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基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不同驱油体系中的乳化稳定动力学 被引量:7
1
作者 黄金 于洪洋 +4 位作者 李锋 张宇 张坤 王俊 李翠勤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47-1356,共10页
为探索生物基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NBS)在矿化度高于5 g/L体系中的驱油性能,研究该表面活性剂在不同驱油体系中的界面活性和乳化稳定动力学。结果表明,当该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1.29 g/L、矿化度为32 g/L、NaOH质量分数为2.5%时,形成... 为探索生物基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NBS)在矿化度高于5 g/L体系中的驱油性能,研究该表面活性剂在不同驱油体系中的界面活性和乳化稳定动力学。结果表明,当该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1.29 g/L、矿化度为32 g/L、NaOH质量分数为2.5%时,形成稳定W/O型乳状液,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9.60×10^(-4) mN/m。当体系中总含水体积分数在40%~80%范围时,表面活性剂的加入有利于形成W/O型乳状液,且表面活性剂浓度是影响模拟乳状液稳定动力学的关键因素;随其浓度增大,模拟乳状液的破裂速率常数降低、半衰期和油相含水率增大,模拟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当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1.50 g/L,模拟乳状液稳定性最好。该表面活性剂与NaOH和黏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5×10^(7)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三元体系形成稳定W/O型乳状液。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油/水中加入该表面活性剂可使油/水界面膜厚度增大、界面能降低,形成稳定的乳状液;体系中加入NaCl和NaOH,油/水界面膜厚度和界面能均降低,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基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界面活性 乳化稳定动力学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性疏水基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
2
作者 贾梦娇 刚洪泽 +1 位作者 牟伯中 杨世忠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65-2173,共9页
以十一烯酸甲酯为原料,苯或二苯甲烷为连接基,通过傅克烷基化、酰胺化与季铵化反应,制备了两种刚性疏水基Bola型表面活性剂(Ph-2UHSB和DiPh-2UHSB)。采用HPLC-MS和ESI-MS对产物进行了表征,探究了不同刚性基团对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表面... 以十一烯酸甲酯为原料,苯或二苯甲烷为连接基,通过傅克烷基化、酰胺化与季铵化反应,制备了两种刚性疏水基Bola型表面活性剂(Ph-2UHSB和DiPh-2UHSB)。采用HPLC-MS和ESI-MS对产物进行了表征,探究了不同刚性基团对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性能、抗硬水稳定性及去污性能等的影响,并将Ph-2UHSB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复配,考察了m(Ph-2UHSB)∶m(SDBS)对其复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2UHSB与DiPh-2UHSB的溶解温度均<0℃,临界胶束浓度(CMC)分别为2.96×10^(–5)和1.34×10^(–5)mol/L,两者抗硬水等级均达到4级,优于SDBS;DiPh-2UHSB和Ph-2UHSB在CMC处的表面张力分别为37.75和34.49 mN/m,表面过剩量分别为2.16和0.99μmol/m^(2),分子最小截面积分别为0.77和1.67 nm^(2);在硬度为500 mg/kg的水中,Ph-2UHSB对机油去除率比DiPh-2UHSB同比高9.92%,比SDBS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分别同比高18.34%与9.02%。Ph-2UHSB与SDBS复配后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在硬度为250 mg/kg的水中,m(Ph-2UHSB)∶m(SDBS)=6∶4复配的表面活性剂去污率最高,为84.86%,比Ph-2UHSB单独使用高8.68%,比SDBS单独使用高21.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连接 两性Bola表面活性 抗硬水性 去污性能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基甜菜碱类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胶束化行为的分子模拟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勇斌 王文栋 +3 位作者 陈健 沈家训 刘艺 孙霜青 《日用化学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83-589,共7页
以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甜菜碱为研究对象,采用粗粒度分子动力学方法,构建不同结构的烷基甜菜碱模型,考察其联结基团和疏水尾链对溶液体系中自聚体的溶液行为的影响,分析了自聚体胶束的弯曲角分布、相对形状各异性以及径向分布函数等参... 以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甜菜碱为研究对象,采用粗粒度分子动力学方法,构建不同结构的烷基甜菜碱模型,考察其联结基团和疏水尾链对溶液体系中自聚体的溶液行为的影响,分析了自聚体胶束的弯曲角分布、相对形状各异性以及径向分布函数等参数,探究了球形、棒状、分支状胶束的形状转变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加,在联结基团的作用下,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分子发生弯曲,小胶束交联融合形成棒状—分支状胶束转变;疏水尾链长度增加会导致胶束体积变化从而降低分子间相互作用,小胶束易融合形成球形—棒状胶束的形状转变。文章为相似体系下的理论探索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思维角度,对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和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 甜菜碱 分子模拟 胶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型阳离子酯类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杨建洲 林里 +2 位作者 付志刚 马托 王坤鹏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1,48,共4页
以自制的失水甘油基三甲基氯化铵(GTMAC)和硬脂酸为原料,经一步反应合成阳离子单酯表面活性剂(CMESA)。研究了反应介质、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生成物CMESA收率的影响,通过元素分析、官能团分析和红外光谱确证其化学结构,较佳反应条件为:... 以自制的失水甘油基三甲基氯化铵(GTMAC)和硬脂酸为原料,经一步反应合成阳离子单酯表面活性剂(CMESA)。研究了反应介质、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生成物CMESA收率的影响,通过元素分析、官能团分析和红外光谱确证其化学结构,较佳反应条件为:n(GTMAC)∶n(硬脂酸)=1∶1,异丙醇为溶剂,85℃,反应16h,CMESA收率86 8%。接着采用电导法测临界胶团浓度(cmc),拉环法测表面张力(γ),得到20℃下CMESAcmc为0 035mmol/L,在cmc时的γ=44 95mN·m-1。最后研究了在静态时厌氧污泥对CMESA的作用,结果表明:厌氧污泥对CMESA适应性强,其产甲烷气的量不受影响,IC50可能超过1 0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表面活性 硬脂酸甘油单酯三甲氯化铵 失水甘油三甲氯化铵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双子型双酯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行为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苗宗成 王义伟 +2 位作者 王登武 危冲 杨建洲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4-357,共4页
以环氧氯丙烷、十八烷基二甲基叔胺和己二酸为反应原料,制备了一种包含双酯结构的双子(Gemini)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确定了产物结构。采用好氧污泥的方法研究所制备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性能,并进一步... 以环氧氯丙烷、十八烷基二甲基叔胺和己二酸为反应原料,制备了一种包含双酯结构的双子(Gemini)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确定了产物结构。采用好氧污泥的方法研究所制备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性能,并进一步研究了降解动力学特性,发现在一定条件下,这种表面活性剂的完全降解时间为8 d,且降解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表面活性 生物降解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24
6
作者 曹玉朋 杨伟光 +3 位作者 姜亚洁 王亚魁 鞠洪斌 耿涛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5-340,共6页
以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1,3-二氯-2-丙醇和氯磺酸为原料合成了一种连接基团上接有硫酸酯基的两性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GS-S)。产物结构经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进行确证,并对其表面张力、润湿性、油水界面张力、耐盐性、泡沫性和乳化性... 以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1,3-二氯-2-丙醇和氯磺酸为原料合成了一种连接基团上接有硫酸酯基的两性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GS-S)。产物结构经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进行确证,并对其表面张力、润湿性、油水界面张力、耐盐性、泡沫性和乳化性等性质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与结构相似的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GS-O)相比,合成的GS-S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良好的乳化能力和泡沫性能,临界胶束浓度(CMC)仅为2.3×10^(-4)mol/L,临界表面张力(γCMC)为28.43m N/m;当GS-S浓度为1×10^(-4)mol/L时,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低界面张力(1.11×10^(-2)m N/m);可改变水在石蜡膜上的润湿状态,当GS-S浓度为1×10^(-3)mol/L时,接触角从110°左右(去离子水在石蜡膜上的接触角)降至约64°;另外,其还具有良好的耐盐性(NaCl质量浓度<35 g/L时不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离子双子表面活性 硫酸酯 表面活性 稳定性 泡沫性能 表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餐厨废油制备的生物基两性表面活性剂的油水界面性能 被引量:8
7
作者 蔡帮鑫 张琪琪 +3 位作者 刚洪泽 刘金峰 杨世忠 牟伯中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98-803,共6页
以餐厨废油制备了生物基两性表面活性剂,应用界面张力和动态光散射方法,研究了该生物基两性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油水界面性能及在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在无外加碱条件下,由餐厨废油制备的表面活性剂表现出良好的界面性能,在50~70℃以及p H值... 以餐厨废油制备了生物基两性表面活性剂,应用界面张力和动态光散射方法,研究了该生物基两性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油水界面性能及在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在无外加碱条件下,由餐厨废油制备的表面活性剂表现出良好的界面性能,在50~70℃以及p H值为7~12的条件下,均可以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超低值(〈10-3m N/m),在不同的油藏模拟地层水中均保持较好的界面活性;分别在50、-20和4℃下保存,其界面活性均未受到明显影响。在水溶液中形成的聚集体的平均流体力学半径为10~30 nm,无机盐离子的加入可使聚集体的粒径上升。基于其优良的界面性质和可再生来源,由餐厨废油制备的生物基两性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废油 生物表面活性 两性表面活性 无碱体系 超低界面张力 聚集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周雅文 张磊 +2 位作者 苏鹏权 徐宝财 韩富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12,共3页
介绍了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包括腰果酚聚氧乙烯醚型、硫酸型、磺酸型、羧酸型、双子型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
关键词 腰果酚 硫酸 磺酸 羧酸 双子腰果酚表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la型非对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军 陈翔 +3 位作者 杨许召 宋浩 邹文苑 陈玉菲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661-665,共5页
以α,ω-二溴代烷、丁基咪唑和三丁基膦为原料经过二步反应合成了3种Bola型非对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中间体1-(12-溴十二烷基)-3-丁基咪唑溴盐的较佳合成工艺条件为:n(丁基咪唑)∶n(1,12-二溴十二烷)∶n(四丁基碘化铵)=1∶1.5... 以α,ω-二溴代烷、丁基咪唑和三丁基膦为原料经过二步反应合成了3种Bola型非对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中间体1-(12-溴十二烷基)-3-丁基咪唑溴盐的较佳合成工艺条件为:n(丁基咪唑)∶n(1,12-二溴十二烷)∶n(四丁基碘化铵)=1∶1.5∶0.005,异丙醇作溶剂,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6 h;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工艺条件为:n(1-(12-溴十二烷基)-3-丁基咪唑溴盐)∶n(三丁基膦)=1.05∶1,微波辅助反应,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2 h。所合成的Bola型表面活性剂表现出了优良的表面活性,30℃时cmc在5.7×10^-3~8.7×10^-2mol·L^-1之间、γcmc在30~36 m N·m^-1之间;随着碳链长度的增长,其cmc,γ_cmc及分子最小横截面积(A_min)逐渐减小,饱和吸附量(Γ_max)和吸附效率(pc_20)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LA表面活性 离子 咪唑 三丁 微波辐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两性表面活性剂合成及表面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范闽光 蒋月秀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1期73-75,共3页
对新型两性表面活性剂N-(3-十二烷氧基-2-羟基丙基)-N,N-二甲基甘氨酸甜菜碱的表面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其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cmc)、起泡力、润湿力、钙皂分散力及增溶能力.
关键词 表面活性 甜菜碱 表面性能 合成 两性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酰胺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侠 李宗石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1993年第5期11-13,共3页
用月桂酸甲酯与羟乙基乙二胺在甲醇钠的催化作用下合成酰胺型的两性表面活性剂,并考察了其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和起泡高度。
关键词 酰胺 表面活性 两性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酯基Gemini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与SDS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许虎君 王中才 +1 位作者 刘晓亚 吕春绪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4-418,共5页
研究了酯基Gemini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Cm-1H2m-1COOCH2CH2(CH3)2N+(CH2)n+N(CH3)2CH2CH2OOCCm-1H2m-1]·2Br-(简称II-m-n,m=10,12;n=3,4,6)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复配体系的相互作用以及无机盐(NaBr)对复配体系表面活性的影响.结... 研究了酯基Gemini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Cm-1H2m-1COOCH2CH2(CH3)2N+(CH2)n+N(CH3)2CH2CH2OOCCm-1H2m-1]·2Br-(简称II-m-n,m=10,12;n=3,4,6)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复配体系的相互作用以及无机盐(NaBr)对复配体系表面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其复配体系具有显著的胶团化协同增效作用和降低表面张力的增效作用,并且II-10-n与SDS的复配体系的增效作用具有等链长效应.II-m-n/SDS复配体系的胶团化协同增效作用随n增大而增强.混合胶团中II-m-n与SDS的摩尔比均近似为1∶1,显示各复配体系的混合胶团均带电性,因此NaBr的加入能增强复配体系的表面活性和促进混合胶团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mini季铵盐表面活性 十二烷硫酸钠 复配体系 混合胶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含硫两性表面活性剂物化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镇江 覃善木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8-11,共4页
研究了一类新型含硫两性表面活性剂──S-烷基锍基乙硫酸内盐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起泡力、润温力、乳化力及钙皂分散力。研究结果表明,这是一类性能优良的两性表面活性剂。
关键词 物理化学性质 表面活性 两性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la型表面活性剂1,12-二组氨酸基十二烷基二胺盐的性质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玉霞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0年第4期571-575,共5页
通过红外光谱、1HNMR、元素分析等对新型Bola型表面活性剂1,12-二组氨酸基十二烷基二胺盐(H2D)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微量量热和电导率的实验方法测得H2D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3.0×10-5mol/L左右,通过荧光探针法测定H2D胶束聚集数N... 通过红外光谱、1HNMR、元素分析等对新型Bola型表面活性剂1,12-二组氨酸基十二烷基二胺盐(H2D)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微量量热和电导率的实验方法测得H2D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3.0×10-5mol/L左右,通过荧光探针法测定H2D胶束聚集数N为5,动态光散射测得H2D的胶束半径主要分布在1.79 nm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LA表面活性 1 12-二组氨酸十二烷二胺盐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工程在油脂化学工业中的应用(Ⅱ)——油基表面活性剂领域新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常致成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3-55,共3页
综述了油基表面活性剂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醇硫酸盐,α-磺酸盐、酰基氰胺、油酸甲酯磺酸盐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PG、脂肪醇聚氧乙烯烷基醚、烷基聚氧乙烯烷基羟基醚等)的技术进展及今后发展趋势。
关键词 表面活性 磺酸盐 APG 油脂 生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梳型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莲莲 杜志平 +1 位作者 王万绪 张威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2-126,共5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原料,四氢呋喃(THF)为溶剂,在回流温度下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考察了反应时间、溶剂用量、引发剂(AIBN)的质量分数和链转移剂(巯基丙酸)的质量分数对PMMA黏均相对分子质量(Mη)和收率(Y...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原料,四氢呋喃(THF)为溶剂,在回流温度下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考察了反应时间、溶剂用量、引发剂(AIBN)的质量分数和链转移剂(巯基丙酸)的质量分数对PMMA黏均相对分子质量(Mη)和收率(Y)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为8h、溶剂用量为80mL、AIBN的质量分数(相对于MMA)为2.6%、巯基丙酸的质量分数(相对于MMA)为5.6%的条件下,可以制备出相对分子质量小且收率高的PMMA。用该PMMA为主链与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在甲醇钠的催化作用下通过酯交换反应,合成了梳型表面活性剂PMMA-g-MPEG,其CMC为0.45g/L,γCMC为45.6m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丙烯酸甲酯 表面活性 自由聚合 酯交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型表面活性剂在煤表面润湿吸附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姜丽 袁树杰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3-37,共5页
为了探讨生物型表面活性剂溶液在煤表面的润湿吸附规律,选定茶皂素、蔗糖酯、无患子和脂肽这4种结构性能不同的生物型表面活性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4种溶液在煤表面接触角和表面张力进行测定,研究这4种生物型表面活性剂在煤表面的铺展... 为了探讨生物型表面活性剂溶液在煤表面的润湿吸附规律,选定茶皂素、蔗糖酯、无患子和脂肽这4种结构性能不同的生物型表面活性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4种溶液在煤表面接触角和表面张力进行测定,研究这4种生物型表面活性剂在煤表面的铺展系数、黏附功、黏附张力等润湿吸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脂肽的表面张力、接触角和黏附功均低于其他3种溶液,而其铺展系数高于其他3种溶液,说明脂肽在煤表面的润湿吸附性要强于茶皂素、蔗糖酯和无患子,但是黏附性则低于茶皂素、蔗糖酯和无患子。脂肽对煤体的润湿吸附性能优于另外3种生物型表面活性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 润湿规律 吸附规律 表面张力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酪氨酸的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胶束化行为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苏晓霞 徐一梦 +2 位作者 蔡建光 毛文正 陈忠秀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76-1179,1243,共5页
用L-酪氨酸和1,12-二氨基十二烷合成了Bola型表面活性剂1,12-二酪氨酸基十二烷基二胺盐(DADT),用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电导率法和等温滴定量热法结合三维荧光光谱法考察了DADT在水溶液的自聚集行为。结果表明,其临界胶束浓度(C... 用L-酪氨酸和1,12-二氨基十二烷合成了Bola型表面活性剂1,12-二酪氨酸基十二烷基二胺盐(DADT),用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电导率法和等温滴定量热法结合三维荧光光谱法考察了DADT在水溶液的自聚集行为。结果表明,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16 mmol/L左右,随温度升高,CMC值逐渐增大;随离子强度增强,CMC值明显降低。同时,DADT具有荧光信号,在浓度低于0.18 mmol/L时,荧光强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浓度增大到0.18 mmol/L时,由于发生自聚集导致荧光猝灭,从而荧光强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研究还发现,DADT分子自身荧光猝灭浓度与其临界胶束浓度一致,为研究其胶束化行为提供了一种简便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LA表面活性 1 12-二酪氨酸十二烷二胺盐 自聚集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酯基Gemini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18
19
作者 王中才 许虎君 +2 位作者 包新颜 许芳萍 彭奇均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306-309,319,共5页
合成了系列酯基Gemini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烷基α,ω双(二甲基酰氧乙基溴化铵).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进行结构分析;用两相化学滴定法测定活性物含量,结果表明:6种已合成的酯基Gemini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活性物质量分数均在98.5%以上... 合成了系列酯基Gemini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烷基α,ω双(二甲基酰氧乙基溴化铵).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进行结构分析;用两相化学滴定法测定活性物含量,结果表明:6种已合成的酯基Gemini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活性物质量分数均在98.5%以上.同时测定了产物的表面活性、泡沫性能和乳化性能,结果表明:酯基Gemini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其临界胶束浓度介于4.46×10-5~4.17×10-4mol/L之间,而相应的单季铵盐表面活性剂C14TABr和C12TABr的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4.00×10-3mol/L及1.50×10-2mol/L;酯基Gemini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泡沫稳定性及乳化性能也明显优于相应的单季铵盐表面活性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mini季铵盐表面活性 临界胶束浓度 泡沫 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活性剂葡萄糖分子对煤尘润湿性影响研究
20
作者 李男男 梁紫栋 +1 位作者 孔少奇 李琨杰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4-726,共13页
本文选取了2种具有不同葡萄糖分子数量的表面活性剂正十二烷基β-D-麦芽糖苷(DDM)和正十二烷基β-D-吡喃葡萄糖苷(APG1214),以神东补连塔煤矿褐煤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从多角度分析葡萄糖分子数量对煤尘润湿性的影... 本文选取了2种具有不同葡萄糖分子数量的表面活性剂正十二烷基β-D-麦芽糖苷(DDM)和正十二烷基β-D-吡喃葡萄糖苷(APG1214),以神东补连塔煤矿褐煤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从多角度分析葡萄糖分子数量对煤尘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接触角分析,具有较多葡萄糖分子数的DDM对褐煤具有更好的润湿性能,接触角为20.1°、润湿动力学模型扩散和渗透常数K值为0.76858时,其润湿效果最佳;从FTIR、XPS、BET和SEM测试方面分析,DDM进一步提升了煤尘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对煤尘颗粒表现出更强的聚集效应;此外,羟基官能团和氧(O)元素比例的增加,也使得DDM在补连塔煤表面的吸附能力显著增强;分子动力学模拟则揭示了DDM表面活性剂葡萄糖分子数量较多有利于其在煤表面形成更强的疏水作用,从而吸引更多水分子吸附在改性煤的表面,该过程产生的大量氢键有利于提升煤尘的润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生物表面活性 分子动力学模拟 煤尘抑制 葡萄糖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