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在多脏器功能不全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张东亮 王质刚 《中国血液净化》 2007年第1期40-44,共5页
关键词 生物人工 人工支持系统 多脏器功能不全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 组合生物人工 连续性血液净化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2
作者 蒋文 朱勇根 《中国血液净化》 2003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 探讨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76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人工肝治疗185人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氨、内毒素、凝血酶原活动度和不良反应,并选择63例病情相似重型病毒... 目的 探讨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76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人工肝治疗185人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氨、内毒素、凝血酶原活动度和不良反应,并选择63例病情相似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常规治疗作对照组。结果 76例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冶疗组近期存活率为67.1%,对照组为31.7%。血转氨酶从(183.36±78.46)U/L下降至(79.42±64.30)U/L(P<0.01),血总胆红素从(310.15±90.24)umol/L下降至(145.26±50.76)umol/L(P<0.01),血氨从(119.42±65.20)ug/dl下降至(77.08±36.38)ug/dl(P<0.01),内毒素从(59±12.53)ng/dl下降至(29±7.32)ng/dl(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从(16±5.3)%上升至(32±7.2)%(P<0.05)。人工肝冶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75%。结论 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明显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提高存活率,人工肝支持系统对于重型肝炎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人工支持系统 疗效 安全性 病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源性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顾劲扬 施晓雷 丁义涛 《中国血液净化》 2010年第6期324-327,共4页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类死亡率极高的疾病,原位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该病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由于供体器官的严重短缺,众多患者在等待肝移植手术过程中死亡,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体外支持系统为此应运而生。BAL由细胞...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类死亡率极高的疾病,原位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该病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由于供体器官的严重短缺,众多患者在等待肝移植手术过程中死亡,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体外支持系统为此应运而生。BAL由细胞材料和生物反应器两大核心部件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人工支持系统 安全性问题 急性功能衰竭 源性 体外支持系统 原位移植 等待移植 LIV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型人工肝的在线快速细胞监测系统 被引量:6
4
作者 项红升 刘剑峰 +1 位作者 李明 霍荣岭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5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在不破坏生物反应器内细胞生存环境的条件下,在线快速了解反应器内肝细胞的生存状态、功能活性,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方法改变传统的大型分析仪器离线检测的方法,采用以单色光源、集成光电传感器为测量元件的单片机控制的... 目的在不破坏生物反应器内细胞生存环境的条件下,在线快速了解反应器内肝细胞的生存状态、功能活性,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方法改变传统的大型分析仪器离线检测的方法,采用以单色光源、集成光电传感器为测量元件的单片机控制的专用监测系统,实现了对白蛋白、尿素的在线快速检测。结果实验证明,该系统结构新颖简单,能够满足生物型人工肝系统的细胞功能活性检测任务。结论该方案实际可行,为生物型人工肝的开发评价提供了及时的依据,从而使生物型人工肝脏的闭环控制实现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人工 细胞 功能活性 白蛋白 改变 细胞功能 结论 实际 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设备及其应用选择 被引量:2
5
作者 叶卫江 卢德荣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200-204,共5页
近年来人工肝的临床试用成为新一轮的研究热点,人工肝的设备和技术也得到空前发展,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条件。详尽 地介绍了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组成.目前国内的相关设备,并就设备的应用选择发表参考意见。
关键词 人工支持系统 血浆疗法机器 连续性血液净化机 生物人工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魏建冬 张苗 《肝胆外科杂志》 1997年第3期190-192,共3页
关键词 移植 生物人工 支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急性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7
作者 徐昌青 杨宏丽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6-107,共2页
关键词 人工支持系统 人工支持治疗 急性衰竭 生物 功能衰竭 功能不全 硬化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生物型人工肝三种不同治疗模式在肝衰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罗可 刘波颖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0期30-33,共4页
肝衰竭(LF)是多种病因引起肝脏功能严重障碍的一种临床症候群,其病死率高、预后差。由于内科药物治疗的疗效欠佳、肝移植供体来源紧张且费用昂贵,因此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NBALSS)作为LF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NBALS... 肝衰竭(LF)是多种病因引起肝脏功能严重障碍的一种临床症候群,其病死率高、预后差。由于内科药物治疗的疗效欠佳、肝移植供体来源紧张且费用昂贵,因此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NBALSS)作为LF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NBALSS的治疗模式有血浆置换(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PE+DPMAS等,在临床上均能在不同程度改善患者肝功能,但也有不足之处。本文主要针对上述三种不同治疗模式的临床实际应用特点进行阐述总结,以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人工 衰竭 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肝炎24例临床分析
9
作者 龙庆华 欧阳红 +3 位作者 廖九女 涂德幸 刘和平 孙秀光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3年第2期90-91,共2页
目的 了解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治疗重症肝炎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WLXGX - 888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北京伟力公司生产 )对 2 4例重症肝炎进行血浆置换、血液滤过等方法治疗 40例次。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前白蛋白 (PA)、凝血酶原活动... 目的 了解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治疗重症肝炎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WLXGX - 888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北京伟力公司生产 )对 2 4例重症肝炎进行血浆置换、血液滤过等方法治疗 40例次。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前白蛋白 (PA)、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血氨、电介质进行分析。结果 ALSS治疗后患者的肝功能明显改善 ,总胆红素(TBIL)、血氨均明显下降 (P <0 .0 0 1) ,总蛋白下降 (P <0 .0 0 1) ;白蛋白下降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前白蛋白提高明显 (P <0 .0 0 1)。亚急性、慢性重症肝炎的早、中期治愈好转率分别为 71.43 %、44 .44 % ,而晚期则无一例存活。结论 ALSS治疗重症肝炎安全 ,效果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人工 重症 血浆置换 血液滤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生物型人工肝应用的肝外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段志军 李晓宁 +2 位作者 贺高红 鞠佳 高志红 《中国血液净化》 2008年第12期664-668,共5页
非生物型人工肝已作为临床重症肝病患者体外人工肝支持的主要方法,但对于肝脏之外的影响的相关报道较少,而这些方面对人工肝的不断改进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非生物型人工肝对肾功能、血细胞、凝血系统、细胞因子、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等方... 非生物型人工肝已作为临床重症肝病患者体外人工肝支持的主要方法,但对于肝脏之外的影响的相关报道较少,而这些方面对人工肝的不断改进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非生物型人工肝对肾功能、血细胞、凝血系统、细胞因子、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生物人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蕾 许家璋 +4 位作者 鞠九龙 余卫平 耿林玲 许远红 张馨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3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 评估组合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KM880 0型血液净化仪与BIO LIVA3A型生物型人工肝机连接成组合生物型人工肝装置 ,对 4例晚期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共实施 5例次治疗。先进行患者血液血浆置换 ,再... 目的 评估组合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KM880 0型血液净化仪与BIO LIVA3A型生物型人工肝机连接成组合生物型人工肝装置 ,对 4例晚期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共实施 5例次治疗。先进行患者血液血浆置换 ,再经过生物型人工肝处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 ;比较肝功能各相关指标的变化 ,并比较血浆置换后、生物型人工肝处理后回路血中相应指标的变化。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 ,除 1例次出现过敏反应外 ,未发生其它不良反应。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即刻患者血中总胆红素 (TBIL)、丙氨酸转移酶 (ALT)、氨 (NH3)明显减少 (P <0 .0 1) ,高密度脂蛋白 (HDL)、纤维蛋白原 (FIB)明显增加 (P <0 .0 1) ,治疗后第 3天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明显提高 (P <0 .0 1) ;与血浆置换后比较 ,生物型人工肝处理后回路血中FIB有所增加 (P <0 .0 5 ) ,而NH3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应用组合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生物人工 血浆置换 慢性重症乙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生物型人工肝在急性重度中毒性肝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小强 陈运超 徐明 《中国血液净化》 2010年第8期441-443,共3页
目的研究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急性重度中毒性肝病治疗中的疗效及治疗时机。方法选择符合急性重度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的患者61例,分成人工肝组28例及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内科综合对症处理;人工肝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非... 目的研究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急性重度中毒性肝病治疗中的疗效及治疗时机。方法选择符合急性重度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的患者61例,分成人工肝组28例及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内科综合对症处理;人工肝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结果行人工肝治疗后患者血清学指标(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氨、胆碱酯酶、凝血时间)有显著改善(P<0.01),并发症发生率20.8%,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肝功能指标、临床表现均有明显好转,死亡率降低,住院天数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在急性重度中毒性肝病治疗中疗效显著;在内科综合治疗期间若出现血胆红素、转氨酶成倍增长,血氨持续升高,凝血时间明显延长或出现肝性脑病症状者以及明确有对肝脏直接损害的毒物在早期肝功能出现异常时宜及早行人工肝替代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及缩短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毒 损害 生物人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术中血压变化的观察及护理
13
作者 朱爱芬 《浙江临床医学》 2005年第2期223-223,共1页
关键词 治疗 生物人工 人工支持系统 血压变化 观察及护理 术中 病患者 化学 性质 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体外生物型人工肝装置的构建与初步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明森 李素芝 +2 位作者 龙仁玲 宋克轩 江玉兰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2年第3期205-208,共4页
目的在高原环境条件下构建体外生物型人工肝装置,通过在线运行初步评价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为应用于治疗急性肝衰竭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已适应本地环境的健康长白仔猪2头,雌雄不限,体质量分别为29.5 kg和31.0 kg。建立经颈外静脉... 目的在高原环境条件下构建体外生物型人工肝装置,通过在线运行初步评价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为应用于治疗急性肝衰竭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已适应本地环境的健康长白仔猪2头,雌雄不限,体质量分别为29.5 kg和31.0 kg。建立经颈外静脉至下腔静脉/颈外静脉插管组合血路,以驱动泵、血流管路、辅助加热器及含有培养肝细胞的生物反应器构建生物型人工肝装置,于体外血液循环中持续转流8 h,观察实验前后动物的一般状态、心率、血常规、尿常规及血液生物化学指标改变,有无出血倾向发生,血流管路凝血情况及培养肝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分离所得肝细胞量为2.72×109,肝细胞纯度为93%,肝细胞活率为96%。体外血液循环实验后,动物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心率无显著改变,血常规、尿常规及血液生物化学指标均正常,未见出血倾向;血流管路凝血不明显;反应器内培养肝细胞活率,实验前后分别为(87.33±2.08)%和(84.67±3.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方法构建的高原体外生物型人工肝装置较为稳定、可靠,动物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人工 细胞培养 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生物型人工肝的临床研究近况 被引量:6
15
作者 曲娟 陆伟 《中国血液净化》 2007年第7期382-384,共3页
人工肝是借助体外装置,暂时或部分替代肝脏功能,从而协助治疗肝功能不全或相关疾病的方法。目前人工肝主要分为非生物型人工肝、生物型人工肝及组合型人工肝3型。其中,以解毒功能为主的非生物型人工肝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并被证明确有一定... 人工肝是借助体外装置,暂时或部分替代肝脏功能,从而协助治疗肝功能不全或相关疾病的方法。目前人工肝主要分为非生物型人工肝、生物型人工肝及组合型人工肝3型。其中,以解毒功能为主的非生物型人工肝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并被证明确有一定疗效,本文将逐一介绍。因作为非生物型人工肝之一的血浆置换,在置换过程中补充了大量人体所必需的活性物质,有别于其他非生物型人工肝,本文暂不予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人工 临床研究 组合人工 血浆置换 功能不全 体外装置 脏功能 相关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型人工肝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文奇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1期66-67,共2页
关键词 生物人工 人工支持系统 体外循环系统 辅助循环装置 正常 人工系统 培养细胞 生物反应器 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非生物型人工肝的吸附树脂的毒性实验
17
作者 李隽 李涛 +2 位作者 付立 朱争艳 钱绍诚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6年第S1期18-19,共2页
目的评价用于非生物型人工肝的吸附树脂的安全性。方法①实验动物:健康家兔18只,大鼠40只。②器材:6种待测树脂,倒置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③实验方法:将6种待测树脂预处理,得无菌树脂浸液;对各树脂浸液上清进行扫描,测定溶出物;选取1... 目的评价用于非生物型人工肝的吸附树脂的安全性。方法①实验动物:健康家兔18只,大鼠40只。②器材:6种待测树脂,倒置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③实验方法:将6种待测树脂预处理,得无菌树脂浸液;对各树脂浸液上清进行扫描,测定溶出物;选取18只家兔随机分为6组,静脉注入树脂上清,测量肛温升高值,评价热原情况;将40只大白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为对照,取浸液或生理盐水5 ml分别注入大鼠腹腔,观察一般情况;3 d及30 d后分别处死5只大鼠,取心、肝、肾组织固定染色,镜下观察,评价组织毒性。结果溶出物检测示6组树脂均为阴性。热原检测:经初试及复试,3#树脂含有热原。急性毒性观察:注射72 h内动物出现反应,其中1~3#、5#树脂组注射后未见异常及死亡,4#树脂组1只大鼠出现行为异常,无死亡, 6#树脂组1只大鼠出现失明、定向障碍,24 h后死亡。组织病理检查:1~3#、5#树脂组大鼠肝脏、心肌、肾脏轻度变性,4#、6#树脂组大鼠肝细胞变性较重,心肌、肾脏轻度变性;对照组大鼠肝脏、肾脏、心肌组织结构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人工 毒性 心肌 对照组 肾脏 毒力 吸附树脂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联合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症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杰 戴小灵 《华夏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25-27,共3页
目的:探究糖皮质激素联合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症药物性肝损伤的价值。方法:60例重症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糖皮质激素联合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然后,比较两组的AST、ALT、TBil、ALP水平及安... 目的:探究糖皮质激素联合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症药物性肝损伤的价值。方法:60例重症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糖皮质激素联合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然后,比较两组的AST、ALT、TBil、ALP水平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的AST、ALT、TBil、AL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的这些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与观察组1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非生物型人工肝提高治疗重症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生物人工 重症药物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人工肝肝细胞培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卫红 吴宇澄 +1 位作者 王笑云 余多慰 《中国血液净化》 2002年第6期27-30,共4页
近年来,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多种模式,Uchino 等[1]将人工肝分为生物型、非生物型、中间型及杂合生物型等四种类型.目前公认以杂合性生物人工肝效果最好,是人工肝支持系统(BALSS)的主流模式.杂合性生物人工... 近年来,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多种模式,Uchino 等[1]将人工肝分为生物型、非生物型、中间型及杂合生物型等四种类型.目前公认以杂合性生物人工肝效果最好,是人工肝支持系统(BALSS)的主流模式.杂合性生物人工肝一般由三部分组成:①生物成份;②生物反应器;③血液灌流系统.在这三部分中,生物成份是BALSS的核心,主要为动物或人的肝细胞培养物,发挥肝细胞的合成、代谢、解毒、排泄以及免疫等功能.可以说,获得大量具有良好肝特异功能的细胞是关键,BALSS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所用肝细胞的功能.本文对近来用于生物人工肝的肝细胞培养的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人工 细胞系 人工支持系统 生物 生物反应器 细胞分化 主流模式 动物实验 微载体培养 杂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血浆置换单独与联合治疗肝衰竭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吕欣原 刘莉华 +4 位作者 马胜银 黄启功 谭娟 高军 宫峰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2期86-90,共5页
目的比较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血浆置换(PE)单独与联合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确诊肝衰竭并接受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DPMAS+PE组、DPMAS组及PE组各25例。比较三组治疗前... 目的比较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血浆置换(PE)单独与联合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确诊肝衰竭并接受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DPMAS+PE组、DPMAS组及PE组各25例。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变化,计算4周有效率、12周生存率及终末期肝病模型3.0(MELD3.0)评分。结果三组治疗后RBC、PLT、Hb、TBil、DBil、TBA、ALB、MELD3.0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三组治疗后TBil、DBil、TBA、AL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PMAS、PE组相比,DPMAS+PE组治疗后TBil、DBil、TBA更低,DPMAS组与PE组治疗后TBil、DBil、TB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PMAS+PE组、PE组相比,DPMAS组治疗后ALB更低,DPMAS+PE组与PE组治疗后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MAS+PE组、PE组治疗后PTA均高于治疗前,PT及INR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PMAS+PE组比较,PE组治疗后PTA更高,PT及INR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PMAS组治疗后PTA低于治疗前(P<0.05),PT及INR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三组治疗后PT、INR、PT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间两两对比,治疗后PT、INR、P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治疗后4周有效率DPMAS+PE组更高,MELD 3.0评分DPMAS+PE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12周无肝移植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PMAS+PE、DPMAS、PE均可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但DPMAS+PE更具优势,短期疗效及预后更好;三种模式对肝衰竭患者长期疗效的改善作用相当,DPMAS+PE和PE均可改善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但PE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竭 生物人工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