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稻蝗五地理种群的卵滞育强度及生活史模式变异 被引量:9
1
作者 赵琴 朱道弘 +1 位作者 阳艳萍 谭荣鹤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3-190,共8页
为调查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的地理适应,自北纬42.3°至20.0°采集了5个地理种群的标本,比较了其子代的卵滞育发生、滞育强度及成虫虫体大小。结果表明:不同的中华稻蝗地理种群显示了不同的光周期和温度反应模式。铁岭、济宁... 为调查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的地理适应,自北纬42.3°至20.0°采集了5个地理种群的标本,比较了其子代的卵滞育发生、滞育强度及成虫虫体大小。结果表明:不同的中华稻蝗地理种群显示了不同的光周期和温度反应模式。铁岭、济宁和泗洪种群的滞育不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影响,滞育率均为100%。南方的长沙和海口种群仅部分卵进入滞育,海口种群在短日条件下的滞育率高于长日条件,卵期温度亦对其滞育有较大的影响,而长沙种群的卵滞育仅受卵期温度的调控。长沙和海口种群的卵滞育强度最弱,其次是铁岭种群,中间纬度的济宁和泗洪种群的滞育强度最高。在北方的一化性种群中,滞育强度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增强。成虫的虫体大小因栖息地纬度的变化而呈现复杂的变异,北方种群的虫体大小与栖息地纬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长沙和海品种群的虫体小于济宁和泗洪种群。结果提示中华稻蝗各种群已形成各自的地理适应机制,纬度梯度在其生活史的形成和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稻蝗 滞育 光周期 生活史模式 地理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