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可降解聚酯的技术进展和应用前景 被引量:6
1
作者 纪晓寰 孙宾 王鸣义 《纺织导报》 CAS 2021年第2期13-26,共14页
2019年,用于织物、包装和医疗健康领域的生物可降解聚酯达到110万t,市场需求还在高速增长。文章比较全面地综述了该产业链的主要技术,包括原料、催化剂、扩链剂、共混、共聚工业化合成聚酯、检验检测和加工应用技术。认为应根据日常消... 2019年,用于织物、包装和医疗健康领域的生物可降解聚酯达到110万t,市场需求还在高速增长。文章比较全面地综述了该产业链的主要技术,包括原料、催化剂、扩链剂、共混、共聚工业化合成聚酯、检验检测和加工应用技术。认为应根据日常消费、产业应用和高附加值的医疗、健康三大应用领域开发适应不同使用要求、低成本和降解速率可控的产品。产业链技术的重点是原料合成“绿色”化和能源成本的进一步下降;以现有工业化聚酯装置为基础,加快推进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完善“生物可降解”检验检测方法和标准、完善建立不同应用领域的产品标准;采用3D打印、超临界发泡等新加工应用技术,开拓聚酯材料的新应用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聚酯 产业化技术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魔芋葡甘聚糖/生物可降解聚酯静电纺丝 被引量:6
2
作者 杜欣辰 林晓艳 +1 位作者 黄元昊 李莹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4-99,共6页
为了制备改性魔芋葡甘聚糖(TDKGM)/生物可降解聚酯纳米复合纤维,以TDKGM和生物可降解聚酯(BP)为原料,三氟乙酸为溶剂,调节TDKGM和BP共混比例,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分别制备了TDKGM/聚乳酸(PLA)、TDKGM/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纳米复合纤维。... 为了制备改性魔芋葡甘聚糖(TDKGM)/生物可降解聚酯纳米复合纤维,以TDKGM和生物可降解聚酯(BP)为原料,三氟乙酸为溶剂,调节TDKGM和BP共混比例,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分别制备了TDKGM/聚乳酸(PLA)、TDKGM/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纳米复合纤维。探讨了TDKGM与可降解聚酯共混比例对纺丝溶液的电导率、表面张力、流变性以及复合纤维直径、形貌和力学强度的影响。随着BP的增加,TDKGM/PLA共混液的表面张力从22.2 N/m降至18.2 N/m,电导率从69.7μS/m下降至39.1μS/m;TDKGM/PBS共混液的表面张力从22.8 N/m降低到17.0 N/m;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剪切黏度都随之降低;而TDKGM/PBS共混液的电导率变化不成线性规律。当TDKGM/PLA比例为5∶5、TDKGM/PBS比例为6∶4时得到的纤维形貌最为理想,纳米复合纤维的直径分布在400~600 nm,100~500 nm范围,纤维膜的拉伸强度分别为3.557 MPa,4.543 MPa。TDKGM和BP共混比例将影响共混液的电导率、表面张力、流变性,从而影响静电纺丝复合纤维直径分布和形貌,通过控制TDKGM和BP共混比例可以成功地纺丝出纤维直径可控、强度高的TDKGM/BP纳米复合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魔芋葡甘聚糖 生物可降解聚酯 静电纺丝 纳米复合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型生物可降解聚酯的合成与交联改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郝超 张长远 季菁华 《化学世界》 CAS CSCD 2018年第3期154-159,共6页
采用对苯二甲酸(PTA)、1,6-己二酸(AA)和1,4-丁二醇(BDO)为原料合成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型生物可降解聚酯,并通过~1H NMR,FT IR对聚酯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醇酸比,聚合反应时间,真空度对聚合物特性黏度的影响。结果表... 采用对苯二甲酸(PTA)、1,6-己二酸(AA)和1,4-丁二醇(BDO)为原料合成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型生物可降解聚酯,并通过~1H NMR,FT IR对聚酯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醇酸比,聚合反应时间,真空度对聚合物特性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聚合体系中,当醇酸比为1.4∶1(物质的量比),预聚时间8h,缩聚时间8h,缩聚真空度<100Pa时,得到特性黏度0.726~0.812dL/g的聚酯产物。通过加入二羟甲基丙酸作为交联剂对PBAT聚酯进行改性研究,显著提高PBAT聚酯特性黏度至0.900~1.140d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二甲酸 己二酸 1 4-丁二醇 生物可降解聚酯 改性 特性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芳香族聚酯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钱军 程川 林生兵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10年第5期54-56,62,共4页
以开发环境友好型、生物质原料可替代的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的开发与应用为背景,对国内外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研发和生产现状、产品特性、应用前景进行了阐述,表明了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酯因其优良的性能、环境友好和经济性,在可弃和... 以开发环境友好型、生物质原料可替代的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的开发与应用为背景,对国内外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研发和生产现状、产品特性、应用前景进行了阐述,表明了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酯因其优良的性能、环境友好和经济性,在可弃和限次使用制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解聚酯 生物可降解聚酯 脂肪芳香族 开发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抗菌共聚酯的合成及结构与性能表征
5
作者 方旖旎 李发学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4-219,共6页
以1,4丁二醇(BD)和丁二酸(SA)为原料制备酯化物Ⅰ——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再以BOC(氨基保护基)丝氨醇和SA为原料制备酯化物Ⅱ,将酯化物Ⅰ和Ⅱ熔融缩聚制得BOC-PBSS共聚酯,脱去BOC保护基后制得PBSS共聚酯。利用静电纺技术制备PBSS纳... 以1,4丁二醇(BD)和丁二酸(SA)为原料制备酯化物Ⅰ——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再以BOC(氨基保护基)丝氨醇和SA为原料制备酯化物Ⅱ,将酯化物Ⅰ和Ⅱ熔融缩聚制得BOC-PBSS共聚酯,脱去BOC保护基后制得PBSS共聚酯。利用静电纺技术制备PBSS纳米纤维膜,并通过与CuSO 4溶液进行络合反应制得具有抗菌性的PBSS纳米纤维络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分别对PBSS共聚酯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BOC-丝氨醇第三单体被成功引入大分子链,且随着其投料比的增加,共聚酯的熔点、熔融焓和结晶度逐渐降低。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体发射仪(ICP-AE)研究了PBSS纳米纤维络合物中铜原子的含量,为21.45~46.96 mg/g。采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对所制备的络合物进行抗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BOC-丝氨醇第三单体投料比的增加,络合物的抗菌性逐渐增强,且抗菌持久性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聚酯 纳米纤维膜 络合反应 抗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釜压发泡技术制备生物可降解聚丁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共聚酯发泡颗粒 被引量:1
6
作者 冀峰 张艳 +4 位作者 龚炜华 于庆雨 朱君秋 郭江彬 罗水源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72,共7页
文中首次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釜压发泡技术制备了生物可降解聚丁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共聚酯(PBST)发泡颗粒。核磁共振分析结果表明,PBST中丁二酸的摩尔分数是55%;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表明,PBST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点分别是-16℃和118... 文中首次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釜压发泡技术制备了生物可降解聚丁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共聚酯(PBST)发泡颗粒。核磁共振分析结果表明,PBST中丁二酸的摩尔分数是55%;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表明,PBST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点分别是-16℃和118℃;热重分析结果表明,PBST的分解温度是312℃。研究了渗透温度、渗透时间和渗透压力对PBST发泡颗粒密度和发泡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渗透温度从60℃上升到80℃,PBST发泡颗粒的密度逐渐降低、发泡倍率逐渐增大。PBST发泡颗粒放置1 d后,密度增加,发泡倍率降低。继续延长放置时间至7 d,密度和发泡倍率均保持不变;当渗透时间从1 h延长到2 h,PBST发泡颗粒的密度逐渐降低,发泡倍率逐渐增加。当渗透时间从2 h延长到3 h,PBST发泡颗粒的密度和发泡倍率保持不变;当渗透压力从10 MPa增加到12 MPa,PBST发泡颗粒的密度逐渐降低,发泡倍率逐渐增加;当渗透压力从12 MPa增加到14 MPa时,PBST发泡颗粒的密度和发泡倍率保持不变;PBST发泡颗粒的最佳渗透温度是70℃、渗透时间是2 h、渗透压力是12 MPa。扫描电镜结果显示,PBST发泡颗粒的平均泡孔在10μ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釜压发泡 生物可降解聚酯 聚丁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共聚酯 发泡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Structure and Crystallinity of A New Biodegradable Aliphatic-Aromatic Copolyester
7
作者 Wang Xiaohui Shi Jun +2 位作者 Chen Ying Fu Zhifeng Shi Yan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1年第4期64-69,共6页
A series of biodegradable aliphatic-aromatic copolyesters,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co-butylene adipate-co- ethylene terephthalate-co-ethylene adipate) (PBATE), were synthesized from terephthalic acid (PTA), adipic... A series of biodegradable aliphatic-aromatic copolyesters,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co-butylene adipate-co- ethylene terephthalate-co-ethylene adipate) (PBATE), were synthesized from terephthalic acid (PTA), adipic acid (AA), 1,4-butanediol (BG) and ethylene glycol (EG) through direct esterification and polycondensation. The sequence structure and crystallinity of the copolyester were investigated by 1H NMR spectroscopy and the wide-angle X-ray diffractometry (WAXD).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BATE copolyester was a random copolymer and the composition of PBATE copolyester was almost consistent with the feed molar ratios.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PBATE copolyester belonged to the triclinic crystalline system; The variation in melting point of the synthesized PBATE copolyester agreed well with the estimation obtained by the Flory equation and was applicable to the random copolym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degradable polyester sequence structure CRYSTALLINITY ALIPHATIC AROMAT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