备DNA探针,并以蒽醌-2-磺酸钠(AQMS)为杂交指示剂检测DNA序列的特异性.结果表明:基于石墨烯-金纳米粒子修饰的DNA... 以柠檬酸钠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制备石墨烯-金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复合材料被柠檬酸钠羧基化后与末端氨基修饰的DNA发生键合,制备DNA探针,并以蒽醌-2-磺酸钠(AQMS)为杂交指示剂检测DNA序列的特异性.结果表明:基于石墨烯-金纳米粒子修饰的DNA传感器可选择性区分单碱基错配的目标DNA序列;该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特异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生物传感器 DNA固定 石墨烯-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柠檬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进展
7
作者 王红彬 刘一丁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7-680,686,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磁-金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在生物医学成像诊断和生物医学治疗上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从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磁-金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磁-金纳米粒子作为成像造影剂用于生物医学多模态成像及“无背景”成像、磁-金纳米... 综述了近年来磁-金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在生物医学成像诊断和生物医学治疗上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从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磁-金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磁-金纳米粒子作为成像造影剂用于生物医学多模态成像及“无背景”成像、磁-金纳米粒子作为诊疗一体化探针用于医学诊疗一体化几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对磁-金纳米粒子未来的发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粒子 生物医学成像 多模态成像 “无背景”成像 诊疗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胡萝卜素/酪蛋白纳米复合物的形成及β-CE的生物利用率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怡欣 何胜华 +1 位作者 唐海珊 马莺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71,共4页
β-胡萝卜素(β-CE)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但是不稳定,容易降解,利用酪蛋白(CN)对β-胡萝卜素进行自组装能够对其起到保护作用,从而提高β-胡萝卜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利用价值。本文以β-CE/CN形成纳米复合物为背景,研究了其形成的影响因素、... β-胡萝卜素(β-CE)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但是不稳定,容易降解,利用酪蛋白(CN)对β-胡萝卜素进行自组装能够对其起到保护作用,从而提高β-胡萝卜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利用价值。本文以β-CE/CN形成纳米复合物为背景,研究了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粒径分布以及β-CE的生物利用率。结果表明,β-CE/CN纳米复合物的形成受温度与β-CE/CN质量比的影响较大,β-胡萝卜素经酪蛋白自组装后,其水溶解性提高。经体外消化实验,β-CE/CN纳米复合物经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酶解后,酶解产物经SDS-PAGE分析,酪蛋白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其水解程度增加,因此β-CE从纳米复合物中更易释放出来,其生物利用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胡萝卜素 酪蛋白 纳米复合物 生物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二甲基硅氧烷-纳米金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生物传感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毕连花 徐琴 +2 位作者 范大和 郑虎祥 王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74-1078,共5页
作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聚二甲基硅氧烷-纳米金复合材料兼具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纳米金的良好导电性、生物亲和性及超疏水性等优点,广泛用于生物传感、生物功能材料、环境保护、微流控等领域。该文评述了常规实验室制备聚二甲基硅氧烷-纳米... 作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聚二甲基硅氧烷-纳米金复合材料兼具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纳米金的良好导电性、生物亲和性及超疏水性等优点,广泛用于生物传感、生物功能材料、环境保护、微流控等领域。该文评述了常规实验室制备聚二甲基硅氧烷-纳米金复合材料的两种主要方法及其在生物传感领域中的应用,并对聚二甲基硅氧烷-纳米金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二甲基硅氧烷-纳米 生物传感 生物功能材料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金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郑艳苹 邴欣 +1 位作者 周建华 张鸿雁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9-201,共3页
石墨烯-金纳米复合物由于融合了石墨烯以及金纳米粒子的优良性质,具有良好的光热效应、电学特性及催化效应。近年来,石墨烯-金纳米复合物在生物医药、催化剂、光学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阐述了几种石墨烯-金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分... 石墨烯-金纳米复合物由于融合了石墨烯以及金纳米粒子的优良性质,具有良好的光热效应、电学特性及催化效应。近年来,石墨烯-金纳米复合物在生物医药、催化剂、光学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阐述了几种石墨烯-金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分析了各种合成方法的优缺点,讨论了石墨烯-金纳米复合物的应用进展以及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纳米复合物 合成 性质 应用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O_(2)/生物炭纳米复合物催化转移氢化制备γ-戊内酯
11
作者 张奇峰 张振杰 +2 位作者 刘梦影 潘剑 禹兴海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21-1631,共11页
γ-戊内酯(GVL)是重要的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通过催化转移氢化反应将乙酰丙酸转化为GVL是生物质转化领域的重要反应。本实验利用具有多级孔道结构的生物炭(BC)作为载体、氯氧化锆为前驱体,通过溶胶水热反应,制备了一种ZrO_(2)/生物炭... γ-戊内酯(GVL)是重要的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通过催化转移氢化反应将乙酰丙酸转化为GVL是生物质转化领域的重要反应。本实验利用具有多级孔道结构的生物炭(BC)作为载体、氯氧化锆为前驱体,通过溶胶水热反应,制备了一种ZrO_(2)/生物炭纳米复合物,利用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比表面分析(BET)、粉末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该复合物催化转移氢化乙酰丙酸制备GVL的能力。结果表明,生物炭载体自身所具有的高比表面积和多级孔道结构,能够促进纳米ZrO_(2)颗粒稳定分散。在Zr;物种和生物炭载体协同作用下,ZrO_(2)/BC纳米复合物表现出优异的催化转移氢化活性,能够在温和条件下,快速、高效地将乙酰丙酸转化为GVL。在最优化反应条件下,乙酰丙酸的转化率最高达94.8%,GVL选择性最高达87.5%。此外,该复合物可通过过滤回收,循环使用5次后仍然能够保持较好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转移氢化 乙酰丙酸 γ-戊内酯 ZrO_(2)/生物纳米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乙烯醇离子液体负载HRP修饰石墨烯/纳米金复合膜的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 被引量:7
12
作者 屈建莹 康世平 +1 位作者 娄童芳 杜学萍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097-2101,共5页
以石墨烯/纳米金修饰玻碳电极为基底,用聚乙烯醇与离子液体复合物将辣根过氧化物酶固定于电极表面,制备了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结果表明,在0.1mol/LHAc—NaAc+0.1mol/LKCl(pH=6.5)中,H2O2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9.55×... 以石墨烯/纳米金修饰玻碳电极为基底,用聚乙烯醇与离子液体复合物将辣根过氧化物酶固定于电极表面,制备了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结果表明,在0.1mol/LHAc—NaAc+0.1mol/LKCl(pH=6.5)中,H2O2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9.55×10^-6-6.01×10^-3mol/L间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3.3×10^-7 mol/L.用标准加入法做回收实验,回收率在93.4%-100.5%之间.该传感器对H2O2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低的检测限,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使用寿命较长,且制作成本低,可多次重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纳米 石墨烯 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氯化铁盐 辣根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吸附-化学还原法制备金钯合金纳米线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海贤 张丽娟 +1 位作者 黄加乐 李清彪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共7页
采用微生物吸附-化学还原法,失效金、钯催化剂为原料,以大肠杆菌为模板、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保护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制备金钯合金纳米线(Au-Pd NWs),用SEM、TEM、XPS、XRD 等技术对金钯合金纳米线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采用微生物吸附-化学还原法,失效金、钯催化剂为原料,以大肠杆菌为模板、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保护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制备金钯合金纳米线(Au-Pd NWs),用SEM、TEM、XPS、XRD 等技术对金钯合金纳米线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大肠杆菌菌粉量为0.5 g/L、CTAB量为5.0 mmol/L、抗坏血酸浓度为1.0 mmol/L 反应条件下,当金钯摩尔比控制在3:1-1:3 之间,均有较大量纳米线生成,金钯摩尔比为1:1 时形貌最佳;CTAB 浓度对金钯合金纳米线直径影响较大.表征结果显示,金钯纳米线的晶面间距为0.232 nm,是一种具有面心立方(fcc)、多晶结构的双金属合金纳米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化学 钯催化剂 生物吸附-化学还原法 钯合纳米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吸附-化学还原法合成金钯纳米线机理研究
14
作者 杨海贤 张丽娟 +1 位作者 黄加乐 李清彪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5-31,共7页
采用微生物吸附-化学还原法,以大肠杆菌(ECCs)为模板、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保护剂、抗坏血酸(AA)为还原剂制备金钯纳米线(Au-PdNWs),考察不同金钯摩尔比对合成金钯纳米材料的影响,并通过SEM、TEM、XRD等技术进行了表征,研究其... 采用微生物吸附-化学还原法,以大肠杆菌(ECCs)为模板、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保护剂、抗坏血酸(AA)为还原剂制备金钯纳米线(Au-PdNWs),考察不同金钯摩尔比对合成金钯纳米材料的影响,并通过SEM、TEM、XRD等技术进行了表征,研究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吸附还原作用使ECCs在短时间内还原生成了少量Pd(0)和Au(0),大量的钯离子和金离子聚集在ECCs表面周围;还原剂AA的加入使ECCs表面成为优先成核位点,菌体表面基团与晶核相互作用阻止其迁移;在CTAB的作用下,菌体表面的纳米颗粒逐渐形成链状纳米中间结构,中间结构通过Ostwald熟化作用进一步形成Au-Pd纳米线。通过ECCs和CTAB协同作用,有利于一维纳米结构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化学 生物吸附-化学还原法 纳米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三维网状纳米金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骆姣 董明南 张友玉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66,共5页
以一代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PAMAM)为分散剂,利用硼氢化钠还原氯金酸制备了新型三维网状纳米金复合物,考察了反应时间(t)、氯金酸与树形分子的摩尔比(n)、溶液pH以及还原剂用量对纳米复合物形成的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傅里叶红... 以一代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PAMAM)为分散剂,利用硼氢化钠还原氯金酸制备了新型三维网状纳米金复合物,考察了反应时间(t)、氯金酸与树形分子的摩尔比(n)、溶液pH以及还原剂用量对纳米复合物形成的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傅里叶红外光谱仪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室温搅拌下,氯金酸根离子可与聚酰胺-胺形成稳定络合物,再加入还原剂原位合成了纳米金复合物,复合物呈三维有序网状结构.合成方法简便,有望用于生化分子及生物传感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代聚酰胺- 纳米 纳米复合物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金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组装及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性能
16
作者 张丝涵 喻倩 +2 位作者 王锐 杨占旭 孔宪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24,32,共7页
无皂乳液聚合制备单分散聚苯乙烯(PS)微球,经过阳离子化后,在其表面通过界面可控自组装方法修饰金纳米粒子(Au NPs)制备PS-Au复合物SERS基底,通过调制组装体系中Au NPs数量控制PS微球表面金纳米粒子密度。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扫描... 无皂乳液聚合制备单分散聚苯乙烯(PS)微球,经过阳离子化后,在其表面通过界面可控自组装方法修饰金纳米粒子(Au NPs)制备PS-Au复合物SERS基底,通过调制组装体系中Au NPs数量控制PS微球表面金纳米粒子密度。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和拉曼光谱对PS微球及PS-Au复合物的表面形貌、组成及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金纳米粒子尺寸为40 nm、体积为3 mL时,组装得到的PS-Au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并展现出较好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活性,其增强因子达到105。该复合物材料作为增强基底进一步被应用于农药福美双的SERS检测,其灵敏度达到0.1×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微球 可控组装 聚苯乙烯-纳米粒子复合物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NPs/Sol-gel复合膜法固定乙酰胆碱酯酶生物传感器检测有机磷农药 被引量:24
17
作者 孙春燕 李宏坤 +3 位作者 平红 王二雷 张民伟 刘静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533-2538,共6页
基于有机磷农药对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的抑制作用,用金纳米粒子(Au nanopar-ticles,AuNPs)与壳聚糖/SiO2杂化溶胶-凝胶构成复合固酶基质,将AChE固定于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电流型AChE生物传感器.选用久效磷进行实验... 基于有机磷农药对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的抑制作用,用金纳米粒子(Au nanopar-ticles,AuNPs)与壳聚糖/SiO2杂化溶胶-凝胶构成复合固酶基质,将AChE固定于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电流型AChE生物传感器.选用久效磷进行实验,以氯化硫代乙酰胆碱为底物,建立了电化学测定有机磷农药的分析方法.依据传感器的电流响应值,优化了各种实验条件.该传感器对久效磷进行检测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5~12.0μg/mL,检出限为0.02μg/mL.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为有机磷农药的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胆碱酯酶 纳米粒子 溶胶-凝胶 生物传感器 久效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条形码探针和金纳米颗粒的大肠杆菌O157:H7检测 被引量:5
18
作者 蒲小平 杨海麟 周楠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77-181,共5页
建立一种基于生物条形码探针和金纳米颗粒(gold nanoparticles,AuNPs)对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检测的新方法。用生物功能化的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和AuNPs与目标物大肠杆菌O157:H7进行免疫反应,形成MNPs/目标物/Au... 建立一种基于生物条形码探针和金纳米颗粒(gold nanoparticles,AuNPs)对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检测的新方法。用生物功能化的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和AuNPs与目标物大肠杆菌O157:H7进行免疫反应,形成MNPs/目标物/AuNPs"三明治"式复合体。利用去杂交将AuNPs上标记的条形码DNA释放出来,通过DNA探针杂交条形码DNA引起AuNPs颜色变化来确定大肠杆菌O157:H7的存在,这种颜色变化很容易用裸眼观察到并且可以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定量分析,该方法在纯样品和牛奶中最低检测限为102CFU/mL,检测范围为102~106CFU/mL。应用基于生物条形码探针和AuNPs对大肠杆菌O157:H7检测具有准确、快速、操作简单的优点,为食品安全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纳米颗粒 纳米颗粒 生物条形码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大肠杆菌O157:H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茂铁/纳米金修饰碳糊电极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被引量:2
19
作者 宦迪亮 左少华 蓝闽波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22-826,共5页
在碳糊电极上利用溶胶-凝胶法固定葡萄糖氧化酶,并用金纳米颗粒进行修饰,二茂铁作为电子传递介质,制作用于测量人体血浆中葡萄糖的生物传感器。实验结果表明:制得的葡萄糖传感器的响应时间仅为3S,线性测量范围为3.4~17.7mmol/L,... 在碳糊电极上利用溶胶-凝胶法固定葡萄糖氧化酶,并用金纳米颗粒进行修饰,二茂铁作为电子传递介质,制作用于测量人体血浆中葡萄糖的生物传感器。实验结果表明:制得的葡萄糖传感器的响应时间仅为3S,线性测量范围为3.4~17.7mmol/L,通过金纳米颗粒的修饰,增大了检测的线性范围,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葡萄糖传感器的灵敏度从42.48μA/(mol·L^-1)提高到1.1576mA/(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循环伏安法 二茂铁 纳米 溶胶-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性纳米颗粒和金纳米粒子构建DNA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小兰 郑静 +3 位作者 陈琛 汤亚泥 张帆 何品刚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7-480,共4页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纳米粒子、茎环DNA和丝网印刷电极(SPCE)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乳腺癌基因的快速、灵敏检测。该传感技术中,探针DNA的两端分别标记了巯基和生物素,巯基用于与金纳米粒子(AuNPs)作用,生物素用于与磁性纳米颗粒(MNPs...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纳米粒子、茎环DNA和丝网印刷电极(SPCE)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乳腺癌基因的快速、灵敏检测。该传感技术中,探针DNA的两端分别标记了巯基和生物素,巯基用于与金纳米粒子(AuNPs)作用,生物素用于与磁性纳米颗粒(MNPs)表面修饰的链酶亲和素作用以达到富集的目的,之后利用SPCE进行电化学检测。无目标DNA存在时,双标记DNA保持茎环结构,使得生物素分子很难和MNPs上的亲和素接触。一旦加入目标DNA,茎环结构打开,生物素得以与MNPs上的链霉亲和素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的复合物(MNPs-DNA-AuNPs)通过磁性富集到SPCE表面,从而获得AuNPs的电化学信号。该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对单碱基错配有良好的分辨能力,完全互补DNA的检出限为8.0×10-13 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纳米粒子、茎环DNA和丝网印刷电极(SPCE)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乳腺癌基因的快速、灵敏检测.该传感技术中 探针DNA的两端分别标记了巯基和生物 巯基用于与纳米粒子(AuNPs)作用 生物素用于与磁性纳米颗粒(MNPs)表面修饰的链酶亲和素作用以达到富集的目的 之后利用SPCE进行电化学检测.无目标DNA存在时 双标记DNA保持茎环结构 使得生物分子很难和MNPs上的亲和素接触.一旦加入目标DNA 茎环结构打开 生物素得以与MNPs上的链霉亲和素发生特异性结合 形成的复合物(MNPs-DNA-AuNPs)通过磁性富集到SPCE表面 从而获得AuNPs的电化学信号.该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对单碱基错配有良好的分辨能力 完全互补DNA的检出限为8 0×10-13 mol L.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纳米粒子、茎环DNA和丝网印刷电极(SPCE)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乳腺癌基因的快速、灵敏检测.该传感技术中 探针DNA的两端分别标记了巯基和生物 巯基用于与纳米粒子(AuNPs)作用 生物素用于与磁性纳米颗粒(MNPs)表面修饰的链酶亲和素作用以达到富集的目的 之后利用SPCE进行电化学检测.无目标DNA存在时 双标记DNA保持茎环结构 使得生物分子很难和MNPs上的亲和素接触.一旦加入目标DNA 茎环结构打开 生物素得以与MNPs上的链霉亲和素发生特异性结合 形成的复合物(MNPs-DNA-AuNPs)通过磁性富集到SPCE表面 从而获得AuNPs的电化学信号.该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对单碱基错配有良好的分辨能力 完全互补DNA的检出限为8 0×10-13 mol L.磁性纳米颗粒 纳米粒子 DNA 丝网印刷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