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可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降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欣 马建薇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83-1184,1199,共3页
以东北某市饮用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悬浮培养测定法,讨论了生物可降解性有机碳(BDOC)测定中降解动力学特性,得出在28 d测定中,BDOC的降解动力学满足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为BDOC1=BDOCu(1-10^(-0.07449t)), 降解常数k=0.074 49 d-1.试验研... 以东北某市饮用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悬浮培养测定法,讨论了生物可降解性有机碳(BDOC)测定中降解动力学特性,得出在28 d测定中,BDOC的降解动力学满足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为BDOC1=BDOCu(1-10^(-0.07449t)), 降解常数k=0.074 49 d-1.试验研究表明:BDOC3约占BDOC28总量的40.22%,以测定BDOC3代替测定BDOC28 是可行的.试验还证明了UV254与DOC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拟和,求解出了相关方程为DOC= 15UV254+2.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生物可降解有机(BDOC)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秸秆、生物质炭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
2
作者 龚丽娟 武均 齐鹏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2,共12页
以2021年布设于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有机物料施用模式田间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探索了单施生物质炭(B)、秸秆还田(S)、生物质炭配施秸秆(BS)、1次添加4年生物质炭(B4)、常规施肥(CK)5种有机物料添加模式下陇中... 以2021年布设于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有机物料施用模式田间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探索了单施生物质炭(B)、秸秆还田(S)、生物质炭配施秸秆(BS)、1次添加4年生物质炭(B4)、常规施肥(CK)5种有机物料添加模式下陇中旱作农田2022和2023年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紫外-可见光光谱特征。结果表明:添加秸秆与生物质炭能显著增加DOC含量,且S处理下的DOC含量更高,较CK处理显著提升了141.90%~223.79%。秸秆与生物质炭添加处理均可显著增加有色溶解性有机物[以α(355)表征]的含量,B处理效果最优,较CK处理显著提升了191.22%~244.10%。添加秸秆与生物质炭后DOC的光谱吸收值SUVA254、SUVA260和SUVA280均有所增加,但S处理效果不显著;添加有机物料可降低光谱吸收比E2/E3、E3/E4、E4/E6,S处理下降趋势最显著。CK处理与B、S、BS、B4处理10~30 cm土层DOC的E3/E4值均大于3.5,表明土壤中DOC以富里酸为主,而B、S、BS、B4处理0~10cm土层DOC的E3/E4值小于3.5,表明其土壤中DOC以胡敏酸为主。综上所述,S处理对DOC含量及腐殖化的提升效果最优,BS处理对DOC分子的芳香性、疏水性及分子量提升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生物质炭 溶解性有机 紫外-可见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力棕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生物降解特性 被引量:46
3
作者 汪景宽 李丛 +1 位作者 于树 李双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165-6171,共7页
溶解性有机碳、氮在土壤全碳、全氮含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却是土壤有机质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部分。研究利用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生物降解的测定方法,分别选取沈阳农业大学试验站不同肥力及与定位试验地紧密相连的自然林地棕壤为研究... 溶解性有机碳、氮在土壤全碳、全氮含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却是土壤有机质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部分。研究利用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生物降解的测定方法,分别选取沈阳农业大学试验站不同肥力及与定位试验地紧密相连的自然林地棕壤为研究对象,开展棕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的生物降解特性的研究,为了解溶解性有机碳、氮在土壤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中的作用,探讨棕壤溶解性有机碳、氮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棕壤林地溶解性有机碳、氮的含量最高,高肥处理次之,低肥处理含量最低。棕壤溶解性有机碳、氮与全碳、全氮和微生物量碳、氮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土壤肥力紧密相关,可以作为指示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不同肥力棕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的降解速率在培养初期较快,而后逐渐减慢,降解数据符合双指数衰变模型。棕壤溶解性有机碳分别由降解速率不同的两个库组成:周转时间在1d的易分解部分和周转时间大约为400d的难分解部分。棕壤溶解性有机氮是由周转速率大约为2d的易降解部分和周转速率在99~105d左右的难分解部分组成。经过42d的培养,浸提液中剩余溶解性有机质碳氮比值较培养前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溶解性有机 溶解性有机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氮、碳的空间分布及其微生物降解特性 被引量:6
4
作者 张翰林 赵峥 +1 位作者 陆贻通 曹林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12,共6页
通过测坑定位试验,测定了稻田不同深度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氮(DON)、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含量,并将原位提取的土壤溶液加入到人工土壤中,开展土壤溶液中DON、DOC的微生物降解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DON、DOC的含量分布及其微生物降... 通过测坑定位试验,测定了稻田不同深度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氮(DON)、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含量,并将原位提取的土壤溶液加入到人工土壤中,开展土壤溶液中DON、DOC的微生物降解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DON、DOC的含量分布及其微生物降解特性。结果表明:(1)两种施肥处理0-10cm土壤溶液中TN、DON显著低于其他两层土壤;土壤溶液中DON占TN的比例均在62.9%-79.8%,为氮素组成的主要形式。(2)有机无机混合肥处理中DOC占TC的比例随土壤深度加大而逐渐增加,比例为21.1%-25.1%,而无机肥处理中DOC占TC比例则是逐渐下降,比例为18.9%-20.0%。(3)稻田土壤溶液中DON和DOC具有较好的微生物降解特性。降解28d后,DON占初始DON的30.1%-34.9%,而DOC占初始DOC的24.3%-2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土壤溶液 溶解性有机 溶解性有机 生物降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给水管网中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的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赵明 李欣 +1 位作者 王静海 赵洪宾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323-1325,共3页
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水厂及相对应的给水管网为对象,研究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的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给水管网中BDOC的变化是余氯和细菌总数两个因素相互制约的结果;同时,水温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同的季节BDOC的变... 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水厂及相对应的给水管网为对象,研究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的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给水管网中BDOC的变化是余氯和细菌总数两个因素相互制约的结果;同时,水温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同的季节BDOC的变化趋势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 给水管网 生物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西坡退耕还林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和生物降解性的影响
6
作者 魏志聪 罗晓敏 +2 位作者 石福习 曹俊林 毛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9,共8页
[目的]揭示典型人工林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和生物降解性及其影响因素,为评估武夷山西坡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取江西省武夷山西坡杉木林、枫香林、枫香-木荷混交林和弃耕地,调查了0—10 cm和10—30 c... [目的]揭示典型人工林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和生物降解性及其影响因素,为评估武夷山西坡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取江西省武夷山西坡杉木林、枫香林、枫香-木荷混交林和弃耕地,调查了0—10 cm和10—30 cm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全氮(DTN)和溶解性全磷(DTP)浓度以及DOM芳香化程度,分析了土壤DOM生物降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退耕还林对土壤DOM含量的影响趋势取决于造林树种,但退耕还林地土壤DOC∶DTP和DTN∶DTP均高于弃耕地;(2)在0—10 cm中,枫香林土壤DOM的芳香族碳含量高于弃耕地,在10—30 cm中,杉木林土壤DOM的芳香族碳含量则低于弃耕地;(3)枫香林和混交林0—10 cm土壤DOM生物降解性均低于弃耕地,而杉木林10—30 cm土壤DOM生物降解性则高于弃耕地;(4)土壤DOM生物降解性与DOC∶DTN∶DTP化学计量比无显著相关,但与芳香族碳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即碳质量调控土壤DOM生物降解性。[结论]树种决定着武夷山西坡退耕还林地土壤DOM数量和芳香化程度,而且碳质量是驱动退耕还林后土壤DOM生物降解性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和评估亚热带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土壤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生物降解 土壤溶解性有机 亚热带森林 造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生物可降解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及对碳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凯 俞永祥 +3 位作者 杨思德 于鑫 韩毓杰 李晓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4-565,共12页
生物可降解塑料作为传统塑料的替代品,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获得广泛使用。然而,进入环境介质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在分解过程中容易破碎,形成生物降解微塑料(BMPs)。全球可降解塑料产能的增长加剧了BMPs的环境风险,尤其是在陆地生态系统... 生物可降解塑料作为传统塑料的替代品,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获得广泛使用。然而,进入环境介质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在分解过程中容易破碎,形成生物降解微塑料(BMPs)。全球可降解塑料产能的增长加剧了BMPs的环境风险,尤其是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本文综述了BMPs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包括对污染物的吸附和解吸、生物降解以及衍生溶解性有机物(DOM)的释放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BMPs对土壤碳循环过程及相关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基因的影响机制,以支撑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应用潜力及环境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微塑料 吸附 土壤有机 生物群落结构 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营养化湖泊溶解性有机碳生物可利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8
作者 叶琳琳 孔繁翔 +3 位作者 史小丽 阳振 闫德智 张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79-788,共10页
富营养化湖泊溶解性有机碳(DOC)包括内源和外源性碳源,不同来源碳源在物质化学结构组成和分子量级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进而影响到对细菌的生物可利用性和碳素在食物网中的传递效率。根据国内外文献,综述了内外源DOC在碳稳定同位素值域... 富营养化湖泊溶解性有机碳(DOC)包括内源和外源性碳源,不同来源碳源在物质化学结构组成和分子量级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进而影响到对细菌的生物可利用性和碳素在食物网中的传递效率。根据国内外文献,综述了内外源DOC在碳稳定同位素值域上的显著差异,建议通过对DOC碳稳定同位素的分析来识别富营养化湖泊中DOC的主要来源;通过对比内外源DOC在碳水化合物、结合态中性糖和腐殖质含量上的差异,并结合细菌生长参数如细菌二级生产力、细菌呼吸作用及细菌生长效率来分析内外源DOC对细菌的生物可利用性。从富营养化湖泊DOC来源的角度探讨其生物可利用性和碳素传递效率,有助于了解富营养化湖泊食物网中碳素循环特征,加强对湖泊生态学的认识,为湖泊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湖泊 溶解性有机 来源 生物可利用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秦文宽 李晓杰 +1 位作者 王旭东 朱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8-766,共9页
针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特性及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响应机制这一土壤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综述。首先阐述土壤DOC的特性,并总结其采集和测定方法。土壤DOC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碳的溶解、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分泌物与残体转化等过程... 针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特性及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响应机制这一土壤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综述。首先阐述土壤DOC的特性,并总结其采集和测定方法。土壤DOC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碳的溶解、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分泌物与残体转化等过程,其浓度和组成往往随土层深度和时间发生变化。多种采样方法(如负压法)与分析手段(如傅里叶变换离子共振回旋质谱仪)用于探讨土壤DOC对增温的响应及其机制。进一步梳理有关植物、微生物及土壤性质对土壤DOC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文献,认为增温不仅能直接改变土壤DOC的浓度,还可以通过影响植物、微生物群落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间接地改变土壤DOC的特性。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土层迁移与时间动态的关注,以便完善土壤碳模型,提升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全球碳循环过程变化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溶解性有机 土壤循环 植物–土壤–微生物 气候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下滴灌黑钙土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溶解性有机碳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志丹 姜海超 +4 位作者 李桥 罗香丽 刘淑霞 赵兰坡 王继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26-230,248,共6页
以吉林典型黑钙土为对象,研究玉米地膜覆盖滴灌技术下,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溶解性有机碳(DOC)垂直分布的差异及特性。设置4个处理:I.覆膜高产,Ⅱ.覆膜对照,Ⅲ.裸地(常规耕作)高产,Ⅳ.裸地对照。研究结果... 以吉林典型黑钙土为对象,研究玉米地膜覆盖滴灌技术下,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溶解性有机碳(DOC)垂直分布的差异及特性。设置4个处理:I.覆膜高产,Ⅱ.覆膜对照,Ⅲ.裸地(常规耕作)高产,Ⅳ.裸地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耕层(0=20cm)土壤的MBC含量、DOC含量、SMBC/SOC值的平均值均大于剖面(O60cm)土壤。覆膜高产土壤MBC含量、DOC含量均大于覆膜对照土壤,裸地土壤除DOC含量在20cm土层外,也呈现与覆膜土壤相似趋势;裸地高产土壤SMBC/S0c值明显大于裸地对照土壤,覆膜土壤除在60cm外,SMBC/SOC值也呈现与裸地土壤相似趋势。从MBC含量、D0c含量、SMBC/SOC值的变化范围来看,覆膜土壤(I和Ⅱ)分别为88.41~488.25mg/kg,65.23~392.23mg/kg,0.73~2.27%,裸地土壤(Ⅲ和IV)分别为96.21~512.14mg/kg,84.12~447.36mg/kg,0.59~2.20%;表现为覆膜MBC含量、DOC含量、SMBC/SOC值的变化幅度均小于裸地土壤。土壤有机质(SOC)与MBC、DOC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SOC与MBC、DOC均成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476和0.73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钙土 地膜覆盖 滴灌 生物生物 溶解性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碳组成对生物配体模型预测Cu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春艳 陈浩 +2 位作者 Kuen Benjamin Wu 郑丙辉 安立会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29-633,共5页
为揭示溶解性有机碳(DOC)的组成对生物配体模型(BLM)预测铜的生物毒性准确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浓度黄腐酸(FA)、腐殖酸(HA)和两者不同浓度比例混合物影响铜对青鳉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在相同水质条件下,黄腐酸或腐殖酸浓度增加时,铜对青... 为揭示溶解性有机碳(DOC)的组成对生物配体模型(BLM)预测铜的生物毒性准确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浓度黄腐酸(FA)、腐殖酸(HA)和两者不同浓度比例混合物影响铜对青鳉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在相同水质条件下,黄腐酸或腐殖酸浓度增加时,铜对青鳉的LC50均增加;两者共存时,当腐殖酸质量百分比从10%增至90%时,铜对青鳉的LC50也增加。当天然水中DOC的组成不确定时,可假设HA和FA的组成比例为1∶1,此时BLM预测铜对青鳉的LC50的偏差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 黄腐酸 腐殖酸 生物配体模型 青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某市出厂水生物可降解性有机碳对给水管网中细菌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建薇 于泊蕖 梁淑旺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7-390,共4页
生物可降解性有机碳(BDOC)为给水系统中微生物的主要能量来源,细菌生长必须靠这些营养基质的支持,所以通过减少水中BDOC的质量浓度来控制异养细菌生长,能取得决定性的效果.本文主要对东北某市出厂水中的BDOC阈值进行了研究,并对出厂水B... 生物可降解性有机碳(BDOC)为给水系统中微生物的主要能量来源,细菌生长必须靠这些营养基质的支持,所以通过减少水中BDOC的质量浓度来控制异养细菌生长,能取得决定性的效果.本文主要对东北某市出厂水中的BDOC阈值进行了研究,并对出厂水BDOC对给水系统中细菌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向水厂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有机(BDOC) 阈值 细菌 给水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6
13
作者 高忠霞 周建斌 +2 位作者 王祥 陈兴丽 杨学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5-121,共7页
以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测定及培养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撂荒(FA)、施氮磷钾肥(NPK)、氮磷钾配施有机肥(MNPK)和氮磷钾配施秸秆(SNPK)培肥处理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含量、结构特性及其降解特... 以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测定及培养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撂荒(FA)、施氮磷钾肥(NPK)、氮磷钾配施有机肥(MNPK)和氮磷钾配施秸秆(SNPK)培肥处理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含量、结构特性及其降解特性。结果表明,在0~20 cm耕层土壤中,不同培肥处理土壤中DOC的含量变化范围在4.65~8.94 mg kg-1之间,平均为6.42 mg kg-1,各培肥处理间差异明显,其大小顺序为MNPK>SNPK>NPK>FA>CK。由DOC溶液的UV280吸收值和腐殖化指数(HIXem)可以得出,不同培肥处理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物中结构相对复杂的芳香化合物所占的比例明显不同,其大小顺序为SNPK>MNPK>FA>NPK>CK。经过7d的生物降解培养,不同培肥处理土壤DOC溶液的降解率变化范围在19.3%~48.5%之间,平均为28.6%,其大小顺序为CK>FA>NPK>SNPK>MNPK。随着培养的进行,DOC溶液中结构较为复杂的溶解性有机物的比例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肥料试验 溶解性有机 结构特性 生物降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家庄地区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碳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彦鹏 周爱国 +5 位作者 周建伟 刘存富 蔡鹤生 徐文 刘运德 方晶晶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18,共7页
溶解性有机碳(DOC)是地下水中微生物代谢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δ13CDOC值是指示DOC来源及生物代谢活动的重要参数。通过对石家庄地区浅层地下水中DOC浓度及δ13CDOC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相应的水化学检测,探讨了δ13CDOC值对地下水环境演化... 溶解性有机碳(DOC)是地下水中微生物代谢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δ13CDOC值是指示DOC来源及生物代谢活动的重要参数。通过对石家庄地区浅层地下水中DOC浓度及δ13CDOC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相应的水化学检测,探讨了δ13CDOC值对地下水环境演化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DOC浓度及其同位素特征均受到天然及人为两方面影响,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特征。在垂向上,除石家庄西北部地区以外,研究区地下水中DOC浓度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大有降低趋势,δ13CDOC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大而增大;石家庄西北部地区具有一定特殊性,地下水埋深较浅,交替强烈,TOC含量较高,而DOC浓度较低,δ13CDOC值偏负。在水平方向上,滹沱河沿岸地区,沿地下水流向,DOC浓度逐渐降低,δ13CDOC值逐渐偏正。石家庄南部地区受污灌影响,DOC浓度较高,δ13CDOC值偏负。研究区地下水埋藏深度、补给条件、径流特征以及人为作用均对地下水中DOC浓度及其同位素特征产生显著影响。δ13CDOC值与SO24-、NO3-浓度的相关关系指示出研究区地下水中反硝化作用和硫酸盐还原作用的发生,从吴家营、宋营一带开始逐渐由硝酸盐还原环境向硫酸盐还原环境过渡;沿地下水流向,地下水环境还原程度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家庄地区 溶解性有机 地下水 同位素 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湿地植物的生长及根系溶解性有机碳分泌物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海燕 陈章和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36-542,共7页
研究了美人蕉(Canna indica Linn.)、风车草(Cyperus flabelliformis Rottb.)和水鬼蕉(Hymenocallis littoralis(Jack.)Salisb.)3种湿地植物在人工气候室水培条件下的根系溶解性有机碳分泌物分泌量及其与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风车草和... 研究了美人蕉(Canna indica Linn.)、风车草(Cyperus flabelliformis Rottb.)和水鬼蕉(Hymenocallis littoralis(Jack.)Salisb.)3种湿地植物在人工气候室水培条件下的根系溶解性有机碳分泌物分泌量及其与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风车草和美人蕉的植株总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接近,根系溶解性有机分泌物分泌量也接近。水鬼蕉的总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显著低于风车草和美人蕉(P<0.01),根系溶解性有机分泌物分泌量也显著低于风车草和美人蕉(P<0.01)。但美人蕉、风车草和水鬼蕉根系单位质量的溶解性有机碳分泌物的分泌量接近,分别为4.21 mg g-1d-1、5.28 mg g-1d-1和4.03 mg g-1d-1。3种湿地植物的根系溶解性有机碳分泌物分泌量与植株总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生物 PH 根系 溶解性有机分泌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高砷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质来源的稳定碳同位素示踪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韩莉 甘义群 于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0期266-268,共3页
高砷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铁锰矿物的还原性溶解。作为微生物活动的能源物质和重要的电子供体,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对于高砷地下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Suiling et al., 2006;Hossai... 高砷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铁锰矿物的还原性溶解。作为微生物活动的能源物质和重要的电子供体,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对于高砷地下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Suiling et al., 2006;Hossain et al., 20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 地下水形成 同位素示踪 有机质来源 高砷 江汉平原 稳定 厌氧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淹水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及组成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索慧慧 林颖 +2 位作者 赵苗苗 王坤 曲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5-161,271,共8页
为了探究生物炭对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影响,采用向水稻土中添加生物炭的厌氧泥浆培养试验,分析添加生物炭后对不同培养阶段的厌氧泥浆中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DOM组成、荧光光谱特性及土壤中Fe(III)还原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探究生物炭对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影响,采用向水稻土中添加生物炭的厌氧泥浆培养试验,分析添加生物炭后对不同培养阶段的厌氧泥浆中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DOM组成、荧光光谱特性及土壤中Fe(III)还原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可增加水稻土中DOC含量及影响紫外光谱特征值(SUVA_(254)),引起DOM组分种类和相对含量变化,不同类型土壤间的变化存在差异,酸性水稻土中的作用更为明显。水稻土中Fe(III)的还原效率在添加生物炭下得到促进,同时对土壤的初始pH也产生一定影响。相关分析结果揭示添加生物炭可通过调节SUVA_(254)、DOM组成和体系pH,从而影响厌氧水稻土中的硝酸盐还原、铁还原及产甲烷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生物 溶解性有机 铁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质材料和溶解性有机质对沉积物中全氟化合物在摇蚊幼虫体内富集的影响
18
作者 文武 夏星辉 +2 位作者 陈曦 翟亚威 林慧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3-291,共9页
全氟化合物(PFASs)是一类具有疏水基团和亲水基团的新型污染物.目前,在环境条件对PFASs生物富集影响方面已开展了诸多研究,但有关碳质材料(CMs)和溶解性有机质(DOM)共存对PFASs在生物体内富集的影响还未见报道。为探讨这一问题,... 全氟化合物(PFASs)是一类具有疏水基团和亲水基团的新型污染物.目前,在环境条件对PFASs生物富集影响方面已开展了诸多研究,但有关碳质材料(CMs)和溶解性有机质(DOM)共存对PFASs在生物体内富集的影响还未见报道。为探讨这一问题,研究了沉积物-水体系中2种碳质材料木炭(W400)、多壁碳纳米管(MWCNT10)和4种DOM(丹宁酸、富里酸、蛋白胨和腐殖酸)对6种典型PFASs在摇蚊幼虫体内生物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10 d后(已达到富集平衡状态),无论体系中是否存在CMs,添加1~50 mg C·L-1不同类型的DOM对PFASs在摇蚊幼虫体内生物富集的影响不显著。无论体系中是否存在DOM,添加CMs均能降低摇蚊幼虫体内PFASs的含量,且MWCNT10对PFASs生物富集的降低比例显著高于W400。与对照相比,添加0.4%的MWCNT10对摇蚊幼虫体内PFASs含量的降低比例为21%~56%,而同等添加量的W400对其降低比例均低于20%。这表明,在沉积物-水体系中,当CMs和DOM共存时,CMs是影响PFASs在摇蚊幼虫体内富集的主要因素,而少量DOM的引入对其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 质材料 溶解性有机 摇蚊幼虫 生物富集 多壁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9
作者 师立鹏 谷会岩 王秀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1,共9页
为探究东北典型黑土区不同退耕还林树种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黑土修复工作及树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分别选择以小黑杨(Populus×xiaohei)、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 为探究东北典型黑土区不同退耕还林树种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黑土修复工作及树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分别选择以小黑杨(Populus×xiaohei)、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和落叶松(Larix gmelinii)为造林树种的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探究其在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间的差异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和植物细根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15 cm处小黑杨林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1578.56 mg/kg)显著低于落叶松(1936.98 mg/kg)和樟子松(2046.07 mg/kg)林,樟子松林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2151.53 mg/kg)显著高于小黑杨(1298.32 mg/kg)和落叶松(1164.75 mg/kg)林(P<0.05);在15—30 cm处小黑杨林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1541.57 mg/kg)显著低于落叶松(1957.04 mg/kg)和樟子松(1881.31 mg/kg)林,樟子松林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2256.99 mg/kg)显著高于小黑杨(1708.50 mg/kg)和落叶松(1200.55 mg/kg)林(P<0.05)。土壤pH、土壤全磷含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在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间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微生物量碳含量在不同土壤深度间没有显著差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磷含量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氮含量、植物细根生物量和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正相关(P<0.05)。退耕还林后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间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全磷是对3个树种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分布影响最大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退耕还林 土壤有机 溶解性有机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生物反应器中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产出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海丰 孙宝盛 +1 位作者 赵新华 齐庚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9-542,共4页
利用正丁醇为碳源,通过测定膜生物反应器(MBR)内混合液的溶解性有机碳(DOC)来表征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的浓度.利用死端过滤试验来测定SMP的产出对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内源代谢产物(BAP)所含大分子有机物浓度大于微生物... 利用正丁醇为碳源,通过测定膜生物反应器(MBR)内混合液的溶解性有机碳(DOC)来表征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的浓度.利用死端过滤试验来测定SMP的产出对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内源代谢产物(BAP)所含大分子有机物浓度大于微生物利用基质代谢产物(UAP),BAP分子量大于100k的有机大分子所占比例超过18%;BAP浓度是影响膜污染的关键因素.阻力分布试验表明,BAP是凝胶层阻力的主要来源,BAP产出量和过滤总阻力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为R=1.76×1012TOC0.19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应器(MBR) 溶解性生物代谢产物(SMP) 过滤阻力 溶解性有机(D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