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数字游牧的生成、实践与维系——基于“流动基础设施”的视角 被引量:4
1
作者 王炳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6-221,共16页
基于对中国数字游民的质性研究,本文从“流动基础设施”视角出发探讨基础设施力量和环境如何形塑游民个体的工作与生活实践及流动体验。研究发现,“制度性”“实体与技术性”及“社交性”基础设施能够生成并推动数字游民的职业发展、日... 基于对中国数字游民的质性研究,本文从“流动基础设施”视角出发探讨基础设施力量和环境如何形塑游民个体的工作与生活实践及流动体验。研究发现,“制度性”“实体与技术性”及“社交性”基础设施能够生成并推动数字游民的职业发展、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同时,这些基础设施的“故障”“中断”和“失效”会对其工作与生活及整体流动进程产生阻碍与破坏。此外,研究阐明,数字游民个体在面临基础设施所带来的困境时能够展演能动性,并寻求、整合和调配基础设施资源,积累相应能力和资本,以维系或中止其数字游牧的生活方式。由此,本文将“流动基础设施”这一视角引入中国语境下数字游民等议题,进一步拓展其作为分析框架的深度和广度,并在实证层面促进对中国青年流动和生活方式变化等研究主题的关注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青年 数字游民 生活方式流动 流动基础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与青年流动:中国语境下的间隔年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炳钰 王禹谦 李昕洋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39,共9页
基于质性研究数据,文章从“时间与流动”这一视角出发,从制度性时间、生命历程时间、日常钟表时间三个维度探讨中国高校大学生间隔年决策制定、后续流动体验及未来流动愿景背后的时间力量和时间张力。同时,本文考察大学生个体在此过程... 基于质性研究数据,文章从“时间与流动”这一视角出发,从制度性时间、生命历程时间、日常钟表时间三个维度探讨中国高校大学生间隔年决策制定、后续流动体验及未来流动愿景背后的时间力量和时间张力。同时,本文考察大学生个体在此过程中独特而复杂的时间体验,并探讨其如何进行能动性实践以充分利用时间资源、应对时间困境并优化整体生命历程进阶。由此,本文将时间和时间性等概念引入中国大学生间隔年实践这一现象,在理论和实证层面进一步推动青年发展及生活方式流动等研究议题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间隔年 青年 生活方式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