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4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陶家湖沉积物重金属来源解析及生态风险评价
1
作者 肖尚斌 龚哲 +4 位作者 刘佳 李世剑 贺文枨 朱良辰 郑熠歌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3,共10页
对采自松滋市陶家湖不同部位的3根沉积物柱状样品进行了重金属(Cu、Zn、Cr、Ni、Pb、As)含量和粒度测定,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评价重金属潜在风险,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正交矩阵分解(PMF)模型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陶... 对采自松滋市陶家湖不同部位的3根沉积物柱状样品进行了重金属(Cu、Zn、Cr、Ni、Pb、As)含量和粒度测定,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评价重金属潜在风险,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正交矩阵分解(PMF)模型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陶家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整体上表现为湖心>湖岸>消落带,湖岸污染程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湖心和消落带沉积物污染程度随深度增加而上升;其中,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6种重金属均为轻微生态危害水平,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Cr为偏中度风险,As、Cu、Pb、Zn和Ni主要表现为轻度风险。相关分析和PMF模型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包括矿业源、自然来源,以及农业和工业的复合源,贡献分别为18.8%、52.4%和28.8%,其中Cu主要受到矿业的影响,Pb主要受到自然来源的影响,As主要受到工业和农业活动的影响,Zn、Ni和Cr受到3种来源的影响;水动力条件和人类活动造成陶家湖重金属分布呈现空间差异,消落带水动力较强导致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低于湖岸和湖心,水动力条件改变导致Pb、Ni垂向分布发生改变,矿业发展是造成Cu、Zn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农业活动导致As逐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评价 生态风险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2
作者 边振兴 刘彬 管德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5,共16页
[目的]东北黑土区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分布着珍贵的黑土资源,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方法]基于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知识建立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解释了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变... [目的]东北黑土区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分布着珍贵的黑土资源,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方法]基于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知识建立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解释了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生态风险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林地为主,二者构成了研究区基质景观,土地转移类型主要以林地转向耕地为主,转移面积为14136 km^(2),2000-201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要高于2010-2020年。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西北风沙区,该区域景观类型以耕地、人造地表为主,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该区域的景观类型以林地为主。5个时期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均值为0.0635,景观生态安全状况相对稳定,景观生态风险等级面积占比较大的风险区为较低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二者占据东北黑土区面积的50%以上。5个时期的全局Moran's I值均大于0.65,呈现出正空间相关性,主要体现为“低-低”聚集及“高-高”聚集为主的空间分布格局。[结论]从研究区整体看,景观生态风险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干扰度的影响;从局部区域来看,自然因素对其影响较显著,但人为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景观格局优化、黑土地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评价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地理探测器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珠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源生态风险评价及其时空跃迁特征分析
3
作者 王楠 陈敏 +1 位作者 刘加敏 吴辉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4-168,共5页
协调城市发展和自然资源生态关系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考虑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构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的自然资源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灰色-TOPSIS多目标决策评价方法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自然... 协调城市发展和自然资源生态关系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考虑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构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的自然资源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灰色-TOPSIS多目标决策评价方法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源生态风险时空格局及其时空跃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2012-2022年珠三角城市群超3/4的城市自然资源生态风险在逐渐降低,但超半数城市自然资源生态风险处于中等风险及以上,总体风险程度较高;②珠三角城市群的东部和南部地区表现出更加动态的空间结构特性,城市群的西北部自身自然资源生态风险水平受邻近城市影响较大,时空依赖性较强,超50%的城市自然资源生态风险在空间格局演化上呈现出较强的空间整合性;③Moran's I的空间凝聚度仅为11.11%,表明珠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生态安全水平存在较大的格局变动,自身相对位置容易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评价 灰色-TOPSIS 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 珠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阴那山森林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4
作者 朱明勇 熊永柱 +4 位作者 刘友存 董志成 陈燕奎 张全发 何文鸣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3,共10页
调查土壤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对于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阴那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取样测定土壤中的多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利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潜在... 调查土壤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对于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阴那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取样测定土壤中的多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利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潜在生态风险状况,并对这二者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0—20 cm)土壤As、Cu、Pb、Cr、Zn平均含量均超过广东省表层土壤元素背景值。各采样区土壤中重金属超标率排序为Pb>As>Zn>Cu,Cr没有超标。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性。As、Cu、Pb、Zn表现出单峰分布特征,Cr分布较均匀。Pb、As属于轻度污染,Zn、Cu、Cr属于清洁。潜在生态风险排序为As>Pb>Cu>Cr>Zn。研究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总体污染等级为轻度,存在中等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可为阴那山地区土壤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那山 重金属元素 污染评价 生态风险评价 森林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典型地区农村生活污水中药品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5
作者 徐健恒 黄锦楼 +4 位作者 杨晓进 李静 杨沁润 程冠全 张清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02-1012,共11页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以药品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为主的新污染物(ECs)已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为了调查农村地区生活污水中新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MS)检测了华北5个典型农村地区的污水...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以药品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为主的新污染物(ECs)已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为了调查农村地区生活污水中新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MS)检测了华北5个典型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站进出水中PPCPs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华北5个典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进出水中共检测出16种PPCPs,浓度范围为ND~226 ng·L^(-1)。其中,林可霉素(LIN)、阿司匹林(ASA)、避蚊胺(DEET)和咖啡因(CAF)在所有水样中均有检出,进水中浓度较高的3种PPCPs为咖啡因、诺氟沙星(NOR)和对乙酰氨基酚(ACT)。对比5个典型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的进水PPCPs浓度范围,发现污水的来源类型和黑灰水收集方式是主要影响因素。与国内外其他地区城市和农村污水相比,5个典型地区农村生活污水中PPCPs的整体浓度范围约为城市污水的十分之一,但是部分新污染物如罗红霉素(ROX)和诺氟沙星在本研究中的检出浓度要大于某些城市污水中的检出浓度。采用风险熵值法(RQs)评价污水处理站进出水中新污染物的生态风险,氧氟沙星(OFL)、诺氟沙星和阿司匹林是高风险新污染物,对乙酰氨基酚是中风险新污染物,其他新污染物为低风险或无风险。因此,农村生活污水中PPCPs类的新污染物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污染物 药品和个人护理产品 农村生活污水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旱区河谷型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生态地质安全风险评价—以青海海东乐都区为例
6
作者 袁有靖 刘长礼 +5 位作者 彭红明 王秀艳 孙伟超 阿慧娟 李楠 徐得臻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6-1127,共12页
【研究目的】针对寒旱区河谷型城市因地下空间利用引发的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的农田生态区土地盐碱化、城镇生态区建筑破坏等生态地质安全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探索生态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理论方法。【研究方法】在收集已有相关资料基础上,开... 【研究目的】针对寒旱区河谷型城市因地下空间利用引发的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的农田生态区土地盐碱化、城镇生态区建筑破坏等生态地质安全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探索生态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理论方法。【研究方法】在收集已有相关资料基础上,开展了研究区地质钻探、岩土工程测试、抽水试验、生态地质观测等研究。运用水文地质等理论方法,分析了生态地质安全风险的成因机理。【研究结果】提出了人居、农田和林草等3类生态系统地质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评价了海东乐都区生态系统地质安全风险。地下空间利用现状情景下,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引胜沟口、岗子沟口、峰堆沟口及其地下水影响范围内的高层建筑城镇区,中风险区主要分布于Ⅰ、Ⅱ级阶地低洼地带;如再沿湟水河岸建地下铁路情景下,高风险、中风险区比地下空间现状情景下有所扩大。【结论】此3类生态地质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很有效。两种情景下都会诱发3类生态系统的地质安全风险,后一情景下造成的风险更高,影响的范围更大。需对重点地带适时监测,并运用地下水疏排技术等措施防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谷型城市 地下空间利用 地下水位埋深 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地质安全风险评价 城市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云南省生态风险评价
7
作者 谢佐清 黄义忠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4-234,246,共12页
[目的]构建合理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国土空间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PLUS模型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并利用InVEST模型评估产水、碳储、水土保持、... [目的]构建合理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国土空间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PLUS模型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并利用InVEST模型评估产水、碳储、水土保持、生境质量4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别提取生态退化度、转移概率、服务变化、权衡协同指数4个生态风险指标,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开展评价,结合云南省生态安全格局探讨风险防范对策措施。[结果]1)云南省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虽有不同,但变化程度均一致,耕地、林地、草地间的转换较为明显,建设用地仍然呈扩张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自然发展情景与历史土地利用数据分布具有相似性,生态用地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开发建设的城市周边或农耕区域。2)云南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呈现“东低西高”的格局,滇西北和西南为高值区,滇中及东北为低值区,且整体服务功能呈下降趋势。怒江、保山、德宏和西双版纳生态服务功能呈增强趋势,滇中和滇东北权衡与协调指数较高,生态系统服务间功能冲突明显。3)2020—2030年云南省的潜在生态风险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滇中城市群,低风险区分布在滇东南与滇西南,风险区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如地形、土地利用分布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如城市开发和建设的影响,需针对区域间特异性差异采取生态保护措施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结论]研究成果不仅能更准确掌握云南省潜在的生态风险,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决策信息,也可以为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拓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权衡协同 生态系统服务 风险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地区水土流失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孟博文 郝可心 +1 位作者 任城帅 陈云逸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5年第1期22-27,共6页
水土流失生态风险评价能够为水土保持评价、水土流失治理等提供理论依据,降低生态风险。使用GIS等技术将风险评价、生态服务价值与水土流失有机结合,形成区域水土流失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利用水土流失危害力指数结合潜在生态损失指数形... 水土流失生态风险评价能够为水土保持评价、水土流失治理等提供理论依据,降低生态风险。使用GIS等技术将风险评价、生态服务价值与水土流失有机结合,形成区域水土流失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利用水土流失危害力指数结合潜在生态损失指数形成的水土流失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能够良好体现水土流失生态风险时空分布;2013—2023年辽西地区水土流失微度风险占比达到61.47%,近10年该区水土流失生态风险逐渐降低;朝阳市为辽西地区生态风险较高区域,但水土流失生态风险在近10年间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南部地区葫芦岛市水土流失生态风险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研究初步探究了水土流失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及过程,成功构建了基于GIS的水土流失生态风险评价模型,为辽西地区的水土流失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生态服务价值 风险评价模型 辽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靖远矿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9
作者 李涛 鄢继选 +2 位作者 张金峰 徐帅军 朱菲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2-153,共12页
大规模煤炭开采已成为制约矿区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安全的重大隐患,基于地形梯度的靖远矿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0 m*30 m的土地利用/土... 大规模煤炭开采已成为制约矿区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安全的重大隐患,基于地形梯度的靖远矿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0 m*30 m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LUCC)数据和高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为基础,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评价靖远矿区景观生态风险在各地形梯度上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60年间,靖远矿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大,主要是通过草地和耕地的转化而来;研究区的景观生态风险呈中西部高的空间格局,整体生态风险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高风险区域的面积持续增加,主要分布在“低地形位人类活动干扰”和“高地形位自然环境变化”的区域,这些区域表现出高度的空间聚集性;生态风险随地形梯度分布主要受气候和地形因素的限制,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环境变化分别是低地形位和高地形位生态风险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需因地制宜,低地形位应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人类活动的干扰;高地形位应采取封山育林等政策,减小自然环境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本研究可为矿区构建生态安全预警机制,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矿区可持续发展 地形梯度 风险评价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生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四湖水体及沉积物氮、磷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10
作者 陈雅丽 张建国 +2 位作者 杨刚 何浏洋 孙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9-616,共8页
为探究南四湖水体及表层沉积物氮、磷空间分布和污染特征,测定了南四湖湖区及53条入湖河流入湖口水质、表层沉积物中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分析了其分布情况和污染水平。结果表明,南四湖湖区水质为Ⅲ类,水质自北向南呈改善趋势;湖区... 为探究南四湖水体及表层沉积物氮、磷空间分布和污染特征,测定了南四湖湖区及53条入湖河流入湖口水质、表层沉积物中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分析了其分布情况和污染水平。结果表明,南四湖湖区水质为Ⅲ类,水质自北向南呈改善趋势;湖区表层沉积物TN和TP含量分别为2071和623 mg·kg^(-1),入湖口表层沉积物TN和TP含量分别为1765和608 mg·kg^(-1),湖区沉积物TN含量显著高于入湖口(P<0.001),TP含量差异不大。沉积物污染评价表明,湖区TN污染指数(S_(TN))、TP污染指数(S_(TP))和综合污染指数(FF)值分别为1.86、1.39和1.74,为中度污染,其中独山湖TN、TP和微山湖TN达到重度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四湖 表层沉积物 营养盐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多生态类型湖区沉积物汞和甲基汞的分布与生态风险评价
11
作者 朱冬冬 俞博超 +2 位作者 王燕 肖静 杭小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3-942,共10页
汞(Hg)及甲基化产物甲基汞(MeHg)具有极高的毒性。沉积物作为水中Hg的源和汇,其潜在生态风险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调查了太湖典型湖区(藻型湖区、湖心区、草型湖区)表层沉积物中Hg和MeHg的分布特征,对其影响因子进行... 汞(Hg)及甲基化产物甲基汞(MeHg)具有极高的毒性。沉积物作为水中Hg的源和汇,其潜在生态风险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调查了太湖典型湖区(藻型湖区、湖心区、草型湖区)表层沉积物中Hg和MeHg的分布特征,对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作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湖区沉积物中Hg和MeHg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藻型湖区沉积物中总汞(THg)和MeHg含量均明显高于湖心区和草型湖区。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藻型湖区(竺山湾和贡湖湾)表层沉积物中THg达到中度污染水平,湖心区和草型湖区表层沉积物中THg为偏中度污染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沉积物中Hg含量与水体中溶解氧(DO)浓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ORP)呈负相关关系,与水体营养化程度和沉积物碳氮比(C/N)、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功能基因丰度测定结果表明硫酸盐还原菌特定的甲基化功能基因dsrB是参与太湖沉积物Hg还原和甲基化代谢的主要微生物。本研究可为太湖不同生态类型湖区Hg环境管理和风险评估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汞 藻型湖区 草型湖区 汞甲基化基因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风湖湖区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及分布特征
12
作者 路凯文 宋凯宇 +1 位作者 李华斌 刘春光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35-139,共5页
基于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法,对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流域东风湖湖区沉积物进行重金属生态风险分析,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在东风湖湖区沉积物检出的8种重金属中,含量过高... 基于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法,对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流域东风湖湖区沉积物进行重金属生态风险分析,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在东风湖湖区沉积物检出的8种重金属中,含量过高的主要为Cr、Cd、As、Zn、Cu。其中,Cd和Cr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9.38和6.12,As、Zn、Cu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超标。通过对不同深度的样品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发现东风湖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表现为极低生态风险到中等生态风险,凉山亭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整体表现为极低生态风险,吉家湖沉积物中重金属表现为中等生态风险到强生态风险。水域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主要集中在沉积物表层样品中,但重金属强生态风险影响深度可达湖底沉积物厚度3.0 m处。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插值分析,表层沉积物中有140.65 hm^(2)存在中等及以上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沉积物 生态风险评价 分布特征 东风湖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典型城市水体中内分泌干扰物酚类化合物赋存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毅 董璇 +3 位作者 马志远 田西昭 朱帅 朱云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3-362,共10页
酚类物质是新污染物中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一类,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三致”效应,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本研究基于高灵敏度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LC-TQ-LIT-MS)技术,对华北地区3个典型城市的32个点... 酚类物质是新污染物中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一类,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三致”效应,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本研究基于高灵敏度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LC-TQ-LIT-MS)技术,对华北地区3个典型城市的32个点位水样(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及垃圾渗滤液)中10种酚类内分泌干扰物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赋存特征并利用美国EPA方法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酚类化合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地表水酚类化合物检出率为72%,地下水检出率为35%,垃圾渗滤液的检出率为89%。地表水中酚类化合物检出浓度的极大值为622 ng/L,地下水中检出浓度最大值为21.8 ng/L,垃圾渗滤液中检出浓度最大值为753 ng/L。对当地居民生活常用水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发现地表水中有点位呈现高生态风险,地下水均呈低生态风险。各城市的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物种类显著相关,浓度变化趋势一致,表明地表水渗漏是重要污染途径之一。需要持续关注地下水中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含量及赋存状态,并关注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类化合物 新污染物 地下水 垃圾渗滤液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种评估方法的垃圾中转站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 被引量:1
14
作者 段海静 任翀 +6 位作者 申浩欣 彭超月 王艳锋 刘德新 王玉龙 马清霞 马建华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2-974,共13页
选取我国北方某市内11个垃圾中转站周围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Cd、Pb、Cr、Cu、Zn和Ni元素含量,基于中国潮土背景值和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分别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NIPI)和改进型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INI)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潜在生... 选取我国北方某市内11个垃圾中转站周围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Cd、Pb、Cr、Cu、Zn和Ni元素含量,基于中国潮土背景值和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分别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NIPI)和改进型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INI)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和改进型潜在生态风险指数(NIRI)评价重金属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Ni、Cu、Pb、Cr、Zn、Cd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23.08、26.63、24.08、44.64、97.68、0.32 mg·kg^(−1).NIPI评价结果显示,以中国潮土背景值为参比时,各垃圾中转站总体上为重金属中度污染区;以风险筛选值为参比时,研究区10个垃圾中转站均处于安全无污染的水平,总体上不存在污染风险.INI评价结果显示,以中国潮土背景值为参比时,73%占比的垃圾中转站污染程度为未污染至中度污染;以风险筛选值为参比时,不仅其评价污染等级远高于中国潮土背景值,且各垃圾站受污风险程度排序与NIPI评估结果完全相反.RI评价结果显示,以中国潮土背景值为参比时,7个垃圾站为中度生态风险,4个为强生态风险;以风险筛选值为参比时,11个垃圾站均为轻微生态风险.NIRI评价结果显示与RI相似,以中国潮土背景值为参比时,研究区各垃圾中转站生态风险程度严重,以风险筛选值为参比时,所有样点的NIRI均低于30,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均为轻微生态风险.综合上述评价结果表明,INI不适合以风险筛选值为参比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估,RI和NIRI评估结果排序基本一致,五福路、刘寺、五顷四生活垃圾中转站生态风险最高,晋安路、吹古台、铁南新村垃圾中转站生态风险最低,表明中国潮土背景值和风险筛选值均适用于这两种评价方法.研究结果可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垃圾中转站 改进型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 改进型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15
作者 冯雪 佟飞 +2 位作者 袁华荣 赵学乾 陈丕茂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102,共12页
沉积物是承载地球演化历史和人类活动变迁信息的地质物质。为了解海底表层沉积物的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以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0和2021年测定该海域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指标及6种主要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采... 沉积物是承载地球演化历史和人类活动变迁信息的地质物质。为了解海底表层沉积物的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以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0和2021年测定该海域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指标及6种主要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同时探讨了重金属的可能来源。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沉积物的主要类型为粉砂质黏土,各元素含量空间差异较大,整体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6种重金属含量均与有机碳正相关。3种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所得出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高污染区主要位于外伶仃岛东北原人工鱼礁建设范围海域。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沉积物整体属1级清洁水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重金属汞(Hg)在评价中所占权重最大,潜在风险系数和地累积指数明显高于其他重金属。研究表明,调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整体处于低风险,但仍需对重金属尤其是Hg保持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沉积物 重金属 生态风险评价 外伶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的抗生素制药废水生态风险评价
16
作者 沈洪艳 韩冬旭 +3 位作者 赵浩哲 杨雷 孙昊宇 唐量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2-280,共9页
近年来我国制药产业发展迅速,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制药废水。制药废水尤其是抗生素制药废水的排放,对水环境造成了潜在威胁。以石家庄市某制药厂达标排放的抗生素制药废水为研究对象,将斑马鱼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抗生素制药废水中(体积分数为... 近年来我国制药产业发展迅速,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制药废水。制药废水尤其是抗生素制药废水的排放,对水环境造成了潜在威胁。以石家庄市某制药厂达标排放的抗生素制药废水为研究对象,将斑马鱼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抗生素制药废水中(体积分数为10%、40%、70%),分别于第3、6、9、12、15天测定斑马鱼肌肉组织中活性氧自由基(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和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6项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的活性或含量,并基于生物标志物测定结果计算基于改进的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 v2)以评价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抗生素制药废水的胁迫使斑马鱼肌肉组织产生了氧化应激反应,但不同实验组之间的响应时间存在差异,暴露第6天时,70%实验组的ROS含量、CAT活性、GSH含量、MDA含量和γ-H2AX含量均较对照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p<0.001),响应时间早于10%和40%实验组,表明高浓度抗生素制药废水胁迫能够快速诱导斑马鱼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基于6项肌肉组织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的IBR v2值计算结果显示,达标排放的抗生素制药废水仍具有较高的环境风险,且高浓度的制药废水产生的生态风险更加快速和持久。本研究可为抗生素制药废水生态风险评价和相关排放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制药废水 生态风险评价 斑马鱼 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土地利用生态风险与碳储量时空关联分析与预测 被引量:1
17
作者 胥蕊 朱大明 +1 位作者 王琳 彭秋志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7-228,共12页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生态风险与碳储量的关联性,以提高区域生态风险防范和固碳能力,从而有效指导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方法]利用景观格局指数、PLUS和InVEST模型,对自然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情景下云南省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和碳储量...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生态风险与碳储量的关联性,以提高区域生态风险防范和固碳能力,从而有效指导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方法]利用景观格局指数、PLUS和InVEST模型,对自然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情景下云南省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和碳储量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二者的关联特征。[结果] 1)云南省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超过总面积的57%。2)2000—2020年云南省生态风险缓慢下降,较低和中风险面积超过50%,空间分布相对稳定,风险变化主要发生在相邻等级之间,高等级风险区向低等级风险区转移39 675.06 km^(2)。3)云南省碳储量先增后减,2000—2020年共减少2.257×10^(7) t,林地的碳储量贡献最大,耕地、草地和林地大面积转变为建设用地是造成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4)2030年,3种情景下云南省生态风险和碳储量均下降。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面积较2020年增加895.83 km^(2),较高和高生态风险面积显著减少,碳储量的减少得到抑制,说明该情景是云南省今后发展的最优情景。5)研究区生态风险与碳储量呈负相关,空间分布主要以低-高和高-低聚集为主。[结论]研究结果根据云南省生态风险和碳储量空间聚集特征提出不同建议,可为云南省生态风险防范和提升碳储量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风险评价 碳储量 空间自相关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牛膝菊入侵风险评价
18
作者 胡京枝 尚兵 +2 位作者 王颖 刘国伟 杨海青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10,68,共5页
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适应能力强,扩展速度快,量大,难以根除,对森林生态系统破坏大。通过历史资料查阅及野外调查,并结合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对河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牛膝菊入侵风险定量分析,计算出风险值为2.09,属于中风... 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适应能力强,扩展速度快,量大,难以根除,对森林生态系统破坏大。通过历史资料查阅及野外调查,并结合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对河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牛膝菊入侵风险定量分析,计算出风险值为2.09,属于中风险入侵植物,会造成入侵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破坏当地森林生态系统,应严加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森林生态系统 牛膝菊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北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4
19
作者 戴聪 王济 蔡雄飞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3期104-110,共7页
为研究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并评价其健康风险,以赫章县铅锌矿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梅花分布法采集30个农田表层土壤样点,测定Cu、Pb、Zn、Cd、Ni的含量及其pH值,使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来... 为研究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并评价其健康风险,以赫章县铅锌矿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梅花分布法采集30个农田表层土壤样点,测定Cu、Pb、Zn、Cd、Ni的含量及其pH值,使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来评价该地区农田土壤生态风险及其健康风险。结果显示:研究区农田土壤中Cu、Pb、Zn、Cd、Ni的平均含量依次为贵州表层土壤重金属背景值的6.96倍、6.69倍、6.43倍、19.01倍、5.97倍;5种重金属的Pi均值分别为6.81、7.85、6.47、21.04和6.34,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15.99,表明处于严重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Pb达到很强的风险水平,而Cd达到极强的风险水平,其余3种重金属处于轻度风险水平;儿童和成人的总非致癌风险均值分别为6.88×10^(-1)mg·kg^(-1)·d^(-1)和3.11×10^(-1)mg·kg^(-1)·d^(-1),非致癌风险大小排序为Pb>Cd>Ni>Cu>Zn;该区域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Pb和Cd污染占比最大,非致癌风险程度处于安全范围之内,Cd是该地区主要致癌元素,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重金属 健康风险评价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亳州市土壤-白芍典型重金属含量分布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贺芳 汤泉 +2 位作者 郑刘根 刘桂建 王玲玲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7-198,共12页
以亳州市谯城区为研究区域,采集了143组白芍及根际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和白芍中典型重金属Cd、Cr、Ni的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_(i))、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E_(i))和生物富集系数(BCR)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白芍重金属富集特征... 以亳州市谯城区为研究区域,采集了143组白芍及根际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和白芍中典型重金属Cd、Cr、Ni的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_(i))、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E_(i))和生物富集系数(BCR)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白芍重金属富集特征.同时,利用危害商值、靶器官毒性剂量法、致癌风险值和蒙特卡洛模拟等方法对白芍中Cd、Cr、Ni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土壤中Cd、Cr、Ni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9—0.42、24.07—117.13、26.74—62.96 mg·kg^(−1).P_(i)值显示Cd污染程度最为严重;RI值表明研究区土壤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低;BCR结果表明相较于Cr和Ni,白芍更容易富集Cd.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白芍中Cd、Cr、Ni的非致癌风险值均小于1,但靶器官毒性剂量法修正后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值结果高于传统的危害商值法,尤其是对于Cr造成的非致癌风险明显提高;致癌风险值在1×10^(−6)至1×10^(−4)之间,均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利用蒙特卡洛模拟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对非致癌健康风险和致癌风险的评估结果与确定性评估一致.结果表明,亳州市谯城区的土壤和白芍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白芍中典型重金属Cd、Cr、Ni产生的人体健康风险也处于可接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白芍 重金属 生态风险评价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靶器官毒性剂量法 蒙特卡洛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