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去除加工晶体铜的表面质量实验研究
1
作者 徐洪烟 黄辉 林炜民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4,共6页
通过跟踪微生物去除加工两类不同晶粒尺寸纯铜的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形貌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微生物去除加工表面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纯铜加工表面质量会随着微生物去除加工时间的增加而变差,晶粒粒度会对其微生物加工表面质量产生影响;不... 通过跟踪微生物去除加工两类不同晶粒尺寸纯铜的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形貌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微生物去除加工表面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纯铜加工表面质量会随着微生物去除加工时间的增加而变差,晶粒粒度会对其微生物加工表面质量产生影响;不同的工件原始表面质量对微生物去除加工初始阶段的表面质量有明显影响;前期机械加工所形成的划痕会随着微生物去除加工而逐渐变小,当机械作用表面被去除后,影响微生物加工表面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工件的晶界及亚晶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去除加工 晶体铜 表面质量 晶粒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odococcus sp-1的Mn^2+生物去除能力及诱导特性 被引量:9
2
作者 段晓东 宋立新 +3 位作者 杨宏 熊晓丽 李威 张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5-249,共5页
利用传统的细菌分离方法,从地下水生物除锰滤池中分离、纯化出1株细菌,经LBB(leucoberbelin blue)法定性检测其具有Mn2+氧化能力,利用Sherlock细菌鉴定系统初步确定其属于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对红球菌Rhodococcus sp-1菌株的生物... 利用传统的细菌分离方法,从地下水生物除锰滤池中分离、纯化出1株细菌,经LBB(leucoberbelin blue)法定性检测其具有Mn2+氧化能力,利用Sherlock细菌鉴定系统初步确定其属于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对红球菌Rhodococcus sp-1菌株的生物除锰能力和诱导特性研究结果表明,Rhodococcus sp-1菌株在达到第1个生长稳定期,细菌浓度2.3×108个/mL时,其Mn2+的去除量可达到35 mg/L,具有很强的Mn2+生物去除能力;同时Fe的存在对Rhodococcus sp-1 Mn2+氧化活性的表达具有诱导作用,在相同培养条件下,Fe3+的诱导性强于Fe2+,其诱导速度是Fe2+的3~4倍;有机Fe3+的诱导性强于无机Fe3+,其诱导速度是无机Fe3+的1.6~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球菌 Mn^2+生物去除 诱导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去除加工现状综述及其技术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马飞 黄辉 徐西鹏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7-585,共9页
介绍了生物去除加工技术产生的背景、发展概况和加工机理。着重对生物去除加工的材料种类、生物去除加工所用的微生物种类和培养基种类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分析了目前生物去除加工尚未得到应用的原因,展望了生物去除加工技术未来的研究方... 介绍了生物去除加工技术产生的背景、发展概况和加工机理。着重对生物去除加工的材料种类、生物去除加工所用的微生物种类和培养基种类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分析了目前生物去除加工尚未得到应用的原因,展望了生物去除加工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深入研究生物去除的加工机理、拓展生物去除加工的应用领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生物去除加工 加工机理 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液中硫酸根对改性粘土去除藻华生物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扬 俞志明 +3 位作者 曹西华 宋秀贤 张雅琪 林勇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4-740,共7页
本文研究了改性粘土悬浮液中硫酸根对其去除藻华生物效率的影响,通过Zeta电位、沉降速率和粒径分布等分析了改性粘土对藻华生物的去除效率,探讨了硫酸根与改性粘土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改性粘土对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 本文研究了改性粘土悬浮液中硫酸根对其去除藻华生物效率的影响,通过Zeta电位、沉降速率和粒径分布等分析了改性粘土对藻华生物的去除效率,探讨了硫酸根与改性粘土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改性粘土对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的去除效率随悬浮液中硫酸根浓度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改性湖北土和改性江苏土对抑食金球藻去除率较低时(<40%)的硫酸根浓度分别为6.46×10–3—2.42×10–1mol/L和6.46×10–3—2.42×10–2mol/L;改性粘土颗粒的Zeta电位随着硫酸根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然后保持相对稳定;悬浮液中改性粘土颗粒的沉降速率和中值粒径D50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对于改性江苏土,在硫酸根浓度为2.42×10–2mol/L时颗粒的沉降速率最大。综上所述,悬浮液中硫酸根主要通过降低粘土颗粒表面电荷密度、桥联改性粘土组分和影响粘土颗粒分散性等作用影响改性粘土对藻华生物的去除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根 改性粘土悬浮液 去除藻华生物 ZETA电位 中值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核小球藻去除2种头孢类抗生素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杜迎翔 冯云庆 +2 位作者 项钟润 郭瑞昕 陈建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5-111,共7页
该研究选取蛋白核小球藻为实验对象,考察头孢拉定和头孢他啶对该藻生长的影响以及该藻对2种抗生素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浓度范围为5-150 mg/L的头孢拉定、头孢他啶对蛋白核小球藻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均属于低毒,毒性顺序为头孢拉... 该研究选取蛋白核小球藻为实验对象,考察头孢拉定和头孢他啶对该藻生长的影响以及该藻对2种抗生素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浓度范围为5-150 mg/L的头孢拉定、头孢他啶对蛋白核小球藻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均属于低毒,毒性顺序为头孢拉定〉头孢他啶。同时,蛋白核小球藻对头孢拉定、头孢他啶均具有明显的去除作用,且前者的去除动力学符合假零级动力学和假一级动力学中的任意一种,后者符合假一级动力学。蛋白核小球藻对头孢拉定、头孢他啶的去除率随着抗生素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48 h后,蛋白核小球藻对不同浓度的头孢他啶的去除率达97.13%-100.00%,而对头孢拉定的去除率为9.18%-24.99%。当初始藻密度为10.0×10^-6个/m L时,藻对两种抗生素的去除率达到较高水平。蛋白核小球藻对头孢拉定、头孢他啶的的吸附量是很小的,均在1.50%以下,在蛋白核小球藻对这2种抗生素的去除中基本可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核小球藻 头孢拉定 头孢他啶 毒性 生物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菌藻系统去除氨氮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郑耀通 吴小平 高树芳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99-102,共4页
通过正交试验法确定了以PVA为主要包埋骨架 ,添加其它有助于提高包埋效果添加剂的混合载体法 ,固定化菌藻混合微生物 ,处理以NH4Cl和蔗糖为主的合成废水。考察了影响固定化工艺及氨去除的各种因素 ,SBR反应器初始间歇式实验结果表明 :在... 通过正交试验法确定了以PVA为主要包埋骨架 ,添加其它有助于提高包埋效果添加剂的混合载体法 ,固定化菌藻混合微生物 ,处理以NH4Cl和蔗糖为主的合成废水。考察了影响固定化工艺及氨去除的各种因素 ,SBR反应器初始间歇式实验结果表明 :在 2 5~ 2 8℃ ,颗粒投加量 8% ,3 5hHRT ,进水NH4-N负荷0 .1 2kg/ (m3 ·d)的条件下 ,NH+ 4 -N的去除率达 9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 菌藻系统 生物去除氨氮 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Cr(Ⅵ)抗性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去除Cr(Ⅵ)特性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杰 张丽丽 +2 位作者 李媛媛 段飞虎 张国财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268-271,共4页
从东北林业大学林场土壤中筛选分离出1株六价铬[Cr(Ⅵ)]抗性菌株ng 05,经形态、生理生化分析及16S r DNA序列比对研究其分类;同时研究反应温度、溶液p H值以及Cr(Ⅵ)初始质量浓度对该菌去除Cr(Ⅵ)效果的影响,进而确定最佳去除条件;此外... 从东北林业大学林场土壤中筛选分离出1株六价铬[Cr(Ⅵ)]抗性菌株ng 05,经形态、生理生化分析及16S r DNA序列比对研究其分类;同时研究反应温度、溶液p H值以及Cr(Ⅵ)初始质量浓度对该菌去除Cr(Ⅵ)效果的影响,进而确定最佳去除条件;此外,利用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FTIR)研究菌株去除的机制。结果表明,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最佳反应温度为35℃,溶液p H值为9,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5 mg/L,在此条件下可以达到很好的去除效果,菌株ng 05对Cr(Ⅵ)的去除效率高达99%以上;对比反应前后的红外光谱图可知,菌体表面的羟基作为电子供体将Cr(Ⅵ)还原为Cr(Ⅲ),氨基、羧基、C—H与Cr(Ⅲ)在菌体表面形成络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Ⅵ) 芽孢杆菌 抗性菌株 分离筛选 生物去除 机制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对壬基酚的响应及去除能效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孙凯峰 刘莉莉 +3 位作者 孙东 刘伟杰 何宁 段舜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6-236,共11页
分离筛选11种微藻开展微藻对NP暴露的响应特征和去除能效研究。NP对叶绿素a含量的96 h半抑制效应浓度(EC50)介于0.60~3.33 mg·L^(-1)之间,EC50由小到大依次为:短棘盘星藻<羊角月牙藻<小球藻<衣藻<斜生栅藻<肥壮蹄形... 分离筛选11种微藻开展微藻对NP暴露的响应特征和去除能效研究。NP对叶绿素a含量的96 h半抑制效应浓度(EC50)介于0.60~3.33 mg·L^(-1)之间,EC50由小到大依次为:短棘盘星藻<羊角月牙藻<小球藻<衣藻<斜生栅藻<肥壮蹄形藻<卷曲纤维藻<二尾栅藻<惠氏微囊藻<四尾栅藻<蛋白核小球藻。除斜生栅藻、羊角月牙藻、肥壮蹄形藻、卷曲纤维藻之外,微藻的生长速率与EC50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EC50与细胞粒径、表面积以及体积总体上呈负相关关系,与微藻对NP的最大去除速率和半饱和常数呈正相关关系。NP的藻类去除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且NP的半衰期与微藻起始总表面积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NP对微藻群落的影响与其浓度相关,其选择性干扰效应主要与微藻耐受性相关。NP耐受性高的种类多表现出高生长速率和去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基酚 微藻 急性毒性 生物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制造——一种新型微/纳米制造技术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德远 黎向锋 李雅芹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1-53,共3页
叙述了生物制造新技术产生的背景、发展框架与最新进展 。
关键词 生物制造 生物加工 微/纳米制造 生物去除成形 生物约束成形 生物生长成形 IC 刻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化Mn(Ⅳ)还原菌激活及其对有机药物去除 被引量:3
10
作者 翟俊 王熔 +3 位作者 黄泽金 王泉峰 刘文博 陈怡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8-305,共8页
以嘉陵江沉积物为菌源,利用荧光绝对定量(qPCR)技术探究了不同碳源(葡萄糖和乙酸钠)和不同形态的锰氧化物(δ-Mn O_2和锰矿粉)对异化Mn(Ⅳ)还原菌激活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激活效果最佳的异化Mn(Ⅳ)还原菌对卡马西平、布洛芬、... 以嘉陵江沉积物为菌源,利用荧光绝对定量(qPCR)技术探究了不同碳源(葡萄糖和乙酸钠)和不同形态的锰氧化物(δ-Mn O_2和锰矿粉)对异化Mn(Ⅳ)还原菌激活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激活效果最佳的异化Mn(Ⅳ)还原菌对卡马西平、布洛芬、萘普生、雌激素和双氯芬酸5种有机药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葡萄糖作为碳源,δ-Mn O_2作为电子受体时激活效果最佳,Mn^2+10d累计生成浓度达416.03mg/L,TOC消耗率达88.24%.激活后的异化金属还原菌在有无外加碳源时对卡马西平和布洛芬均无明显去除,对萘普生在外加碳源时能实现11.88%的去除.雌二醇和双氯芬酸可以作为异化Mn(Ⅳ)还原菌唯一碳源,其去除率可达75.70%和58.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Mn(IV)还原 有机药物 生物去除 q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短链氯化石蜡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婉玲 钱勇兴 +3 位作者 张会宁 陈吉炜 马建青 张科锋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444-3454,共11页
短链氯化石蜡(SCCPs)是2017年新定义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能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危害。现阶段国内外关于SCCPs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环境中SCCPs的分析检测方法和浓度水平分布规律,对SCCPs的高效去除方法及去除机理的研究... 短链氯化石蜡(SCCPs)是2017年新定义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能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危害。现阶段国内外关于SCCPs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环境中SCCPs的分析检测方法和浓度水平分布规律,对SCCPs的高效去除方法及去除机理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综述了现阶段SCCPs的有效去除方法,包括物化法(一般物化法和高级氧化处理)和生物法(细菌降解和植物吸收法),对比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讨论了不同方法去除SCCPs的影响因素、可能降解机理及途径,并通过类比借鉴,提出了其他具有可行性的去除SCCPs的方法。总体而言,虽然物化法去除效率高,但是成本高且操作条件苛刻,微生物法因经济环保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但若将微生物法与物化法联用,则有可能发展成为最佳去除工艺。最后展望了环境中SCCPs去除方法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链氯化石蜡 环境 污染 物化法 高级氧化法 生物去除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藻混合体系去除Cr(Ⅵ)的条件优化及Cr(Ⅵ)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胜男 刘娜 宋东辉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3-92,共10页
为了高效去除废水中的 Cr(Ⅵ),从天津某印染场印染废水中筛选出两株高效除 Cr(Ⅵ)细菌,探究了菌藻混合体系去除 Cr(Ⅵ)的效果及优化条件,并测定了 Cr(Ⅵ)还原酶活性。基于 16S rRNA 序列比对进行菌种鉴定。通过 Placket-Burman、最陡爬... 为了高效去除废水中的 Cr(Ⅵ),从天津某印染场印染废水中筛选出两株高效除 Cr(Ⅵ)细菌,探究了菌藻混合体系去除 Cr(Ⅵ)的效果及优化条件,并测定了 Cr(Ⅵ)还原酶活性。基于 16S rRNA 序列比对进行菌种鉴定。通过 Placket-Burman、最陡爬坡试验、Box-Behnken 实验设计及响应面法分析各因素交互作用。此外,对两株细菌 Cr(Ⅵ)还原酶进行了活性测定。两株细菌属于沙雷氏菌属(Serratia)和代尔夫特菌属(Delftia)。最终确定菌藻混合体系去除 Cr(Ⅵ)的最优条件为:温度29.74℃,Cu2+27.65 mg/L,葡萄糖含量 2.41%(W/V),丙酮酸钠 2%(W/V),接菌量 7%,pH7.0,NaCl 浓度为 0,优化后菌藻混合体系 24 h 对 Cr(Ⅵ)去除率达到 97.89%。细菌 S-3 和 D-7 的 Cr(Ⅵ)还原酶的最适温度为 30℃,菌株 S-3 的 Cr(Ⅵ)还原酶的最适 pH 值为 6.0,酶促反应动力学常数 Km=86.94 μmol/L,Vmax=2.71 μmol/(L min)。菌株 D-7 中 Cr(Ⅵ)还原酶最适 pH 值为 7.0,酶促反应动力学常数 Km=103.18 μmol/L,Vmax=3.38 μmol/(L min)。菌藻混合体系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后不但能提高 Cr(Ⅵ)的去除率,也能缩短处理时间,在含铬废水处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藻混合 生物去除 六价铬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合金材料生物微加工机理及其加工效率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德谦 马廉洁 戴春雨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39,共7页
为探究微生物加工铜金属的机理和生物特种加工效率,为生物特种加工效率的提升提供理论基础,通过直接生物去除、间接生物去除以及与化学蚀刻的对比,研究了氧化亚铁硫杆菌对紫铜、白铜和黄铜的加工深度和加工速度,分析了生物加工机理。以... 为探究微生物加工铜金属的机理和生物特种加工效率,为生物特种加工效率的提升提供理论基础,通过直接生物去除、间接生物去除以及与化学蚀刻的对比,研究了氧化亚铁硫杆菌对紫铜、白铜和黄铜的加工深度和加工速度,分析了生物加工机理。以氧化还原电位表征蚀刻液对铜合金的加工能力,其值反映了生物加工效率。结果表明:直接生物去除加工紫铜与白铜的速度保持恒定,氧化还原电位缓慢上升;间接生物去除加工紫铜与白铜的速度随着加工时间逐渐减慢,氧化还原电位持续下降。生物加工方法对黄铜的加工没有显著表现。生物去除加工紫铜与白铜过程中,主要由铁离子化学作用导致的去除,其次为细菌直接去除加工铜材料及含菌环境下铁离子循环对加工的促进作用。另外氧化亚铁硫杆菌其他分泌物会促进对紫铜与白铜的加工,但会抑制对黄铜的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机理 氧化亚铁硫杆菌 直接生物去除加工 氧化还原电位 去除加工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流式生物滴滤塔净化含硫化氢废气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晓艳 张承中 +4 位作者 邢怡 刘立忠 王晓平 王艳妮 李冬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64-366,共3页
利用错流式水平生物滴滤塔对H2S进行脱臭实验,采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曝气池污泥进行接种挂膜。结果显示,H2S最大进气浓度可达1400 mg/m3,最大的体积去除负荷为144 g/(m3填料.h),对应的生物膜去除负荷为34.5 mg/(g生物膜干重.h),系统有... 利用错流式水平生物滴滤塔对H2S进行脱臭实验,采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曝气池污泥进行接种挂膜。结果显示,H2S最大进气浓度可达1400 mg/m3,最大的体积去除负荷为144 g/(m3填料.h),对应的生物膜去除负荷为34.5 mg/(g生物膜干重.h),系统有较高的净化H2S废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错流式生物滴滤塔 生物去除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ative mechanisms of Cr(VI)adsorption on biosynthetically derived iron-minerals
15
作者 ZHANG Ke ZENG Xiang-feng +6 位作者 WANG Jun GAN Min ZHU Jian-yu HE Qiang HAZEN Terry C. LIU Jun-wu FANG Ying-ch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2期376-391,共16页
In this study,Schwertmannite,Akaganéite and ammoniojarosite were biosynthesized by different bacteria and characteri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acteria are critical in mediating the mineral formation process:the... In this study,Schwertmannite,Akaganéite and ammoniojarosite were biosynthesized by different bacteria and characteri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acteria are critical in mediating the mineral formation process:the morphology,crystallinity,grain size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each mineral varied upon different bacteria and culturing conditions.In addition,the formed minerals’elemental composition and group disparity lead to different morphology,crystallinity and subsequent adsorption performance.In particular,adsorption difference existed in iron minerals biosynthesized by different bacteria.The maximal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Akaganéite,Schwertmannite and ammoniojarosite were 26.6 mg/g,17.5 mg/g and 3.90 mg/g respectively.Cr(VI)adsorption on iron-minerals involves hydrogen bonding,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and ligand exchange.The adsorption only occurred on the surface of ammoniojarosite,while for Akaganéite and Schwertmannite,the tunnel structure greatly facilitated the adsorption process and improved adsorption capacity.Thus,the molecular structure is the primary determining factor for adsorption performance.Collectively,the results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in selecting suitable bacteria for synthesizing heavy-metal scavenging mineral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n-secondary minerals biosynthesize BIOMINERALIZATION Cr(VI)adsorption heavy-metal scavenging minera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trogen removal by three types of bioretention columns under wetting and drying regimes 被引量:8
16
作者 唐宁远 李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324-332,共9页
The behaviors of inorganic nitrogen species in three types of bioretention columns under an intermittently wetting regime were investigated. The mean NH+4—N, NO-3—N and total N(TN) removal efficiencies for the conve... The behaviors of inorganic nitrogen species in three types of bioretention columns under an intermittently wetting regime were investigated. The mean NH+4—N, NO-3—N and total N(TN) removal efficiencies for the conventional bioretention column(Col. T1) are 71%, 1% and 41%, for layered bioretention column with less permeable soil layer(Col. T2) the efficiencies are 83%, 84% and 82%, and for the bioretention column with submerged zone(Col. T3) the values are 63%, 31% and 53%, respectively. The best nitrogen removal is obtained using Col. T2 with relatively low infiltration rate. Adsorption during runoff dosing and nitrification during the drying period are the primary NH+4—N removal pathways. Less permeable soil and the elevated outlet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noxic conditions. 30%–70% of NO-3—N applied to columns in a single repetition is denitrified during the draining period, suggesting that the draining period is an important timeframe for the removal of NO-3—N. Infiltration rate controls the contact time with media during the draining periods, greatly influencing the NO-3—N removal effects. Bioretention systems with infiltration rate ranging from 3 to 7 cm/h have a great potential to remove NO-3—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NOFF NH4+--N NO3 --N BIORETENTION infiltration 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17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1995年第5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海洋污染 絮凝速率 污染防治对策 去除赤潮生物 海洋研究 水体 直链烷烃 海湾 开发现状 海洋环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18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1999年第6期24-25,共2页
关键词 海洋污染 中国海洋 去除赤潮生物 海洋研究 絮凝作用 表层沉积物 海洋科学 溢油鉴别 海洋学报 渤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19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48-49,共2页
关键词 生物絮凝剂 海岸带可持续发展 去除赤潮生物 多环芳烃 溢油鉴别 絮凝效率 中科院 环图 海洋污染 比值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20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39-40,共2页
X55 200402152 有机改性膨润土去除赤潮生物的初步研究/邓岳松…(浙江大学饲料科学研究所)∥应用生态学报/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4,15(1).- 116-118 图Q-61 制备了有机膨润土并考察其对中胁骨条藻的去除效果,对中胁骨条藻去除... X55 200402152 有机改性膨润土去除赤潮生物的初步研究/邓岳松…(浙江大学饲料科学研究所)∥应用生态学报/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4,15(1).- 116-118 图Q-61 制备了有机膨润土并考察其对中胁骨条藻的去除效果,对中胁骨条藻去除效果是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改性的铁柱撑膨润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污染 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 膨润土 去除赤潮生物 去除效果 骨条藻 有机改性 应用生态学 饲料科学 甲基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