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活道德教育提纲——从关系本体论到生活本体论
1
作者 毕世响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3年第5期63-66,共4页
人文精神是时代德育的核心。我国目前的德育是主体性德育,进一步发展为主体—发展性德育。这样的德育是以后现代思维下的人与人的关系为本体论的,即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本文提出以生活为本体论的德育体系:生活道德教育。... 人文精神是时代德育的核心。我国目前的德育是主体性德育,进一步发展为主体—发展性德育。这样的德育是以后现代思维下的人与人的关系为本体论的,即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本文提出以生活为本体论的德育体系:生活道德教育。德育要回归生活,生活与德育为一体。生活本身就是文化,是道德,是教育,是智慧。以生活场景和情境作为德育的生长点,德育就是人和生活场景或者人和情境的对话。生活精神本身就是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道德教育 人文精神 关系本体论 生活本体论 主体性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本学哲学的三种本体论形态
2
作者 朱宝信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0-44,共5页
我国当前的人学研究热预示了我国哲学研究已转入人本学哲学范式。由于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不同,人本学哲学范式的人本体论呈现为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和海德格尔的生活本体论三种形态。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应以... 我国当前的人学研究热预示了我国哲学研究已转入人本学哲学范式。由于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不同,人本学哲学范式的人本体论呈现为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和海德格尔的生活本体论三种形态。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应以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展开社会批判的实践本体论为主体价值观念,同时辅以感性本体论的直观自然、维护感性和生活本体论的拯救大地、保护环境的合理价值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学 人本学哲学 范式 感性本体论 实践本体论 生活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本真意蕴及民生启示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永志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68,共5页
马克思生活哲学是在不断继承和超越诸多先哲关于生活哲学的优秀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的本真意蕴可以从生活本体论(生活是世界的"事实")、生活认识论(生活是思想的源泉)和生活... 马克思生活哲学是在不断继承和超越诸多先哲关于生活哲学的优秀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的本真意蕴可以从生活本体论(生活是世界的"事实")、生活认识论(生活是思想的源泉)和生活历史论(生活的演进是客观历史过程)三个维度加以全方位解析。对马克思生活哲学本真内涵进行系统梳理,能够为构建当代中国特色民生话语范式提供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哲学 民生 生活本体论 生活认识论 生活历史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质”是人之存在的“本体”吗?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曙光 《湖湘论坛》 2009年第4期43-47,共5页
存在论承诺是马克思人学不可或缺的意义维度。但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思想,学术界众说纷纭。根据我的解读,马克思是将"人的感性生存活动"、"感性生活"确立为人之存在的存在论根据,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基... 存在论承诺是马克思人学不可或缺的意义维度。但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思想,学术界众说纷纭。根据我的解读,马克思是将"人的感性生存活动"、"感性生活"确立为人之存在的存在论根据,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基础就是"感性生活本体论"。那么,"物质"何以不能成为人之存在的本体呢?从理论上说,人的"感性对象"≠"感性活动";从现实来看,人的"直观形式"≠"人本身";从本质上说,人的"存在"≠"物质"。因此,"物质"作为人之存在的"本体"不能成立,马克思人学本体论不能归结为物质本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人学 物质 物质本体论 感性生活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在论的断裂与马克思的重建——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下)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曙光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1-167,共7页
费尔巴哈开辟了"回归感性"的存在论道路,昭示了人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为西方人学存在论的现代转向和革命变革拓展出崭新的平台,但费氏人本学绝不是这场革命的实现,更不是这场革命的完成。马克思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我欲故... 费尔巴哈开辟了"回归感性"的存在论道路,昭示了人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为西方人学存在论的现代转向和革命变革拓展出崭新的平台,但费氏人本学绝不是这场革命的实现,更不是这场革命的完成。马克思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我欲故我在"的存在论境界,开辟了"直面生活本身"的人学存在论道路。"人的感性生活"构成了人成其为人的最本原的基础、最充足的根据、最后的原因。感性生活本体论的出场是人学史上发生的一场"哥白尼革命",它标志着实体本体论传统的"断裂",标志着现代生成本体论路向的开启,标志着"我思故我在"的坚硬内核的瓦解,标志着"实体宰制生活"的基本建制的摧毁,标志着西方传统人学从此走向终结。感性生活本体论直接的是回答了"人是什么"的存在论难题,深层的却是彰显了"如何对待人"(即"以人为本")的价值论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学 实体本体论 感性生活本体论 存在论革命 以人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同大异”:马克思人学与费尔巴哈人学的存在论分野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曙光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10,共6页
超感性领域统治感性领域,实体宰制生活,构成了近代西方人学的强大传统。为实体祛魔,恢复感性的崇高地位,恢复人的最高权威,这是摆在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面前的重大课题。在终结实体本体论传统的人学革命中,费尔巴哈起到了探路先锋的作用。... 超感性领域统治感性领域,实体宰制生活,构成了近代西方人学的强大传统。为实体祛魔,恢复感性的崇高地位,恢复人的最高权威,这是摆在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面前的重大课题。在终结实体本体论传统的人学革命中,费尔巴哈起到了探路先锋的作用。费尔巴哈以"我欲故我在"颠覆了"我思故我在"的近代理性主义传统,开辟了回归感性的存在论道路,但终归未能贯彻到底而止步于感性直观。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止步的地方继续前进,终结了实体本体论的强大传统,开启了直面生活的人学存在论道路,瓦解了西方传统人学的基本建制和"我思故我在"的坚硬内核。感性生活本体论的出场是人学史上的一场"哥白尼革命",它标志着近代实体论人学的彻底断裂以及现代生成论人学的正式出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学 实体本体论 感性直观本体论 感性生活本体论 “以人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