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试论西方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人性理论的发展
1
作者
刘开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1期64-71,共8页
西方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人性理论决不是如某些教科书中所写的那么抽象、那么单调,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深化、不断更新的有规律的过程。它先后经过了机械的还原、生物主义的还原、人类学的还原,最后才由马克思作出了伟大的综合,人...
西方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人性理论决不是如某些教科书中所写的那么抽象、那么单调,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深化、不断更新的有规律的过程。它先后经过了机械的还原、生物主义的还原、人类学的还原,最后才由马克思作出了伟大的综合,人的本质被置于科学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看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命题是对历史上人性理论的总结和升华,所以要了解人的丰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理论
唯
物主
义哲学家
西方近代
法国启蒙思想家
生物主义
费尔巴哈
还原
人类学
成人性
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主义问题考察
被引量:
2
2
作者
葛鲁嘉
陈雷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1-296,共6页
还原主义是主导心理学研究的非常重要的理论原则。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世界是分层的梯级系统,可以通过已知的、低层级的事物或理论来解释与说明未知的、高层级的事物或理论。实证的科学心理学在自己的起步的阶段,曾经把物理学当成了自己...
还原主义是主导心理学研究的非常重要的理论原则。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世界是分层的梯级系统,可以通过已知的、低层级的事物或理论来解释与说明未知的、高层级的事物或理论。实证的科学心理学在自己的起步的阶段,曾经把物理学当成了自己的榜样,当成了自己的标准。心理学在解说人的心理行为的过程中,就把心理行为的规律归结为物理主义的规律。生物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或行为主要受人的生物因素所决定,人类的社会行为、人格乃至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决定于这些个体、群体、种族或人种的生物因素。还原论与还原方法既有联系又存在着质的差别。还原论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其合理的地方。这也就可以区分出所谓的物理主义的还原,化学分析的还原、生物决定的还原、生理机制的还原、社会决定的还原、文化制约的还原,等等。在表面上看,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主义是一种简单化的或简约化的研究处理。但是,在深层上看,心理学研究却借助于还原论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框架。并且,这也是将各自不同学科的相关的探索转换成为了心理学的学术性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学
还原
主义
物理
主义
生物主义
反还原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当前创作中的自然主义倾向
3
《文艺理论研究》
1984年第1期136-136,共1页
曾镇南在《也谈创作方法多样化问题》(《福建文学》83年12期)的长篇论文中指出,当前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倾向是值得注意的。作者认为,自然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用生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社会和人。自然主义作家反对艺术去描写生活中崇高...
曾镇南在《也谈创作方法多样化问题》(《福建文学》83年12期)的长篇论文中指出,当前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倾向是值得注意的。作者认为,自然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用生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社会和人。自然主义作家反对艺术去描写生活中崇高的优美的事物,他们摈弃艺术概括和典型化,而热衷于对渺小、庸俗的东西的烦琐描绘。文章说,近年来引起很大争论的某些作品,例如《自由落体》《余光》《七奶奶》等,在这些作品中,是存在着自然主义的倾向的。《自由落体》中对那位登高作业工人恐高症的不厌其烦的细致描写,《七奶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主义
自然
主义
生活中
典型性
自由落体
现实
主义
创作方法
典型化
作业工人
作品
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无恩与有爱——五四启蒙者“父子伦”思想刍议
被引量:
5
4
作者
钱善刚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0-127,287,共8页
父子主恩是传统儒家家庭伦理的基本要求,其内涵表现为父慈子孝。在现代西方学理的映照下,基于社会生物主义的视界,五四启蒙者主张父子间无恩而有爱,将恩与爱对立起来。在对恩与爱的一贬一褒的背后潜藏着把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混同的倾向...
父子主恩是传统儒家家庭伦理的基本要求,其内涵表现为父慈子孝。在现代西方学理的映照下,基于社会生物主义的视界,五四启蒙者主张父子间无恩而有爱,将恩与爱对立起来。在对恩与爱的一贬一褒的背后潜藏着把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混同的倾向,在深层次上体现了中西伦理的价值冲突与紧张。五四启蒙者的父子伦理主张具有思想的意义,缺乏实践的价值。据常人的视角来看,父之恩施与子之孝报蕴涵有某种平等的精神,报恩、还爱体现了孝的真义,恩与爱是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社会
生物主义
恩
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作为哲学对象的人——苏联哲学家观点透析
5
作者
李尚德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83-86,共4页
苏联哲学家认为,社会的变化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使得哲学需要建立完整的人的理论。这种理论目的是通过人的生命活动来认识人、解释人;研究的方法应是社会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的结合。苏联哲学家对人的本质、个人、个性、个性的形成、社会主...
苏联哲学家认为,社会的变化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使得哲学需要建立完整的人的理论。这种理论目的是通过人的生命活动来认识人、解释人;研究的方法应是社会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的结合。苏联哲学家对人的本质、个人、个性、个性的形成、社会主义个性及其形成条件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哲学家
哲学对象
人的本质
社会
主义
社会
生物主义
个性形成
社会关系总和
透析
人的活动
现代人本
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妇女心理与社会稳定
被引量:
4
6
作者
关小燕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75-79,共5页
社会稳定建立在社会心理力量的支撑之上。社会生物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分析预示了妇女心理暗含有利社会稳定的潜质,客观事实也证明了妇女心理对社会稳定指标的某种契合,从而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妇女的社会价值。妇女维护社会稳定在强调...
社会稳定建立在社会心理力量的支撑之上。社会生物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分析预示了妇女心理暗含有利社会稳定的潜质,客观事实也证明了妇女心理对社会稳定指标的某种契合,从而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妇女的社会价值。妇女维护社会稳定在强调改革、发展的今天有现实意义,但妇女需从自觉的意识和理性的高度不断优化心理品质,以对社会产生更广泛更生动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心理
社会稳定
社会
生物主义
社会学习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生死“之间”的逻辑——德里达“生死”研讨班与理解解构哲学的一条线索
7
作者
黄旺
曾梦祥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45,共9页
德里达思想中期的“生死”研讨班从对雅可布的生物学、海德格尔与尼采的传记学与生物主义、精神分析的生命欲力与死亡欲力这三个环节的解构入手,阐述了德里达对生命、死亡和生死之间关系的理解。该研讨班对于理解德里达哲学具有特殊的...
德里达思想中期的“生死”研讨班从对雅可布的生物学、海德格尔与尼采的传记学与生物主义、精神分析的生命欲力与死亡欲力这三个环节的解构入手,阐述了德里达对生命、死亡和生死之间关系的理解。该研讨班对于理解德里达哲学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德里达看来,一切形而上学,本质上都是活生生的、在场的“生命哲学”,它将死亡排除出了哲学的视野。然而,死亡总是一开始就潜入了生命之中,并且破坏了生死之间的界限,因此,生与死总是处于相互转换、相互替补的延异关系中。生死“之间”的关系或逻辑,构成贯通地理解德里达思想进程的一个视角。据此,整个解构哲学,在根本上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生死“之间”的逻辑,这个逻辑在哲学上落实为一种双重约束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生命
死亡
双重约束
生物主义
死亡欲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西方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人性理论的发展
1
作者
刘开会
机构
兰州大学哲学系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1期64-71,共8页
文摘
西方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人性理论决不是如某些教科书中所写的那么抽象、那么单调,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深化、不断更新的有规律的过程。它先后经过了机械的还原、生物主义的还原、人类学的还原,最后才由马克思作出了伟大的综合,人的本质被置于科学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看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命题是对历史上人性理论的总结和升华,所以要了解人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
人性理论
唯
物主
义哲学家
西方近代
法国启蒙思想家
生物主义
费尔巴哈
还原
人类学
成人性
本质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主义问题考察
被引量:
2
2
作者
葛鲁嘉
陈雷
机构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出处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1-296,共6页
文摘
还原主义是主导心理学研究的非常重要的理论原则。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世界是分层的梯级系统,可以通过已知的、低层级的事物或理论来解释与说明未知的、高层级的事物或理论。实证的科学心理学在自己的起步的阶段,曾经把物理学当成了自己的榜样,当成了自己的标准。心理学在解说人的心理行为的过程中,就把心理行为的规律归结为物理主义的规律。生物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或行为主要受人的生物因素所决定,人类的社会行为、人格乃至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决定于这些个体、群体、种族或人种的生物因素。还原论与还原方法既有联系又存在着质的差别。还原论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其合理的地方。这也就可以区分出所谓的物理主义的还原,化学分析的还原、生物决定的还原、生理机制的还原、社会决定的还原、文化制约的还原,等等。在表面上看,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主义是一种简单化的或简约化的研究处理。但是,在深层上看,心理学研究却借助于还原论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框架。并且,这也是将各自不同学科的相关的探索转换成为了心理学的学术性资源。
关键词
心理学
还原
主义
物理
主义
生物主义
反还原论
Keywords
psychology
reductionism
physicsism
hiologism
antireductionism
分类号
B84-0 [哲学宗教—基础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当前创作中的自然主义倾向
3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4年第1期136-136,共1页
文摘
曾镇南在《也谈创作方法多样化问题》(《福建文学》83年12期)的长篇论文中指出,当前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倾向是值得注意的。作者认为,自然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用生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社会和人。自然主义作家反对艺术去描写生活中崇高的优美的事物,他们摈弃艺术概括和典型化,而热衷于对渺小、庸俗的东西的烦琐描绘。文章说,近年来引起很大争论的某些作品,例如《自由落体》《余光》《七奶奶》等,在这些作品中,是存在着自然主义的倾向的。《自由落体》中对那位登高作业工人恐高症的不厌其烦的细致描写,《七奶奶》
关键词
生物主义
自然
主义
生活中
典型性
自由落体
现实
主义
创作方法
典型化
作业工人
作品
倾向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无恩与有爱——五四启蒙者“父子伦”思想刍议
被引量:
5
4
作者
钱善刚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合肥师范学院政法与管理系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0-127,287,共8页
文摘
父子主恩是传统儒家家庭伦理的基本要求,其内涵表现为父慈子孝。在现代西方学理的映照下,基于社会生物主义的视界,五四启蒙者主张父子间无恩而有爱,将恩与爱对立起来。在对恩与爱的一贬一褒的背后潜藏着把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混同的倾向,在深层次上体现了中西伦理的价值冲突与紧张。五四启蒙者的父子伦理主张具有思想的意义,缺乏实践的价值。据常人的视角来看,父之恩施与子之孝报蕴涵有某种平等的精神,报恩、还爱体现了孝的真义,恩与爱是统一的。
关键词
五四
社会
生物主义
恩
爱
Keywords
Wusi
social biologism
favour
love
分类号
B823.1 [哲学宗教—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为哲学对象的人——苏联哲学家观点透析
5
作者
李尚德
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
出处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83-86,共4页
文摘
苏联哲学家认为,社会的变化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使得哲学需要建立完整的人的理论。这种理论目的是通过人的生命活动来认识人、解释人;研究的方法应是社会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的结合。苏联哲学家对人的本质、个人、个性、个性的形成、社会主义个性及其形成条件作了探讨。
关键词
苏联哲学家
哲学对象
人的本质
社会
主义
社会
生物主义
个性形成
社会关系总和
透析
人的活动
现代人本
主义
分类号
B0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妇女心理与社会稳定
被引量:
4
6
作者
关小燕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75-79,共5页
文摘
社会稳定建立在社会心理力量的支撑之上。社会生物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分析预示了妇女心理暗含有利社会稳定的潜质,客观事实也证明了妇女心理对社会稳定指标的某种契合,从而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妇女的社会价值。妇女维护社会稳定在强调改革、发展的今天有现实意义,但妇女需从自觉的意识和理性的高度不断优化心理品质,以对社会产生更广泛更生动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妇女心理
社会稳定
社会
生物主义
社会学习理论
分类号
C913.68 [经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生死“之间”的逻辑——德里达“生死”研讨班与理解解构哲学的一条线索
7
作者
黄旺
曾梦祥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45,共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记忆现象学:认识论、存在论与伦理政治的研究”(19FZXB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德里达思想中期的“生死”研讨班从对雅可布的生物学、海德格尔与尼采的传记学与生物主义、精神分析的生命欲力与死亡欲力这三个环节的解构入手,阐述了德里达对生命、死亡和生死之间关系的理解。该研讨班对于理解德里达哲学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德里达看来,一切形而上学,本质上都是活生生的、在场的“生命哲学”,它将死亡排除出了哲学的视野。然而,死亡总是一开始就潜入了生命之中,并且破坏了生死之间的界限,因此,生与死总是处于相互转换、相互替补的延异关系中。生死“之间”的关系或逻辑,构成贯通地理解德里达思想进程的一个视角。据此,整个解构哲学,在根本上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生死“之间”的逻辑,这个逻辑在哲学上落实为一种双重约束的结构。
关键词
德里达
生命
死亡
双重约束
生物主义
死亡欲力
分类号
B565.59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试论西方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人性理论的发展
刘开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主义问题考察
葛鲁嘉
陈雷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当前创作中的自然主义倾向
《文艺理论研究》
198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无恩与有爱——五四启蒙者“父子伦”思想刍议
钱善刚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作为哲学对象的人——苏联哲学家观点透析
李尚德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9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妇女心理与社会稳定
关小燕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生死“之间”的逻辑——德里达“生死”研讨班与理解解构哲学的一条线索
黄旺
曾梦祥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