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华稻蝗五地理种群的卵滞育强度及生活史模式变异
被引量:9
- 1
-
-
作者
赵琴
朱道弘
阳艳萍
谭荣鹤
-
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出处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3-190,共8页
-
基金
科技部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20070919)
-
文摘
为调查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的地理适应,自北纬42.3°至20.0°采集了5个地理种群的标本,比较了其子代的卵滞育发生、滞育强度及成虫虫体大小。结果表明:不同的中华稻蝗地理种群显示了不同的光周期和温度反应模式。铁岭、济宁和泗洪种群的滞育不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影响,滞育率均为100%。南方的长沙和海口种群仅部分卵进入滞育,海口种群在短日条件下的滞育率高于长日条件,卵期温度亦对其滞育有较大的影响,而长沙种群的卵滞育仅受卵期温度的调控。长沙和海口种群的卵滞育强度最弱,其次是铁岭种群,中间纬度的济宁和泗洪种群的滞育强度最高。在北方的一化性种群中,滞育强度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增强。成虫的虫体大小因栖息地纬度的变化而呈现复杂的变异,北方种群的虫体大小与栖息地纬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长沙和海品种群的虫体小于济宁和泗洪种群。结果提示中华稻蝗各种群已形成各自的地理适应机制,纬度梯度在其生活史的形成和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关键词
中华稻蝗
滞育
光周期
生活史模式
地理变异
-
Keywords
Oxya chinensis
diapause
photoperiod
life-cycle pattern
geographic variation
-
分类号
Q968
[生物学—昆虫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