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5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哈萨克族人物质生活及民俗文化变迁的探讨——以伊犁霍城县萨尔布拉克乡的调查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冯瑞 艾买提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0-118,共9页
哈萨克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新中国建立前,哈萨克牧民生活居无定所,逐水草而牧,由于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牧主手中,广大的农牧民生活饥寒交迫。新中国成立后,哈萨克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过上了新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哈萨克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新中国建立前,哈萨克牧民生活居无定所,逐水草而牧,由于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牧主手中,广大的农牧民生活饥寒交迫。新中国成立后,哈萨克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过上了新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哈萨克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民风民俗也发生了时代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哈萨克人 物质生活 民俗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化”影响下的北京家庭物质生活变迁(1912-1937) 被引量:3
2
作者 孔祥宇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9-123,共5页
民国以来,在北京家庭的物质生活中,出现了"西化"现象。该现象的出现,首先是因为它是近代西方文明的"衍生物",伴随着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的入侵而传入;其次民国政府的推动和支持,而留洋人士的榜样效应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民国以来,在北京家庭的物质生活中,出现了"西化"现象。该现象的出现,首先是因为它是近代西方文明的"衍生物",伴随着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的入侵而传入;其次民国政府的推动和支持,而留洋人士的榜样效应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另外,西方事物本身的一些优点也助长了它的传播。这种"西化"现象,体现在衣着时尚、饮食喜好、居家摆设、出行工具等多个方面。考察该现象可以发现,北京家庭物质生活的"西化"速度比较快,程度比较高,并呈现不平衡的特点。上述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在西方物质文化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化 北京 物质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馆阁文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论略 被引量:2
3
作者 成明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4,共5页
运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揭示宋代精英文人的群体生存状态及宋代馆阁制度对文人的深刻影响。结论认为:物质的困顿与精神的丰富,构成北宋馆阁文人生活对照鲜明的两个方面。虽然馆俸薄少,但这并不影响文人推崇馆职的热情,因为一经此职,遂... 运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揭示宋代精英文人的群体生存状态及宋代馆阁制度对文人的深刻影响。结论认为:物质的困顿与精神的丰富,构成北宋馆阁文人生活对照鲜明的两个方面。虽然馆俸薄少,但这并不影响文人推崇馆职的热情,因为一经此职,遂践清途,跻身名流。馆阁的诱惑——蓬山藏室、育才之府、文人渊薮,使得文人士夫在学问、仕途上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生活的压力也在宴赏赋咏、切磋论艺、交游往还、戏谑调笑、恩宠优渥中得到了某些淡化和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馆阁 文人 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北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间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差距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杨雪 《人口学刊》 CSSCI 1998年第4期36-40,共5页
关键词 中国 区域间 居民 物质生活水平差距 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欧阳修的物质生活与文学创作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宗英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9-99,共11页
物质生活是一切生活的基础,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呈现出多个层面。这个话题中,被誉为"善言富贵"的欧阳修作品具有典型个案意义。欧阳修物质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幼年失怙而导致的物质贫困使得欧阳修为... 物质生活是一切生活的基础,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呈现出多个层面。这个话题中,被誉为"善言富贵"的欧阳修作品具有典型个案意义。欧阳修物质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幼年失怙而导致的物质贫困使得欧阳修为应举而对时文用心追摹。在文学观念中,欧阳修对昆体体现出较多包容,不仅早年诗作风貌类昆体;而且在诗学理念上对杜诗的排抑亦与杨亿相一致。其次,中年位望日隆后丰裕的物质生活使得欧阳修诗歌风格呈现出独特的"廊庙富贵气",这种雍容闲雅之美是"治世之音安以乐"这一命题的典型表现。第三,在散文创作中,欧文的自成一家发轫于韩文,而与韩文的结缘则根源于幼年的物质贫困。这种贫困导致了欧阳修身体的早衰,从而使欧阳修内心对朋友聚散、离合存亡之事尤为敏感,这一特殊的生理心理状态构成了"六一风神"感慨系之的深层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物质生活 诗文创作 心理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析衡量人口生活质量的宏观法方法(之一)——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被引量:2
6
作者 冯立天 贺峻峰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39-43,共5页
人口研究的领域是十分广泛的,某一人口群体的生活质量是人口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求到2000年达到小康水平,科学工作者就应当回答小康水平的生活质量是个什么样子的?用哪些指标以及这些指标达到什么程度才算进入小康的生活质量?随着... 人口研究的领域是十分广泛的,某一人口群体的生活质量是人口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求到2000年达到小康水平,科学工作者就应当回答小康水平的生活质量是个什么样子的?用哪些指标以及这些指标达到什么程度才算进入小康的生活质量?随着2000年的逼近和生育率渐趋于更替水平,研究人口的生活质量问题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生活质量 人口生活质量 莫里斯 PQLI指数 婴儿死亡率指数 论析 预期寿命 I值 识字率 人均G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史与六朝物质文化生活的新视角 被引量:4
7
作者 李立新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0-172,48,共4页
六朝造物设计在遗传与变异中形成清新灵动的特色,呈现出不同于汉代传统的物质文化新格局。六朝造物具有地域特色,也具有南北设计的共通性。六朝设计并不因政治上的分裂、偏安而中断了与外界的交流,并不因南北对峙而局限于"地域特色... 六朝造物设计在遗传与变异中形成清新灵动的特色,呈现出不同于汉代传统的物质文化新格局。六朝造物具有地域特色,也具有南北设计的共通性。六朝设计并不因政治上的分裂、偏安而中断了与外界的交流,并不因南北对峙而局限于"地域特色"。北方造物工艺的传入,加上江南经济的开发,服务于六朝社会生活的造物设计十分活跃,并朝着生活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构成了六朝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六朝时期文化上繁荣,精神上自由,精英阶层推己及物,影响六朝艺术朝着"超然绝俗"的倾向发展,民间工匠顺应其变,产生设计上的充实感性与唯美风格。佛教传入与外来文化的引进,最先渗透进造物领域,构成造物设计的异域风尚,为六朝设计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并迅速影响六朝社会民众的信仰世界。六朝设计不滞于"物"的实用,而扩展至心灵世界,达到了"创造生活"这一设计的终极目标。六朝设计既创造了六朝人生活的价值,也创造了六朝人生命的价值,体现出中古时代中国文化的智慧,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艺术学 设计史 六朝时期 物质文化生活 文化特征 新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老年人物质生活质量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郅玉玲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25,共9页
本文通过对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的分析,探讨浙江省农村老年人物质生活质量的性别差异问题。经分析,不同性别的农村老年人在收入、支出等项目上存在差异。如何缩小差异,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构筑两性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农村老年人 物质生活质量 性别差异 实证研究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道德与物质生活条件 被引量:2
9
作者 杜振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4-38,共5页
 在道德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以往在理论上强调物质决定论,强调物质生活条件对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决定作用,但在具体论及时又自觉不自觉地违背了物质决定论,偏面强调道德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展变化的不一致性、不...  在道德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以往在理论上强调物质决定论,强调物质生活条件对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决定作用,但在具体论及时又自觉不自觉地违背了物质决定论,偏面强调道德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展变化的不一致性、不平衡性。事实上,二者的不一致性、不平衡性只能是一定条件下的局部的、暂时的现象,而二者的一致性、相应性、平衡性才是其基本的和本质的方面。道德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要通过制度伦理建设,形成良好的利益环境,保证利益与道德的统一;要努力寻求道德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平衡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物质利益 物质生活条件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义与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城农民家庭物质生活质量调查
10
作者 王绪朗 童玉英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城市外来人口 家庭收入 家庭消费 进城农民家庭 物质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的物质消费生活方式
11
作者 徐勇 《社会主义研究》 1987年第2期19-23,共5页
近年来,在对生活方式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对如何吃穿住行等具体的物质消费生活方式论及较多,而从社会整体的宏观的角度研究社会主义的物质消费生活方式,似未曾多见。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本文要旨是,社会主义物质消费生活方... 近年来,在对生活方式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对如何吃穿住行等具体的物质消费生活方式论及较多,而从社会整体的宏观的角度研究社会主义的物质消费生活方式,似未曾多见。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本文要旨是,社会主义物质消费生活方式是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特征,就其内容看,是全体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裕,就其形式看,是对生活资料消费的文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物质消费 生活方式 生活资料消费 消费活动 消费形式 物质生活 禁欲主义 生活需要 私有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可持续发展
12
作者 李庆霞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09-110,共2页
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共识。但对可持续发展中经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则还需要进行哲学方面的探讨。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一个动态系统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社会存在,主要包括生产方式、地理... 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共识。但对可持续发展中经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则还需要进行哲学方面的探讨。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一个动态系统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社会存在,主要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三个方面,它们相互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战略可持续发展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模式 生产方式 保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幸福: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平衡 被引量:5
13
作者 范玲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6年第S1期124-125,共2页
人的一生都处于精神成人过程之中,人在一生之中到底能体验到多少分量的幸福,关键在于人们所持的人生态度。幸福在于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平衡点的把握。
关键词 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 幸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体系构建的三重向度 被引量:4
14
作者 时文龙 侯兰梅 周月华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85,共9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锚定人全面发展目标的应然表达,其内涵十分丰富。衡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可从如下三个维度层层展开:就其实质意涵而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从物质累积到精神至盈的进阶,是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转向,还是从生命存续到...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锚定人全面发展目标的应然表达,其内涵十分丰富。衡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可从如下三个维度层层展开:就其实质意涵而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从物质累积到精神至盈的进阶,是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转向,还是从生命存续到主体价值的凸显。就其结构样态而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呈现出具象有序的多层次立体化结构:物质生活需求满足极大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精神文化生活体验品质化分别构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基础层任务、中间层旨趣和最高层依归。就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而言,要坚持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操作性强与通用可比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结果导向与反馈改进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并依次从物质生活层、公共文化层和精神生活层三个方面遴选出一系列层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 公共文化服务 评价体系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现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支撑、探索历程和实践方略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洪波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29,共7页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问题的重要政治判断。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资料生产和生产力、人的全面发展及社会主义本质等思想观点成为共...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问题的重要政治判断。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资料生产和生产力、人的全面发展及社会主义本质等思想观点成为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学理支撑。从百年党史看,为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追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美好生活创建等三个维度可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实践方略。这三个维度各自发力、协同弥合,有助于渐进实现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马克思主义 历史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空间和大学场域中的学生生活——1930年代北平大学生的物质生活与身份建构(1930-1937)
16
作者 王丽媛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0-85,共6页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提出了一种关系性地思考特定历史时空中行动者实践活动的研究方法。20世纪30年代北平的大学按照学生生活的物质条件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是以燕京大学这样的外国教会大学以及前身为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大学为代表的...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提出了一种关系性地思考特定历史时空中行动者实践活动的研究方法。20世纪30年代北平的大学按照学生生活的物质条件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是以燕京大学这样的外国教会大学以及前身为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大学为代表的、物质生活洋化和现代化的"贵族化"大学;二是以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由本国政府资助、学生物质生活更为"平民化"的国立大学;三是中国学院、民国学院等物质条件不足、学生生活无序的普通私立大学及学院。在三类不同的大学之中,学生们凭借其衣食住等日常生活实践以及相关的话语论述,塑造着自我及他者的形象和身份,同时也反映出这一时期国家和北平地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现实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物质生活 身份建构 北平 193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十年代以来拉萨地区人民物质生活发展状况及评估
17
作者 李涛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1-33,共13页
关键词 拉萨地区 八十年代以来 发展状况 城镇居民 生活消费支出 物质生活 食品支出 全民所有 生活费支出 非工资性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辩证关系
18
作者 黄景魁 《远程教育杂志》 1986年第1期37-39,共3页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展开来说,就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展开来说,就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82页)。可见,理解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掌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就可以把历史唯物论体系的基本原理贯穿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方式 精神生活 社会生活 物质生活 辩证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社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改善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
作者 李衡昌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2期10-13,29,共5页
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今世界最先进最合理的社会制度,比资本主义及其以往的任何制度,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的优越性不仅从理论上可以得到科学论证,而且从事实的比较中可以得到有力的说明,它的优越性,不仅从生产的发展、政治的稳定、... 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今世界最先进最合理的社会制度,比资本主义及其以往的任何制度,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的优越性不仅从理论上可以得到科学论证,而且从事实的比较中可以得到有力的说明,它的优越性,不仅从生产的发展、政治的稳定、文化的提高上表现出来,而且从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改善中,也能最充分地反映出来。 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在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基础上起步的,但是,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生产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不仅使旧中国“糠菜半年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群众 糠菜半年粮 物质生活 社会进步 工作重点转移 摄取量 社会公正 现代化建设 居民生活消费 城镇居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三十五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伟大成就——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情况
20
《农村金融研究》 1984年第8期48-,共1页
关键词 物质文化生活 农业劳动力 农民家庭 居民消费水平 就业者 年平均 医生数 网点数 病床数 大学生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