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2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莫言《生死疲劳》中的身体叙事研究
1
作者 李雪 《今古文创》 2025年第4期4-6,共3页
身体叙事作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不仅关注身体的生理特征,更侧重于身体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社会和文化内涵。莫言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历史书写,在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充满民间文化意味的身体书写是莫言小说叙事风格的一大特点,... 身体叙事作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不仅关注身体的生理特征,更侧重于身体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社会和文化内涵。莫言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历史书写,在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充满民间文化意味的身体书写是莫言小说叙事风格的一大特点,莫言的《生死疲劳》主要围绕主人公西门闹及其六次转世投胎的经历展开,小说中的动物与人的形象特征符号、身体受虐与承受的叙事表达、身体叙事与性别政治是身体叙事在小说中的三大面向,是历史、文化及意识形态的象喻。对小说中的身体叙事进行深度剖析,可探赜身体象喻背后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生死疲劳》 身体叙事 文化意义 身体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疾病叙事、时空架构与象征符号——《脐带》中的生死哲学探析
2
作者 黄元 柳奕涵 《剧影月报》 2025年第1期11-13,共3页
《脐带》是内蒙古女导演乔思雪的首部长片,它突破了传统亲情伦理叙事的框架,创新性地运用绳子作为象征符号,深度编织多重情感纽带,实现了母子关系的“逆位”展现。影片在线性时空架构中巧妙嵌入诗性螺旋结构,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孤独个体... 《脐带》是内蒙古女导演乔思雪的首部长片,它突破了传统亲情伦理叙事的框架,创新性地运用绳子作为象征符号,深度编织多重情感纽带,实现了母子关系的“逆位”展现。影片在线性时空架构中巧妙嵌入诗性螺旋结构,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孤独个体在生命舞台上重新寻得归属。影片采用温情手法,以疾病为隐喻,深刻探讨了现代家庭中子女与父母的复杂关系及生死循环的哲学意蕴,激发观众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限制 象征符号 母子关系 生命本质 螺旋结构 女导演 疾病叙事 生死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小说英译——以《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桂金 卢鑫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28期35-38,共4页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是中国文化外宣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转换,分析《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在语言、文化、交际维度的翻译方法和特点,旨在促进更多中国优秀文学作品更好地“走出去”。中国小说的英译策略并不一定要局...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是中国文化外宣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转换,分析《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在语言、文化、交际维度的翻译方法和特点,旨在促进更多中国优秀文学作品更好地“走出去”。中国小说的英译策略并不一定要局限于归化或异化,译者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做到既忠实于原作,又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翻译理论 三维转换 文学翻译 生死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结的故事如何延续?--莫言《生死疲劳》中讲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方法
4
作者 滕翠钦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155,共8页
一莫言小说《生死疲劳》(1)的结尾安排讲故事的人现身讲故事,小说的收尾方式和这个讲故事的人一样不同寻常。“这孩子生来就不同寻常。他身体瘦小,脑袋奇大,有极强的记忆力和天才的语言能力。”“年龄虽小但目光老辣”的蓝千岁天生异禀... 一莫言小说《生死疲劳》(1)的结尾安排讲故事的人现身讲故事,小说的收尾方式和这个讲故事的人一样不同寻常。“这孩子生来就不同寻常。他身体瘦小,脑袋奇大,有极强的记忆力和天才的语言能力。”“年龄虽小但目光老辣”的蓝千岁天生异禀,幼小的躯体形态和驳杂的经验状态落差巨大。在人类生长的序列中,“孩子”的身体指标预示着生长的潜能,和幼态身体相配套的,则是“孩子”人生经验的种种空白,不过,孩童蓝千岁呱呱坠地就自带苍老的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经验 讲故事 生死疲劳》 身体指标 记忆力 莫言小说 收尾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5
作者 吴桂金 崔新域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23期28-31,共4页
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国也在努力推广优秀的文学作品。然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为了我国优秀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阻碍。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发现可以通过两... 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国也在努力推广优秀的文学作品。然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为了我国优秀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阻碍。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发现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翻译文化负载词:第一,迎合读者的期待视野;第二,拓宽读者的期待视野。这两种翻译方法在坚持以读者为中心的同时,能有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文学翻译 文化负载词 生死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死单元技术的IGBT芯片焊料层失效演化机理
6
作者 龙远斌 葛兴来 +2 位作者 王惠民 许智亮 何婕玉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97-1105,共9页
封装疲劳失效是导致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模块故障频发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电力电子变流器可靠运行。焊料层退化演化过程复杂,亟需通过准确的模拟方法以明晰其失效机理。为此,提出了一种考虑累积损伤的IGBT芯片焊料层空洞退化演化... 封装疲劳失效是导致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模块故障频发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电力电子变流器可靠运行。焊料层退化演化过程复杂,亟需通过准确的模拟方法以明晰其失效机理。为此,提出了一种考虑累积损伤的IGBT芯片焊料层空洞退化演化方法。该方法基于生死单元技术的思路,通过协同仿真技术模拟芯片焊料层疲劳退化的演化过程,进一步评估焊料层的失效程度并预测模块的寿命。搭建功率循环测试平台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试验测得模块失效循环次数为50400次,基于所提方法模拟的失效循环次数为50865次,与试验的误差为0.923%。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IGBT芯片焊料层的空洞退化过程并能准确预测模块的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 焊料层退化 生死单元技术 协同仿真 功率循环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大叔的生死考验
7
作者 吴畏 丁晓燕 +2 位作者 陈虹 林秀霞 陈晗 《叙事医学》 2024年第6期441-442,444,共3页
52岁的徐大叔早年离异,独自带大儿子,儿子成年后在外地打工,徐大叔一个人在农村生活,平时靠干些体力活维持生计。徐大叔喜欢在院子养鸡鸭鹅等家禽,近日还到养殖场买了一只人工培育的鸵鸟回来试养。没想到半个月后,徐大叔渐感身体无力,... 52岁的徐大叔早年离异,独自带大儿子,儿子成年后在外地打工,徐大叔一个人在农村生活,平时靠干些体力活维持生计。徐大叔喜欢在院子养鸡鸭鹅等家禽,近日还到养殖场买了一只人工培育的鸵鸟回来试养。没想到半个月后,徐大叔渐感身体无力,全身酸痛,莫名发起高烧,他没跟儿子联系,勉强挣扎起来,打算骑自行车到镇上的医院看病,结果支撑不住摔倒在半路上。村里人发现后打120急救电话,将他送到了当地市级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酸痛 地市级医院 人工培育 外地打工 生死考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返《生死场》、女性主义批评与20世纪90年代知识氛围——重读刘禾《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
8
作者 杨希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7,共9页
刘禾的《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是《今天》杂志“重写文学史”运动的重要收获。但是,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生死场》与萧红小说《生死场》之间的缝隙与错位,显示出刘禾以女性主义方法照亮被“民族国家文学”宰制的《生死场》时,有... 刘禾的《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是《今天》杂志“重写文学史”运动的重要收获。但是,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生死场》与萧红小说《生死场》之间的缝隙与错位,显示出刘禾以女性主义方法照亮被“民族国家文学”宰制的《生死场》时,有意无意地对这篇小说进行削足适履式的解读,从而压抑了小说自身更加丰富的意义可能性。刘禾对《生死场》的解读方式体现了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在重新解读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时可能产生的一些偏离和误区,这些偏离和误区可以看作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知识范式转换的症候式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 生死场》 女性主义批评 20世纪90年代知识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为灵:生死持续联结的路径回溯与特征呈现
9
作者 王怡然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5期122-125,共4页
目的:文章探讨媒介在生与死之间建立持续联结的作用、形式及其历史演变,分析生者在使用媒介过程中的特征变化。文章深入研究媒介在生死联结中的角色,旨在为理解生死观念、哀伤处理以及媒介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见解。死亡导致逝者... 目的:文章探讨媒介在生与死之间建立持续联结的作用、形式及其历史演变,分析生者在使用媒介过程中的特征变化。文章深入研究媒介在生死联结中的角色,旨在为理解生死观念、哀伤处理以及媒介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见解。死亡导致逝者身体的绝对缺席,媒介重新塑造了逝者的灵魂在场。媒介在联结生者与逝者之间的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使用媒介充当与逝者沟通的信使,处理死亡与悲痛的问题。从人类萌芽到数字时代来临,媒介作为生死联结的路径,以“原始的死亡媒介——石头”“含义丰富的媒介——文字”“抽象莫测的媒介——身体”“可见可听的媒介——通信技术”“拟真互动的媒介——数字网络”多维形态呈现。在媒介本体形态由静止模糊转向动态拟真的过程中,使用媒介的生者客体在联结范围、表达方式与认知态度方面皆发生了变化。方法:首先,采用文献回顾法,通过回顾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梳理媒介在生死联结中的不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其次,采用案例分析法,具体分析从石头、文字、身体、通信技术到数字网络等不同媒介形态在生死联结中的应用实例。再次,归纳生者在使用媒介过程中的特征变化,包括联结范围、表达方式和认知态度的转变。最后,讨论媒介联结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如生者悲痛与媒介使用的关系、逝者尊严与媒介呈现的考量以及商业与媒介使用的界限。结果:媒介形态演变:媒介在生死联结中的作用经历了从静止模糊到动态拟真的演变过程,不同历史阶段的媒介形态反映了不同的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生者特征变化:随着媒介形态的变化,生者在联结范围、表达方式和认知态度上呈现出由单一封闭到公共开放、由个体寄托到抱团取暖、由深信不疑到情感体验的转变。伦理与道德问题:媒介联结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引发了关于生者悲痛加剧、逝者尊严被侵犯以及商业道德等问题的讨论。结论:媒介作为生者与逝者之间联结的通道,在拓宽死亡文化边界、补充哀伤治疗路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使用媒介跨越生死沟壑时,应充分考虑伦理与道德因素,维护逝者尊严,关怀生者情感。同时,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生死联结带来了新的可能和挑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生死 持续联结 路径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熟语的翻译策略
10
作者 于鑫宇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10期19-23,共5页
莫言《生死疲劳》中的叙述语言极具特色,乡土气息浓厚,使得英译的难度大大增加。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列举《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中的熟语翻译实例,探析其翻译策略,发现葛浩文在翻译熟语时以异化策略为主,归化策略为辅,最大限度地展现... 莫言《生死疲劳》中的叙述语言极具特色,乡土气息浓厚,使得英译的难度大大增加。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列举《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中的熟语翻译实例,探析其翻译策略,发现葛浩文在翻译熟语时以异化策略为主,归化策略为辅,最大限度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语 翻译策略 生死疲劳》 英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翻译视域下莫言小说中熟语英译研究——以葛浩文译《生死疲劳》为例
11
作者 王馨怡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30期11-14,共4页
文化翻译主要是指从文化的宏观层面对文学作品及其中隐含的文化因素进行翻译和阐释。以葛浩文的《生死疲劳》为例,该小说中存在着大量蕴含中国特色的熟语,这些熟语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不可译性。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主要使用了以下... 文化翻译主要是指从文化的宏观层面对文学作品及其中隐含的文化因素进行翻译和阐释。以葛浩文的《生死疲劳》为例,该小说中存在着大量蕴含中国特色的熟语,这些熟语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不可译性。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主要使用了以下三种文化翻译策略:译者的显身、译著对原著的改写和创造性叛逆,以此达成译文的可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翻译 熟语 生死疲劳》 葛浩文 英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阐释学视域下《生死疲劳》中歌谣的译介策略
12
作者 窦璐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29期3-6,共4页
本文以葛浩文译作《生死疲劳》中的歌谣为语料,运用阐释学相关理论,探究莫言小说《生死疲劳》中歌谣的英译策略,希望为中国民间歌谣的翻译研究和对外推广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并对推动中国文学作品对外传播与推广有所裨益。
关键词 阐释学 生死疲劳》 歌谣 翻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固的无助与恐惧——蒙克《病房里的死亡》生死观
13
作者 刘青青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10期36-38,共3页
《病房里的死亡》是蒙克“垂死的家人”主题绘画之一,描绘了人们生病的孤独画面,体现出人类在死亡面前的无法掌控感。该文旨在通过解析该作品的象征元素、人物构成和色彩对比三个层面,探讨画面背后折射的情感追寻,探寻蒙克在这幅作品中... 《病房里的死亡》是蒙克“垂死的家人”主题绘画之一,描绘了人们生病的孤独画面,体现出人类在死亡面前的无法掌控感。该文旨在通过解析该作品的象征元素、人物构成和色彩对比三个层面,探讨画面背后折射的情感追寻,探寻蒙克在这幅作品中对生死观的独特表达及其深刻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克 病房里的死亡 生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在细雨中呼喊》和《挪威的森林》中的生死观
14
作者 杜颖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6期8-11,共4页
余华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在转型时期的重要作品。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著名的作家,《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这两部作品都与少年的成长有关,其中关于死... 余华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在转型时期的重要作品。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著名的作家,《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这两部作品都与少年的成长有关,其中关于死亡的描写都带有“无常观”的色彩,但它们在死亡的书写和生死观的构建上又有较大的差别。对中日两国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进行比较,有助于了解两个民族的生死观在当下的差异,从而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文化 生死 余华 村上春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黍之交,生死相依
15
作者 江世用 通通画画(插画) 《中华手工》 2024年第2期16-19,共4页
1在距今约两千年的东汉明帝时期,今天河南省的汝州市有个学子名叫张劭(shào),字元伯。当时,东都洛阳是天下最繁华的地方,汇集了天下贤士。张劭于是辞别老母,背着书囊前往洛阳学习。晚上住在客店时,听见隔壁房间有人一直在叫喊,路... 1在距今约两千年的东汉明帝时期,今天河南省的汝州市有个学子名叫张劭(shào),字元伯。当时,东都洛阳是天下最繁华的地方,汇集了天下贤士。张劭于是辞别老母,背着书囊前往洛阳学习。晚上住在客店时,听见隔壁房间有人一直在叫喊,路过的客人都捂着口鼻,脚步匆忙,仿若躲避洪水猛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明帝 东都洛阳 生死相依 张劭 客店 汝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张载的生死观
16
作者 黄永泽 黄春燕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2期76-78,共3页
在宋明理学家中,张载是较早建构了系统的生死观的一个哲学家。他的生死观主要在《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中记载,张载的生死观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他的生死观主要以气为基点,对儒释道三家生死的观点进行批判继承作为他生死观提... 在宋明理学家中,张载是较早建构了系统的生死观的一个哲学家。他的生死观主要在《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中记载,张载的生死观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他的生死观主要以气为基点,对儒释道三家生死的观点进行批判继承作为他生死观提出的理论依据,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生死观的内涵,将生死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把儒家对生死的看法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生死 存顺没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
17
作者 马钰馨 王喆 李坤昊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期70-72,94,共4页
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东西方哲学思维的领头者,他们生于相似的时期。虽然二者生前都郁郁不得志,但他们对于中西文化的影响是无人可以望其项背的。本文旨在从二者对于生死问题以及死亡价值、超越生死的认知方面比较二人的生死观。有助于深... 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东西方哲学思维的领头者,他们生于相似的时期。虽然二者生前都郁郁不得志,但他们对于中西文化的影响是无人可以望其项背的。本文旨在从二者对于生死问题以及死亡价值、超越生死的认知方面比较二人的生死观。有助于深刻了解到中西方哲学家对于生死哲学的差异,同时,探讨了生命与死亡的共同价值路径,并为探索生死问题提供了新的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苏格拉底 生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唐西域记》中死亡类词汇所见唐代人之“生死观”
18
作者 王长华 王李洁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大唐西域记》是中古时期史料价值较高的地理史籍,记载了玄奘西游诸国的传闻见识,涉及疆域、山川、风土、宗教等多方面内容,是语言接触研究的重要历史文献。本文以《大唐西域记》中死亡类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词义进行初步分类,在训... 《大唐西域记》是中古时期史料价值较高的地理史籍,记载了玄奘西游诸国的传闻见识,涉及疆域、山川、风土、宗教等多方面内容,是语言接触研究的重要历史文献。本文以《大唐西域记》中死亡类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词义进行初步分类,在训释字义、历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目标语料中死亡类词汇的基本面貌和后世的词义演变情况,从而研究佛教观念影响下的唐代人之“生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汉语 《大唐西域记》 死亡类词 生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元稹诗歌对《庄子》生死观的接受
19
作者 马李茗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12期15-18,共4页
中唐多数士人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倾向,往往儒释道兼修,以儒家的济世情怀为立身之本,以佛道作为困顿中的自我调节,元稹同样如此。据学者统计,现存元稹诗歌中对《庄子》典故化用多达87处,远超其他来源的典故[1],可见《庄子》对元稹思想... 中唐多数士人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倾向,往往儒释道兼修,以儒家的济世情怀为立身之本,以佛道作为困顿中的自我调节,元稹同样如此。据学者统计,现存元稹诗歌中对《庄子》典故化用多达87处,远超其他来源的典故[1],可见《庄子》对元稹思想价值体系的建构有重要影响。生死观是《庄子》哲学体系中极为重要,也极具特色的模块,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元稹诗歌中对于《庄子》生死观的接受,也是他在对《庄子》的接受中体现得最为显著的部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世情怀 多元化倾向 元稹 《庄子》 价值体系 人的价值取向 生死 自我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死单元的激光铣削温度场数值模拟与验证 被引量:3
20
作者 许兆美 刘永志 +4 位作者 周建忠 蒋素琴 王庆安 汪通悦 洪宗海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55-1760,共6页
利用ANSYS有限元模拟软件建立了激光铣削过程的三维瞬态有限元模型,并以Al2O3陶瓷材料的激光铣削加工为例,利用ANSYS中的"单元生死"技术对激光铣削过程中温度场的动态分布进行了模拟。选取其中的一组参数,详细分析了铣削件表... 利用ANSYS有限元模拟软件建立了激光铣削过程的三维瞬态有限元模型,并以Al2O3陶瓷材料的激光铣削加工为例,利用ANSYS中的"单元生死"技术对激光铣削过程中温度场的动态分布进行了模拟。选取其中的一组参数,详细分析了铣削件表面某一点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确定了沿样件不同的扫描路线上铣削层的宽度和深度,并提出了温度场模拟结果的间接验证方法,即将温度场模拟获得的铣削层宽度和深度与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较吻合,说明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够进行激光铣削效果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单元 陶瓷 激光铣削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