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梁素海湖冰完整生消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
作者 霍璞真 卢鹏 +3 位作者 解飞 王庆凯 李志军 ARVOLA Lauri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5-155,共11页
为探究气候变暖背景下乌梁素海湖冰的冰厚、冰温和冰物候特征的变化,利用ERA5-Land和MERRA-2再分析数据作为大气强迫场,结合多源卫星遥感反演得到的初始模拟日期,通过一维高分辨率热力学雪冰(HIGHTSI)模型模拟了2015—2016年乌梁素海湖... 为探究气候变暖背景下乌梁素海湖冰的冰厚、冰温和冰物候特征的变化,利用ERA5-Land和MERRA-2再分析数据作为大气强迫场,结合多源卫星遥感反演得到的初始模拟日期,通过一维高分辨率热力学雪冰(HIGHTSI)模型模拟了2015—2016年乌梁素海湖冰的完整生消过程。结果显示:①研究期内,最大冰厚达到41.7 cm,初冰日和终冰日分别为2015年11月21日和2016年3月25日,冰期为126 d。②对于水深较浅而冬季日照充足的乌梁素海,气温是影响冰厚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次之,两者的昼夜周期循环显著影响冰层的厚度和温度;当冰面有雪覆盖时,积雪的低导热和高反照率会明显削弱气温和太阳辐射对冰层的影响。③即使缺失现场观测数据,采用气象数据和遥感反演的初始模拟日期仍能准确地表征现场真实冰雪的完整演变过程。该研究可为中纬度干旱区季节性冰封浅水湖冰的计算和湖冰生消的年际变化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冰 完整生消过程 再分析数据 卫星遥感 HIGHTSI模型 乌梁素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浮动弯角藻赤潮生消过程 被引量:31
2
作者 张永山 吴玉霖 +2 位作者 邹景忠 俞志明 蒲新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5-61,共7页
根据 1 999年 6月中旬胶州湾东北部养殖水域浮动弯角藻 (Eucampia zoodiacus)赤潮的监测资料 ,分析讨论了赤潮生消动态过程中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密度、Chl.a及水文化学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本次赤潮高峰持续时间为 3天 ,面积约为 ... 根据 1 999年 6月中旬胶州湾东北部养殖水域浮动弯角藻 (Eucampia zoodiacus)赤潮的监测资料 ,分析讨论了赤潮生消动态过程中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密度、Chl.a及水文化学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本次赤潮高峰持续时间为 3天 ,面积约为 1 5 km2 ,赤潮原因种为浮动弯角藻 ,密度变化范围为 5 2× 1 0 6— 1 0 2 8× 1 0 6个 /m3 ,Chl.a变化范围为 1 .5 3—3 2 .2 8mg/m3 ,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 4.0× 1 0 6— 7.7× 1 0 8个 /m3 ,赤潮过程中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更替明显 ;水文化学等要素亦有较大变化 ,海水呈棕褐色 ,透明度范围为 0 .1— 0 .3 m,温度范围为 2 0 .4— 2 4 .8℃ ,盐度范围为 2 9.4— 3 2 .9,DO、COD均出现异常增高现象 ,营养盐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 ,其中铵态氮、磷酸盐、硅酸盐降幅明显 ,成为后期限制赤潮种生长、繁殖的重要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动弯角藻 赤潮 胶州湾 生消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闽沿岸水的空间结构特征及生消过程 被引量:20
3
作者 许金电 黄奖 +2 位作者 邱云 宣莉莉 朱大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共7页
本文利用2006年冬季浙闽近海海域的海洋调查资料分析浙闽沿岸水的空间结构特征;利用2001年冬季、2002年春季和2002年秋季台湾海峡的CTD调查资料以及闽粤沿岸的三沙、北茭、平潭、崇武、南澳海洋站的盐度资料阐明浙闽沿岸水的生消过程。... 本文利用2006年冬季浙闽近海海域的海洋调查资料分析浙闽沿岸水的空间结构特征;利用2001年冬季、2002年春季和2002年秋季台湾海峡的CTD调查资料以及闽粤沿岸的三沙、北茭、平潭、崇武、南澳海洋站的盐度资料阐明浙闽沿岸水的生消过程。结果表明,浙闽沿岸水分布于浙闽沿岸海域,其东边界大体与浙闽岸线平行。浙闽沿岸水的东边界与浙闽沿岸的平均距离约为55.8km,最大距离约为94.5km。浙闽沿岸水的影响深度从浙江的钱塘江口南岸往南逐渐加深,至福建的闽江口外海达到最大值(42.0m),然后逐渐变浅。9月,浙闽沿岸水开始产生并影响到三沙和北茭,但还没有到达平潭;10月,已经影响到崇武;11月至翌年2月最强盛,其南部可到达福建的东山岛至广东的南澳岛附近海域;3月至4月逐渐减弱;5月,北撤至平潭岛附近海域;6月,基本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闽沿岸水 空间结构 生消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际海域的赤潮生消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4
作者 许卫忆 朱德弟 +2 位作者 张经 董礼先 陈耕心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98-604,共7页
目前所了解的众多与发生赤潮有关的因素均非赤潮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而且不存在稳定的赤潮诱发因子。赤潮的发生是富营养化、适合的光合作用条件和赤潮藻本身的死亡率三方面的综合结果。这 3个因素以及与这 3个因素有关的其他因素都可... 目前所了解的众多与发生赤潮有关的因素均非赤潮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而且不存在稳定的赤潮诱发因子。赤潮的发生是富营养化、适合的光合作用条件和赤潮藻本身的死亡率三方面的综合结果。这 3个因素以及与这 3个因素有关的其他因素都可能成为赤潮发生的激发因子。根据此概念建立了赤潮生消过程的动力 -营养盐 -赤潮藻间的耦合数值模式 ,成功地数值模拟了 1 998年 3— 4月在香港沿海实际发生的赤潮生消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耦合数值模式 富营养化生消过程 赤潮藻 死亡率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壮前沟藻Amphidinium carterae Hulburt生消过程中水体总吸收特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林 赵冬至 +2 位作者 杨建洪 姜玲玲 刘永健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8-93,共6页
基于2011年7月藻类培养实验期间的实测数据研究了强壮前沟藻Amphidinium carterae Hulburt生消过程中水体的总吸收特性。结果表明,强壮前沟藻本次培养周期共21天,前15天为生长期,之后进入消亡期;整个生消过程中水体吸收光谱变化明显,未... 基于2011年7月藻类培养实验期间的实测数据研究了强壮前沟藻Amphidinium carterae Hulburt生消过程中水体的总吸收特性。结果表明,强壮前沟藻本次培养周期共21天,前15天为生长期,之后进入消亡期;整个生消过程中水体吸收光谱变化明显,未见440nm波段浮游藻类蓝光吸收峰,但675nm波段红光吸收峰突出,消亡期总吸收系数的日变化明显大于生长期,总吸收系数与叶绿素浓度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一致;总吸收系数的波段关系良好,但不同生长时期相同波段的拟合曲线存在显著差别,消亡期的拟合曲线普遍高于生长期,且整体看来随波长增加,两曲线逐渐接近,到667、678nm波段时几乎重合;特征波段(440、675nm)的总吸收系数与叶绿素浓度存在较好的乘幂函数关系,拟合曲线与藻种的生长阶段有关,决定系数均在0.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壮前沟藻 生消过程 总吸收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运前期北京市一次典型颗粒物生消过程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贝贝 陈义珍 +1 位作者 刘厚凤 柴发合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017-6019,6079,共4页
[目的]探讨奥运前期北京市一次典型过程中细颗粒物的生消规律。[方法]利用中国环科院站点的颗粒物在线监测数据、同期气象观测数据,结合美国怀俄明州立大学网上探空资料和数值预报图等,对2008年8月3~11日北京市一次典型颗粒物生消过程... [目的]探讨奥运前期北京市一次典型过程中细颗粒物的生消规律。[方法]利用中国环科院站点的颗粒物在线监测数据、同期气象观测数据,结合美国怀俄明州立大学网上探空资料和数值预报图等,对2008年8月3~11日北京市一次典型颗粒物生消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在颗粒物累积过程中,颗粒物呈现逐步老化现象;此次过程主要受大尺度的天气背景影响,且近地面的小风静风、高湿等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扩散;持续偏南气流将河北省、天津市及山东的污染物带入北京;混合层高度与温度层结等对污染有重要影响。[结论]该研究为空气污染过程中影响颗粒物生消过程的因素探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生消过程 北京 奥运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优插值法在东海赤潮高发区赤潮生消过程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青 朱良生 胡金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9-35,共7页
将最优插值法与赤潮数值模型相结合,针对时空分辨率不统一的卫星遥感数据及海洋常规调查数据,进行了东海赤潮高发区海表温度场及海表营养盐浓度场的数据同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该海区春季赤潮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数据同化结果显示... 将最优插值法与赤潮数值模型相结合,针对时空分辨率不统一的卫星遥感数据及海洋常规调查数据,进行了东海赤潮高发区海表温度场及海表营养盐浓度场的数据同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该海区春季赤潮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数据同化结果显示,最优插值数据同化方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海表温度场模拟结果的误差,尤其体现在对赤潮藻的生长影响较大的温度区段18—20℃等值线的南移,而且较为明显地优化了研究海域海表营养盐浓度场,使模拟结果更加接近观测值。对比赤潮过程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在未加同化情况下,海区赤潮藻并未形成大规模赤潮,并且消散较快;而在加入同化后,研究海域交替出现了硅藻及甲藻的大范围赤潮,赤潮生消过程与现场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较为一致。耦合了最优插值数据同化方法的赤潮数值模型,由于具有改进海洋环境背景场的优势,因此可以在赤潮预报预警工作中得到较好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插值法 赤潮生消过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藻的生消过程对镉污染沉积物的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4
8
作者 陈镜伊 唐婉莹 +1 位作者 尹洪斌 朱瑾灿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0期320-324,共5页
蓝藻聚集、死亡分解等一系列过程对沉积物-水界面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沉积物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以镉污染沉积物为对象,研究了蓝藻生长期、死亡期和复氧期过程对沉积物镉释放、形态特征以及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藻生长... 蓝藻聚集、死亡分解等一系列过程对沉积物-水界面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沉积物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以镉污染沉积物为对象,研究了蓝藻生长期、死亡期和复氧期过程对沉积物镉释放、形态特征以及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藻生长期间会略微降低上覆水中镉的含量,而在死亡期和复氧期会略微增加镉的含量。BCR形态分析表明,蓝藻在生长和复氧期间会造成沉积物中镉的弱酸溶解态及可氧化态含量增加,可还原态含量降低,死亡期间会降低镉的可还原态含量,增加其可氧化态含量。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研究结果表明蓝藻在生长和复氧期间会明显降低沉积物镉的供应能力。基于酸挥发性硫化物(acid volatile sulfide,简称AVS)与同步可提出金属(simultaneously extracted metals,简称SEM)的归一化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表层0~1 cm处的生物毒性最大,蓝藻在生长期和复氧期可有效降低生物毒性,但是蓝藻的大量死亡使得沉积物重金属的毒害作用大幅增加。蓝藻生消过程的不同阶段会对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产生不同的影响,须要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生消过程 沉积物 镉污染 物有效性 模拟试验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秋季灰霾生消过程气溶胶单颗粒组成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宇骏 李梅 +4 位作者 吴清柱 曾燕君 朱贞樾 廖启丰 黄渤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4-620,共7页
为了解广州地区灰霾天气成因及污染特征,更好地为保障空气质量提供基础数据和科技支撑,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研究了广州市秋季(2013年9月26日─10月10日)灰霾生消过程中大气气溶胶单颗粒组成特征。根据空气质量将观测时段划分... 为了解广州地区灰霾天气成因及污染特征,更好地为保障空气质量提供基础数据和科技支撑,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研究了广州市秋季(2013年9月26日─10月10日)灰霾生消过程中大气气溶胶单颗粒组成特征。根据空气质量将观测时段划分为优良、轻度污染和重度污染3种类型,并对颗粒物化学组成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类型主要可分为8种:元素碳颗粒(EC)、有机碳颗粒(OC)、元素碳有机碳混合颗粒(ECOC)、大分子有机碳颗粒(HOC)、富钾颗粒(K-rich)、左旋葡聚糖颗粒(LEV)、重金属颗粒(HM)和富硅酸盐颗粒(SI),这8种颗粒类型占了监测期间总颗粒的96%。重度污染天气下,从颗粒物平均质谱图来看,颗粒中含有的二次离子(硫酸盐和铵盐)相对于优良天气明显升高;从成分类别来看,富钾颗粒比例从15.1%增加到58.3%,说明来自生物质燃烧一次源的比例大幅增加,结合风速变化推断,灰霾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气象扩散条件不利(平均风速小于3 m·s^(-1)),来自生物质燃烧的颗粒物持续积累,同时二次反应导致气溶胶颗粒更加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生消过程 单颗粒气溶胶 质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塘静水冰生消过程及冰盖演变的原型试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石慧强 冀鸿兰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30,88,共7页
为研究静水冰生消过程及冰盖演变规律,于2014年11月中旬至2015年3月中旬对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南湖水塘的冰情变化进行原型试验,研究不同时段气温、不同水深对静水冰生消过程、冰盖演变及水温分布、冰面温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气温... 为研究静水冰生消过程及冰盖演变规律,于2014年11月中旬至2015年3月中旬对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南湖水塘的冰情变化进行原型试验,研究不同时段气温、不同水深对静水冰生消过程、冰盖演变及水温分布、冰面温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气温是影响静水冰情的主要因素,在冰盖增长期,冰厚与累积日均负气温线性相关;冰盖不稳定变化期和消融后期,冰厚及冰盖增长率主要受时段气温影响;水深对最大冰厚和冰融化消失时间有影响,对冰盖演变过程的影响不明显;气温变化对表层水温的影响较大,对深层水温的影响相对较小;冰面温度与气温变化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水冰 生消过程 冰盖演变 原型试验 水深 气温 水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雾生消的数值研究(Ⅰ)——数值模式 被引量:32
11
作者 尹球 许绍祖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51-360,共10页
本文建立了一个描述辐射雾生消过程的数值模式,预报量包括风速、温度、比湿、雾含水量及雾滴浓度等。 采用了新的雾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法及湍流交换系数公式,构造了考虑水汽、水滴对红外辐射吸收和发射及水滴对短红外辐射散射的辐射参... 本文建立了一个描述辐射雾生消过程的数值模式,预报量包括风速、温度、比湿、雾含水量及雾滴浓度等。 采用了新的雾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法及湍流交换系数公式,构造了考虑水汽、水滴对红外辐射吸收和发射及水滴对短红外辐射散射的辐射参数化计算方案。 对具有代表性的实际雾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模式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雾 生消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一次持续性强浓雾过程特征和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苗苗 高雅文 +2 位作者 钟剑 杜树浩 周彤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2,共9页
使用船载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和葵花八号云图资料,对2022年3月11—14日发生于长江口的持续性浓雾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并归纳总结了预报的实用性方法。结果表明:本次浓雾过程包含辐射雾和锋面平流雾,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雾区在锋面... 使用船载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和葵花八号云图资料,对2022年3月11—14日发生于长江口的持续性浓雾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并归纳总结了预报的实用性方法。结果表明:本次浓雾过程包含辐射雾和锋面平流雾,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雾区在锋面的前后部都相继出现,且锋面移动往往影响着雾的移动。在雾的生消和维持过程中,气温和相对湿度通常呈负相关,温度露点差和能见度呈正相关,当温度露点差大于3℃时,长江口也会有雾生成,但能见度不低于3 km。雾生时段通常盛行偏南风和偏北风,偏西风和西北风则会导致相对湿度迅速下降,不利于雾的形成和维持。可见光云图上雾的特征明显,颜色纹理均匀,边界清晰整齐,外围无丝状或纤维状云系扩散,而红外云图上对应处是一片灰暗区,只有边界隐约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雾 长江口雾 生消过程 水汽输送 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熵产生与海雾生消之初探
13
作者 于世永 张玉俊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58-62,共5页
本文以近海面低层大气为研究对象,以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及区域嫡的Glbbs关系为基础,在文献[1][2]的基础上,导出了一个适于描述海雾生消过程的熵平衡方程,并通过个例进行了计算分析.
关键词 耗散理论 超熵 海雾 生消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业生态环境
14
《南方水产科学》 CAS 2001年第10期46-49,共4页
关键词 贝类毒素 渔业态环境 中肋骨条藻 胶州湾 溶解氧 监测 环境影响 磷酸盐 动态过程 有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至闽南沿岸海域夏季上升流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许金电 蔡尚湛 +3 位作者 宣莉莉 邱云 周喜武 朱大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共9页
利用2001、2002、2006和2009年夏季6个航次的温盐深(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 CTD)调查资料,揭示粤东至闽南沿岸海域上升流空间结构和强度的年际差异;并利用卫星遥感风场资料、海床基的海流和底层水温资料、广东南澳海洋站... 利用2001、2002、2006和2009年夏季6个航次的温盐深(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 CTD)调查资料,揭示粤东至闽南沿岸海域上升流空间结构和强度的年际差异;并利用卫星遥感风场资料、海床基的海流和底层水温资料、广东南澳海洋站表层水温资料探讨海面风场、热带气旋对上升流的影响,上升流强度的时空特征,上升流的短期变化、生消过程及上升流的水体来源。结果表明,粤东至闽南沿岸海域上升流的范围和强度存在年际差异。上升流涌升至表层只出现在2009年7~8月航次。闽粤交界区沿岸海域,2006年7~8月航次,上升流范围较窄,且偏东北;2009年7~8月航次,范围较宽;2001年7~8月航次,范围偏西南。粤东沿岸海域,2006年7~8月航次上升流涌升高度较低,其他航次较高。研究海域2002年7~8月航次上升流强度较强,其他航次较弱。热带气旋使得上升流区海水垂向混合强烈,中下层冷水与表层暖水混合后迅速升温,上升流被破坏。粤东沿岸海域上升流强度强于闽南沿岸,出现时间也早于闽南沿岸。7月初至7月中旬,上升流开始形成,但不稳定;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上升流处于强盛阶段;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上升流减弱;9月上旬至9月中旬,上升流迅速消亡。粤东至闽南沿岸海域上升流的水体来源于粤东沿岸外海深层冷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升流 粤东 闽南 年际差异 短期变化 生消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湖泛形成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7
16
作者 范成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3-566,共14页
回顾近些年对太湖湖泛形成的研究进展,参考国外关于黑斑和缺氧现象的相关研究成果,重点从湖泛的感官特征与描述、缺氧与污染效应、湖泛形成的物质和气象条件,以及微生物和底泥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总结出湖泛发生条件与生消过程.... 回顾近些年对太湖湖泛形成的研究进展,参考国外关于黑斑和缺氧现象的相关研究成果,重点从湖泛的感官特征与描述、缺氧与污染效应、湖泛形成的物质和气象条件,以及微生物和底泥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总结出湖泛发生条件与生消过程.从基本属性方面,归纳出湖泛是指在适当的气象和地形等条件下,富营养湖泊局部水域因长时间聚积大量藻体或水草等生物质,在微生物和底泥参与下,形成边界可辨、散发恶臭的可移动黑色水团,并导致水质恶化和一些生物死亡的极端污染现象的定义.文章最后从湖泛研究的新技术、新手段,沉积物有效成分提供机制,湖泛发生的关键参数阈值确定,以及致黑致臭物稳定性机制等方面,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泛 湖泊缺氧 形成条件 物质 沉积物作用 生消过程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17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44-46,共3页
关键词 海洋污染 凝油剂 环图 海洋环境科学 态环境研究中心 赤潮生消过程 海洋研究 监测中心 重点实验室 物滤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bodied coefficient of energy carriers and its calculation method
18
作者 刘猛 李百战 姚润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1293-1298,共6页
To quantify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transpor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energy carriers, the life cycle of building energy use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on-site phase and embodied pha... To quantify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transpor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energy carriers, the life cycle of building energy use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on-site phase and embodied phase. As for the embodied phase, with the data in existing statistic yearbook, the consumption items of energy prod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were investigated. And based on the life cycle theory, an embodied coefficient of energy carriers was proposed to quantify the embodied energy consumption. Moreover, a calculation method for the embodied coefficient of energy carriers was deduced using Leontief inverse matrix based on the existing data sources. With relevant data of 2005-2007 in China, the embodied coefficients in 2005-2007 were obtained, in which the values for natural gas and thermal power are around 1.3 and 3. l, respectively; while they are 1.03-1.08 for other selected energy carriers. In addition,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consumption in the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accounts for more than 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 cycle embodied energy energy efficienc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