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8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表层地球系统层圈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思亮 王欣楚 +8 位作者 戚羽霖 钟君 丁虎 文航 刘学炎 郎赟超 易沅壁 王宝利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7,共16页
流域是表层地球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单元或子系统,通过对流域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能更深刻地理解表层地球系统层圈相互作用。流域物质循环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表层地球系统各层圈之间的能量和物质循环状态,同时... 流域是表层地球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单元或子系统,通过对流域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能更深刻地理解表层地球系统层圈相互作用。流域物质循环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表层地球系统各层圈之间的能量和物质循环状态,同时也反作用于各层圈的运行和维持。本研究综述了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地球层圈相互作用之间的关联机制,重点探讨了人类世以来强烈人为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对流域物质循环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首先分析了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及其与全球变化的相互关联,其次剖析了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环境变化之间的互馈作用,以及人类世人为活动对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强烈扰动,然后解析了流域过程与全球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机制。综合分析表明人类世以来强烈的人为活动极大地扰动/加速了地表部分物质循环,导致流域系统多个关键变量参数超过生态环境突变临界点,也极大地影响多层圈物质循环和地球系统的稳定维持。最后根据当前流域科学发展态势与挑战,提出了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前沿,通过研究范式变革、人工智能和多同位素等多学科新方法技术融合,指明了微生物等多因素驱动新机制以及构建流域动态系统模型等新方向,最终为深刻理解表层地球系统层圈作用的运行机制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地球系统 流域 生物地球化学 层圈相互作用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地球系统圈层相互作用和全球变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玖斌 郑旺 +5 位作者 刘羿 孙若愚 袁玮 孟梅 蔡虹明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7-155,共19页
地球系统是由地质圈、生物圈和人类圈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研究这一复杂系统各圈层内部和圈层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动力学机制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圈层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主要受控于水和主微量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因此,... 地球系统是由地质圈、生物圈和人类圈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研究这一复杂系统各圈层内部和圈层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动力学机制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圈层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主要受控于水和主微量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因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联系地球系统各圈层的物质基础和制约或影响全球变化的关键机制。此外,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人类活动正深刻改变着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使地球系统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精准刻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揭示其动力学机制、预测其未来演变趋势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成为地球系统科学前沿研究任务和面临的根本挑战。而同位素可有效追踪物质的跨圈层迁移转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圈层相互作用和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传统和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示踪圈层相互作用和全球变化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地球系统各圈层典型同位素组成分布,阐述了圈层界面过程同位素分馏机制,追踪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梳理了地球系统科学框架下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前沿科学问题。未来,应该在进一步完善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和理论基础上,在地球系统框架下开展同位素与地理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地球系统模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领域交叉融合研究,完善示踪复杂地球系统多圈层、多过程、多要素耦合条件下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同位素分馏理论框架,突破原有应用范式,获得对圈层相互作用、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环境与生命协同演化等领域前沿科学问题的创新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地球化学 同位素分馏机制 地球系统科学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圈层相互作用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H_(2)循环地下生物甲烷化过程中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模拟
3
作者 吴林 侯正猛 +1 位作者 张烈辉 LÜDDEKE Truitt Christian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3-982,共10页
提出PHREEQC-MATLAB耦合模拟方法,研究CO_(2)-H_(2)循环地下生物甲烷化过程中生物地球化学相互作用下岩石孔隙度、储气能力、地层水矿化度及储层温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定量分析上述参数演化对CH_(4)生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CO_(2... 提出PHREEQC-MATLAB耦合模拟方法,研究CO_(2)-H_(2)循环地下生物甲烷化过程中生物地球化学相互作用下岩石孔隙度、储气能力、地层水矿化度及储层温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定量分析上述参数演化对CH_(4)生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CO_(2)-H_(2)循环地下生物甲烷化过程中,地层水呈酸-碱动态交替,导致矿物发生周期性溶解和沉淀,对岩石孔隙度影响不大;在不同矿物组成体系的各次循环中,最大CH_(4)生成速率均约为3.6×10^(-3)mol/(L·d)。(2)随着循环次数增加,高初始矿化度条件下产甲烷菌代谢生成的水可显著降低地层水矿化度,使CH_(4)生成速率逐渐增大并趋近于低初始矿化度环境的水平;此外,产水量增加会降低储层储气能力,CO_(2)-H_(2)初始压力越高储气能力下降越明显,CH_(4)生成速率增幅越大。(3)产甲烷菌代谢产热会引起储层温度上升,其增幅受热损失影响显著,忽略热损失时,5次循环(10年)后储层温升幅度达17.1℃;储层初始温度较高时,高温环境会降低CH_(4)生成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生物甲烷化 生物地球化学相互作用 碳循环利用 储气能力 CH_(4)生成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的计量溯源方法研究
4
作者 李兰英 陶晴 刘刚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8-753,共6页
根据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a resonance, SPR)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核心原理,提出了一种以折射率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蔗糖标准物质的计量溯源方法。首先制备了蔗糖标准溶液,使用折光仪对其进行定值。然后将折射率值溯源至阿贝折... 根据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a resonance, SPR)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核心原理,提出了一种以折射率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蔗糖标准物质的计量溯源方法。首先制备了蔗糖标准溶液,使用折光仪对其进行定值。然后将折射率值溯源至阿贝折射仪标准块,从而建立折射率的校准依据,实现折射率重复性检测、折射率标准值1.330~1.400范围内的线性校准,以及分析仪相对基线噪声和相对基线漂移的分析。最后,利用梯度稀释的蔗糖纯度标准物质,完成了检测限的校准。首次建立了全面、科学和有效的SPR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的计量溯源方法,可应用于基础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研制领域的相关仪器计量校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计量学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折射率 蔗糖标准物质 校准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生物质细胞壁半纤维素-纤维素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婉靖 卢燕 +2 位作者 商赛男 彭锋 边静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98-304,共7页
木质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廉价的可再生资源,利用其生产生物质材料、能源及化学品是当前生物质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木质生物质细胞壁的主要组分,纤维素的高值化应用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半纤维素-纤维素相互作用是影响纤维素结... 木质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廉价的可再生资源,利用其生产生物质材料、能源及化学品是当前生物质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木质生物质细胞壁的主要组分,纤维素的高值化应用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半纤维素-纤维素相互作用是影响纤维素结构的重要因素,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为纤维素高值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简述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结构,归纳了半纤维素对纤维素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总结了影响半纤维素-纤维素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重点综述了当前研究半纤维素-纤维素相互作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实验吸附法、仪器分析法、分子模拟计算法、模型物法以及基因改造法,梳理了各方法的原理、表征技术及其优缺点。最后,本文展望了半纤维素-纤维素相互作用的研究策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前景,以期为木质生物质利用及林木基因改良育种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生物 半纤维素 纤维素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介导的地下水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6
作者 戴恒 吴慧娴 +3 位作者 任婉立 张翼宇 文章 袁松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7,共14页
地下水污染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作为地下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通过其代谢反应参与多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控制着污染物的转化与迁移。数值模拟是定量描述和预测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转化行为的重要手... 地下水污染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作为地下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通过其代谢反应参与多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控制着污染物的转化与迁移。数值模拟是定量描述和预测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转化行为的重要手段,而理解和掌握微生物代谢过程的建模方法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对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行为的模拟和预测精度。鉴于此,文章按照发展时间与应用尺度,系统总结了微生物代谢活动模拟方法的发展进程,重点探讨了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对数值模拟研究的推动作用;同时,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微生物代谢模型,以定量描述其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汇总了常用的微生物信息数据库和模拟软件;最后指出,当前微生物代谢模型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模型验证困难、参数适用性不足、数据获取难度大以及计算需求高等问题。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深入探索微生物代谢机制,优化建模方法,完善适用于不同需求的参数和经验方程,以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同时,还需着力解决模型构建中微生物相关数据的处理、计算精度与效率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 数值模拟 生物代谢模型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数据-模型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和微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生物膜的形成机制与效应
7
作者 张悦 管千慧 +3 位作者 周政 陈全 吴敏 易鹏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3-41,共9页
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 NPs)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生物安全问题是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NPs和微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生物膜的形成机制与效应是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微生物可以通过吸附和内化等物理化学方式使NPs粘附在其细胞表... 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 NPs)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生物安全问题是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NPs和微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生物膜的形成机制与效应是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微生物可以通过吸附和内化等物理化学方式使NPs粘附在其细胞表面或进入其细胞内部,这些NPs可能会引起微生物的应激保护反应从而刺激生物膜的形成,同时也会对生物膜产生毒性效应。本文主要从吸附作用和细胞内化总结了NPs与微生物的界面相互作用,并分析了NPs的性质、微生物的种类和环境条件对相互作用过程的制约;论述了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剖析了NPs对生物膜的生长状态、代谢活性、群落组成和基因表达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生物膜的形成对NPs的溶解腐蚀、表面钝化、稳定和团聚的影响。最后就多物种生物膜与NPs的相互作用机制、环境中NPs的长期毒性研究以及生物膜对NPs迁移行为的改变提出了展望。深入理解NPs与生物膜的相互作用及机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NPs对环境及人类潜在毒性提供理论基础,从而对NPs做出更全面的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生物 生物 胞外聚合物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相互作用与风味品质塑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臣 莫海文 +2 位作者 于海燕 田怀香 葛畅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0,共10页
发酵食品风味和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微生物的参与,微生物作为发酵过程的核心驱动力,通过生长、繁殖,特别是复杂的种内或种间相互作用,促进了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并产生了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风味物质。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的群落演替和个... 发酵食品风味和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微生物的参与,微生物作为发酵过程的核心驱动力,通过生长、繁殖,特别是复杂的种内或种间相互作用,促进了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并产生了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风味物质。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的群落演替和个体贡献已有大量研究,近年来,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开始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综述了微生物塑造发酵食品风味的核心机制,重点介绍群体感应调控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和群体行为以及营养交互作用推动微生物群落的构建,并剖析了发酵过程中不同相互作用关系(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偏害共生、竞争关系)对发酵食品风味的积极影响。最后总结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相互作用对发酵食品风味的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食品 生物相互作用 群体感应 食品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量对铁氧化物晶格相铀元素的形成及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
9
作者 夏庆银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2,共9页
铀元素可以在微生物催化水铁矿重结晶过程中取代铁原子占位,以U(Ⅴ)或U(Ⅵ)形式嵌入相变产物八面体晶格,形成铁氧化物晶格相铀元素。为探究微生物对铁氧化物晶格相铀元素的形成过程及其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以批处理实验为基础,通过矿物... 铀元素可以在微生物催化水铁矿重结晶过程中取代铁原子占位,以U(Ⅴ)或U(Ⅵ)形式嵌入相变产物八面体晶格,形成铁氧化物晶格相铀元素。为探究微生物对铁氧化物晶格相铀元素的形成过程及其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以批处理实验为基础,通过矿物学、环境地球化学和光谱学等交叉技术手段,探讨微生物量对相变终产物物相及其晶格相铀元素含量、价态组成及环境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生物量高低,水铁矿最终相变程度接近,约84%水铁矿相变为结晶程度更高的铁氧化物。低生物量体系水铁矿相变速率较慢,终产物为抗氧化性和环境稳定性较好的三价铁矿物针铁矿,晶格相铀元素含量较高,主要以U(Ⅵ)形式赋存。高生物量体系水铁矿相变速率较快,相变终产物是环境稳定性较差的含二价铁矿物磁铁矿,晶格相铀元素含量较低,U(Ⅴ)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铁氧化物 地球化学形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水界面附近污染物环境行为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10
作者 花修艺 赵宇 +4 位作者 付欣妍 谭春阳 张乐园 梁大鹏 董德明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1-285,共15页
沉积物-水界面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物质交换与能量传递的关键区域,是包括污染物和营养物在内的物质在沉积物和上覆水之间交换的必由路径.底栖扰动生物的行为改变界面附近原有沉积物的结构和物质交换平衡,显著影响局部微环境特征以及微生物... 沉积物-水界面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物质交换与能量传递的关键区域,是包括污染物和营养物在内的物质在沉积物和上覆水之间交换的必由路径.底栖扰动生物的行为改变界面附近原有沉积物的结构和物质交换平衡,显著影响局部微环境特征以及微生物种类、数量和群落组成,使界面附近的环境变得更复杂和动态.生物扰动可改变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生物可利用性,并重塑碳、氮、磷等重要元素的循环路径和通量.分析和综述底栖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水界面附近的典型污染物环境行为和典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底栖扰动生物介导的环境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认识生物扰动的重要生态环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生物扰动 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外东海赤潮暴发期间^(210)Po-^(210)Bi-^(210)Pb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研究
11
作者 周文清 钟强强 +3 位作者 周曰华 王求贵 王浩 杜娟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5,共11页
^(210)Bi-^(210)Pb核素对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可以示踪海洋颗粒物动力学过程的良好示踪剂。由于^(210)Bi半衰期较短以及分析难度较大等限制因素的存在,人们对海洋中^(210)Bi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如何以及是否存在^(210)Bi-^(210)Pb活度不... ^(210)Bi-^(210)Pb核素对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可以示踪海洋颗粒物动力学过程的良好示踪剂。由于^(210)Bi半衰期较短以及分析难度较大等限制因素的存在,人们对海洋中^(210)Bi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如何以及是否存在^(210)Bi-^(210)Pb活度不平衡现象这两个问题缺乏足够认知。本文于2017年5月5日至15日搭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春季航次对长江口外东海赤潮暴发期间水体中溶解态和颗粒态(溶解态+颗粒态=总态)^(210)Po、^(210)Bi和^(210)Pb活度浓度及核素活度比进行了现场观测。结果显示,总态^(210)Po/^(210)Pb活度比在0.20到2.08之间变化,平均值为0.82±0.58(n=15);总态^(210)Bi/^(210)Pb活度比在0.32到3.72之间变化,平均值为1.38±0.79(n=15),表明水体中普遍存在^(210)Po-^(210)Pb和^(210)Bi-^(210)Pb活度不平衡现象;而深层水体中存在明显的^(210)Po和^(210)Bi相对于^(210)Pb过剩的现象,表明^(210)Po和^(210)Bi伴随颗粒物在中-深层水体中发生再溶出现象。通过计算3种核素的分配系数和分馏因子,本文发现颗粒物在同时清除^(210)Po、^(210)Bi和^(210)Pb的过程中,倾向于优先清除^(210)Po和^(210)Bi;与^(210)Po类似,^(210)Bi表现出比^(210)Pb更强的海洋颗粒物亲和活性特征,浮游植物暴发(生物量的增加)能促进^(210)Bi与^(210)Pb之间的分馏行为,支持了^(210)Bi-^(210)Pb可用于示踪海洋颗粒物过程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 ^(210)Bi-^(210)Pb活度不平衡 赤潮暴发 分馏因子 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金矿尾矿水相互作用:1.环境地球化学效应 被引量:16
12
作者 谭凯旋 王岳军 +1 位作者 郭锋 谢焱石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3-58,共6页
湘西金矿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尾矿。该区尾矿 水相互作用强烈 ,并引起了尾矿中重金属元素的释放、迁移和对水体、土壤、蔬菜等表生环境的重金属污染。污染程度较大的元素均为Au、Sb、As、Cd、Hg、W等 ,与尾矿中元素的富集特征相一... 湘西金矿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尾矿。该区尾矿 水相互作用强烈 ,并引起了尾矿中重金属元素的释放、迁移和对水体、土壤、蔬菜等表生环境的重金属污染。污染程度较大的元素均为Au、Sb、As、Cd、Hg、W等 ,与尾矿中元素的富集特征相一致。尾矿中重金属元素的水迁移能力由大至小顺序为Au、Cd、W、Sb、Pb、As、Zn、Cu。元素的生物吸收系数由大至小顺序为Cd、Au、Zn、Hg、Sb、Cu、Pb、As、W。植物中金属元素浓度主要受土壤中的浓度、植物种类和吸收能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环境地球化学 尾矿/水相互作用 金矿区 土壤 采矿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峨眉山玄武岩区两类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地幔柱-岩石圈相互作用的证据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招崇 王福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81-288,共8页
野外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峨眉山玄武岩区主要由玄武岩以及顶部少量的粗面岩组成。与其他地区的溢流玄武岩相似,峨眉山玄武岩区也可以分成低Ti和高Ti两种。由于 Ti和 P具有正相关性,并且 TiO2的含量具有连续性(1%
关键词 峨眉山 玄武岩 地球化学 地幔柱-岩石圈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瓮安生物群球状化石原位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磷作用的指示
14
作者 蒋宗旭 何明勤 +2 位作者 兰天 刘华德 郑茂尧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8,共16页
贵州瓮安-福泉磷矿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磷矿段(b矿层)产出一类特殊的微体化石组合,称为瓮安生物群,其中含大量种类丰富的球状化石,但以往研究多侧重于球状化石本身,缺乏对球状化石与成磷作用关系等的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运用光学... 贵州瓮安-福泉磷矿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磷矿段(b矿层)产出一类特殊的微体化石组合,称为瓮安生物群,其中含大量种类丰富的球状化石,但以往研究多侧重于球状化石本身,缺乏对球状化石与成磷作用关系等的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运用光学显微镜、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SEM-EDS)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等方法对其原位元素分布、主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瓮安生物群球状化石均已胶磷矿化,且较高的P_(2)O_(5)含量(30.13%~44.92%,平均43.17%)表明其普遍经历了成磷作用;V/Cr平均值小于2、Ce负异常明显、Ce_(anom)小于-0.1,指示其成磷作用的环境为氧化环境;稀土元素PAAS分配模式图呈“帽型”,反映生物参与成磷作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瓮安生物 球状化石 原位元素地球化学 成磷作用 埃迪卡拉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体系地球化学模拟与水岩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庞忠和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19-123,共5页
全体系地球化学模拟是研究水岩相互作用的定量化方法,是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测试和物理模拟方法的有效补充和理论上的提高与升华。该方法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地热系统、热液矿床、油气盆地以及一些常温体系中水岩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 全体系地球化学模拟是研究水岩相互作用的定量化方法,是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测试和物理模拟方法的有效补充和理论上的提高与升华。该方法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地热系统、热液矿床、油气盆地以及一些常温体系中水岩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全体系常包含岩石、水溶液和气体三相。全体系地球化学模拟在对各相进行分别描述的基础上,依据质量平衡、质量作用与能量平衡的原理,建立共平衡关系,从而模拟不同条件下的水岩作用(改变成分、改变温度及改变压力等不同的过程)。文中列举了地热系统、热液成矿系统、沉积盆地等模拟研究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体系 地球化学 数值模拟 水岩相互作用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中氧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动力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伟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20-229,共10页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研究突破了静止的固体地球观。开放体系、不平衡和动力学的研究构成了以地球内部流体为目标的前缘领域。矿物-流体体系氧同位素交换反应动力学模型主要分为5种:封闭、“封闭”、单向流动开放体系、流体缓冲体系...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研究突破了静止的固体地球观。开放体系、不平衡和动力学的研究构成了以地球内部流体为目标的前缘领域。矿物-流体体系氧同位素交换反应动力学模型主要分为5种:封闭、“封闭”、单向流动开放体系、流体缓冲体系和岩石缓冲体系。18O/16O交换机制主要为扩散控制和表面控制,后者通常伴随着强烈的矿物蚀变反应,前者则缺乏之。花岗岩-流体体系主要包括浅成系统、深成和/或者长期活动系统以及均一化平衡系统。花岗岩-流体氧同位素交换反应大多属于开放体系不平衡类型。同变形期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本质在于变形与流体化学反应的藕合作用。流体循环与质量传输机制主要包括平流或渗透、扩散以及平流-扩散复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 岩石 相互作用 氧同位素 地球化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科学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丛强 李思亮 +5 位作者 刘学炎 王宝利 郎赟超 丁虎 郝丽萍 张琼予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466,共12页
地球已进入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已成为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关键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给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带... 地球已进入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已成为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关键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给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威胁。本文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新进展,综述了人类世全球变化特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地球系统各圈层演化中的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特别关注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产和消费模式改变等人类活动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气候、生态和环境效应。研究表明,应对人类世全球变化需要系统理解人类活动作为主要驱动力的多要素和多尺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生态和环境效应,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针对人类世社会-生态系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在文末提出了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优先领域和方向,并强调解决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高度影响下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各种复杂科学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全球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土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董海良 曾强 +12 位作者 刘邓 盛益之 刘晓磊 刘源 胡景龙 李扬 夏庆银 李润洁 胡大福 张冬磊 张文慧 郭东毅 张晓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7-485,共19页
黏土矿物与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共存。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环境中的能量流动与元素循环。黏土矿物能够给微生物提供物理或化学保护,提高微生物对外界胁迫和干扰的抵抗能力。黏土矿物同时还能给微生物提供营养元素,促进其新陈代... 黏土矿物与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共存。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环境中的能量流动与元素循环。黏土矿物能够给微生物提供物理或化学保护,提高微生物对外界胁迫和干扰的抵抗能力。黏土矿物同时还能给微生物提供营养元素,促进其新陈代谢过程。黏土矿物中的结构铁是微生物铁氧化还原循环的重要电子供/受体。在氧化还原的环境中,多种铁还原/铁氧化细菌可以通过还原氧化黏土矿物中的结构Fe(Ⅲ)/Fe(Ⅱ),进而获得能量进行生长。在氧化还原过程中,微生物也可以通过溶解、转化、沉淀等作用改变黏土矿物的晶格结构及物相,或是产生新的次生矿物。黏土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在碳、氮、硅、磷等重要生命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黏土矿物可以通过吸附有机碳,降低有机碳的生物可利用性,减缓其矿化速率。在氧化还原波动的环境中,黏土矿物还可以通过活化分子氧,产生强氧化性自由基氧化降解有机质,提高其生物可利用性。黏土矿物还会吸附生物胞外酶,影响胞外酶降解有机质的效率。微生物通过耦合黏土矿物中铁氧化与硝酸盐还原,铁还原与氨氧化等过程影响氮循环。黏土矿物对磷的吸附以及风化过程中硅的释放影响着微生物的代谢活性。黏土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在重金属固化稳定、有机污染物降解、杀死病原菌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生物 相互作用 元素循环 能量 电子传递 氧化还原 环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几处地热环境下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潜在的地球化学循环作用
19
作者 肖凯 王伟英 +3 位作者 张振维 童涛 黄涛 潘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9-828,共10页
地热微生物作为地热极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局域和区域的元素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华南地区地热微生物的相关研究还非常有限。本文聚焦赣南地热,利用16S rRNA基因全长测序技术分析了6处地热(40~80℃)及4处沉积物的细菌多... 地热微生物作为地热极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局域和区域的元素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华南地区地热微生物的相关研究还非常有限。本文聚焦赣南地热,利用16S rRNA基因全长测序技术分析了6处地热(40~80℃)及4处沉积物的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鉴定出1072属、2856种细菌。研究发现,温度、pH、硫酸根、硝酸盐氮、钙地热因子对地热细菌群落有显著影响,其中温度是主要影响因子,与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呈正相关。特征细菌包括变形菌、热球菌、产水菌、厚壁菌等,其中Thermus、Sulfurihydrogenibium、Thermodesulfovibrio和Hydrogenobacter在赣南夹湖(JH)和蓝田(ND)高温地热中显著富集,这些微生物类群可能参与了蓝田地热的S、Fe及矿质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本研究还分离出20株耐高温细菌,多为芽孢杆菌属。这些发现揭示了赣南地热微生物特征,为地热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 地热 生物多样性 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CNMM-DNDC三维模型的研发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循华 李思琪 +7 位作者 张伟 刘春岩 姚志生 韩圣慧 王睿 王凯 陈笑 李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7,共16页
CNMM-DNDC模型是本文作者团队研发的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维模型。本文系统介绍了建模背景和理念、核心过程和模型特点、模拟功能和观测验证、多尺度区域或流域初步应用以及未来发展展望。自2018年刊发首个版本以来,该... CNMM-DNDC模型是本文作者团队研发的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维模型。本文系统介绍了建模背景和理念、核心过程和模型特点、模拟功能和观测验证、多尺度区域或流域初步应用以及未来发展展望。自2018年刊发首个版本以来,该模型经过了多方面科学过程改进和模拟功能扩展,在元素化学反应、物质相变和机械迁移等基本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层面,完成了对陆地表层系统碳氮磷水循环全耦合的精细刻画。迄今开展的观测验证表明,CNMM-DNDC模型基本普适于不同生物气候带(从热带到寒区多年冻土地带)的流域或区域长时间序列“三高”(时间、空间和过程高分辨率)综合模拟,实现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氮、磷、水三维运移、水土流失、水力驱动溶解态和颗粒态碳氮磷横向迁移、碳氮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排放、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分蒸散发和水分能量平衡等众多可持续发展目标表征变量的预测。该模型广泛推广应用于多尺度区域或流域的复杂过程虚拟科学试验研究和服务于面向生态环境建设与减污降碳的优化调控决策,可望为协同落实联合国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水循环全耦合模拟 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 CNMM-DNDC模型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