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轮虫(Rotaria rotatoria)生活史策略对温度和食物密度变化的响应
1
作者 汪婵 李猛 +2 位作者 夏梦宁 席贻龙 项贤领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37-1446,共10页
温度和食物密度一直是浮游动物生长和繁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子,而有关两者对蛭态类轮虫生活史策略的影响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基于生命表,探究了温度(24、28和32℃)和食物密度(0.5×10^6、1.0×10^6、2.0×10^6和4.0×1... 温度和食物密度一直是浮游动物生长和繁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子,而有关两者对蛭态类轮虫生活史策略的影响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基于生命表,探究了温度(24、28和32℃)和食物密度(0.5×10^6、1.0×10^6、2.0×10^6和4.0×10^6cells/ml)对蛭态类转轮虫(Rotaria rotatoria)生长、存活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转轮虫的所有生活史参数均具有极显著影响,食物密度以及温度和食物密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地影响轮虫的主要发育阶段历时和生命期望.无论食物密度如何,随着温度的升高,轮虫的发育速度加快,繁殖期缩短,寿命减小,特定年龄存活率开始下降的时间逐渐前移,下降的速度也逐渐加快,但内禀增长率增加,这是转轮虫在不利条件下的生活史策略--能量分配权衡.在较低温度下(24和28℃),转轮虫的各主要发育阶段历时随着食物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在高温下(32℃)高食物密度却对轮虫有利,轮虫的繁殖期和寿命随食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可见,在适宜培养温度下,较低的藻浓度有利于轮虫的生长和繁殖,而高温下则需要高食物密度以保证轮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在较低食物密度下,温度对转轮虫生活史参数的影响更加显著,这表明食物密度是重要的限制因子,其在量上的限制或不足会增加轮虫对基础代谢生理调节的代价,从而对其他因子的耐受能力可能随之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蛭态类轮虫 转轮虫 温度 藻密度 生活史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岛湖外来物种蓝鳃太阳鱼的生活史特征及适应性 被引量:1
2
作者 马玉兴 梁智策 +6 位作者 文峰 廖传松 盘家永 邵建强 何光喜 刘家寿 郭传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41-1552,共12页
为研究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种群生活史特征及适应性,以千岛湖蓝鳃太阳鱼种群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3月至2023年1月逐月采集样本共3484尾,系统研究了蓝鳃太阳鱼年龄、生长、繁殖和死亡等生活史特征及适应性。结果表明:千岛湖... 为研究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种群生活史特征及适应性,以千岛湖蓝鳃太阳鱼种群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3月至2023年1月逐月采集样本共3484尾,系统研究了蓝鳃太阳鱼年龄、生长、繁殖和死亡等生活史特征及适应性。结果表明:千岛湖蓝鳃太阳鱼的种群平均体长为(88±0.6)mm,平均体重为(30.42±0.53)g。其种群年龄结构简单,1—2龄的低龄个体占优势(83.97%)。通过拟合幂函数方程得到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BW=1×10^(–5)SL^(3.1543)(N=3484,R^(2)=0.97)。另外,千岛湖蓝鳃太阳鱼具有明显的雌雄异形现象,其繁殖季节为4—9月,绝对繁殖力为(11405±921)粒/尾,相对繁殖力为(282±14)粒/g,平均卵径为(0.74±0.003)mm。最后,利用Pauly经验公式和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分别估算出:自然死亡系数(M)为1.05,总死亡系数(Z)为3.58,捕捞死亡系数(F)为2.53,种群开发率(E)为0.71。综上,千岛湖蓝鳃太阳鱼的种群呈现出典型的r生活史对策,整体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种群规模具有进一步扩张的潜在风险,亟需相应的管理和控制。与原产地北美及其他入侵地的种群相比,蓝鳃太阳鱼在繁殖时间及早期生长速度等的改变是其成功入侵千岛湖的关键适应性特征。研究结果补充了国内有关蓝鳃太阳鱼的种群生长特性、年龄结构和繁殖特征等基础资料,揭示了其在千岛湖入侵成功的适应性机制,为我国蓝鳃太阳鱼的入侵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蓝鳃太阳鱼 生物入侵 生活史策略 适应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农田杂草的生活史对策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斌世 张荣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7-260,共4页
2008-2009年通过利用当地常见的10种杂草种植于不同处理的农田,研究半干旱区农田杂草群落结构以及10种杂草群落组分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同一物种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生活史策略。蝇虫实、田旋花和金荞麦200... 2008-2009年通过利用当地常见的10种杂草种植于不同处理的农田,研究半干旱区农田杂草群落结构以及10种杂草群落组分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同一物种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生活史策略。蝇虫实、田旋花和金荞麦2008年生活史策略分别具有竞争型(C)对策属性、胁迫忍耐型(S)对策属性和中间型(C-S)对策属性,而2009年生活史策略分别具有S对策属性、C-S对策属性和S对策属性。2)灰绿藜、狗尾草和短花针茅2008年生活史策略具有杂草型(R)对策属性,而2009年R对策属性不明显;紫花香薷、白花点地梅和二裂委陵菜2年的生活史策略属性和猪毛菜2008年生活史策略属性不明显,2009年猪毛菜生活史策略具有S对策属性。3)生活史策略随占支配地位的环境因子的变动而做出调整,即生活史特性响应不同环境的生态属性,引起植物的功能性在Grime模型C-R-S轴上迁移。2008-2009年的年际变化中(气候因素占支配地位)金荞麦生活史策略具有中间型(S-R)对策属性,田旋花具有中间型(C-S)对策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 生活史策略 作物干扰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质量对盔形溞(Daphnia galeata)和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生活史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欧玉玲 郭诗元 +1 位作者 陈洁萍 林秋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46-852,共7页
枝角类体内氮磷比与生活史策略的选择密切相关,大型枝角类通常体内含磷量高、个体生长快、生殖率高,而小型枝角类体内含磷量低,个体生长相对较慢、生殖率低.由于大型枝角类对磷的需求比较高,我们假设大型枝角类生活史各参数对食物磷缺... 枝角类体内氮磷比与生活史策略的选择密切相关,大型枝角类通常体内含磷量高、个体生长快、生殖率高,而小型枝角类体内含磷量低,个体生长相对较慢、生殖率低.由于大型枝角类对磷的需求比较高,我们假设大型枝角类生活史各参数对食物磷缺乏比小型枝角类更为敏感.本研究比较分析了食物碳磷比对流溪河水库两种枝角类(盔型溞(Daphnia galeata)和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生活史各参数的影响.实验设计了3个食物质量处理组:高磷(碳∶磷=105)、中磷(400)和低磷(1450),食物浓度均为2 mg C/L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脆弱象鼻溞内禀增长率、幼溞生长速率、平均每窝产仔量和首次生殖时体长均随着食物碳磷比的升高而显著下降;首次生殖时间则随着食物碳磷比的升高而显著延长;新生幼溞体长在各食物处理中无显著差异.盔型溞幼溞生长速率、平均每窝产仔量和首次生殖时体长均随着食物碳磷比的升高而显著下降;内禀增长率和新生幼溞体长在高磷处理组显著高于中磷和低磷处理组,但在中磷和低磷处理组无显著差异;首次生殖时间在高磷处理组显著短于中磷和低磷处理组,但在中磷和低磷处理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食物的磷缺乏降低了两种枝角类的内禀增长率和幼溞生长速率,并延长了性成熟时间;盔型溞的内禀增长率、首次生殖时间和平均每窝产仔量等生活史参数受食物磷限制的程度小于脆弱象鼻溞,导致盔型溞对脆弱象鼻溞有竞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角类 生活史策略 食物碳磷比 流溪河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浓度对来自不同营养水平水体盔型溞克隆生活史参数的影响
5
作者 黄小娥 郭诗元 林秋奇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91,共8页
探讨浮游动物对食物浓度变化的生态适应性,为了解环境中食物浓度对浮游动物生存、进化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于2018年5月采集广东流溪河水库、广西岩滩水库和洪潮江水库(营养水平分别为贫-中营养型、中营养型和富营养型)盔型溞克隆,比较... 探讨浮游动物对食物浓度变化的生态适应性,为了解环境中食物浓度对浮游动物生存、进化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于2018年5月采集广东流溪河水库、广西岩滩水库和洪潮江水库(营养水平分别为贫-中营养型、中营养型和富营养型)盔型溞克隆,比较分析了高食物浓度(以碳浓度计为2 mg/L)和低食物浓度(以碳浓度计为0.5 mg/L)的斜生栅藻(碳磷比为105:1)对这3个水库的盔型溞克隆生活史参数的影响。在高食物浓度处理组,3个克隆幼溞生长速率、首窝和第二窝产仔量和内禀增长率均显著高于低食物组,首次生殖时间和新生幼溞体长显著小于低食物组,首次怀卵体长在2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食物的增加缩短了性成熟时间、增加产仔量,从而提高内禀增长率。首次生殖时间在3个克隆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来自中营养水体克隆的产仔量在2个食物处理组中均显著低于其他2个克隆,导致中营养水体克隆内禀增长率小于其他2个克隆。贫-中营养水体克隆在2个食物处理组中内禀增长率均与富营养水体克隆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3个盔型溞克隆对食物浓度变化均表现出较高的表型可塑性,但在生活史策略上并未表现出适应性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角类 生活史策略 食物数量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刺槐恢复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累积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美璇 察心雨 +5 位作者 张硕弘 赵雨晴 王珺 韩新辉 杨改河 任成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229-3239,共11页
系统地了解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在人工林恢复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评估人工林土壤碳汇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刺槐林(14 a、20 a、30 a和45 a)以及邻近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标记物技术明确土壤微... 系统地了解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在人工林恢复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评估人工林土壤碳汇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刺槐林(14 a、20 a、30 a和45 a)以及邻近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标记物技术明确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累积和微生物碳泵效率,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揭示土壤微生物生活史策略,并探讨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累积和微生物碳泵效率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刺槐林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呈现上升趋势,而微生物碳泵效率呈下降趋势,表明在刺槐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累积效应增强,但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出现降低趋势。随机森林模型结果显示:除土壤养分和水分以外,土壤微生物生活史策略是调控微生物残体碳累积和微生物碳泵效率的关键驱动因素,即:土壤微生物碳泵效率与S-策略微生物呈正相关,与A-策略微生物呈负相关。进一步挖掘得出:S-策略微生物中损伤修复蛋白基因(Damage repair)和渗透调节基因(Osmoregulation)是微生物碳泵效率变异的两个重要预测因子,而A-策略微生物中为脂质代谢基因(Lipids)和木质素代谢基因(Lignin)。总体而言,研究明确了人工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微生物碳泵效率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土壤微生物生活史策略揭示其关键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微生物残体碳 微生物碳泵效率 微生物生活史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悍蟋若虫滞育的光周期调控及其季节适应策略 被引量:5
7
作者 赵吕权 刘世大 朱道弘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4-40,共7页
就光周期对小悍蟋T a rta rog ry llusm inuscu lus若虫发育及成虫繁殖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30℃恒定长日(LD16 h∶8 h)条件下,小悍蟋若虫63 d内全部供试个体完成羽化,而在恒定短日(LD 12 h∶12 h)条件下,小悍蟋若虫120 d之内... 就光周期对小悍蟋T a rta rog ry llusm inuscu lus若虫发育及成虫繁殖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30℃恒定长日(LD16 h∶8 h)条件下,小悍蟋若虫63 d内全部供试个体完成羽化,而在恒定短日(LD 12 h∶12 h)条件下,小悍蟋若虫120 d之内仍只有90%的个体完成羽化;将孵化后第7 d和第35 d的若虫自短日条件向长日条件转移,能够促进小悍蟋若虫的发育,而反方向的转移则对小悍蟋若虫的发育几乎不起影响.这表明小悍蟋若虫存在滞育现象,短日条件诱导滞育,长日条件解除滞育,并且低龄若虫对长日条件比较敏感.光周期不仅影响小悍蟋若虫发育,而且也影响成虫的繁殖.长日条件下的成虫产卵量显著多于短日条件下的成虫产卵量.但是,光周期对成虫产卵前期间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学 小悍蟋 光周期 滞育 若虫发育 生活史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周期与温度对林地德国小蠊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朱道弘 刘世大 赵吕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125-2132,共8页
为弄清湖南株洲(北纬27°50′,东经112°54′)栖息于林地的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季节生活史策略,研究了光周期和温度对其若虫发育、龄数变异及成虫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德国小蠊的若虫发育明显受光周期的影响。长日条... 为弄清湖南株洲(北纬27°50′,东经112°54′)栖息于林地的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季节生活史策略,研究了光周期和温度对其若虫发育、龄数变异及成虫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德国小蠊的若虫发育明显受光周期的影响。长日条件(LD 16∶8h)下若虫发育最快,中间日长(LD 14∶10h)次之,短日条件(LD 12∶12h)下若虫发育最慢。将孵化后30日的若虫自长日条件向短日条件转移,则若虫发育受到明显抑制,反方向的转移,则若虫发育迅速。说明德国小蠊若虫存在滞育现象,短日条件诱导并维持滞育,长日条件解除滞育。若虫期经历的龄数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影响,25℃的温度条件下,LD 16∶8h、LD 14∶10h及LD 12∶12h若虫期的龄数分别为7、8和9龄;长日条件下,30℃和25℃的若虫龄数为7龄,而20℃为9龄。根据实验室观察和林地调查结果,德国小蠊在湖南株洲1年发生1代,以滞育若虫越冬。30℃、25℃、20℃的温度条件下,卵鞘成活率分别为14.3%、90.1%和51.9%,高温和低温均不适合德国小蠊的繁殖。因此,可以认为控制若虫发育和龄数的光周期、温度反应的生态意义在于调控繁殖虫态和繁殖的适宜季节保持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小蠊 滞育 光周期 生活史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光周期对丽斗蟋(Velarifictonus ornatus)若虫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赵吕权 朱道弘 +1 位作者 贺一原 阳艳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53-259,共7页
为弄清湖南株洲丽斗蟋若虫的季节适应策略,研究了恒定及变化光周期对其若虫发育的调控。结果表明,丽斗蟋若虫发育明显受变化光周期的影响。25℃温度条件下,3个光周期条件下的若虫发育都较慢,羽化也极不整齐,长日条件(LD 16∶8h)、中间... 为弄清湖南株洲丽斗蟋若虫的季节适应策略,研究了恒定及变化光周期对其若虫发育的调控。结果表明,丽斗蟋若虫发育明显受变化光周期的影响。25℃温度条件下,3个光周期条件下的若虫发育都较慢,羽化也极不整齐,长日条件(LD 16∶8h)、中间日照条件(LD 14∶10h)和短日条件(LD 12∶12h)的若虫发育历期(mean±SD)分别为(206.2±44.0)d、(236.6±93.3)d和(230.3±47.4)d,若虫从开始羽化到供试个体全部完成羽化所需时间分别为216、301和156d,经历短日条件的若虫转移至长日条件后能够促进其快速发育,羽化也很整齐,反方向转移则会抑制若虫发育,且羽化也不整齐。30℃温度条件下,恒定长日条件下的若虫发育明显快于短日条件,变化光周期对若虫发育的调控与25℃相类似。变化光周期对若虫发育的影响与光周期的变化方向及低龄若虫感受的光周期类型有关。丽斗蟋若虫复杂的光周期反应模式的生态意义在于调节其生活史与季节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斗蟋 光周期 滞育 若虫发育 生活史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实(种子)多态性及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文宝 谭敦炎 +1 位作者 薛建辉 刘兴良 《四川林业科技》 2011年第6期34-43,共10页
果实多态性是指同一植株产生不同形状或行为种子的现象。多态性种子植物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荒漠和盐渍土地区等干扰强烈的环境,在菊科和藜科中最为常见,主要出现在一年生植物中。果实多态性在避免密集负效应、减弱同胞子代间的竞... 果实多态性是指同一植株产生不同形状或行为种子的现象。多态性种子植物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荒漠和盐渍土地区等干扰强烈的环境,在菊科和藜科中最为常见,主要出现在一年生植物中。果实多态性在避免密集负效应、减弱同胞子代间的竞争、采取两头下注策略以适应时空异质性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进化生态意义。该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果实多态性的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包括:1)果实多态性的概念,2)果实多态性物种的科属分类,3)多态果实的形态结构和生态学特性,4)果实多态性的生态意义。在综述文献的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头下注 扩散 休眠 萌发 生活史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多年生草本根部年轮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任丽媛 李宗善 +3 位作者 王晓春 石松林 顾卓欣 杨婧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195-3207,共13页
多年生草本年轮资料是反映草本物种生长状态的重要指标,已被应用于草本物种年际生长动态特征、生活史策略及气候响应敏感性研究当中,然而这方面研究在黄土高原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黄土高原不同地点采集了16种多年生草本物种的根部年... 多年生草本年轮资料是反映草本物种生长状态的重要指标,已被应用于草本物种年际生长动态特征、生活史策略及气候响应敏感性研究当中,然而这方面研究在黄土高原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黄土高原不同地点采集了16种多年生草本物种的根部年轮样品,通过根部解剖结构识别年轮结构,并分析了这些物种的年轮宽度和导管大小随年龄的变化趋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样品中共有14个草本物种(87.5%)具有清晰可识别的年轮结构,平均年龄为7年左右;草本年轮宽度随年龄均有不断减小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随年龄不断增强的水分胁迫导致的。自然草本物种导管直径(导水能力)随年龄有不断变大的趋势,生长具有可持续性;人工草本物种导水能力随年龄有不断减弱趋势,生长趋于衰退;而分布于黄土高原北缘至半荒漠地区的二色补血草导水能力则随年龄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现出输水效率和安全的权衡策略。本研究阐述了黄土高原多年生草本的年轮学价值和对胁迫生境条件下的生活史策略,能为黄土高原草地植被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生草本 根部解剖 年轮特征 生活史策略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个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天韵 刘依明 +1 位作者 王德利 钟志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7-44,共8页
“个性”是指不同时空条件下动物种群个体间行为的稳定差异。大量的理论和实验性研究表明,个性差异在动物界普遍存在,其是种群多度和分布、物种共存及群落构建的重要驱动因子。介绍了动物个性的概念、分类及衡量指标,将前人测量个性类... “个性”是指不同时空条件下动物种群个体间行为的稳定差异。大量的理论和实验性研究表明,个性差异在动物界普遍存在,其是种群多度和分布、物种共存及群落构建的重要驱动因子。介绍了动物个性的概念、分类及衡量指标,将前人测量个性类型的方法加以总结;随后介绍了动物个性的生态学意义,尤其是个性对动物生活史策略、种群分布与多度、群落结构和动态、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以及疾病与信息传播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在人类活动增加等全球变化背景下,动物个性如何调控动物个体行为、种群和群落动态对这些环境变化的响应。阐述了动物个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个性 生活史策略 分布与多度 种间关系 群落动态 生态系统过程 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