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口生物地球化学指标特征在河海划界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友媛 高丽 +2 位作者 杨应斌 贾永刚 高振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47-652,共6页
为了寻找黄河口河海划界的科学依据,对影响黄河口河海划界的各种水文、地质、生物、物理、化学等要素进行了丰、平、枯水期的现场测定和室内分析。结果发现,除了以前学者经常采用的水文、地质、生物等指标具有划界的作用外,电导率、盐... 为了寻找黄河口河海划界的科学依据,对影响黄河口河海划界的各种水文、地质、生物、物理、化学等要素进行了丰、平、枯水期的现场测定和室内分析。结果发现,除了以前学者经常采用的水文、地质、生物等指标具有划界的作用外,电导率、盐度、常量离子、硅酸盐等指标特征也具有很好的划界指示意义。综合各项科学指标的划界结果表明:黄河口河海划界在距离新滩油田浮桥A03站位以东的2~13.5 km处;其中水文指标和化学指标(盐度、常量离子、硅酸盐等)的河海划界在距离A03站位以东的9~10 km处;地质指标(地形法)在2 km处,地质指标(地貌法)在13.5 km处;生物指标法在7.5 km处;而重金属、有机物污染、有机碳等指标不宜作为河海划界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河海划界 生物地球化学指标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深层原油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模式
2
作者 周刚 胡德胜 +2 位作者 徐新德 刘爱群 钟佳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9,70,共15页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中、浅层,深层勘探程度低、油气发现少。根据研究区深层原油物理化学性质、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和饱和烃色谱质谱等资料,以及烃源岩总有机碳、岩石热解、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和饱和烃色谱...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中、浅层,深层勘探程度低、油气发现少。根据研究区深层原油物理化学性质、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和饱和烃色谱质谱等资料,以及烃源岩总有机碳、岩石热解、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和饱和烃色谱质谱等资料,采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研究深层原油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并进行油源对比,分析深层原油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深层原油性质较轻,运动黏度(温度为50℃)低,含硫质量分数很低,含蜡质量分数中等。族组成总体具有饱和烃质量分数高、饱和烃/芳烃比高,以及芳烃、非烃及沥青质质量分数较低的“两高三低”特征。深层原油划分为3种类型,Ⅰ类原油具有正构烷烃呈“双峰型”分布、三环萜烷质量分数中等、ααα(20R)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呈不对称“V”型分布、4-甲基C_(30)甾烷质量分数中等等特征,与流沙港组二段中上亚段泥页岩亲缘关系良好;Ⅱ类原油具有正构烷烃呈“单峰状后峰型”分布、三环萜烷质量分数较高、ααα(20R)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呈不对称“V”型分布、4-甲基C_(30)甾烷质量分数较高等特征,主要来自流沙港组二段下亚段油页岩;Ⅲ类原油具有正构烷烃呈“单峰状前峰型”分布、三环萜烷质量分数较高、ααα(20R)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呈“L”型分布、4-甲基C_(30)甾烷质量分数较低等特征,主要来自流沙港组三段上亚段泥页岩。研究区为自生自储式、旁生侧储式及自生自储和旁生侧储混合式3种类型深层原油成藏模式。该结果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深层原油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原油 生物标志物 地球化学特征 油源对比 成藏模式 流沙港组 涠西南凹陷 北部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乍得Bongor盆地北部斜坡带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清瑶 王文强 +2 位作者 程顶胜 肖洪 冉子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5-687,共13页
【目的】中非裂谷系乍得Bongor盆地北部斜坡带原油的物性与地球化学特征均存在明显差异。探讨其差异性特征及主控因素,并可为Bongor盆地及周边地区石油勘探工作中原油性质的预测提供部分思路与依据。【方法】利用原油族组分分离、气相... 【目的】中非裂谷系乍得Bongor盆地北部斜坡带原油的物性与地球化学特征均存在明显差异。探讨其差异性特征及主控因素,并可为Bongor盆地及周边地区石油勘探工作中原油性质的预测提供部分思路与依据。【方法】利用原油族组分分离、气相色谱及色谱—质谱等方法,对北部斜坡带41件原油样品的物性及分子标志化合物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与结论】不同级别的生物降解作用是导致Bongor盆地原油物性与地球化学性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根据正构烷烃、无环类异戊二烯烃的相对丰度与分布特征及色谱基线特征,将原油划分为未降解原油、轻微降解原油与严重降解原油。埋深是影响原油降解强度的首要因素,当埋深小于800 m时,绝大部分原油遭受了严重的生物降解;当埋深大于1300 m时,原油基本未遭受降解;当埋深介于800~1300 m时,降解程度受距深大断裂的距离、上覆盖层的厚度与圈闭类型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gor盆地 白垩系 地球化学特征 原油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沉积物中氮与磷的来源及其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59
4
作者 李学刚 宋金明 +2 位作者 李宁 袁华茂 高学鲁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62-571,共10页
通过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对沉积物中氮、磷含量、OC∶TN、TN∶TP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胶州湾沉积物中氮、磷的来源及其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总氮、总磷的变化趋势一致,即从湾内到湾外含量依次降低,其中总氮依次为0... 通过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对沉积物中氮、磷含量、OC∶TN、TN∶TP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胶州湾沉积物中氮、磷的来源及其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总氮、总磷的变化趋势一致,即从湾内到湾外含量依次降低,其中总氮依次为0.41、0.25、0.20mg/g,总磷的含量依次为0.29、0.24、0.22mg/g。在整个柱状样中总氮、总磷平均含量的变化也和表层基本一致,有机氮在大部分层次占总氮的50%—70%,无机磷所占总磷的比例一般大于60%。根据沉积物OC∶TN比、氮、磷的垂直分布可以判断湾内和湾口沉积物中的氮主要是陆源的,海洋自生的氮分别占28.9%和13.1%,湾外的氮主要是自生的,海洋自生的氮占62.1%。与氮相比,磷主要是陆源的,但在湾外海洋自生磷的比例明显高于湾内。悬浮颗粒物的组成也证明了湾内沉积物中氮、磷主要是陆源的。沉积物中OC∶TN值的垂直变化也反映了近年来胶州湾物质来源的变化特征,即河流来沙急剧减少,沿岸倾倒垃圾不断增多,后者已经取代前者成为胶州湾主要的沉积物来源。另外,沉积物中TN和TN∶TP的垂直变化也和近年来胶州湾水体中营养盐含量的变化相一致。胶州湾不同地区氮、磷的沉积通量相差很大,湾口的沉积通量最大,而湾外的沉积通量最小;在表层沉积物中,氮的矿化速率高于磷,有机磷的矿化速率大于无机磷,但有机氮的矿化速率并不一定大于无机氮。OC、pH、Eh、Es等环境因素影响氮、磷的矿化,但在不同海区影响程度并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物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潘集、张集煤矿次生生物气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小军 陶明信 +2 位作者 王万春 马锦龙 石亚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4-38,共5页
研究淮南煤田不同矿区煤层气的成因类型对于整个煤田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意义重大。为此,利用地质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淮南煤田主要矿区——潘集煤矿和张集煤矿煤层气的成因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煤层气组分表现出了甲... 研究淮南煤田不同矿区煤层气的成因类型对于整个煤田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意义重大。为此,利用地质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淮南煤田主要矿区——潘集煤矿和张集煤矿煤层气的成因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煤层气组分表现出了甲烷含量高、重烃和二氧化碳含量低的干燥气体的特征,与国内外含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的组分特征一致。虽然该区煤岩的热演化程度已处于热成因气的生成阶段,但煤层气的δ13C1值的总体分布范围为-56.7‰^-67.9‰,仍属于生物成因气的分布范围。煤层气的δ13C2值主要分布在-22‰^-29‰,反映了乙烷的热成因特征,指示了该区的煤层气为热成因乙烷和微生物成因甲烷的混合。淮南煤田具有适合的煤阶、区域强烈隆升使煤层被抬升到浅部、地表水渗入煤层、生物气生成的最佳温度等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生成的有利地质条件。因此,有利的地质条件、煤层气的组分与同位素显示的特征,相互印证了淮南煤田煤层气中有次生生物气存在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 煤层气 次生生物 地球化学特征 地质 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溶解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5
6
作者 贺志鹏 宋金明 张乃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7-488,共12页
依据1997—2003年每年1次的南黄海调查得到的溶解有机碳(DOC)数据,重点分析了2002年秋末冬初季节南黄海DOC的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控制机制。结果表明,2002年秋末冬初南黄海表层海水DOC质量浓度为1.62~2.42mg/L,平均值为2... 依据1997—2003年每年1次的南黄海调查得到的溶解有机碳(DOC)数据,重点分析了2002年秋末冬初季节南黄海DOC的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控制机制。结果表明,2002年秋末冬初南黄海表层海水DOC质量浓度为1.62~2.42mg/L,平均值为2.02mg/L,高于大洋的平均值,具有典型近海特征;南黄海DOC分布呈现北部高,南部低,在量值上,A断面〉B断面〉C断面,且有显著近岸高、远离海岸中部海区低的特点。近岸高值区主要受陆源输入影响,包括径流输入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陆源输入相对生物生产过程更为重要;中部低值区主要受控干来自东海低DOC海流的冲淡作用。垂直方向上DOC质量浓度变化不大,这明显与南黄海海水混合较好有关。7a中南黄海DOC质量浓度总体上呈略微下降趋势,北部海域表现尤为明显,南黄海生物生产量的下降及近年来南黄海整体环境质量的提高是引起DOC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碳(DOC) 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生物成因天然气(藏)的构造成因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陶士振 刘德良 +1 位作者 杨晓勇 戴金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09-322,共14页
从大地构造的角度论述了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的构造成因类型,即伸展构造带非生物成因气(藏)、挤缩构造带非生物成因气(藏)、走滑构造带非生物成因气(藏)、旋转构造带非生物成因气(藏)以及陨击构造带非生物成因气(藏)。重点阐述... 从大地构造的角度论述了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的构造成因类型,即伸展构造带非生物成因气(藏)、挤缩构造带非生物成因气(藏)、走滑构造带非生物成因气(藏)、旋转构造带非生物成因气(藏)以及陨击构造带非生物成因气(藏)。重点阐述上述构造作用及其构造带中非生物成因气(藏)的不同类别及其形成环境和条件,从而为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的理论研究和预测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成因 天然气 地球化学特征 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流带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8
作者 苏小四 师亚坤 +2 位作者 董维红 杨国强 王璜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7-351,共15页
潜流带(即地表水-地下水交互作用带)是位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具有物理、化学、生物梯度的饱和含水带。潜流带内发生着强烈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改善水环境质量和维持水生态系统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潜流带生... 潜流带(即地表水-地下水交互作用带)是位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具有物理、化学、生物梯度的饱和含水带。潜流带内发生着强烈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改善水环境质量和维持水生态系统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潜流带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受河床沉积物结构特征、水文特征、环境特征、生物群落格局、物质输入等因素的影响,潜流带内C、N、P元素以及有毒金属元素(Fe、Mn、As、Hg等)会发生氧化-还原、吸附与解吸、沉淀与溶解、生物催化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原位监测、数值模拟、原位培养和地球物理探测等技术是潜流带中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手段。未来针对潜流带的研究可以从监测和数值模拟技术、河床沉积物变化特征以及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一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流带 潜流交换量 生物地球化学 氧化-还原反应 数值模拟 原位监测 环境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中酸溶硫化物对二价金属镉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物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菊英 马德毅 +1 位作者 闫启仑 陈红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83-488,共6页
通过海洋沉积物镉加标实验、沉积物间隙水分析和对加标沉积物毒性的 1 0天底栖端足类生物检验 ,重点探讨在硫化物存在条件下 ,二价有毒金属镉在沉积物 -间隙水系统中的地球化学分配和化学活性 ,及镉在沉积物中的化学活性与生物毒性间的... 通过海洋沉积物镉加标实验、沉积物间隙水分析和对加标沉积物毒性的 1 0天底栖端足类生物检验 ,重点探讨在硫化物存在条件下 ,二价有毒金属镉在沉积物 -间隙水系统中的地球化学分配和化学活性 ,及镉在沉积物中的化学活性与生物毒性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镉加标沉积物的毒性与间隙水中镉浓度呈正相关 ,而与沉积物镉总量无关。在硫化物存在条件下 ,沉积物 -间隙水系统中 ,二价镉在固、液两相间的分配主要受酸溶硫化物 (AVS)影响。AVS归一化沉积物中二价镉含量可作为预测和评价二价有毒金属镉的化学分配行为和生物可获性或毒性的有效方法。酸解硫化物时同步提取的金属镉SEMCd2 +与AVS的摩尔浓度之比 [SEMCd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间隙水 酸溶硫化物 端足类 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功能 被引量:11
10
作者 吕晓霞 宋金明 +4 位作者 袁华茂 李学刚 詹天荣 李宁 高学鲁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2-218,共7页
本文报道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结果显示 ,在粒径 <31 μm的粒度组分含量 >6 5 %( )、35 %~ 6 5 %( )和 <35 %( )的三个区域中 ,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比值分别为... 本文报道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结果显示 ,在粒径 <31 μm的粒度组分含量 >6 5 %( )、35 %~ 6 5 %( )和 <35 %( )的三个区域中 ,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比值分别为 :1 .6 5 :1 .2 6 :1 (IEF- N) ,1 .2 3:1 .1 0 :1 (WAEF- N) ,1 .4 1 :1 .0 4 :1 (SAEF- N) ,2 .0 8:1 .4 5 :1 (SOEF- N) ,TN(1 .70 :1 .2 6 :1 ) ,即在细粒度组分 (<31 μm)含量较高的区域 ,不同形态氮的含量也相对较高 ;在三个分区内 ,不同形态氮的埋藏通量非常相近 ,而埋藏效率自 至 区逐渐递增 ,在细粒度组分 (<31 μm)含量最低的 区内 ,埋藏效率最高 ,TN的埋藏效率可达 30 .2 1 %,即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 70 %以上的氮在适当的条件下可释放进入水体参与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能提供海洋新生产力所需氮的 6 .5 4 %,对海洋生产力具有一定的补充和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表层沉积物 南黄海 区域分布特征 海洋生产力 组分含量 新生产力 调控作用 细粒度 形态 埋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锶的生物矿化与地球化学代用指标在古环境重构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明学 黄婷 +3 位作者 刘媛媛 孙仕勇 亢武 董发勤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07-612,共6页
锶是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微量元素,与钙原子大小接近、化学性质相似。在钙的矿化中锶通过类质替换进入生物矿化体中,从而使生物体尤其是化石具有锶元素蕴含的地球化学信息。本文首先介绍了锶的生物矿化及其机制,然后着重从锶在古环境重构... 锶是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微量元素,与钙原子大小接近、化学性质相似。在钙的矿化中锶通过类质替换进入生物矿化体中,从而使生物体尤其是化石具有锶元素蕴含的地球化学信息。本文首先介绍了锶的生物矿化及其机制,然后着重从锶在古环境重构中地球化学代用指标作用、影响锶地球化学代用指标的因素及机制等方面分析了锶的生物矿化行为所蕴含的地球化学信息和应用现状,为今后更好地利用锶地球化学信息进行古环境重构,开展锶生物矿化的环境修复、医学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矿化 地球化学代用指标 古环境重构 生命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钦州稔子坪矿褐煤地球化学特征──芳烃馏分的生物标志物组合 被引量:4
12
作者 曾凡刚 王铁冠 吴朝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3-126,共4页
广西钦州稔子坪矿褐煤的芳烃馏分中 ,普遍存在芳香倍半萜类、二倍半萜类、芳香三萜类及苯并藿烷等标志化合物。其饱芳比为 0 2 9,芳香萜类占芳烃馏分总量的 80 7 ,以芳香倍半萜类和陆源芳香三萜类为主 ,芳香二萜类含量甚微。该褐煤... 广西钦州稔子坪矿褐煤的芳烃馏分中 ,普遍存在芳香倍半萜类、二倍半萜类、芳香三萜类及苯并藿烷等标志化合物。其饱芳比为 0 2 9,芳香萜类占芳烃馏分总量的 80 7 ,以芳香倍半萜类和陆源芳香三萜类为主 ,芳香二萜类含量甚微。该褐煤富含五环三萜类及倍半萜 ,表明其生源构成以双子叶被子植物及裸子植物为主。成岩早期 ,细菌活动相当强烈。高等植物经细菌作用改造后 ,陆源三萜类易芳构化形成脱A三萜烷和双芳 - 8,1 4-断三萜类 ,从而使陆源高等植物的“腐泥化”程度增加 ,并可能成为低熟油的良好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芳烃馏分 生物标志物 低熟油 地球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楚科奇海海底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郝玉 龙江平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3-72,共10页
1999年7月和2003年7月在北极科学考察中获取的楚科奇海海底表层沉积物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分析结果表明,楚科奇海海底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约为1.41%,远高于我国东海和世界部分大陆架沉积物;有机碳/氮比值为8.69,反映了有机物以海... 1999年7月和2003年7月在北极科学考察中获取的楚科奇海海底表层沉积物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分析结果表明,楚科奇海海底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约为1.41%,远高于我国东海和世界部分大陆架沉积物;有机碳/氮比值为8.69,反映了有机物以海洋自生为主的混合性来源;有机碳与有机氮之间显著相关(R=0.93);有机碳质量分数与粒度明显相关(R=0.71),细粒粘土质沉积物中的有机碳质量分数高于砂质沉积物的;在水深200m以内,有机碳质量分数随水深加大有一定的增加;有机碳质量分数与生源硅质量分数明显相关;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纬度变化较小。结合2次北极考察的实测结果,对楚科奇海海底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来源进行了初步讨论,认为沉积有机碳埋葬可能主要取决于生物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OC) 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表层沉积物 楚科奇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羽状锋溶解态无机氮磷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傅瑞标 沈涣庭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14,共6页
利用年月在长江河口的实测资料探讨了溶解态无机氮、磷在羽状锋区的生物地球化学特 1988 8 征。结果表明:溶解态无机氮、磷的浓度在锋面和盐跃层出现明显的跃变;在~水深处( 1 ) ( 2 ) 1025 m NO2-和 NH4+的浓度出现峰值;垂向环流... 利用年月在长江河口的实测资料探讨了溶解态无机氮、磷在羽状锋区的生物地球化学特 1988 8 征。结果表明:溶解态无机氮、磷的浓度在锋面和盐跃层出现明显的跃变;在~水深处( 1 ) ( 2 ) 1025 m NO2-和 NH4+的浓度出现峰值;垂向环流可把底层海水中再生的 ( 3 ) NO3-和 PO43-输送到上层,以供浮游植 物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羽状峰 溶解态无机氮 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盐跃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赣县清溪地区土壤硒地球化学特征和水稻根系土硒生物有效性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冰权 沙珉 +3 位作者 谢长瑜 周强强 魏星星 周梵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40-750,共11页
江西赣南地区是典型的硒缺乏地理分布区,但近年来研究成果表明该地区稻谷富硒率高,土壤与稻谷富硒存在不一致的原因尚不明确,探讨土壤和稻谷硒含量特征和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对赣南地区富硒土地资源利用和富硒农产品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江西赣南地区是典型的硒缺乏地理分布区,但近年来研究成果表明该地区稻谷富硒率高,土壤与稻谷富硒存在不一致的原因尚不明确,探讨土壤和稻谷硒含量特征和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对赣南地区富硒土地资源利用和富硒农产品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赣县清溪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发射光谱(ICP-MS/OES)等方法测定了研究区1734件表层土壤、57组稻谷及配套根系土硒等元素含量及硒形态地球化学指标;系统分析了区内土壤硒含量和分布特征、稻谷硒含量特征,探讨了根系土硒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以足硒、富硒区为主,土壤硒含量与成土母岩关系密切,不同成土母岩区土壤硒含量规律为:古生代变质岩>中生代花岗岩>新元古代变质岩>中生代陆源碎屑岩>新生代第四系。根系土硒含量均未达到富硒土壤标准,稻谷富硒率为64.91%,稻谷对土壤硒的富集能力强(富集系数20.05%),当根系土硒含量≥0.25mg/kg时,水稻富硒率高达70.83%,能够稳定产出优质富硒水稻。硒的赋存形态是影响土壤硒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土壤总硒含量较低时,水溶态、离子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硒的占比高,从而提升了硒的生物有效性;有机质含量低,对硒吸附能力弱,也是硒生物有效性高的重要原因。本研究认为,赣县清溪地区富硒、足硒土壤开发利用时,综合考虑土壤硒含量、土壤理化指标、硒形态对土壤硒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有利于科学指导天然富硒土地划定和富硒水稻产业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有效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启东地区全新统气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物气形成的控制因素 被引量:3
16
作者 冯旭东 林春明 +2 位作者 张霞 邓程文 王淑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25-736,共12页
根据钻井岩心、古生物、有机岩石学观察及有机地化测试数据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对长江三角洲启东地区ZK01井全新统地层中两套气源岩的沉积特征、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等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控... 根据钻井岩心、古生物、有机岩石学观察及有机地化测试数据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对长江三角洲启东地区ZK01井全新统地层中两套气源岩的沉积特征、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等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控制研究区浅层生物气生成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全新统河口湾—河漫滩相灰色黏土及粉砂质黏土中有机碳含量在0.20%~0.65%之间,平均0.46%,氯仿沥青"A"平均值71.71×10^(-6);浅海相深灰色淤泥质黏土有机碳含量在0.19%~0.52%之间,平均0.34%,氯仿沥青"A"平均值65.69×10^(-6);前者有机质丰度略高于后者,生气能力略强于后者。两套气源岩中有机质来源均由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两部分组成,属于混源输入,且以陆源高等植物有机质为主,有机质类型为含草本腐殖型、含草本腐泥腐殖型。两套气源岩镜质体反射率(Ro)在0.50%~0.65%之间,正构烷烃奇偶优势明显,热解最大峰温峰多数低于435℃,表明有机质处于未成熟阶段。长江三角洲启东地区具有有利于浅层生物气生成的基础地质条件、物质条件、地球化学条件,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启东 全新统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浅层生物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河台金矿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及遥感找矿意义 被引量:23
17
作者 马跃良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0-86,共7页
本文以广东省河台金矿区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金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在金矿区上生长的马尾松和芒箕等植物对金、铜等重金属元素有较强的吸收和聚积作用 ,植物明显受到金及伴生元素的毒化效应 ,金、铜等金属元素的过量... 本文以广东省河台金矿区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金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在金矿区上生长的马尾松和芒箕等植物对金、铜等重金属元素有较强的吸收和聚积作用 ,植物明显受到金及伴生元素的毒化效应 ,金、铜等金属元素的过量吸收 ,使植叶内的叶绿素、类葫萝卜素含量、水含量和叶面温度相应降低 ;金矿区与背景区相比 ,马尾松叶片的反射光谱特征明显变化 ,叶绿素的反射峰和近红外肩的反射率值呈上升趋势 ,红界发生了 5~ 1 0nm的“蓝移” ;这些金矿区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为遥感在植被地区找矿提供了理论依据 ,利用遥感 (TM)资料可以提取由生物地球化学效应引起的植被光谱异常信息。从而指导探查植被覆盖下的隐伏金属矿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生物地球化学 遥感 找矿 光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水生植物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小梅 赵俊琳 +2 位作者 沙晋明 毛雪瑛 李世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111-2115,共5页
利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 ,得到南极西湖沉积岩芯中水生植物 (镰刀藓 )的 2 2种化学元素含量 ,发现南极水生植物的地球化学元素含量范围变化较大 ,而且在沉积层次上 ,各个元素的变异系数也较大。水生植物吸收和累积元素的特征为 :稀土元素... 利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 ,得到南极西湖沉积岩芯中水生植物 (镰刀藓 )的 2 2种化学元素含量 ,发现南极水生植物的地球化学元素含量范围变化较大 ,而且在沉积层次上 ,各个元素的变异系数也较大。水生植物吸收和累积元素的特征为 :稀土元素、U、As极容易为植物吸收同化 ,Ca、Co、Sc为水生植物容易吸收的元素 ,Th、Hf、Na为水生植物难以同化的元素。同时 ,研究发现水生植物的直接营养物源为湖水中的可溶性离子 ;对水生植物的 2 2种化学元素进行聚类分析 ,发现稀土元素、Ca、Zn、U之间、As、Fe、Co之间共生关系密切 ,对水生植物具有相似的生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菲尔德斯半岛 水生植物 生物地球化学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和海南红树林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
19
作者 管东生 覃朝锋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CSCD 1998年第4期267-271,共5页
本文研究了广东和海南红树林的土壤,植物叶子和死地被物的化学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与相同地区的一些植物群落进行比较,从而探讨红树林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红树林的土壤和植物的某些化学成分含量较高,尤其是Na... 本文研究了广东和海南红树林的土壤,植物叶子和死地被物的化学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与相同地区的一些植物群落进行比较,从而探讨红树林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红树林的土壤和植物的某些化学成分含量较高,尤其是Na和Ca的含量较为突出。另外,虽然海岸带海水的pH>8,土壤都呈酸性。红树林的养分利用率只有N较高,其余大多数元素都较低。红树林的生物吸收率和生物归还率通常也较低,但其大多数元素的生物分解率则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生物地球化学 特征 广东 海南 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文忠 孙宜朴 +3 位作者 常俊合 祖颖 郭广辉 游小淼 《海相油气地质》 2001年第2期7-11,共5页
从可溶有机质角度探讨了本区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的地球化学性质。研究表明:(1)主峰碳数高(nC_(22)~nC_(30)),规则甾烷的分布以 C_(29)占绝对优势(33%~57%),C_(29)-甾烷的来源具多重性,反映了参与生烃的生物源为海洋菌藻类,有... 从可溶有机质角度探讨了本区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的地球化学性质。研究表明:(1)主峰碳数高(nC_(22)~nC_(30)),规则甾烷的分布以 C_(29)占绝对优势(33%~57%),C_(29)-甾烷的来源具多重性,反映了参与生烃的生物源为海洋菌藻类,有机质类型好。(2)饱和烃及芳烃色-质谱资料显示烃源岩中γ-蜡烷含量较高,三芴系列中硫芴含量占绝对优势(44%~89%),反映了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偏强还原性。(3)烃源岩芳烃色谱成熟度参数甲基菲指数(MPI_1)反映了研究区有机质热演化处于成熟期。(4)庆祖集地区的烃源岩(R_o>1.35%)正烷烃分布具明显奇偶优势,其奇偶优势(OEP)为0.343~2.416,碳优势指数(CPI)为0.850~1.747,且αααC_(29)20S/(20S+20R)值大都小于0.40;毛岗地区的烃源岩(R_o>0.8%)的 OEP 和 CPI 均接近1.0,而αααC_(29)20S/(20S+20R)值多数大于0.40。认为高—过成熟期碳酸盐岩烃源岩成熟度参数 OEP,CPI 以及αααC_(29)20S/(20S+20R)在应用上基本失去了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碳酸盐岩 烃源岩 晚古生代 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标志物 沉积环境 有机质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