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热条件影响喀斯特地区土壤无机磷和生物有效磷组分的特征
1
作者 杨倩 张伟 +3 位作者 梁月明 王克林 胡培雷 潘复静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06-1018,共13页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热条件影响土壤无机磷和生物有效磷组分的特征,该研究分析比较了低水热地区重庆南川区、贵州独山县和绥阳县及高水热地区广西环江县、马山县/武鸣区和龙州县的喀斯特地区耕地、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无机...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热条件影响土壤无机磷和生物有效磷组分的特征,该研究分析比较了低水热地区重庆南川区、贵州独山县和绥阳县及高水热地区广西环江县、马山县/武鸣区和龙州县的喀斯特地区耕地、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无机磷和生物有效磷组分的变化特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热条件影响下土壤无机磷组分和生物有效磷组分的差异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冗余分析方法探究影响土壤生物有效磷组分的关键无机磷组分。结果表明:(1)土壤无机磷组分受土地利用类型显著影响,耕地土壤中磷酸二钙(Ca_(2)-P)、磷酸八钙(Ca_(8)-P)、铝结合态磷(Al-P)、铁结合态磷(Fe-P)、闭蓄态磷(O-P)和磷酸十钙(Ca_(10)-P)的含量均高于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Ca_(8)-P、Fe-P和O-P的含量表现为耕地>人工林>天然林,Ca_(2)-P和盐酸磷(HCl-P)的含量则表现为耕地>天然林>人工林。(2)在高水热地区,天然林土壤Ca_(10)-P和O-P的含量显著高于低水热地区,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的酶提取磷(Enzyme-P)含量高于低水热地区。(3)土壤无机磷组分Ca_(2)-P、Ca_(8)-P、Al-P、Fe-P和Ca_(10)-P的含量与生物有效磷组分CaCl_(2)-P和HCl-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表明,Ca_(2)-P是影响生物有效磷组分的关键组分。综上认为,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热条件是影响土壤无机磷组分及生物有效磷组分特征的关键因素,无机磷组分含量的提高对生物有效磷组分具有正向作用。因此,应考虑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对土壤中磷的形态及其有效性产生的影响,以推进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类型 水热条件 无机组分 生物有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基生物炭对污水处理厂出水中氮、磷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于涵 周亚平 +2 位作者 姜艳艳 马岚 刘俊良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59,共6页
随着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的日趋严格,出水氮磷超标风险进一步加大。以市政污泥为原材料,制备了污泥基生物炭,并进行了改性前、后对比实验。研究了污泥基生物炭投加量、初始pH、共存离子、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同步吸附污水处理厂... 随着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的日趋严格,出水氮磷超标风险进一步加大。以市政污泥为原材料,制备了污泥基生物炭,并进行了改性前、后对比实验。研究了污泥基生物炭投加量、初始pH、共存离子、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同步吸附污水处理厂出水中氮、磷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BC、Mg-BC对氮磷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模型,Mg-BC对氮磷最大吸附容量为20.82、36.81 mg/g;该吸附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单层吸附;当进水氮、磷浓度小于5 mg/L时,经Mg-BC吸附后的出水氮、磷浓度能够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标准(ρ(NH3-N)<2 mg/L)、Ⅲ类标准(ρ(TP)<0.2 mg/L);研究表明,污泥基生物炭具有良好的吸附和重复利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标 市政污泥 生物 同步吸附 重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团模式下大口黑鲈养殖水环境及氮磷收支研究
3
作者 金渝钦 孟顺龙 +4 位作者 徐慧敏 宋超 范立民 裘丽萍 李丹丹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5,共12页
为探究生物絮团模式下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水环境及氮磷收支情况,在300 L玻璃缸中进行实验,设置空白组(投喂基础饲料)和生物絮团组(外加葡萄糖维持系统C/N为15),每组设置3个平行,放养密度为20尾/缸,进行60 d的零换水养... 为探究生物絮团模式下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水环境及氮磷收支情况,在300 L玻璃缸中进行实验,设置空白组(投喂基础饲料)和生物絮团组(外加葡萄糖维持系统C/N为15),每组设置3个平行,放养密度为20尾/缸,进行60 d的零换水养殖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较,生物絮团模式下养殖系统水体中的NH_(4)^(+)-N、NO_(2)^(-)-N、NO_(3)^(-)-N、TN和TP含量均有显著降低(P<0.05),分别减少了57.07%、80.22%、30.50%、24.64%和31.47%。饲料是养殖系统氮、磷输入的主要方式,分别占空白组和絮团组氮总输入的(90.60±0.08)%、(87.16±0.19)%,占磷总输入的(96.08±0.19)%、(92.30±0.24)%。收获的大口黑鲈是养殖系统氮输出的主要方式,分别占空白组和絮团组氮总输入的(43.04±1.42)%、(44.17±1.53)%;而底泥累积是养殖系统磷输出的主要途径,分别占空白组和絮团组磷总输入的(75.92±0.47)%、(74.70±0.71)%。絮团组氮的绝对利用率和相对利用率分别为(44.17±1.53)%、(50.69±1.87)%,均高于空白组的(43.04±1.42)%、(47.51±1.60)%,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絮团组磷的绝对利用率和相对利用率分别为(17.41±0.14)%、(18.87±0.20)%,均显著高于空白组(13.06±0.36)%、(13.59±0.38)%(P<0.05)。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模式养殖大口黑鲈能调节养殖水质,降低氮、磷累积,提高养殖生物对氮、磷的利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对促进我国水产养殖健康绿色发展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大口黑鲈 养殖水环境 收支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区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的生产力及氮磷利用率
4
作者 苏乐乐 王曌敏 +3 位作者 刘勇 朱军 仝宗永 秦燕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94-1805,共12页
肥料利用率是反映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关系的动态参数,也是衡量区域尺度上肥料施用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本研究以高寒区燕麦(Avena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1꞉1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施肥处理,分别为单施氮肥(N)、单施磷... 肥料利用率是反映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关系的动态参数,也是衡量区域尺度上肥料施用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本研究以高寒区燕麦(Avena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1꞉1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施肥处理,分别为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氮磷肥配施(NP)和不施肥(CK),测定分析混播草地植物干草产量、形态特征及氮磷含量和积累量,探讨不同氮磷添加处理对草地生产力和化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混播草地中,N和NP处理促进燕麦生长发育,NP处理下燕麦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分蘖数和叶面积均最高,分别较CK提高了169.9%、20.1%、32.5%和57.2%;与CK相比,N和NP处理下箭筈豌豆生物量显著降低了70.1%和26.6%(P<0.05),分枝数显著增加了31.1%和51.1%,N处理下箭筈豌豆相对生长速率显著降低了26.3%。2)施氮肥处理(N、NP)下混播草地燕麦、箭筈豌豆氮含量大于不施氮处理(CK、P),施磷肥处理(P、NP)下混播草地植物磷含量大于不施磷处理(CK、N)。3种施肥处理均显著增加燕麦氮、磷积累量;N处理降低箭筈豌豆氮、磷积累量,P处理增加箭筈豌豆氮、磷积累量。3)氮磷配施提高混播草地植物的养分利用率,其中,氮磷肥配施处理下偏生产力、农学利用率、表观利用率分别比单施氮肥和单施磷肥处理提高了63.5%、204.5%、133.7%和17.2%、59.1%、40.4%。因此,氮磷肥配施可以达到增加混播草地牧草产量、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双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草地 生物 氮积累量 积累量 化肥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沉积物磷形态与生物可利用磷的分布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60
5
作者 王琦 姜霞 +1 位作者 金相灿 徐玉慧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0-126,共7页
采用EDTA螯合剂法和不同的化学提取法,研究了太湖3个不同营养水平湖区中8个位点表层沉积物总磷、各组分磷及生物可利用磷的含量分布,探讨了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表层沉积物的释磷潜力和生物可利用磷的来源.结果表明,太湖不同营养水平... 采用EDTA螯合剂法和不同的化学提取法,研究了太湖3个不同营养水平湖区中8个位点表层沉积物总磷、各组分磷及生物可利用磷的含量分布,探讨了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表层沉积物的释磷潜力和生物可利用磷的来源.结果表明,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表层沉积物总磷、无机磷和生物可利用磷含量分布差异较大,且与各湖的营养水平相一致.有机磷含量与有机质和含水率显著相关;沉积物中Fe-P和Ca-P对生物可利用磷的贡献较大,这部分磷具有较大的潜在释放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沉积物 形态 生物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65
6
作者 彭佩钦 吴金水 +4 位作者 黄道友 汪汉林 唐国勇 黄伟生 朱奇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261-2267,共7页
以湖南省沅江市典型湖垸为代表,通过密集取样分析,研究了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条件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变化及其和土壤碳、氮、磷的关系,发现水田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明显高于旱地,水田土壤中双季稻高于一季... 以湖南省沅江市典型湖垸为代表,通过密集取样分析,研究了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条件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变化及其和土壤碳、氮、磷的关系,发现水田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明显高于旱地,水田土壤中双季稻高于一季稻;土壤磷的含量旱地稍高于水田,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水田稍高于旱地.尽管在水田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有明显的不同,但水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典型样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占有机碳的比例为0.65%~7.24%,平均3.00%;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为0.98%~7.41%,平均3.8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占全磷的比例为0.16%~7.54%,平均2.80%.土壤C/N为3.87~17.31,平均9.15;BC/BN为4.06~9.29,平均7.26.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碳、氮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占全磷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之间的相关关系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不同的利用方式和耕作制度导致了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差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能够很好地反映洞庭湖区农田土壤碳、氮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氮、 生物生物量碳、氮、 洞庭湖区 土地利用方式 耕作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分布特征 被引量:41
7
作者 张路 范成新 +1 位作者 朱广伟 王建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6-42,共7页
利用化学提取方法对太湖6个样点,巢湖4个样点和龙感湖3个样点的表层沉积物和沉积物柱样进行了生物可利用磷(BAP)测定.北太湖表层沉积物的平均含量为259.5mg/kg,而西部湖区平均含量为114 6mg/kg,湖心区平均含量为40.6 mg/kg,而东太... 利用化学提取方法对太湖6个样点,巢湖4个样点和龙感湖3个样点的表层沉积物和沉积物柱样进行了生物可利用磷(BAP)测定.北太湖表层沉积物的平均含量为259.5mg/kg,而西部湖区平均含量为114 6mg/kg,湖心区平均含量为40.6 mg/kg,而东太湖平均含量为50.7 mg/kg,呈显著北高南低的特点.巢湖西部湖区表层沉积物的BAP平均含量为 254.2 mg/kg,而东部湖区BAP含量降低为101.9mg/kg.龙感湖表层沉积物BAP平均含量为67.8 mg/kg.显著表明污染程度较高的湖区沉积物的BAP相应较高.BAP在沉积物中随深度呈指数降低,显示生物可利用磷在沉积作用下向稳定的非活性磷转化.夏季沉积物中的BAP由于生物活性的增强向溶解态活性磷转化过程增强,显示为较低的BAP含量.BAP 含量与水体溶解态活性磷呈正相关关系,且该相关性在BAP含量较低的样点好于高BAP的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生物可利用 太湖 巢湖 龙感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坡地生物可利用磷的输出 被引量:19
8
作者 高扬 朱波 +3 位作者 汪涛 缪驰远 唐家良 周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42-547,共6页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不同坡度和降雨强度条件下紫色土坡地的磷素迁移方式和规律.结果表明,降雨强度和坡度越大,颗粒态生物可利用磷(BPP)输出值越大.壤中流BPP浓度为地表径流BPP输出浓度的30%-45%;壤中流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地表径...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不同坡度和降雨强度条件下紫色土坡地的磷素迁移方式和规律.结果表明,降雨强度和坡度越大,颗粒态生物可利用磷(BPP)输出值越大.壤中流BPP浓度为地表径流BPP输出浓度的30%-45%;壤中流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地表径流和生物可利用磷(BAP)的输出;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水溶性磷(DP)输出无显著差异,BPP与BAP浓度比在80%以上;BPP主要通过泥沙以径流方式迁移,壤中流的少量泥沙是壤中流BPP迁移的主要途径;BAP输出浓度和径流量的关系显著相关.暴雨易引起BAP和泥沙的大量迁移,表明强度大的降雨可能给水体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径流 壤中流 生物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条件下生物可利用磷在地表径流中的流失和预测 被引量:21
9
作者 晏维金 章申 +2 位作者 吴淑安 蔡强国 唐以剑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97-506,共10页
本文通过模拟降雨径流实验,运用两种生物可利用磷(BAP)的化学浸提方法,在1.2mm·min^(-1)的大暴雨条件下,研究在施肥和未施肥两种情况下,BAP的径流流失方式和过程,并建立模型进行BAP的预测,结果表明,运用两种BAP的化学浸提方法... 本文通过模拟降雨径流实验,运用两种生物可利用磷(BAP)的化学浸提方法,在1.2mm·min^(-1)的大暴雨条件下,研究在施肥和未施肥两种情况下,BAP的径流流失方式和过程,并建立模型进行BAP的预测,结果表明,运用两种BAP的化学浸提方法测定的结果差异性不显著(p=0.05),并具有1:1的线性相关关系;BAP的流失通过溶解态磷(DP)和颗粒态生物可利用磷(BPP)两种形态方式,随着降雨径流时间的延长,累积的BAP量呈对数式增加,径流流失的BAP量约占总磷量的25—30%;施肥能增加DP和BAP的流失量;通过模拟实验建立了BAP的预测模型: BAP=DP+BPP [DP]=(0.035×P_O×SL×t^(-0.2)×W^(0.5))/V [BPP]=1.19BPP_(soil)×SL并检验了BAP的预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利用 模拟降雨 预测方程 径流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郑爱榕 沈海维 李文权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9-57,共9页
用MgCl2,NaOH和HCl对大亚湾的大鹏澳、南海的珠江口、厦门湾的胡里山沉积物进行了逐级提取和总磷分析,并以这3种沉积物为惟一磷源培养小球藻和球等鞭金藻,估算了藻类对沉积物中磷的可利用量.结果表明,3种沉积物总磷含量分别为449 3,650 ... 用MgCl2,NaOH和HCl对大亚湾的大鹏澳、南海的珠江口、厦门湾的胡里山沉积物进行了逐级提取和总磷分析,并以这3种沉积物为惟一磷源培养小球藻和球等鞭金藻,估算了藻类对沉积物中磷的可利用量.结果表明,3种沉积物总磷含量分别为449 3,650 1和643 9mg/kg;MgCl2和NaOH提取的生物可利用的非磷灰石无机磷分别为168 8,146 6和118 1mg/kg.非磷灰石无机磷占总磷的18 3%~32 6%.3种提取剂对3种沉积物提取的磷是HCl提取相最大,NaOH提取相次之,MgCl2提取相最小.小球藻和球等鞭金藻在3种沉积物中的最大相对生长率为4 3%~26 9%,两种藻在3种沉积物中的生长与非磷灰石无机磷和藻类可利用的颗粒磷量相对应.颗粒磷占非磷灰石无机磷的42 4%~78 2%,占沉积物中总无机磷的21 1%~27 1%,占总磷的11 8%~20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形态 生物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红枫湖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分布特征及其与粒径的关系 被引量:16
11
作者 朱元荣 张润宇 +1 位作者 吴丰昌 傅平青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3-520,共8页
应用化学提取法分析了红枫湖主要出入湖河口及湖心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BAP)的含量,并探讨了BAP空间分布与总磷(TP)和粒度组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形态BAP含量顺序为:藻类可利用磷(AAP)>NaHCO3可提取磷(Olsen-P)>水溶性磷(W... 应用化学提取法分析了红枫湖主要出入湖河口及湖心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BAP)的含量,并探讨了BAP空间分布与总磷(TP)和粒度组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形态BAP含量顺序为:藻类可利用磷(AAP)>NaHCO3可提取磷(Olsen-P)>水溶性磷(WSP)>易解吸磷(RDP).沉积物柱芯中BAP迅速降低,剖面变化比TP更为明显.各形态BAP与TP显著相关,除RDP与AAP外,其它形态BAP之间也显著相关.Olsen-P是评价红枫湖沉积物磷的生物有效性的最佳指标.红枫湖沉积物颗粒组成以粘土及粉砂为主,湖心沉积物比河口粒度小.表层(0-5cm)沉积物中Olsen-P和AAP的含量与细组分(粘土)的比例呈正相关,而RDP、WSP与细组分呈负相关性,表明沉积物细组分对深水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生物可利用 粒径 空间分布 深水湖泊 红枫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及磷的生物可利用性 被引量:13
12
作者 马钦 李北罡 焦小宝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79-2384,共6页
采用改进的七步连续提取法分别对黄河中下游流域5个不同段位表层沉积物中总磷(TP)、有机磷(OP)及各种无机磷形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讨了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河海可能产生的影响,为预测黄河乃至渤海流域的营养状况、预防及... 采用改进的七步连续提取法分别对黄河中下游流域5个不同段位表层沉积物中总磷(TP)、有机磷(OP)及各种无机磷形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讨了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河海可能产生的影响,为预测黄河乃至渤海流域的营养状况、预防及科学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所测黄河表层沉积物中TP含量范围为240.71-576.59μg.g^-1,以无机磷(IP)为主,占TP含量的85.73%-98.48%;OP含量占TP的1.52%-14.27%。受陆地河流和海流注入的影响,所研究沉积物样中TP、IP和OP含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靠近黄河口的渤海浅海区,其次是黄河口。IP分为6种形态磷,即交换态磷(Ex-P)、铝结合态磷(Al-P)、铁结合态磷(Fe-P)、闭蓄态磷(Obs-P)、自生钙结合磷(Ca-P)和原生碎屑磷(De-P),其中以De-P为主,其次是Ca-P,分别占TP的52.47%-73.67%和18.32%-38.20%,Ex-P、Fe-P和Al-P含量均相对较低,Obs-P含量最低。各形态磷的空间分布均与调查区沉积物粒径有一定相关性,粒径小于0.063 mm的沉积物样中TP和IP含量均最高。Ex-P、Al-P、Fe-P、Or-P和部分Ca—P作为黄河表层沉积物中潜在的生物可利用磷,其总量至少占TP的6.09%-24.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沉积物 形态 生物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入湖河道沉积物中生物利用磷和营养水平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袁旭音 李兵 +1 位作者 许薇薇 陈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12-218,共7页
为了解太湖入湖河道的营养状况,研究了太湖西部河流沉积物生物利用磷的组成与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北部沉积物中营养元素较高,南部较低;沉积物中生物利用磷的含量次序为藻类可利用磷(AAP)>NaHCO3提取磷(OLP)>水溶性磷(WSP)>易... 为了解太湖入湖河道的营养状况,研究了太湖西部河流沉积物生物利用磷的组成与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北部沉积物中营养元素较高,南部较低;沉积物中生物利用磷的含量次序为藻类可利用磷(AAP)>NaHCO3提取磷(OLP)>水溶性磷(WSP)>易解吸磷(RDP),其中AAP是重要的生物利用磷,AAP的比例越高,富营养化程度越高。AAP与营养元素的相关性在不同区域河道有所不同,北部河道与总氮(TN)、总磷(TP)相关性较好,中部和南部河道与沉积物有机质总量(TOM)相关性较好。沉积物的生物利用磷受不同污染源影响较大。对比河道沉积物与湖泊沉积物的特征,发现湖泊沉积物中生物利用磷(BAP)/总磷(TP)、藻类可利用磷(AAP)/总磷(TP)都高于河道沉积物,表明湖泊沉积物中的磷更容易被植物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利用 沉积物 河流 太湖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蒋跃利 赵彤 +2 位作者 闫浩 黄懿梅 安韶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68,共7页
为探讨植被区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在陕西省延河流域森林区、森林草原区和草原区采集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样品(0—10cm,10—30cm),并对其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和微生物量磷(SMBP)及土壤理化性质... 为探讨植被区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在陕西省延河流域森林区、森林草原区和草原区采集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样品(0—10cm,10—30cm),并对其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和微生物量磷(SMBP)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量磷的含量在3个植被区中均是在农地、撂荒地中相对较高,微生物量碳、氮在森林区表现为:乔木林地>农地;在森林草原区表现为:灌木林地>天然草地>乔木林地>农地>撂荒地;在草原区表现为:天然草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农地>撂荒地。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在森林区最高,森林草原区次之,草原区最低。相关分析表明,微生物量碳、氮、磷、代谢熵、微生物量碳氮比与土壤养分相关性极为密切。因此,土壤微生物量能够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不同植被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改善作用不同,林地和天然草地作用效果好,对土壤微生物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区 土地利用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东海陆架区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及生物可利用性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小勇 杨茜 +1 位作者 孙耀 黄建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509-3519,共11页
采用1992年Ruttenberg连续提取法(SEDEX)将黄东海陆架区沉积物中的磷分为交换态磷(Ex-P),Fe结合态磷(Fe-P),自生磷(Au-P),碎屑磷(De-P),有机磷(Or-P),分析了各形态磷的平面和垂直分布特征;利用沉积物年代序列测定的结果,探讨了柱状沉积... 采用1992年Ruttenberg连续提取法(SEDEX)将黄东海陆架区沉积物中的磷分为交换态磷(Ex-P),Fe结合态磷(Fe-P),自生磷(Au-P),碎屑磷(De-P),有机磷(Or-P),分析了各形态磷的平面和垂直分布特征;利用沉积物年代序列测定的结果,探讨了柱状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域磷形态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黄东海陆架区表层沉积物各形态磷平均含量为:Au-P(140.72μg/g)>De-P(59.23μg/g)>Or-P(32.69μg/g)>Fe-P(29.91μg/g)>Ex-P(5.92μg/g);各形态磷在沉积时间序列上分布不同,反映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和气候环境等因子对磷埋藏量影响的不同,其中Au-P在长江口H1-18站位含量比南黄海中部3个站位要低得多;调查区表层潜在生物有效磷为13.55%左右,仅仅占沉积磷中的一小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东海陆架区 沉积物 形态 年代序列 生物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测定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性磷对铜绿微囊藻生长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徐望龙 王晓蓉 +3 位作者 鲜啟鸣 罗军 刘智敏 耿金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86-1491,共6页
采用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以太湖9个采样点所采集的27个沉积物柱样为研究对象,研究沉积物中DGT所测量的磷浓度(DGT-P)与铜绿微囊藻生长量之间的关系,同时与4种常规的生物可利用性磷方法[(水溶性磷(WSP)、易解析磷(RDP)、藻可利用磷(A... 采用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以太湖9个采样点所采集的27个沉积物柱样为研究对象,研究沉积物中DGT所测量的磷浓度(DGT-P)与铜绿微囊藻生长量之间的关系,同时与4种常规的生物可利用性磷方法[(水溶性磷(WSP)、易解析磷(RDP)、藻可利用磷(AAP)和NaHCO3提取磷(Olsen-P))]进行比较,评价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太湖沉积物生物可利用性磷与铜绿微囊藻生长量的关系.结果表明,DGT-P与藻生长量的相关系数为R2=0.941(P<0.01),高于4种生物可利用性磷提取法的相关系数(WSP,0.780、RDP,0.806、AAP,0.849、Olsen-P,0.910).结果表明DGT技术可以作为预测原位沉积物磷的生物可利用性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扩散薄膜(DGT) 铜绿微囊藻 沉积物 生物测试法 生物可利用(B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江口生物可利用磷的行为与入海通量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杨逸萍 胡明辉 +1 位作者 陈海龙 宋瑞星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69-274,共6页
于1995年3、5月在九龙江口进行两个航次的现场调查,研究不同形态磷的河口行为,并估算生物可利用磷的入海通量。结果表明,在S<20区域内,溶解活性磷(DRP)的行为受控于“缓冲机制”,其含量在8~10μg/dm3水平上下波动。颗粒磷中Mg... 于1995年3、5月在九龙江口进行两个航次的现场调查,研究不同形态磷的河口行为,并估算生物可利用磷的入海通量。结果表明,在S<20区域内,溶解活性磷(DRP)的行为受控于“缓冲机制”,其含量在8~10μg/dm3水平上下波动。颗粒磷中MgCl2。可提取磷(MgCl2-P)含量随盐度增大而增大,并与叶绿素a以及悬浮物中Fe、Mn、Al含量呈正相关关系。NaOH/NaCl可提取磷(NaOH/NaCl-P)随盐度增大按指数关系下降,其含量与悬浮物中Fe、Mn、Al含量呈正相关关系。HCl可提取磷(HCl-P)在河口区的行为表现为保守混合。九龙江口生物可利用磷入海通量约517t/a,其中潜在生物可利用磷(PBAP)的贡献为溶解活性磷(DRP)的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利用 入海通量 九龙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官厅水库流域农田地表径流生物可利用磷流失规律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满湘 周成虎 +1 位作者 章申 张秀梅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8-124,共7页
在模拟降雨条件下(30-69mm/39min),对官厅水库流域玉米地和休闲地地表径流泥沙和生物可利用磷(BAP)流失进行了初步研究. 累积泥沙产量受雨强、坡度和作物覆盖影响,变幅为305.1-24933.4g/10m2;径流平均颗粒态生物可利用磷(BPP)、溶解态磷... 在模拟降雨条件下(30-69mm/39min),对官厅水库流域玉米地和休闲地地表径流泥沙和生物可利用磷(BAP)流失进行了初步研究. 累积泥沙产量受雨强、坡度和作物覆盖影响,变幅为305.1-24933.4g/10m2;径流平均颗粒态生物可利用磷(BPP)、溶解态磷(SP)浓度都超出水体允许临界值0.02mg/L,表明流域农田地表径流对库区水体存在潜在污染危害;径流累积BAP流失达0.08-4.804g/10m2,估算的农田径流BAP流失达0.49kg/(hm2.a)以上. 79.7%以上的BAP是颗粒态的. 研究结果有助于采取措施减少农田径流向库区输入生物可利用磷、准确地评估流域农业管理实践对水库水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官厅水库流域 农田 地表径流 流失规律 生物可利用 水环境 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提高猪对磷的利用率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永刚 李铁军 +2 位作者 范明哲 印遇龙 黄瑞林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0期172-176,共5页
由于猪的粪便中含磷量很高,被用作肥料所带来的磷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降低猪粪中磷所带来的污染,众多研究人员都试图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减少猪粪便中磷的排出量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提出了许多... 由于猪的粪便中含磷量很高,被用作肥料所带来的磷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降低猪粪中磷所带来的污染,众多研究人员都试图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减少猪粪便中磷的排出量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提出了许多新方法。本文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3个方面论述提高磷的利用率,即通过添加经分子生物学改造植酸酶来提高饲料磷的消化率;通过遗传方法改进大豆、玉米磷的水平来减少猪粪磷的含量;以及通过基因编码植酸酶来提高动物的代谢潜能(转植酸酶基因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流域十五里河水体与表层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BAP)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宗宁 龚莹 +4 位作者 李玉成 郑刘根 罗军 谢毫 王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6-351,共6页
研究了巢湖十五里河水体与表层沉积物的氮磷分布,并采用传统化学分析法和梯度扩散膜技术(DGT)分析了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磷(BAP)含量。结果表明,十五里河水体正磷酸盐(DIP)和总磷(TP)浓度自上游至下游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一直保持... 研究了巢湖十五里河水体与表层沉积物的氮磷分布,并采用传统化学分析法和梯度扩散膜技术(DGT)分析了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磷(BAP)含量。结果表明,十五里河水体正磷酸盐(DIP)和总磷(TP)浓度自上游至下游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一直保持在富营养化水平〔ρ(DIP)≥0.343 mg·L-1,ρ(TP)≥0.676 mg·L-1〕,上游的污水汇入是导致水体磷浓度急剧升高的主要原因,中游污染源少而使磷浓度下降,下游农业面源与支流的汇入又使磷浓度有所增加。沉积物中4种BAP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藻类可利用磷(AAP)含量、NaHCO3提取磷(Olsen-P)含量、水溶性磷(WSP)含量和易解吸磷(RDP)含量,其中沉积物w(AAP)和w(Olsen-P)与沉积物w(T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中下游河段沉积物孔隙水中磷具有向水体迁移的趋势,说明这些沉积物磷有自孔隙水向上覆水扩散的潜在风险。十五里河BAP含量检测结果表明,DGT技术与传统化学方法检测结果相关性显著,因此DGT技术可作为今后十五里河BAP分析研究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利用 梯度扩散膜技术 水体 孔隙水 十五里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