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热敏电阻探头加热的肿瘤热疗用生物传热模型验证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昆 刘伟 骆清铭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2-286,292,共6页
确定适用于特定组织的生物传热模型,对提高肿瘤热疗的效果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新的生物传热模型验证方法。采用数值方法,分析了不同生物传热模型条件下,采用热敏电阻探头加热时,生物组织中温度响应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通过分析不同... 确定适用于特定组织的生物传热模型,对提高肿瘤热疗的效果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新的生物传热模型验证方法。采用数值方法,分析了不同生物传热模型条件下,采用热敏电阻探头加热时,生物组织中温度响应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通过分析不同血液灌注率情况下组织的惰性时间、组织温度响应曲线是否存在交叉、组织中特定点的温度与热敏电阻探头温度之比的相对大小,可以确定生物组织所适用的生物传热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热模型 验证方法 肿瘤热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流喷口可调节式冷冻消融针的设计及模拟研究
2
作者 杨迟 宋涛 +1 位作者 常兆华 刘宝林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9-155,170,共8页
为有效提高在肿瘤冷冻消融治疗中冷冻过程的降温速率,设计了新型节流喷口可调节式冷冻消融针,针杆外壁温度降至-80℃仅需4 s,而传统节流喷口固定式冷冻消融针则需要73 s。三维传热模型仿真结果表明:120 s内冷冻消融针周围温度急剧降至-... 为有效提高在肿瘤冷冻消融治疗中冷冻过程的降温速率,设计了新型节流喷口可调节式冷冻消融针,针杆外壁温度降至-80℃仅需4 s,而传统节流喷口固定式冷冻消融针则需要73 s。三维传热模型仿真结果表明:120 s内冷冻消融针周围温度急剧降至-150℃,瞬时最快降温速率为1500~1575℃/min,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20℃等温线在60~120 s内变化范围较小(5 mm增至6.5 mm),120 s后温度变化趋于平缓,组织损伤范围增至9 mm,表明组织损伤区域范围明显增加。综合研究表明:节流喷口可调节式冷冻消融针具有更高的降温速率和更大的有效消融范围,对于冷冻消融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冷冻消融 降温速率 生物传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医沙疗中的传热分析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祎娜 迪丽娜尔.马合木提 +1 位作者 江世臣 张学学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76-1181,共6页
目的:研究维医沙疗治病中的热量传递规律。方法:建立维医沙疗过程中人体及沙体中热量传递过程的局部和整体热物理模型,数值模拟沙疗中人体及沙体的温度变化。结果:得到了沙疗过程中人体组织和沙层局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沙疗初始阶... 目的:研究维医沙疗治病中的热量传递规律。方法:建立维医沙疗过程中人体及沙体中热量传递过程的局部和整体热物理模型,数值模拟沙疗中人体及沙体的温度变化。结果:得到了沙疗过程中人体组织和沙层局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沙疗初始阶段,沙体表面和人体表面处沙子的温度变化较大,而深度5cm以下的沙子温度变化很小;皮肤层温度在沙疗初始阶段明显升高,之后略有下降;当埋沙厚度大于10cm后,增加埋沙厚度对沙疗过程中人体内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沙疗温度过高会对人体产生热损伤,当沙体温度高于64.6℃,沙疗进行30min时,人体皮肤将会产生I度烧伤。结论:在沙疗时应合理地选择沙体温度、埋沙厚度和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医沙疗 生物传热模型 埋沙厚度 有效沙疗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工况下SPF级实验兔饲养微环境模拟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龚光彩 陈盟君 +2 位作者 安珂慧 刘激扬 石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9-106,共8页
目的本研究对SPF级实验动物房动态工况下的大环境与饲养微环境参数的展开对比分析,以探讨饲养微环境对实验动物的影响。方法建立实验兔等温体表生物传热模型与托盘散湿散氨模型,通过CFD模拟对比分析静态与动态工况下实验动物房的大环境... 目的本研究对SPF级实验动物房动态工况下的大环境与饲养微环境参数的展开对比分析,以探讨饲养微环境对实验动物的影响。方法建立实验兔等温体表生物传热模型与托盘散湿散氨模型,通过CFD模拟对比分析静态与动态工况下实验动物房的大环境与饲养微环境。结果加入实验兔之后的实验动物房大环境变化不明显,而笼架处及微环境内的气流流动更加混乱,导致传热传湿及污染物的排出受到影响,部分微环境参数值可能超过标准。结论得到了静态及动态工况下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况,控制饲养微环境状态更能保证实验动物的福利及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养微环境 动态运行 生物传热模型 日本大耳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流原理的核心温度传感器在膝关节深部测温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陶杰 居来提·买提肉孜 +2 位作者 郭图聖 魏鹏 汪平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96-703,共8页
人体膝关节处深部体温的监测对于关节患者治疗与康复十分重要。为了能够为热疗中的关节炎患者持续测量皮肤组织不同深部的体温。本文基于传热学原理,通过对核心温度测量技术的改进,创新性的提出了膝关节深部测温的方法。根据膝关节的特... 人体膝关节处深部体温的监测对于关节患者治疗与康复十分重要。为了能够为热疗中的关节炎患者持续测量皮肤组织不同深部的体温。本文基于传热学原理,通过对核心温度测量技术的改进,创新性的提出了膝关节深部测温的方法。根据膝关节的特点将其划分为6个区域并布置12个位置的传感器探头,基于生物传热模型模拟了人体膝关节和传感器探头的传热实验;首先通过设置膝关节核心温度38℃不变,在稳态条件下根据传感器两侧的温度差,以及膝关节深部不同厚度处的温度,利用传热方程计算对应等厚度层皮肤组织热阻,与等温度层热阻对比分析了不同部位组织深度与热阻得关系。维持核心温度38℃,建立了热疗仿真模型,通过设置点热源,模拟高频热疗仪的深部热疗实验,利用所求热阻计算对应深部的温度与该位置探针显示温度值对比,误差在0.62℃以内。基于仿真实验结果建立膝关节传热理论并进行了热板实验和人体实验。热板实验中传感器热平衡时间约为7.7 min,平均误差为0.15℃,分析了人体实验的误差来源。这种基于仿真实验理论的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体温传感器有可能对膝关节患者深部体温进行连续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深部测温 生物传热模型 有限元分析 热流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影响肿瘤治疗效果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宋涛 刘宝林 +2 位作者 常兆华 徐彬凯 杨迟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1-158,共8页
在冷冻治疗中,无论对于正常组织还是病变组织,血管的存在对冷冻治疗效果影响显著,研究血管对于冷冻过程的影响机理意义重大。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柔性冷刀治疗系统的三维传热传质模型用于研究血管对冷冻过程的影响,采用周围血管半径为0.7... 在冷冻治疗中,无论对于正常组织还是病变组织,血管的存在对冷冻治疗效果影响显著,研究血管对于冷冻过程的影响机理意义重大。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柔性冷刀治疗系统的三维传热传质模型用于研究血管对冷冻过程的影响,采用周围血管半径为0.7 mm的肿瘤组织作为模拟对象,分别对距离冷刀3、6 mm及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血管进行研究,分析血管对于温度场的分布,﹣1、﹣8、﹣20、﹣40℃等值面的分布特性及组织损伤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血管越靠近冷刀对冷刀周围温度场的扰动越大,其中X=3 mm处的血管对温度的影响最大,而Z=﹣3 mm处的血管干扰冷冻过程,使组织损伤范围最小。血管与冷刀平行比与冷刀垂直对冷冻过程温度的影响大,但血管与冷刀平行的组织损伤范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外科 血管 生物传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