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李雅林 白波 陈京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77-1082,共6页
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RET)技术是近10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检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它的最大优势是能在活细胞中实时进行检测,因此能够进行相互作用动力学的研究.本文系统阐述了BRET的原理和方法,综述了BRET技术的最新进展,以... 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RET)技术是近10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检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它的最大优势是能在活细胞中实时进行检测,因此能够进行相互作用动力学的研究.本文系统阐述了BRET的原理和方法,综述了BRET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该技术在G蛋白偶联受体(GPCRs)信号转导及药物发现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G蛋白偶联受体 药物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共振能量转移的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包昆鹭 许琪 +2 位作者 曹宏梅 刘星 陈奇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6-661,共6页
共振能量转移(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RET)是一种发生在供体和受体之间的非辐射能量转移过程。RET的能量转移效率对供体和受体间的距离变化非常敏感,可被用于开发新型的光学生物传感器。与传统光学生物传感器相比,基于RET的生物传... 共振能量转移(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RET)是一种发生在供体和受体之间的非辐射能量转移过程。RET的能量转移效率对供体和受体间的距离变化非常敏感,可被用于开发新型的光学生物传感器。与传统光学生物传感器相比,基于RET的生物传感器无需洗涤及分离过量标记物等步骤,可大幅简化检测流程。因RET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及速度快等优点,近年来,在医学诊断、生命科学研究、环境监控以及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备受关注。该文根据能量供体的不同,将RET分为3种类型: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io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BRET)和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Chemi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CRET)。并分别对基于上述3种RET类型的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其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振能量转移 食品安全检测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SiO_2/LaF_3∶Ce,Tb复合结构的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被引量:5
3
作者 冯玮 赵光耀 +1 位作者 孙聆东 严纯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35-640,共6页
发光共振能量转移(LRET)与给体-受体间的距离密切相关,可体现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在生命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本文设计并合成了Au@SiO2/LaF3∶Ce,Tb复合纳米结构,研究了LaF3∶Ce,Tb(给体)与Au纳米颗粒(受体)间的LRET行为.通过调控SiO2... 发光共振能量转移(LRET)与给体-受体间的距离密切相关,可体现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在生命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本文设计并合成了Au@SiO2/LaF3∶Ce,Tb复合纳米结构,研究了LaF3∶Ce,Tb(给体)与Au纳米颗粒(受体)间的LRET行为.通过调控SiO2层厚度,可以改变给体-受体之间的距离.当SiO2层厚度增加到42 nm时,仍能观察到明显的LRET现象.这一距离远超过通常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有效范围,表明由长发光寿命的稀土发光纳米材料与金纳米颗粒形成的给体-受体对可在更大的距离上实现能量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稀土纳米材料 金纳米颗粒 核-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共振能量转移的生物传感器用于环境检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余杰 张宴 任洪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171-4184,共14页
共振能量转移(RET)是从受激或自发光供体到邻近基态受体(生色团猝灭剂或荧光团)的非辐射能量转移.利用该原理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自动校正的特点,在环境检测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目前RET生物传感器... 共振能量转移(RET)是从受激或自发光供体到邻近基态受体(生色团猝灭剂或荧光团)的非辐射能量转移.利用该原理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自动校正的特点,在环境检测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目前RET生物传感器在环境检测领域(包括重金属、阴离子、有机污染物、生物毒素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的研究进展,并针对不同环境污染物分析了RET传感体系的构建特点,最后探讨了基于RET的生物传感器在环境领域应用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共振能量转移 环境检测 环境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PO_4∶Ce,Tb-Au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测定细胞色素C 被引量:1
5
作者 杨红艳 于永丽 +1 位作者 王月红 王猛 《分析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1-176,共6页
以膦酰基羧酸共聚物为修饰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LaPO_4∶Ce,Tb发光纳米粒子,该粒子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对合成的纳米粒子进行了发光光谱、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表征。以制备的纳米粒子为能量供体,纳米金为能... 以膦酰基羧酸共聚物为修饰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LaPO_4∶Ce,Tb发光纳米粒子,该粒子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对合成的纳米粒子进行了发光光谱、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表征。以制备的纳米粒子为能量供体,纳米金为能量受体,细胞色素C(Cyt C)为桥,构建了LaPO_4∶Ce,Tb-Au发光共振能量转移(LRET)体系,据此建立了测定Cyt C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当Cyt C的浓度在0.333~21.0μg·mL^(-1)范围时,LRET体系发光猝灭程度与Cyt C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0.2μg·mL^(-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6%(c=10.0μg·mL^(-1),n=11)。该方法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回收率范围为100%~1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发光材料 纳米粒子 共振能量转移 细胞色素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以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为基础的生物学活性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测器
6
作者 齐小娟 王政 +2 位作者 蔡朱男 张斌 余应年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9-236,共8页
目的 构建可在体外应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检测具有酶活性的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生物检测器。方法 构建原核细胞表达质粒,从而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在供体和受体荧光蛋白之间以PSA特异性识别氨基酸序列SSYYSG连接的融合蛋白。... 目的 构建可在体外应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检测具有酶活性的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生物检测器。方法 构建原核细胞表达质粒,从而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在供体和受体荧光蛋白之间以PSA特异性识别氨基酸序列SSYYSG连接的融合蛋白。将纯化的融合蛋白依次用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商品化的纯品PSA及精液切割,检测其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现象的变化。结果 糜蛋白酶、商品化的纯品PSA及精液切割均可有效抑制融合蛋白的FRET现象,并表现出对时间和剂量的依赖关系。而胰蛋白酶在90min内未见FRET抑制现象。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FRET检测器可成功检测具有酶活性的PSA ,为活性PSA的检测提供一种可选择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前列腺特异抗原 荧光蛋白 生物传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张顺超 沈国励 李合松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0-566,共7页
共振能量转移,包括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和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已逐步发展为较成熟的技术,是目前常用的光学物理分析手段之一。本文围绕近些年发展的供受体对,介绍了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共振能量转移,包括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和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已逐步发展为较成熟的技术,是目前常用的光学物理分析手段之一。本文围绕近些年发展的供受体对,介绍了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展望了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印迹膜共振能量转移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扑热息痛 被引量:1
8
作者 叶友胜 张忠平 +2 位作者 鲁文胜 汪海燕 周兵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5-818,共4页
构建了CdTe QDs和Ru(bpy)_3^(2+)的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并通过扑热息痛分子印迹膜转移共振能量,进而实现高识别、高灵敏地检测扑热息痛。在优化条件下,电化学发光强度变化值与扑热息痛浓度(1.0×10^(-13)~1.0×10^(-9)... 构建了CdTe QDs和Ru(bpy)_3^(2+)的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并通过扑热息痛分子印迹膜转移共振能量,进而实现高识别、高灵敏地检测扑热息痛。在优化条件下,电化学发光强度变化值与扑热息痛浓度(1.0×10^(-13)~1.0×10^(-9) mol·L^(-1))的对数值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42×10^(-13) mol·L^(-1)。该传感器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其回收率为95.8%~10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 电化学发光 共振能量转移 扑热息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发光纳米材料合成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朱晓彤 曹俊阳 +3 位作者 张荣月 贾红霞 王愈聪 乔娟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0-1022,共13页
持久发光纳米材料(PLNPs)是一种在停止外部激发后仍具有持续发光特性的纳米材料,即在没有恒定外部光源刺激的条件下仍能发光,已广泛应用于信息识别、外部照明、生物医学等领域。该文总结了PLNPs的控制合成方法,如固相法、液相法(水热法... 持久发光纳米材料(PLNPs)是一种在停止外部激发后仍具有持续发光特性的纳米材料,即在没有恒定外部光源刺激的条件下仍能发光,已广泛应用于信息识别、外部照明、生物医学等领域。该文总结了PLNPs的控制合成方法,如固相法、液相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和模板法),系统阐述了PLNPs在生物传感技术、生物成像技术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检测原理及应用进展,综述了PLNPs在食品安全检测、指纹检测、防伪技术中的应用进展及作用机制;最后,提出了PLNPs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重点研究和突破的方向,应制备具有更优越长余辉性能的PLNPs及提高PLNPs的生物相容性,使PLNPs具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放疗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发光纳米材料 合成 荧光共振能量传递 生物成像 生物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点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鹤鸣 邓桂明 +2 位作者 李卓 王文娜 郭昱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共4页
量子点作为新型的荧光探针应用于共振能量转移技术中,该文评述量子点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结合作者课题组的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 量子点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 生物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上转换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玉洁 罗灏 +3 位作者 张玉华 何洁鑫 杨佐毅 刘敬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23115-23119,共5页
设计了一种基于分子信标的新型生物检测模型,以上转化发光纳米粒子(UCPs)作为FRET能量供体,利用分子信标茎环结构的优势,有效减小供受体之间距离,从而增加FRET能量转移效率,提高猝灭效率和生物检测灵敏度,并将该模型用于目标DNA和凝血... 设计了一种基于分子信标的新型生物检测模型,以上转化发光纳米粒子(UCPs)作为FRET能量供体,利用分子信标茎环结构的优势,有效减小供受体之间距离,从而增加FRET能量转移效率,提高猝灭效率和生物检测灵敏度,并将该模型用于目标DNA和凝血酶检测,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此外,将这种灵敏且结构简单的模型用于复杂基质中凝血酶的检测,显示出UCPs优越的抗干扰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 分子信标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关桦楠 李明 +1 位作者 王丹丹 刘晓飞 《包装与食品机械》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51,106,共8页
介绍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发生条件,总结近年来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在真菌毒素残留、抗生素类药物残留、重金属离子残留和病原微生物残留等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 食品分析 真菌毒素 抗生素 重金属 病原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荧光蛋白的生物探针设计策略及其应用
13
作者 张宁 田烨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1-728,共18页
荧光蛋白的发现为细胞生物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进展。通过将荧光蛋白与目标蛋白融合,构建荧光生物探针,可以在活细胞和生物体内实时监测细胞事件的动态变化。荧光蛋白的独特理化特性,如光谱范围、发色团成熟速度、pH敏感性和稳定性等,为... 荧光蛋白的发现为细胞生物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进展。通过将荧光蛋白与目标蛋白融合,构建荧光生物探针,可以在活细胞和生物体内实时监测细胞事件的动态变化。荧光蛋白的独特理化特性,如光谱范围、发色团成熟速度、pH敏感性和稳定性等,为探针的设计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基于这些特性,研究者开发了用于监测不同分子事件的多种荧光生物探针。本文系统总结了荧光蛋白探针设计的主要策略及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典型应用,为开发更高效、更专用的新型荧光生物探针以应对复杂生物学问题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蛋白 荧光生物探针 荧光时钟 循环重排荧光蛋白 双分子荧光互补 二聚化依赖荧光蛋白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光激活 光转换 光开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及其在生物分析化学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靓 肖双喜 +2 位作者 许剑平 王敏 陈中胜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28-5036,共9页
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RE-UCNPs)由于其生物体毒性低、背景荧光弱、灵敏度高、化学稳定性高、光稳定性好、光穿透能力强、Stokes位移大等优点,成为了新一代荧光纳米材料。通过对上转换发光中几种能量交换形式的介绍,来阐述其发光... 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RE-UCNPs)由于其生物体毒性低、背景荧光弱、灵敏度高、化学稳定性高、光稳定性好、光穿透能力强、Stokes位移大等优点,成为了新一代荧光纳米材料。通过对上转换发光中几种能量交换形式的介绍,来阐述其发光机理;通过研究国内外RE-UCNPs的报道,介绍了其几种常见的制备方法和在生物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着重介绍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在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UCNPs)检测生物分子、危险品化学和金属离子中的作用及应用。对各种被检测物的检测范围和检出限作了说明与归纳。FRET在UCNPs应用中有着重要意义,对其进行更多的基础性研究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纳米材料 生物分析化学检测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结构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的合成及用于细胞色素C的检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董佳瑶 易静 +2 位作者 刘浏 于贺 唐宏武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1,共7页
本工作合成了三层核壳结构的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其中第一层是惰性核,第二层为发光层,为了增强上转换发光强度,又在表面包覆了第三层惰性壳层。该材料粒径均一、分散性良好,其发光层厚度约为2.4nm,惰性壳层厚度约为2.9nm。在其表面修饰... 本工作合成了三层核壳结构的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其中第一层是惰性核,第二层为发光层,为了增强上转换发光强度,又在表面包覆了第三层惰性壳层。该材料粒径均一、分散性良好,其发光层厚度约为2.4nm,惰性壳层厚度约为2.9nm。在其表面修饰了细胞色素C的适配体链及互补链,在适配体的3’端修饰了BHQ3基团,能够猝灭上转换纳米粒子在655nm波长处的发光。当细胞色素C存在时,适配体与细胞色素C结合从而离开其表面,使655nm处的发光恢复。在检测过程中,540nm处的发光强度不会发生变化,可以用作细胞色素C的比率荧光检测。结果表明,当细胞色素C浓度在5~80μmol/L范围时,发光信号恢复程度与细胞色素C浓度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98,检出限为1μmol/L。所建立方法可为细胞色素C的荧光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 细胞色素C 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灵敏度的生物发光探针问世
16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6-76,共1页
据科学网2016年9月4日报道,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院储军团队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利用生物共振能量转移原理,将CyOFP和目前最亮的荧光素酶Nluc融合,成功开发了目前最高灵敏度的生物发光探针antares(青光可激发的橙色荧光蛋白CyOFP... 据科学网2016年9月4日报道,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院储军团队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利用生物共振能量转移原理,将CyOFP和目前最亮的荧光素酶Nluc融合,成功开发了目前最高灵敏度的生物发光探针antares(青光可激发的橙色荧光蛋白CyOFP),它的灵敏度比目前最常用的Nluc要亮13倍,为活体内细胞追踪提供了高灵敏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灵敏度 发光探针 生物 美国斯坦福大学 能量转移 荧光素酶 荧光蛋白 中科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玉米幼苗电位波动的脉冲电场生物学效应 被引量:10
17
作者 习岗 刘锴 +1 位作者 杨运经 高宇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9-134,共6页
为了获取显著的电场生物学效应,通过小波降噪和功率谱分析研究了玉米幼苗本征电位波动的基本特征。研究发现,玉米幼苗本征电位波动的功率谱主要分布在1Hz以内,重心频率为0.2Hz。采用电场强度为100kV/m、频率为0.2Hz的极低频脉冲电场处... 为了获取显著的电场生物学效应,通过小波降噪和功率谱分析研究了玉米幼苗本征电位波动的基本特征。研究发现,玉米幼苗本征电位波动的功率谱主要分布在1Hz以内,重心频率为0.2Hz。采用电场强度为100kV/m、频率为0.2Hz的极低频脉冲电场处理萌发玉米种子,在萌发第5d时玉米种子的质量、芽长和根长分别比对照组增加17.55%、60.13%和28.50%。分析萌发种子超弱发光的变化时发现,在萌发第5d时,处理组玉米种子的自发发光和延迟发光积分强度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68.84%和33.93%,表明0.2Hz脉冲电场加速了玉米萌发过程中DNA合成反应和细胞代谢。脉冲电场与植物电位的耦合共振可能是极低频脉冲电场具有显著生物学效应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场(PEF) 生物学效应 植物电位 超弱发光(UL) 耦合共振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寿命成像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立新 屈军乐 +3 位作者 林子扬 陈丹妮 郭宝平 牛憨笨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3-141,共9页
荧光寿命取决于荧光分子所处的微环境, 通过对样品荧光寿命的测量和成像可以定量获取样品的功能信息. 介绍荧光寿命成像(fluorescencelifetimeimaging, FLIM) 技术原理、实现途径、发展现状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提出一种基于皮秒扫... 荧光寿命取决于荧光分子所处的微环境, 通过对样品荧光寿命的测量和成像可以定量获取样品的功能信息. 介绍荧光寿命成像(fluorescencelifetimeimaging, FLIM) 技术原理、实现途径、发展现状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提出一种基于皮秒扫描相机、梯度折射率微透镜阵列、棱镜分光光谱仪、飞秒钛宝石激光器和荧光显微物镜的新型五维荧光显微成像技术, 该系统具有多光谱分辨功能以及很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 能够实现三维多光子荧光强度、光谱分辨强度和寿命测量, 将在高通量生化分析、组织鉴别、胞内生理学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resonanceenergytransfer, FRET) 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寿命 生物医学 应用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皮秒扫描相机 显微成像技术 钛宝石激光器 光谱分辨 微透镜阵列 梯度折射率 分光光谱仪 空间分辨率 荧光分子 技术原理 实现途径 显微物镜 荧光强度 寿命测量 生化分析 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化碳点的合成及其在Fenton反应体系中的化学发光行为研究
19
作者 耿方兰 赵利霞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7-139,146,共4页
建立了枝状聚乙烯亚胺修饰的功能化碳点的水热反应合成法。对合成碳点的形貌、表面化学基团及光学性质进行了详细表征。发现所合成碳点在Fenton反应体系中表现出化学发光现象,其发光强度是同等条件下裸碳点发光强度的近10倍。而且化学... 建立了枝状聚乙烯亚胺修饰的功能化碳点的水热反应合成法。对合成碳点的形貌、表面化学基团及光学性质进行了详细表征。发现所合成碳点在Fenton反应体系中表现出化学发光现象,其发光强度是同等条件下裸碳点发光强度的近10倍。而且化学发光强度随H2O2浓度及Fe(Ⅱ)浓度增加而增大,当Fe(Ⅱ)浓度大于5×10-4 mol/L时,出现二次发光现象。对其发光机理进行初步研究,认为第一次发光现象为(O2)*2生成的共振能量转移过程,第二次发光为HO·参与的碳点发光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化碳点 FENTON体系 化学发光 共振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dSe/ZnS量子点荧光生物传感器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志英 孙泽坤 +2 位作者 冯泳林 邵丽萍 白忠臣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9年第7期150-153,共4页
设计了一种由CdSe/ZnS量子点和荧光染料Cy3(C31H37KN2O8S2)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原理的生物传感器,并进行了该体系下不同浓度和不同pH溶液中荧光转移强度的实验。实验表明:CdSe/ZnS荧光半导体量子点作为供体对Cy3(C31H37KN2O8S2)... 设计了一种由CdSe/ZnS量子点和荧光染料Cy3(C31H37KN2O8S2)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原理的生物传感器,并进行了该体系下不同浓度和不同pH溶液中荧光转移强度的实验。实验表明:CdSe/ZnS荧光半导体量子点作为供体对Cy3(C31H37KN2O8S2)染料的荧光增强作用明显。在CdSe/ZnS量子点与Cy3的比例为1∶1.2时,荧光转移效率达到83.68%,对细胞外液p H值荧光变化敏感(pH=5.93~8.36)。此外,该生物传感器可以清楚地识别前列腺癌细胞。该实验结果对前列腺癌细胞的早期诊断和前列腺癌生物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FRET) CdSe/ZnS量子点 Cy3荧光染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