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茎秆作物抗倒伏生物力学评价研究及关联分析 被引量:105
1
作者 郭玉明 袁红梅 +2 位作者 阴妍 梁莉 李红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4-18,共5页
研究茎秆作物的生物力学性质可为相关作物机械化生产及产品深加工等作业装备提供设计参数,还能对茎秆作物优种筛选进行评价指标。该文在高秆、中秆和矮秆3个品种,4个不同生长期的小麦茎秆弯折性能试验,2个玉米品种灌浆高峰期弯折性能试... 研究茎秆作物的生物力学性质可为相关作物机械化生产及产品深加工等作业装备提供设计参数,还能对茎秆作物优种筛选进行评价指标。该文在高秆、中秆和矮秆3个品种,4个不同生长期的小麦茎秆弯折性能试验,2个玉米品种灌浆高峰期弯折性能试验,2个高粱品种灌浆高峰期弯折性能试验,2个大豆品种结荚鼓粒期弯折性能试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茎秆作物抗倒伏特性的生物力学评价指标研究及关联分析。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不同生长期惯性矩、弹性模量、抗弯刚度、抗弯强度等与弯折性能有关的各生物力学指标与抗倒性之间的关系,并以小麦茎秆为例对评价指标进行了权重数确定和检验。结果表明:茎秆作物不同品种茎秆生物力学性能指标中的弹性模量、抗弯折强度和惯性矩对倒伏的影响程度基本相当,抗弯刚度对倒伏影响较小。该结论为茎秆作物生物力学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秆作物 抗倒伏特性 生物力学评价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下肢小腿假肢接受腔设计的生物力学评价技术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樊瑜波 蒲放 +5 位作者 张明 蒋文涛 杨世全 梁锦伦 郑永平 麦福达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44-548,共5页
作为传递体重、固定假肢的部件 ,接受腔对于小腿假肢使用的舒适性和方便程度有决定性的作用。本研究建立了基于有限元应力分析的小腿假肢生物力学评价技术平台 ,实现了小腿残端 /接受腔 3D几何建模与信息交互、三维有限元自动建模及应... 作为传递体重、固定假肢的部件 ,接受腔对于小腿假肢使用的舒适性和方便程度有决定性的作用。本研究建立了基于有限元应力分析的小腿假肢生物力学评价技术平台 ,实现了小腿残端 /接受腔 3D几何建模与信息交互、三维有限元自动建模及应力分析。 3D模型与信息交互的实现基于得到广泛支持的OpenGL技术 ,有限元模型的构建采用了专门针对小腿残端 /接受腔结构特点的自动建模方法 ,通过构建档案数据库系统作为整个系统的操作平台。该技术平台可与现有的CAD/CAM系统相结合 ,为接受腔的个体化设计提供生物力学定量化依据。其临床应用将改善传统的设计流程 ,提高设计效率。同时 ,它也是未来构建接受腔设计专家 /智能系统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肢接受腔 生物力学评价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B胸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板系统的生物力学评价及临床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金大地 瞿东滨 +2 位作者 王闵 朱青安 陈建庭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31-234,共4页
目的对STB胸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板系统进行生物力学评价及临床应用观察。方法该系统由医用钛合金材料制成,包括长条形钢板及椎弓根固定螺栓。在6例成人新鲜脊柱标本(T10∽L4)上模拟正常组、损伤组、Steffee固定组和STB固定组等四个状态,在... 目的对STB胸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板系统进行生物力学评价及临床应用观察。方法该系统由医用钛合金材料制成,包括长条形钢板及椎弓根固定螺栓。在6例成人新鲜脊柱标本(T10∽L4)上模拟正常组、损伤组、Steffee固定组和STB固定组等四个状态,在10.0N·m的纯力偶矩作用下分别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轴向旋转运动,通过脊柱三维运动测试系统比较Steffee和STB重建胸腰椎脊柱稳定性的效果。并测试STB钉板系统的轴向刚度。临床应用该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53例。结果Steffee、STB器械均能提高失稳脊柱的各向稳定性,尤在左/右侧弯方向上更为显著(p<0.05),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STB的轴向刚度为106.8N/mm±24.8N/mm。临床观察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性能。结论STB胸腰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适合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脊柱固定术 生物力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疲劳的生物力学评价及其与损伤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夏锐 张希妮 +2 位作者 张燊 孙晓乐 傅维杰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7-132,共6页
综述国内外有关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文献,对运动性疲劳诱导方案、下肢生物力学特征及其与损伤关系进行总结。现阶段,实验室条件下诱导运动性疲劳主要可分为传统型疲劳方案和功能型疲劳方案两种,传统型疲劳方案的模型主要有功率自行车、跑... 综述国内外有关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文献,对运动性疲劳诱导方案、下肢生物力学特征及其与损伤关系进行总结。现阶段,实验室条件下诱导运动性疲劳主要可分为传统型疲劳方案和功能型疲劳方案两种,传统型疲劳方案的模型主要有功率自行车、跑台及台阶实验模型等;功能型疲劳方案更贴近运动实际或比赛中所发生的情况,通常表现为多运动平面相结合的运动形式。此外,对运动性疲劳的生物力学评价主要从运动学、地面反作用力、关节力矩、肌电图指标等方面展开,不同疲劳方案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考虑将疲劳诱导方案和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以便将不同疲劳方案的诱导效果进行比较,为疲劳方案选择提供参考;同时,针对具体动作结构特征,更多地关注不同疲劳方案诱导后大脑-神经活化反馈及肌肉-骨骼激活效应的内在联系,理解不同疲劳方案间的生物力学机制差异,更深层次地探讨疲劳对运动损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 疲劳诱导方案 生物力学评价 运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