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生物信息反馈红外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
28
1
作者
孙迪
吴人照
+5 位作者
汪亚群
吴焕淦
赵文慧
吴悦
吕倩
薛晓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7-100,共4页
目的研究生物信息反馈红外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对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对照组37例,均给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实验组采用生物信息反馈红外治疗仪治疗,对照组采用艾条雀啄灸治疗,...
目的研究生物信息反馈红外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对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对照组37例,均给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实验组采用生物信息反馈红外治疗仪治疗,对照组采用艾条雀啄灸治疗,取穴相同,3个月后统计疗效,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S)、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FMA)及Barthel指数(BI)对治疗前后进行评价,并观察恢复期血压的稳定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CNS评分、FMA积分、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均有明显的改善(P<0.01),实验组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信息反馈红外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可明显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的恢复,稳定患者恢复期血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有良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红外
线
雀啄灸
生物信息反馈红外治疗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生物信息反馈红外治疗仪对局部与远端皮肤温度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
3
2
作者
龙华晴
吴人照
+2 位作者
吴焕淦
寿张根
赵蕾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2期2525-2528,2532,共5页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反馈红外治疗仪,观察指尖微动脉搏动节律同步脉动照射和连续照射两种不同照射方式对局部皮肤温度和远端劳宫穴皮肤温度的影响,探讨随指尖微动脉搏动节律行同步脉动照射方式是否优于连续照射方式。方法:将纳入照射研究...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反馈红外治疗仪,观察指尖微动脉搏动节律同步脉动照射和连续照射两种不同照射方式对局部皮肤温度和远端劳宫穴皮肤温度的影响,探讨随指尖微动脉搏动节律行同步脉动照射方式是否优于连续照射方式。方法:将纳入照射研究的60人次随机分为2组:同步脉动组、连续照射组,每组30人次,观察不同照射方式对局部脐周和右手肘关节及远端右手劳宫穴每隔1 min的皮肤温度、指脉微循环脉图高度、心率的情况。结果:脐周照射同步脉动组与连续照射组照射前、后局部皮肤温度和右手劳宫穴皮肤温度均显著升高(P<0.01),但照射前后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同步脉动组为(3.53±1.39)℃,显著低于连续照射组的(4.62±1.38)℃(P<0.01)。15 min照射前、后右手劳宫穴皮肤温度升高同步脉动组为(1.45±1.07)℃,高于连续照射组的(1.08±1.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肘关节照射后结果与脐周照射相似。结论:体表微循环指脉同步脉动照射与连续照射相比,体表微循环指脉同步脉动照射的局部皮肤温度较低,为实现充足灸量创造了条件,远端劳宫穴皮肤温度较高,更能促进人体远端微循环。说明生物信息反馈红外治疗仪大力神雀啄灸的同步脉动照射方式比连续照射方式的在能量利用方面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
线
脉动
灸
皮肤温度
生物信息反馈红外治疗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生物信息反馈红外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
28
1
作者
孙迪
吴人照
汪亚群
吴焕淦
赵文慧
吴悦
吕倩
薛晓敏
机构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人民医院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7-100,共4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9CB522900,2015CB554501)。
文摘
目的研究生物信息反馈红外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对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对照组37例,均给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实验组采用生物信息反馈红外治疗仪治疗,对照组采用艾条雀啄灸治疗,取穴相同,3个月后统计疗效,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S)、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FMA)及Barthel指数(BI)对治疗前后进行评价,并观察恢复期血压的稳定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CNS评分、FMA积分、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均有明显的改善(P<0.01),实验组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信息反馈红外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可明显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的恢复,稳定患者恢复期血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有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红外
线
雀啄灸
生物信息反馈红外治疗仪
Keywords
stroke
hemiplegia
infrared
sparrow pecking moxibustion
biological information feedback infrared therapeutic apparatus
分类号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R245.8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生物信息反馈红外治疗仪对局部与远端皮肤温度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
3
2
作者
龙华晴
吴人照
吴焕淦
寿张根
赵蕾
机构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杭州大力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出处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2期2525-2528,2532,共5页
基金
2011年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编号:2011GH04102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编号:2009CB522900
2015CB554501)
文摘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反馈红外治疗仪,观察指尖微动脉搏动节律同步脉动照射和连续照射两种不同照射方式对局部皮肤温度和远端劳宫穴皮肤温度的影响,探讨随指尖微动脉搏动节律行同步脉动照射方式是否优于连续照射方式。方法:将纳入照射研究的60人次随机分为2组:同步脉动组、连续照射组,每组30人次,观察不同照射方式对局部脐周和右手肘关节及远端右手劳宫穴每隔1 min的皮肤温度、指脉微循环脉图高度、心率的情况。结果:脐周照射同步脉动组与连续照射组照射前、后局部皮肤温度和右手劳宫穴皮肤温度均显著升高(P<0.01),但照射前后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同步脉动组为(3.53±1.39)℃,显著低于连续照射组的(4.62±1.38)℃(P<0.01)。15 min照射前、后右手劳宫穴皮肤温度升高同步脉动组为(1.45±1.07)℃,高于连续照射组的(1.08±1.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肘关节照射后结果与脐周照射相似。结论:体表微循环指脉同步脉动照射与连续照射相比,体表微循环指脉同步脉动照射的局部皮肤温度较低,为实现充足灸量创造了条件,远端劳宫穴皮肤温度较高,更能促进人体远端微循环。说明生物信息反馈红外治疗仪大力神雀啄灸的同步脉动照射方式比连续照射方式的在能量利用方面更有优势。
关键词
红外
线
脉动
灸
皮肤温度
生物信息反馈红外治疗仪
Keywords
Infrared ray
Pulse
Moxibustion
Skin temperature
Biological information feed-back infrared therapy apparatus
分类号
R245.81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生物信息反馈红外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临床疗效观察
孙迪
吴人照
汪亚群
吴焕淦
赵文慧
吴悦
吕倩
薛晓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
2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生物信息反馈红外治疗仪对局部与远端皮肤温度影响的临床观察
龙华晴
吴人照
吴焕淦
寿张根
赵蕾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