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渭河盆地主要氦源岩花岗岩的体积约束及生氦量估算:以蓝田岩基为例
1
作者 胡明卿 张乔 +5 位作者 杨海星 曹毅章 徐小虎 马壮 马永福 马元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32,共9页
氦源岩评价是氦气资源评价的关键,主要包含岩石类型、生氦元素铀和钍丰度、形成年龄及体积4个关键参数。花岗岩作为主要氦源岩,其中前3个参数易于获取,而花岗岩体积这一参数一直缺乏约束。渭河盆地具有良好的氦气资源潜力,而且其南缘巨... 氦源岩评价是氦气资源评价的关键,主要包含岩石类型、生氦元素铀和钍丰度、形成年龄及体积4个关键参数。花岗岩作为主要氦源岩,其中前3个参数易于获取,而花岗岩体积这一参数一直缺乏约束。渭河盆地具有良好的氦气资源潜力,而且其南缘巨大的花岗岩基被认为是盆地内壳源氦的主要氦源,为研究这一参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次研究选取蓝田岩基作为对象,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将其几何形态限定为接近高长宽比和薄板的椭圆柱体。根据岩体长度和厚度的幂次定律,计算得到蓝田岩基的厚度为4.7 km、体积为572 km^(3)。放射性分析结果显示蓝田岩基的U、Th丰度平均值为5.8×10^(6)、19.0×10^(6)。通过放射性衰变原理,计算得出蓝田岩基自形成以来能产生的氦气量为2.71×10^(8) m^(3)。结合区域花岗岩地质特征,笔者进一步估算出渭河盆地南缘花岗岩的生氦资源总量(184×10^(8) m^(3)),这一结果为渭河盆地氦气资源勘探突破、氦气资源评价体系建立提供了启示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岩 花岗岩 体积 生氦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西区块氦源岩有效性评价及空间展布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常洋梅 刘超 孙蓓蕾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9-142,共14页
【背景】氦气是重要的稀有战略资源,中国氦气资源相对匮乏,依赖进口,氦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十分紧迫。氦源岩是氦气资源形成的物质基础。紫金山岩体是鄂尔多斯东缘煤系氦气的主力来源之一,已有的研究表明石西区块内的天然气中氦气主要来源... 【背景】氦气是重要的稀有战略资源,中国氦气资源相对匮乏,依赖进口,氦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十分紧迫。氦源岩是氦气资源形成的物质基础。紫金山岩体是鄂尔多斯东缘煤系氦气的主力来源之一,已有的研究表明石西区块内的天然气中氦气主要来源于尖家沟-紫金山岩体深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但是更靠近紫金山岩体的临兴区块尚未发现富氦天然气的报道。【方法】选择临兴区块和石西区块作为研究区,利用氦源岩的地球化学参数及矿物学特征,量化了潜在氦源岩的生氦强度,对氦源岩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计算了氦源岩的生氦量。结合测井资料,查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西区块潜在氦源岩的空间展布特征。【结果和结论】(1)石西区块潜在氦源岩的铀(U)含量为(0.25~9.19)×10^(−6),钍(Th)含量为(0.56~21.0)×10^(−6);临兴区块潜在氦源岩U含量为(1.29~207)×10^(−6),Th含量为(8.19~438)×10^(−6)。石西与临兴区块基底花岗岩中U、Th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铝土岩、泥岩、煤和砂岩中U、Th以吸附络合的形式赋存于有机质和黏土矿物中。(2)石西区块氦气总生成量为(4.92~6.94)亿m^(3);临兴区块的总生氦量为(75.7~110.4)亿m^(3)。石西区块的主要氦源岩为基底的变质岩系和花岗岩,次要氦源岩为白云岩、砂岩和煤;临兴区块主要氦源岩为基底的变质岩系和花岗岩、紫金山岩体,次要氦源岩为白云岩、砂岩、泥岩、煤和铝土岩。(3)由于缺乏测井数据,未对临兴区块内的氦源岩空间展布特征进行分析,但是从生氦量来看,整个临兴区块内均具有勘探开发潜力。石西区块的氦源岩除基底外,具有西厚东薄的特征,尤其是石盒子组下部的砂岩及山西组的大部分地层均具有较高的生氦量,应着重进行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西区块 临兴区块 源岩 生氦量 空间展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部含氦气藏特征与成藏过程
3
作者 任嘉豪 何衍鑫 +1 位作者 田伟 王磊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5-40,共16页
【目的和方法】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发育多个含氦气田,然而该区氦气资源量评价及其成藏模式尚未得到充分揭示。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及24口井的测井数据,对基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氦气资源评价方法进行优化,定量评估研究区深部地层壳源氦... 【目的和方法】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发育多个含氦气田,然而该区氦气资源量评价及其成藏模式尚未得到充分揭示。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及24口井的测井数据,对基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氦气资源评价方法进行优化,定量评估研究区深部地层壳源氦气的生氦潜量和理论生成量,并结合含氦气藏地球化学特征和壳源氦气生氦模拟结果,探讨研究区内壳源型和壳幔混合型氦气藏的充注历史和成藏模式。【结果和结论】(1)下白垩统营城组、沙河子组和侏罗系火石岭组的生氦潜量分别为1.22×10^(-4)、1.08×10^(-4)及0.90×10^(-4) cm^(3)/g,深部地层平均生氦潜量为0.96×10^(-4) cm^(3)/g,氦气总生成量为7.4 km^(3),整体生氦能力中等偏下。(2)深部地层中铀(U)、钍(Th)放射性衰变产生的壳源型氦气,以烃类气体为载体,于95 Ma开始大规模运移并通过裂缝体系快速充注至上覆营城组火山岩及碎屑岩储层中,形成原位或近源氦气藏;而幔源氦气以CO_(2)等幔源无机气体为载体,通过深大断裂、火山通道及不整合面向上运移,两类来源的氦气最终在圈闭中聚集形成含氦气藏。(3)壳源型氦气藏受源岩品质−烃氦耦合要素控制;壳幔复合型氦气藏受幔源流体活动和深大断裂控制。(4)对于中国东部的盆地,幔源成因的氦气充注可作为今后勘探开发的重点,徐家围子断陷后续氦气勘探应该着眼于幔源氦对含氦气藏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氦量 资源评价 自然伽马 能谱测井 成藏模式 徐家围子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