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费者价格指数能反映生活成本吗——基于城镇各收入阶层食品生活成本估计 被引量:8
1
作者 范志勇 宋佳音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6-38,共13页
本文基于超级指数和可变偏好效用函数方法构建了1997—2011年中国城镇各收入阶层家庭食品消费生活成本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将各阶层生活成本指数与其消费者价格指数进行对比,检验消费者价格指数对生活成本的反映能力。样本期间内消费者价... 本文基于超级指数和可变偏好效用函数方法构建了1997—2011年中国城镇各收入阶层家庭食品消费生活成本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将各阶层生活成本指数与其消费者价格指数进行对比,检验消费者价格指数对生活成本的反映能力。样本期间内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活成本指数比较接近,可以较好地反映生活成本的变化。基于超级指数方法的结果显示,样本期间内替代偏差与家庭收入负相关,与通货膨胀正相关,而由于偏好改变所造成的偏差在绝对值水平上则与收入水平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者价格指数 生活成本指数 替代偏差 可变偏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者偏好与真实生活成本 被引量:2
2
作者 吴锦顺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5-42,共8页
本文在消费者偏好结构可变的假设下,探讨了1998—2012年我国消费者真实生活成本。研究表明,忽视消费者偏好结构的变化通常会高估消费者真实生活成本水平和增长幅度,而这种替代偏误的程度取决于基期的选择。研究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在使用... 本文在消费者偏好结构可变的假设下,探讨了1998—2012年我国消费者真实生活成本。研究表明,忽视消费者偏好结构的变化通常会高估消费者真实生活成本水平和增长幅度,而这种替代偏误的程度取决于基期的选择。研究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在使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制定相关政策(尤其是福利政策)时,非参数型真实生活成本指数GFT(P1k)可能比一般的拉氏物价指数更为合适。因此,建议统计部门在使用拉氏物价指数统计消费者物价水平的同时,应该定期编制并公布GFT(P1k)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者偏好 科纽斯生活成本指数 消费者物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城市生活成本的异质性影响
3
作者 陶宏展 胡玉杰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5-42,共8页
基于生活成本指数视角,利用2002—2009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13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研究贸易自由化引致的进口关税削减对中国城市生活成本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生活成本指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不明显。贸易自... 基于生活成本指数视角,利用2002—2009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13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研究贸易自由化引致的进口关税削减对中国城市生活成本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生活成本指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不明显。贸易自由化会直接降低中国城市消费品和间接降低服务性消费生活成本指数。城市异质性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对小城市、高互联网覆盖率城市、中西部城市以及高市场化程度城市的消费福利影响相对更大,某种程度上能有效调整区域差距。研究结论揭示了中国贸易自由化在城市微观层面的利得影响,为实施贸易自由化战略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自由化 生活成本指数 消费福利 城市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效用函数和消费数据的动态价格指数测度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灿 陈龙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8-102,共5页
本文针对现有CPI的缺点,在微观效用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动态价格指数(DPI)的概念,并利用Epstein-Zin效用函数简化了Reis(2005)关于DPI的编制过程,同时,利用2000年12月—2010年12月间的样本数据,对我国的DPI进行编制。研究表明,DPI在衡... 本文针对现有CPI的缺点,在微观效用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动态价格指数(DPI)的概念,并利用Epstein-Zin效用函数简化了Reis(2005)关于DPI的编制过程,同时,利用2000年12月—2010年12月间的样本数据,对我国的DPI进行编制。研究表明,DPI在衡量消费者当前和未来的真实生活成本变化方面更具有优势,应成为衡量居民福利变化和政策制定者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者价格指数 动态价格指数 真实生活成本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者异质性与贸易利益的个体分配:一个文献综述 被引量:7
5
作者 钱学锋 李莹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5-35,126,共12页
理解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分配效应,一直是国际经济学家孜孜探求的中心任务之一。长期以来,国际贸易文献主要是从收入渠道讨论贸易利益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及其具体机制,而从消费渠道讨论贸易利益个体分配效应的研究则被忽视和略显不足... 理解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分配效应,一直是国际经济学家孜孜探求的中心任务之一。长期以来,国际贸易文献主要是从收入渠道讨论贸易利益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及其具体机制,而从消费渠道讨论贸易利益个体分配效应的研究则被忽视和略显不足。基于消费者异质性,系统梳理了国际贸易文献在非同位偏好假定下构建模型的理论成果;归纳了将产品质量以及除消费者收入异质之外的其他异质维度纳入分析的国际贸易文献;总结和评述了测算个体贸易福利的经验方法,并重点分析了一阶方法和二阶方法。最后,结合中国实践,凝练了未来研究方向及其政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者异质性 个体分配效应 贸易自由化 生活成本指数 产品质量 不平等 一阶方法 二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amilton-Costa模型的CPI偏差测定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雷怀英 王童 赵文娅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7-32,共6页
在对CPI偏差及其来源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对偏差测定方法的探讨,利用2001-2013年中国价格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数据,在Hamilton-Costa理论模型基础上通过构建Panel Data模型,对我国CPI偏差进行了估计。研究发现,以2000年为基期公布的CP... 在对CPI偏差及其来源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对偏差测定方法的探讨,利用2001-2013年中国价格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数据,在Hamilton-Costa理论模型基础上通过构建Panel Data模型,对我国CPI偏差进行了估计。研究发现,以2000年为基期公布的CPI定基指数与居民生活成本指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其中2004、2007、2008、2009、2011和2012年6个年份存在负的偏差,而其他年份则存在正的偏差。研究还发现,恩格尔系数存在横向和纵向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恩格尔系数并没有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居民面对不同时间和地点上物价和收入等因素的变化,消费支出结构会及时做出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I偏差 生活成本指数 面板数据 恩格尔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镇居民分层CPI估计与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陈立双 祝丹 周宇驰 《西部论坛》 2014年第3期81-89,共9页
根据经济指数理论和消费者偏好差异,构造基于GFT直接效用函数的可变偏好生活成本指数,并编制和比较1996—2011年中国城镇地区七大收入阶层的分层CPI,结果表明:2007年前各分层CPI间的差异相对较小,而在2007年以后差异明显扩大;低收入居... 根据经济指数理论和消费者偏好差异,构造基于GFT直接效用函数的可变偏好生活成本指数,并编制和比较1996—2011年中国城镇地区七大收入阶层的分层CPI,结果表明:2007年前各分层CPI间的差异相对较小,而在2007年以后差异明显扩大;低收入居民的分层CPI高于高收入居民的分层CPI;城镇居民CPI总指数近似反映了"中等偏上收入"阶层生活成本变化情况,而其他阶层居民则易对CPI总指数"感觉失真",2007年以来城镇地区CPI总指数的代表性逐渐降低。因此,针对不同收入阶层编制分层CPI,既能更好地反映各阶层居民的通货膨胀压力,维护CPI的权威性,还能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CPI 标题CPI CPI总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经济指数理论 生活成本指数 消费者偏好差异 收入阶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恩格尔曲线的中国CPI偏差估计 被引量:1
8
作者 曾先峰 章洁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14,共5页
文章基于Hamilton-Costa的理论模型,使用1995—2014年30个省市的统计数据,估算了中国CPI偏差。研究结果表明,以1995年为基期公布的CPI定基价格指数与居民的生活成本之间存在向上偏差,偏差幅度为0.09~0.51个百分点之间,年均CPI偏差约0.... 文章基于Hamilton-Costa的理论模型,使用1995—2014年30个省市的统计数据,估算了中国CPI偏差。研究结果表明,以1995年为基期公布的CPI定基价格指数与居民的生活成本之间存在向上偏差,偏差幅度为0.09~0.51个百分点之间,年均CPI偏差约0.398个百分点。这表明官方CPI被低估了,而真实的收入和消费支出被高估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尔系数 CPI偏差 生活成本指数 可支配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社会保障退休金确定机制——方法、特点与启示 被引量:9
9
作者 董克用 施文凯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2-144,共13页
养老金待遇确定机制是公共养老金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从三个方面系统研究了美国社会保障退休金确定机制:在退休年龄方面,实现了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的相对分离,通过引入“全额领取年龄”建立了“早减晚增”式初始退休金调节机制;在... 养老金待遇确定机制是公共养老金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从三个方面系统研究了美国社会保障退休金确定机制:在退休年龄方面,实现了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的相对分离,通过引入“全额领取年龄”建立了“早减晚增”式初始退休金调节机制;在计算办法方面,建立了基于个体的、全国统一的基本保险金额计算办法,并通过分级加权实现了收入再分配和减少老年贫困等功能;在待遇调整方面,建立了基于生活成本调整的退休金指数化自动调整机制。立足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践、借鉴美国退休金制度设计经验,本文认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机制改革的方向是引入较为宽松灵活的退休政策、待遇计发与全国性指标挂钩以促进全国统筹和制度公平、增强待遇计发对参保和缴费行为的激励作用、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待遇调整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障 全额领取年龄 基本保险金额 全国平均工资指数 生活成本调整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