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文学反映生活本质问题
被引量:1
- 1
-
-
作者
蔡运桂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42-47,共6页
-
文摘
文学作品必须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本质或某些本质方面,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就会丧失文学指导人们认识生活这一重要的社会职能.但是由于人们对生活的本质看法不同,导致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迥异.同一部文学作品,有人说它反映了生活的本质或某些本质方面,是真实的;有人说它没有反映生活的本质,甚至是歪曲了生活,不真实.因此,对生活本质的理解正确与否,就成为判断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真实性的关键.
-
关键词
生活本质
生活的本质
“四人帮”
论文学
社会生活
王晓华
文学作品
社会主义文学
表现生活
阶级斗争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文艺反映生活本质问题初探
- 2
-
-
作者
吴翊南
-
机构
哈尔滨市文联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1982年第1期99-107,共9页
-
文摘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文艺理论上有几个令人反复讨论,但又总是纠缠不清的问题,关于文艺反映生活本质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近来,全国报刊上又连续发表了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值得学习。但是,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商榷之处。我们在下面将就文艺要不要反映生活本质?如何认识本质?怎样反映本质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文中将谈到几篇发表文章的个别章节,是为了就教于同志们。
-
关键词
认识本质
生活本质
文艺创作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生活
资产阶级
现实主义
事物
本质问题
马克思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艺术真实与生活本质
- 3
-
-
作者
黄展人
-
出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21-28,8,共9页
-
文摘
近两年来对文艺的真实性展开讨论,提出了文艺要不要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的问题。持肯定意见的认为:“写本质”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明确提出”来的,在整个文学艺术领域里“是一个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持否定见解的认为:“赤裸裸的‘本质’的概念,根本就不是美学范畴的东西;它不是文学艺术的对象,因此也无权进入文学描写的领域”,宣布应该“蔑视‘本质论’这面遮羞布”。对于理论上这种根本性的的分岐,探讨一下“文艺通过形象反映现实某些本质方面的要求”在世界观上究竟是否符合唯物辩证法,在艺术实践上是否符合艺术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
关键词
反映现实
生活本质
社会生活
现实生活
艺术规律
现实关系
文学史
美学范畴
文学描写
作家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社会生活本质、现象及其表现浅议
- 4
-
-
作者
蒋国田
-
出处
《人文杂志》
1981年第6期110-114,共5页
-
文摘
文学艺术的任务,是通过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描写,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使人们受到启发和教育。但是,对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单一的,还是多样的,社会生活本质和社会生活现象是什么关系,怎样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等问题,一些同志的认识就不尽相同了。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澄清一些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关系到文艺怎样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等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本文就此谈一点浅见,就教于大家。
-
关键词
现社会生活
文艺作品
生活现象
生活本质
丰富性
社会主义文艺
文艺创作
列宁
人本质
社会现象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关于“文艺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几个问题
- 5
-
-
作者
游光
-
出处
《学术研究》
1980年第3期104-106,共3页
-
文摘
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现实主义文学不能机械地孤立地照录和罗列生活现象,在真实地具体地描绘生活现象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典型化的方法艺术地历史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不但描写生活,还要能说明生活,评价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真理性,即对生活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
-
关键词
生活本质
社会生活
社会主义社会
非本质
主要方面
规律
正确认识
马克思列宁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
反映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现代生活观念的基本特征
- 6
-
-
作者
李忠杰
左宪民
-
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海淀区委党校
-
出处
《学习与实践》
1987年第5期12-13,共2页
-
文摘
随着改革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自觉地以革新精神,在扬弃改造传统生活观念的基础上,树立起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和进步趋势、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生活观念。
-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
生活观念
革新精神
生活本质
-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民族道德生活中的同与异
- 7
-
-
作者
肖平
-
机构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出处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3年第6期12-14,共3页
-
文摘
比较文化学者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就是一种生活(行为)方式。在研究少数民族道德生活时,不可以不注意民族间道德生活的差异性,但也不可以不注意道德生活本质上的同质性。
-
关键词
道德生活
少数民族
文化学者
生活本质
差异性
同质性
行为
-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略论“写真实”与“写本质”
被引量:1
- 8
-
-
作者
谭好哲
-
出处
《江汉论坛》
1982年第2期67-71,共5页
-
文摘
文学应该是真实的领域,现实主义文艺的写真实传统必须恢复,这是文学艺术经过三十年艰难曲折的历程之后所得出的重要经验教训之一。然而,在强调“写真实”的同时,又应怎样对待“写本质”这个创作口号呢?文艺如何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本质?就具体创作来说,又应怎样看待生活现象与生活本质的关系?毫无疑问,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
写真实
现实主义
生活本质
现实生活
三十年
社会生活
文学艺术
文学创作
作家
作品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典型、本质、真实、主流联想录
- 9
-
-
作者
韶华
-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1984年第1期78-80,共3页
-
文摘
《文艺报》一九八三年第六期发表了许春樵的《一部有严重缺陷的影片》(评电影《人到中年》),引起我许多联想,姑且写来。一许春樵同志说“……电影《人到中年》中的人物及其环境是不是典型的,所反映的生活是不是真实的呢?否!影片的作者片面地夸大了生活中的阴暗面,以作者的主观感情取代了生活本质,使整个影片中的人物及环境都背离了生活而服从于主题需要,因而在生活细节的选取和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出明显的虚假性和不真实性。”“陆文婷虽然对本职工作热心负责、勤勤恳恳。
-
关键词
人到中年
生活本质
典型环境
人物形象塑造
知识分子政策
主流
历史真实
联想
普遍性
真实性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启发诱导抓本质──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搭车》的主题
- 10
-
-
作者
孙鹏霄
-
机构
山东省平度一中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7期38-40,共3页
-
文摘
启发诱导抓本质──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搭车》的主题山东省平度一中孙鹏霄生活是写作的本源。如何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这除了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时调动各个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器官齐上阵以外,指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各感觉...
-
关键词
启发诱导
生活的本质
售票员
小面包车
中学生
事物的内部规律
发动机盖
生活本质
消息灵通
观察生活
-
分类号
G633.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写本质”与文艺的特性
- 11
-
-
作者
楊忻葆
-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93-98,共6页
-
文摘
关于文艺“写本质”的问题,我感到,笼统反对文艺反映生活本质的主张,固然有待讨论,但现在更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文章,当探讨到文艺如何反映本质,怎样才算写出本质时,好象又有用一种抽象的规定,使真实性问题“凝团”起来的味道。臀如:郭一鸣同志在《“多本质”也就是“非本质”》(《十月》1982年一月号)一文中,不同意文艺可以反映“多种社会本质”的说法,认为一个事物只能有一个本质,一个社会就是一个本质。文章写道:“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动物的时候,难道我们能找出第二个、第三个人的本质来吗?”文章作者也承认,人有男女老幼、国度民族、阶级阶层、风俗习惯、社会经历、性格志趣、生活方式等的区别,但是,所有这些差别,统统只是人的木质的各种特性或表现形式,本身没有任何本质内容可言。因而,文艺要表现的人的本质,就只剩下“社会关系的总和”
-
关键词
本质内容
社会关系
人民生活
木质
本质真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
真实性问题
生活本质
文艺创作
认识生活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没有不体现本质的现象
- 12
-
-
作者
文中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0年第3期184-185,共2页
-
文摘
在谈到文艺如何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时,许多文艺理论专著都坚持着这样一种观点:本质固然寓于现象之中,但并非所有现象都能反映出本质;
-
关键词
理论专著
社会生活
生活本质
社会现象
作家
本质真实
偶然性
规律
阴谋家
寓于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找不到历史——《秦腔》阅读札记
被引量:16
- 13
-
-
作者
南帆
-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
-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6-70,共5页
-
-
关键词
《秦腔》
札记
阅读
历史
《后记》
生活本质
贾平凹
日子
-
分类号
I207.4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王国维悲剧人生观与其美学思想
被引量:1
- 14
-
-
作者
杨文忠
-
机构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
出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5-118,共4页
-
文摘
基于个人遭际、感悟与时代困境,王国维接受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学说,形成了悲剧人生观,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与"苦痛",解脱之道在于"艺术之美"。其"境界"、"眩惑"、"古雅"、"悲剧"等说,注重艺术创造对于"苦痛"生活"真"与"自然"的反映,与其悲剧人生观紧密相联。
-
关键词
王国维
悲剧人生观
美学思想
生活本质
-
Keywords
WANG Guo-wei
tragic philosophy
aesthetics thought
nature of life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曹禺研究中的现实主义范式
被引量:1
- 15
-
-
作者
昌切
-
机构
武汉大学中文系
-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53-58,共6页
-
文摘
范式,西文为Paradigm,又译范型、典范等,是美国科学史家库恩(Thomas S.Kuhn)理论系统中的一个核心范畴。范式的涵义较复杂,本文仅取其表示整套信仰、价值和技术一义。移用于文艺研究领域,范式或许可被释为研究者所信奉和采用的理论及其方法论模式。
-
关键词
现实主义
生活本质
《雷雨》
曹禺剧作
社会学方法
阶级分析
真实性原则
《日出》
曹禺研究
《原野》
-
分类号
I207.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我们是怎样教文艺理论课的
- 16
-
-
作者
饶芃子
-
机构
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2年第3期31-34,共4页
-
文摘
暨南大学是一个面向华侨的综合性大学,每个年级都有一部分学生是从香港、澳门和各个侨居国回来学习的。根据国家关于港澳、华侨学生“来去自由”的原则,这些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回到香港、澳门或他们原来的侨居地工作。这一部分学生过去接触文艺理论不多,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文学理论感到陌生,觉得不易理解。一些国内学生也由于受“四人帮”的余毒和当前社会上轻视理论的思潮的影响,对文艺理论课的学习表示冷漠,有的学生说:“生活之树常青,理论是灰色的”。更多的学生则感到文艺理论比较抽象、难懂,不易学好。针对上述种种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理论的热情,使他们能自觉勤奋地学习。经过几年的努力,有一部分学生已对文艺理论产生了感情,愿意在这方面钻研深造。
-
关键词
文艺观点
生活本质
中文系
澳门
典型人物
作家
典型环境
学术讨论会
四人帮
文学概论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记实──一种达到真实的手段
被引量:3
- 17
-
-
作者
孙雁彬
-
机构
安徽省广播电视厅总编室
-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1994年第6期80-81,共2页
-
文摘
记实──一种达到真实的手段孙雁彬编者按:本刊92年第三期发表了钟大年同志的《纪实不是真买》一文。对此文中的观点,杨田村同志提出了不同见解,形成文章《纪实与真实》,发表于本刊94年第二期。最近,我们又收到孙雁彬同志的文章《纪实—一种达到真实的手段》,该...
-
关键词
传统现实主义
纪实主义
本质真实
表象真实
本质意义
纪实片
创作方法
存在方式
典型人物
生活本质
-
分类号
G222.1
[文化科学]
-
-
题名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上)
被引量:1
- 18
-
-
作者
张光芒
-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03-204,共2页
-
-
关键词
通行证
墓志铭
卑鄙
高尚
现实主义创作
生活本质
魔幻现实主义
道德现象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艺术典型略识
被引量:1
- 19
-
-
作者
朱兆翰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3期100-105,共6页
-
文摘
艺术典型问题,是美学中一个比较重要也比较复杂的问题.直到现在,对什么是典型,人们的分歧意见仍然很大,本文也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肤浅的认识.“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下面简称“统一”说),是我国长期以来广泛流行的一种观点.文革前曾有人提出过一些异议,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打倒“四人帮”之后,有些同志提出了鲜明的否定意见,但也有人主张坚持原来的看法.我也认为“统一”说没有再坚持的必要,因为它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
关键词
艺术典型
性格
阿Q
林道静
恩格斯
生活本质
祥林嫂
社会本质
济金根
黑格尔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一篇有严重缺陷的评论
- 20
-
-
作者
克瀛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1983年第5期116-117,共2页
-
文摘
许春樵同志在今年第六期《文艺报》上发表题为“一部有严重缺陷的影片”的评论,完全否定了电影《人到中年》,对照电影,细读许文,发现许文才是一篇有严重缺陷的评论。许文认为,电影《人到中年》里的人物和环境都是不真实、不典型的。“作者在创作中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根据主题需要去编造生活”,“只局限于一时一地,而忽视了整个历史和社会环境。”“因而不符合历史真实,也没有反映出生活本质”。最后,他把这一切归结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上走向一条片面、孤立。
-
关键词
严重缺陷
人到中年
历史真实
评论
许文
电影
生活本质
形而上学
作者
社会环境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