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乳酸生物可吸收支架在静态和动态系统中降解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罗七一 黄楚波 +4 位作者 王帅 孟娟 常兆华 朱钰方 华泽钊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7-454,共8页
本研究通过建立体外静态和动态降解系统,探讨聚乳酸(PLLA)生物可吸收支架在体外动态和静态降解系统中的降解行为及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调制式示差扫描量热仪(MDSC)等手段表征支架材料相对分子质量及热力学性能,采... 本研究通过建立体外静态和动态降解系统,探讨聚乳酸(PLLA)生物可吸收支架在体外动态和静态降解系统中的降解行为及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调制式示差扫描量热仪(MDSC)等手段表征支架材料相对分子质量及热力学性能,采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天平、非接触式显微镜测量系统及径向力测试仪分别测量支架的表面形貌、质量、支架外径及支撑力。结果显示,在静态和动态降解系统中,PLLA支架表观随降解时间增加没有明显区别;材料相对分子质量在降解6个月后分别下降至61.7%和68.5%,但下降趋势相似;在动态降解系统中支架材料相对分子质量的多分散性指数(PDI)要大于静态降解系统中的;支架材料在降解过程中各阶段的热力学性能无明显差异;支架的外径变化趋势相似;径向支撑力在两个降解系统中的变化量均不大。支架材料在静、动态降解系统中的降解行为较为相似,在血管重建期内的6个月内可用静态降解系统代替昂贵、复杂的动态降解系统来研究PLLA生物可吸收支架产品的降解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吸收支架 静态降解行为 动态降解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展望 被引量:6
2
作者 陈纪言 董豪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61-563,共3页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发历史可追溯到大约20年前,尽管根据目前的试验结果,还不能肯定生物可吸收支架一定优于目前正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洗脱支架(DES),需要解决降解时间及支架内血栓、支架通过病变的能力以及支架释放后内皮化速度和炎症对损...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发历史可追溯到大约20年前,尽管根据目前的试验结果,还不能肯定生物可吸收支架一定优于目前正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洗脱支架(DES),需要解决降解时间及支架内血栓、支架通过病变的能力以及支架释放后内皮化速度和炎症对损伤的反应机制等问题,但生物可吸收支架的降低靶部位的再狭窄率,中长期内支架被局部组织吸收从而降低该部位受到的药物及炎症刺激等多种优势已逐渐显现,很可能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吸收支架 介入治疗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7
3
作者 宋雷 徐波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6期496-498,共3页
晚期支架失败制约了金属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远期疗效,潜在原因在于完成抑制血管弹性回缩和新生内膜过度增生的功能后,支架继续在血管内存在已无必要;相反,永久存在的金属支架可能有诱发炎症反应、新生动脉粥样硬化... 晚期支架失败制约了金属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远期疗效,潜在原因在于完成抑制血管弹性回缩和新生内膜过度增生的功能后,支架继续在血管内存在已无必要;相反,永久存在的金属支架可能有诱发炎症反应、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及支架断裂等风险,还可能影响血管正常舒缩功能。因此,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BRS)的理念应运而生,被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领域的又一次里程碑式革命。其优势主要体现为在置入初期提供径向支撑,避免血管弹性回缩和负性重构;在完全吸收后,解除支架对血管的束缚使其恢复正常舒缩功能;其他潜在优势还包括无金属支架伪影不影响后期影像检查,不影响旁路移植手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吸收支架 临床试验 器械设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新里程碑——生物可吸收支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兵 何青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6年第4期314-318,共5页
现代药物洗脱支架的术后再狭窄率及支架内血栓风险显著下降,明显改善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远期预后,但是为了保持狭窄动脉的通畅,血管内不得不置入永久支架;永久支架置入所致的血管炎性反应、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及支架区域... 现代药物洗脱支架的术后再狭窄率及支架内血栓风险显著下降,明显改善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远期预后,但是为了保持狭窄动脉的通畅,血管内不得不置入永久支架;永久支架置入所致的血管炎性反应、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及支架区域血管生理功能的部分丧失都是无法避免的"陷阱"。生物可吸收支架仅仅提供暂时的血管管腔支撑随之便逐渐消失,目前市场已经有多种生物可吸收支架正在进行临床评估及临床前期评估,其中两种已获得了欧盟认证,一种已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证。本文旨在对目前主要生物可吸收支架进行系统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生物可吸收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代生物可吸收支架退市引发的思考
5
作者 郭丽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6期499-500,共2页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BRS)的热衷,即期待它能成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又一里程碑式突破。BRS的两个重要特点是既要保留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物理和生物学优势,...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BRS)的热衷,即期待它能成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又一里程碑式突破。BRS的两个重要特点是既要保留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物理和生物学优势,同时还要具有支架框架和涂层材料随时定期降解吸收的作用。理论上讲,BRS的优势应包括支架结构材料的降解吸收可使血管张力得到完全恢复、避免长期双抗血小板治疗的需求、防止长期金属遗留物对血管壁的潜在恶化作用(如诱发炎症反应、再狭窄、新生内膜粥样硬化和极晚期支架血栓)、有利于靶病变节段血管的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血管吻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吸收支架 支架血栓 支架设计 置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吸收支架与依维莫斯洗脱支架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Meta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彧祺 李绍龙 +7 位作者 马磊 李海瑛 张智斌 杜国栋 雷强 王苹苹 相艳 邵党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50-554,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生物可吸收支架(BVS)与依维莫司洗脱支架(EES)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I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到2017-10。同时查阅会... 目的:系统评价生物可吸收支架(BVS)与依维莫司洗脱支架(EES)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I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到2017-10。同时查阅会议摘要和相关网站,收集已公布随访数据的有关随机对照试验。根据改良Jadad量表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运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主要的有效性终点和安全性终点为靶病变失败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结果: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6 721例患者,其中BVS组3 670例,EES组3 051例。随访时间为6~36个月。Meta分析结果:BVS组靶病变失败(RR=1.31,95%CI:1.08~1.58,P=0.005)、支架内血栓形成(RR=2.89,CI:1.85~4.53,P<0.0001)、缺血驱动靶病变血运重建(RR=1.44,95%CI:1.12~1.86,P=0.005)、靶血管心肌梗死(RR=1.74,95%CI:1.33~2.27,P<0.0001)及所有心肌梗死(RR=1.49,95%CI:1.16~1.91,P=0.002)均高于EES组;全因死亡(RR=0.87,95%CI:0.57~1.33,P=0.520),心原性死亡(RR=0.78,95%CI:0.54~1.11,P=0.160)及患者相关的复合终点(RR=1.10,95%CI:0.95~1.27,P=0.210),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PCI中BVS与EES相比安全性和有效性较低。BV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然需要更长时间的、大量的临床研究来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生物可吸收支架 依维莫斯洗脱支架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吸收支架术后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及处理 被引量:4
7
作者 朱永翔 蔡金赞 +1 位作者 朱灏 张瑶俊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6-298,共3页
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有望克服金属药物洗脱支架的诸多不足,如恢复血管舒缩功能、避免支架丝和涂层对血管壁的持续炎性刺激等。初步研究证实,BRS在简单冠状动脉病变中的疗效令人振奋。不过,近来使用发现BRS术后具有较高的支架内血栓形成... 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有望克服金属药物洗脱支架的诸多不足,如恢复血管舒缩功能、避免支架丝和涂层对血管壁的持续炎性刺激等。初步研究证实,BRS在简单冠状动脉病变中的疗效令人振奋。不过,近来使用发现BRS术后具有较高的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尤以早期为主。相关研究表明,BRS术后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而合适的患者及病变、合理的治疗策略、优化的置入过程等有助于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鉴于此,本文总结了BRS术后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以及临床处理与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吸收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吸收支架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比较:临床试验meta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阮一鸣 胡方圆 贺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9-177,共9页
目的比较生物可吸收支架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 Med)、万方、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Pub Med、Medline、Embase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80年1月至2018年10月,筛... 目的比较生物可吸收支架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 Med)、万方、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Pub Med、Medline、Embase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80年1月至2018年10月,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试验研究文献,采用R 3.5.1软件计算评价指标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评估生物可吸收支架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最终纳入22项研究,包含33 570名研究对象。在合并的心脏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试验随访结果中,生物可吸收支架相对于药物洗脱支架,主要的安全性指标、有效性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心源性死亡率合并OR(95%CI)为1.01(0.88,1.16)、总体死亡率合并OR(95%CI)为0.97(0.88,1.08)、心肌梗死发生率合并OR(95%CI)为0.98(0.87,1.10)、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合并OR(95%CI)为0.99(0.89,1.09)、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合并OR(95%CI)为1.03(0.95,1.13)。针对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应用目的对各时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的合并分析中,临床确诊或疑似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合并OR(95%CI)为0.80(0.65,0.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早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合并OR(95%CI)为0.97(0.69,1.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6);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合并OR(95%CI)为0.61(0.43,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不能认为生物可吸收支架与药物洗脱支架存在安全性或有效性的差异,但生物可吸收支架可降低支架内血栓尤其是晚期血栓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吸收支架 药物洗脱支架 血栓形成 临床试验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吸收药物洗脱支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兆平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09年第1期41-42,共2页
1 临床背景 为了解决球囊血管成形术后血管急性闭塞的问题从而发明了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术。尽管支架扩大了冠脉管腔,但应用裸金属支架的冠脉支架术与支架内组织增殖相关,10%~20%的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裸金属支架通过涂层与抗增殖药... 1 临床背景 为了解决球囊血管成形术后血管急性闭塞的问题从而发明了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术。尽管支架扩大了冠脉管腔,但应用裸金属支架的冠脉支架术与支架内组织增殖相关,10%~20%的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裸金属支架通过涂层与抗增殖药物相结合使临床和造影再狭窄率接近于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支架 植入物 生物可降解支架 植入体 生物可吸收 生物可吸收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吸收血管内支架的现状 被引量:3
10
作者 武玙璠 汤超杰 王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40-1049,共10页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常见的死亡原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目前最有效手术方式之一,血管内支架作为其重要治疗手段,其临床疗效决定着患者远期预后。新一代生物可吸收支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先前金属支架存在的血管急性闭塞与再狭窄等临...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常见的死亡原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目前最有效手术方式之一,血管内支架作为其重要治疗手段,其临床疗效决定着患者远期预后。新一代生物可吸收支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先前金属支架存在的血管急性闭塞与再狭窄等临床不良事件,有望成为未来血管支架主力军,但无论是可吸收金属支架,包括铁基、镁基和锌基亦或是可吸收聚合物支架,都或多或少存在降解速率、支架机械性能等方面的局限性,所以尚未能完全克服远期血栓事件等不良预后的发生。本文总结20年来已出现的各种生物可吸收血管内支架,同时从支架原理、特性、优缺点等角度出发对理想的生物可吸收支架进行展望,为更新一代血管内支架的开发提供客观有效数据及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吸收支架 血管内支架 血管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可吸收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在小型猪冠状动脉模型中的短期评估 被引量:9
11
作者 郑剑峰 田原 +10 位作者 胡小莹 罗彤 吴超 田毅 唐跃 宋来凤 李莉 许亮 徐波 邱洪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13-719,共7页
目的:探索可吸收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IBS^TM支架,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在小型猪冠状动脉模型中的短期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8枚IBS^TM支架(IBS^TM组)和28枚钴铬合金依维莫司药物洗脱支架(Xience Prime^TM,Xience Prime^TM组)随... 目的:探索可吸收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IBS^TM支架,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在小型猪冠状动脉模型中的短期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8枚IBS^TM支架(IBS^TM组)和28枚钴铬合金依维莫司药物洗脱支架(Xience Prime^TM,Xience Prime^TM组)随机置入28头非动脉粥样硬化小型猪的两支主要冠状动脉。在支架置入7天、14天及28天后,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扫面电镜(SEM)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估IBS^TM支架短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未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在支架置入28天后,两组间面积狭窄率、血管损伤积分和炎症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BS^TM组的纤维沉积积分比Xience Prime^TM组高([1.29±0.72)分vs(0.6±0.68)分,P=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cro-CT显示在28天时IBS^TM支架并未出现任何腐蚀,仍然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IBS^TM支架相比于Xience Prime^TM支架,在早期有更高的内皮覆盖率,但到28天时两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7天:(77±15)%vs(30±30)%,P=0.032;14天:(87±8)%vs(64±17)%,P=0.017;28天:(96±3)%vs(97±2)%,P=0.861]。同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BS^TM支架组内皮细胞生理功能有所恢复。结论:IBS^TM支架在小型猪冠状动脉模型中具有与Xience Prime^TM支架相似的短期安全性和有效性。IBS^TM支架在置入早期有更迅速且完整的内皮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积狭窄率 内皮化 安全性 有效性 生物可吸收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基合金可生物降解支架血管内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孔令华 贺迎坤 +3 位作者 李天晓 张一林 何艳艳 朱世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6-630,共5页
在近半个世纪发展过程中,血管内永久植入金属支架造成的慢性炎性反应、支架内再狭窄及血栓形成等不足日益显现。支架的生物可降解特性理论上解决了永久性裸金属支架植入后相关并发症,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成为近年研究热点。依据BRS主要... 在近半个世纪发展过程中,血管内永久植入金属支架造成的慢性炎性反应、支架内再狭窄及血栓形成等不足日益显现。支架的生物可降解特性理论上解决了永久性裸金属支架植入后相关并发症,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成为近年研究热点。依据BRS主要成分,可分为生物可吸收聚合物血管支架(BPVS)和可生物降解金属合金支架(BMAS)。镁基BMAS(Mg-BMAS)具有良好的力学结构特性和生物相容性,广泛应用于人体血管。该文就Mg-BMAS在脑血管、周围血管、循环大动脉和冠状动脉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进一步探讨其优缺点、相应优化措施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吸收支架 镁合金可降解支架 脑血管疾病 冠心病 严重肢体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影像和功能学指导“介入无置入”的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昕晔 郭丽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经过40余年的不懈努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技术已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POBA)发展到了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第一代和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drug-... 经过40余年的不懈努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技术已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POBA)发展到了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第一代和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置入术,然而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等相关问题却始终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支架作为永久性异物存留在血管壁诱发的后续病理过程及对血管功能的影响也逐渐受到重视。因此,人们一直在祈求一种新的介入技术,一方面像DES一样携带抗增生药物抑制内膜过度增生,另一方面又不需要金属置入物,或置入物可在一定时间内完全降解吸收使血管壁恢复自然解剖结构和功能,这种理念催生了“介入无置入”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介入性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血流储备分数 心肌 药物涂层球囊 生物可吸收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