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仪式传播·生活展演·身份认同:数字时代孕期女性的媒介化赋权实践研究
1
作者 刘娜 王玥敏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2,共11页
数字时代聚集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孕期女性在以孕期记录、日常打卡与互动分享等生活展演为内容的仪式传播中促成新的身份认同。基于孕期女性的媒介化赋权实践,扎根社交媒体平台的田野调查,发现孕期女性不同于其孕前的仪式传播与生活展演。... 数字时代聚集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孕期女性在以孕期记录、日常打卡与互动分享等生活展演为内容的仪式传播中促成新的身份认同。基于孕期女性的媒介化赋权实践,扎根社交媒体平台的田野调查,发现孕期女性不同于其孕前的仪式传播与生活展演。从空间视角分析孕期女性如何在个体空间与平台空间中穿梭跨越,凭借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可以深度梳理孕期女性在社交媒体中的媒介使用记录。研究发现:孕期女性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日常生活展演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积极与他人互动以完成仪式传播的建构,并借此促成孕期女性共同体的建立,完成孕期女性对当下新身份的认同。媒介化的传播、展演与认同,不仅形成彼此勾连彼此影响的赋权逻辑,而且对其进行学理分析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学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期女性 仪式传播 生活展演 身份认同 赋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主义如何在“戏剧生活化”与“生活戏剧化”之间平衡?——从《逆行人生》的“生活展演”叙事谈起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明浩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8-33,共6页
本文以文本分析、叙事分析的方法对2024年暑期档电影《逆行人生》为何引起大众讨论进行现实主义相关问题的探析,以期为未来现实题材电影创作提供启示。《逆行人生》采用了一种近乎平实、白描的现实主义手法,对中年危机、家庭生活与外卖... 本文以文本分析、叙事分析的方法对2024年暑期档电影《逆行人生》为何引起大众讨论进行现实主义相关问题的探析,以期为未来现实题材电影创作提供启示。《逆行人生》采用了一种近乎平实、白描的现实主义手法,对中年危机、家庭生活与外卖骑手生活进行展演。为增加这种“生活展演”叙事的吸引力,该片采用“现实问题式戏剧情节集中化呈现”“现实生活类型化叙事”的叙事策略,但第一个策略使用过度,后一个策略则是在类型化的同时忽视了影片本该聚焦的现实问题。这种表现深刻现实,但却在戏剧化手法下将现实变为某种意义上的符号的创作方式,应该是其饱受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该片依旧有可圈可点之处,该片对“生活展演”叙事的探索及在如何调和现实故事距离大众“审美距离过近”这一问题上,所采用的“反向英雄成长叙事”方式与“生活竞技化叙事”策略为未来同类作品探索如何平衡“白描现实”与“戏剧化现实”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人生》 生活展演叙事 现实题材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手”中的乡土中国:乡村青年的媒介呈现与生活展演 被引量:40
3
作者 徐婧 汪甜甜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1年第2期106-117,共12页
聚焦使用“快手”呈现和传播其日常生活的乡村青年,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探析这一群体在“快手”平台上,再现和重塑乡村日常生活的行为特征和个人身份认同的问题。尝试揭示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快手”平台上乡村青年用户类型、特... 聚焦使用“快手”呈现和传播其日常生活的乡村青年,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探析这一群体在“快手”平台上,再现和重塑乡村日常生活的行为特征和个人身份认同的问题。尝试揭示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快手”平台上乡村青年用户类型、特征及其传播实践活动的具体表现;第二,上述实践中蕴含的乡村青年的自我评价、寻找自身认同的努力和身份定位过程。研究发现:“快手”头部、长尾乡村青年用户的使用行为存在明显差异,其呈现内容均涉及乡村青年日常生活、独特个性和人际关系戏谑表达;在此过程中,乡村青年通过“快手”重塑乡村社会形象、传播和再生产乡土文化的传播行为,使当代乡村的意象及其价值观念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并进一步确认乡村青年的身份认同。上述“日常生活-媒介呈现-重塑认同”的关系成为乡村青年群体确认自我身份的一种认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手 乡村青年 媒介呈现 生活展演 城乡认同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