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andsat 8数据的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监测及生态质量指数提升对策分析——以泰州市海陵区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朱希希 侯玉婧 +3 位作者 张宗祥 黄辉 王树祥 田慧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2-280,共9页
选取2013年、2017年和2021年覆盖泰州市海陵区范围的Landsat 8陆地成像仪(OLI)影像数据,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并基于转移矩阵对泰州市海陵区2013—2021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 选取2013年、2017年和2021年覆盖泰州市海陵区范围的Landsat 8陆地成像仪(OLI)影像数据,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并基于转移矩阵对泰州市海陵区2013—2021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与其相关的建成区绿地率指数、建成区公园绿地可达指数等进行模拟测算分析。研究发现,建成区绿地面积、公园面积与建成区绿地率指数、公园绿地可达指数及生态质量指数(EQI)呈正相关,且绿地类型、公园形状、公园分散度等均会对指数测算结果产生不同影响。植被覆盖度监测结果表明,海陵区植被覆盖度明显下降的地块主要位于其边缘带,而植被覆盖度显著上升的地块则零星分散于海陵区各区域,说明海陵区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兼顾了对绿色生态空间的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陵区 生态质量指数 植被覆盖度 归一化植被指数 像元二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
2
作者 张朋兴 金笛 杨帆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0-871,共12页
以滇中五大高原湖泊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功能—稳定—胁迫”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构建了表征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质量指数(EQI),综合采用Theil-Sen斜率估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1—2021年长时间序列滇中... 以滇中五大高原湖泊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功能—稳定—胁迫”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构建了表征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质量指数(EQI),综合采用Theil-Sen斜率估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1—2021年长时间序列滇中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滇中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质量2001—2011年呈缓慢波动下降趋势,EQI由0.569降至0.549,2011年以后提升较为明显,至2021年EOI升至最高点0.577,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与该区自2007年以来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搬迁、修复有关。2)五大湖泊中,阳宗海与抚仙湖流域2001—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明显波动上升趋势,其中阳宗海流域EQI由0.615上升至0.668,抚仙湖流域EQI由0.621上升至0.671;滇池流域2001—2021年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2001年与2021年EQI均为0.562;星云湖与杞麓湖流域2001—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显著,2个流域EQI分别由0.553、0.534降至0.549、0.518。五大湖泊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且显著上升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海拔较高的流域边界附近,而质量较差且显著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湖盆区。3)生态功能指数对流域生态环境影响最大,人口密度为第二主导因素,由于独特的地形条件及GDP分布,对流域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是坡度与国内生产总值;耕地转换为林草地使生态环境质量显著上升,而建设用地快速侵占耕地与林草地,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显著下降。研究结果可为滇中湖泊流域开发管理和生态保护治理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流域 生态质量指数 生态环境评价 趋势检验 随机森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
3
作者 周德荣 胡清华 +3 位作者 蔡哲 唐志伟 陈希 江飞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34,共10页
通过建立1 km高精度网格分辨率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Index,HAI),基于四象限法研究两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近20年间HAI持续上升,EQI... 通过建立1 km高精度网格分辨率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Index,HAI),基于四象限法研究两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近20年间HAI持续上升,EQI在20年来先降低后上升,高HAI主要分布在人口聚集沿海城市,高EQI地区主要分布在内陆山区。福建省大部分城镇和道路处于高HAI、低EQI的区间,山区林地处于低HAI、高EQI区间。近20年来高HAI、高EQI区域占比升高3%,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协调变化和冲突变化均占9%,冲突变化地区主要出现在城市人口密集地区,协调变化区域主要出现在城区外围,在城区内部也有零散分布。近10年相比前10年协调变化地区上升4%,冲突变化降低5%,说明福建省近10年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取得一定成效,福建省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人类活动强度指数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模型在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8
4
作者 姚尧 王世新 +2 位作者 周艺 刘瑞 韩向娣 《遥感信息》 CSCD 2012年第3期93-98,共6页
生态环境质量与人类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生态环境质量的治理、改善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全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及MODIS的NDVI数据为基础,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环境评价规范,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提取生物丰... 生态环境质量与人类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生态环境质量的治理、改善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全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及MODIS的NDVI数据为基础,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环境评价规范,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提取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等5个指标,利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全国范围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对2005年全国范围进行生态环境评价,将全国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结果表明,2005年全国生态状况整体一般,西部较差,东部较好,有呈阶梯分布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生态环境评价 生态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河道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5
作者 李黛青 夏莎莎 +2 位作者 张镇松 李洁 李红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12-4120,共9页
城市河道的水生态环境质量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随着《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颁布和实施,我国城市河道水质有了显著的提高.北方缺水城市普遍采用再生水补给河道,更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目前城市河道水生态评价技术... 城市河道的水生态环境质量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随着《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颁布和实施,我国城市河道水质有了显著的提高.北方缺水城市普遍采用再生水补给河道,更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目前城市河道水生态评价技术体系逐渐从单一水质评价转变到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对再生水补给型河道,建立和选择多要素、更适用的综合评价体系和方法尤为重要.本研究对北方缺水城市中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河道的水生态环境,以两条不同护岸类型的河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包含水质、生境和水生生物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并讨论了不同水生生物评价指数参与评价的综合评价差异.研究发现,尽管两条河流在丰水期和平水期的水质状况相似,硬质护岸河段的水质略优,但软质护岸河段在生境条件和底栖动物评价指数上表现更佳;尤其在平水期,软质护岸河段的生物多样性更为丰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软质护岸河段的水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优于硬质护岸河段.而在水生生物评价指数的选择上,生物指数(BI)、生物学污染指数(BPI)、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H)均能较合理地反映出研究区域城市河道的水生态综合质量.研究建议,在河道整治和设计中,应更多采用软质护岸,以提升生境和生物多样性,实现美丽河湖与城市自然环境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道 底栖动物评价指数 生态质量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州市植被生态质量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6
作者 黄维 莫建飞 +1 位作者 陈诚 谢映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2期252-261,共10页
为客观监测与评价地市尺度植被生态质量和探讨其与主要驱动气候因子的关系,采用2000—2022年MODIS NDVI数据,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和植被覆盖度(FVC)构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EQI),采用转移矩阵和线性回归趋势方法,分析柳州市不同县... 为客观监测与评价地市尺度植被生态质量和探讨其与主要驱动气候因子的关系,采用2000—2022年MODIS NDVI数据,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和植被覆盖度(FVC)构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EQI),采用转移矩阵和线性回归趋势方法,分析柳州市不同县区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类型EQI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EQI与气候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00—2022年柳州市平均EQI总体偏好,其中融水苗族自治县EQI均值最高,城中区最低;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EQI均值最高,城乡、工矿和居民用地最低;植被类型中,阔叶林EQI均值最高,栽培植被最低。2000—2022年柳州市显著变绿,EQI显著上升面积占比为84.72%,上升速率为0.15~1.79/a,柳江区东部和南部、鱼峰区南部及鹿寨县南部上升速率较快。EQI与年均气温、年总降水量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面积占比分别为63.81%和28.16%,与年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鹿寨县东北部、融水苗族自治县东北部、融安县北部和三江侗族自治县,与年总降水量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柳城县及柳南区和柳北区北部。气温对EQI的影响范围比降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市尺度 柳州市 植被生态质量指数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延安市为例探讨城镇化与生态工程共同作用下的“三生空间”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7
作者 李贝 张起明 +4 位作者 温倩倩 康晶 王刚 季红超 罗海江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35,共11页
根据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以及生态贡献率等研究方法,以延安市为研究区,探讨了2006年以来城镇化与生态工程双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三生空间”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2006—2022年,“三生空间”变化的... 根据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以及生态贡献率等研究方法,以延安市为研究区,探讨了2006年以来城镇化与生态工程双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三生空间”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2006—2022年,“三生空间”变化的总体特征是林地生态用地增加、农业生产用地和草地生态用地减少,“三生空间”格局变化整体上呈现北部地区大于南部地区的特点,林地生态用地大范围增加,中心城区的其他生产用地和城镇生活用地增加明显。受“三生空间”变化的影响,延安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呈上升趋势,其中,西南部和东南部生态环境质量升幅较大,而以宝塔区为代表的中部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以下降为主。从生态贡献率看,延安市生态质量的改善大于退化,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趋向改善。由此来看,多因素作用下,区域“三生空间”的变化具有鲜明的空间结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其进行监测、评估,确保“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城镇化 生态工程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延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QI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质量监测体系构建 被引量:5
8
作者 卢响军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3年第5期5-8,共4页
在推动开展全国生态质量监测评估的背景下,分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监测工作现状及开展生态质量监测的必要性。从优化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职能、强化生态质量监测人才培养机制、推进科技项目引领示范等角度,提出了兵团生态质量监测体系... 在推动开展全国生态质量监测评估的背景下,分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监测工作现状及开展生态质量监测的必要性。从优化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职能、强化生态质量监测人才培养机制、推进科技项目引领示范等角度,提出了兵团生态质量监测体系的构建思路,以及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建设、生态质量样地监测、生态遥感监测与评价等重点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质量监测体系 生态质量指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海南岛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韩静 张国峰 +2 位作者 李伟光 张明洁 赵婷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1期20-30,共11页
海南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基于2000—2019年MODIS—NDVI海南岛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及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海南岛植被生态质量变化情况以及气象条件对植被生态质量的影... 海南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基于2000—2019年MODIS—NDVI海南岛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及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海南岛植被生态质量变化情况以及气象条件对植被生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海南岛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增大趋势,植被生态质量整体向好。海南岛植被覆盖度平均每年增加0.52%,2019年达到75.4%;植被NPP平均每10年增加55.9 g·m^(-2),2019年NPP为1139.4 g·m^(-2);近20年,海南岛植被生态质量指数的平均值为75.0。植被覆盖度和NPP的变化与气候因子、人类活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遥感手段监测海南岛植被生态质量对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生态质量指数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再创新高
10
作者 袁琳 《广西林业》 2019年第4期3-3,共1页
2019年4月2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简称《公报》)。《公报》指出,2018年全国大部地区水热充足,干旱、暴雨等气象灾害影响整体偏轻,气象条件有利于草原、森林等植被和农田作物生长,全国陆地植被生态质量指数达68.2... 2019年4月2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简称《公报》)。《公报》指出,2018年全国大部地区水热充足,干旱、暴雨等气象灾害影响整体偏轻,气象条件有利于草原、森林等植被和农田作物生长,全国陆地植被生态质量指数达68.2,高于常年和2017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态 生态脆弱区 石漠化 生态质量指数 区域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市吴中区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 被引量:9
11
作者 贾有余 李辉 +3 位作者 王钊齐 杜小龙 杨悦 李建龙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25-532,共8页
为了探讨苏州市吴中区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选择2000—2015年植被生长最佳时期7—8月的能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地表温度、地表裸露度和植被覆盖度4个指标,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生态因子(Ef... 为了探讨苏州市吴中区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选择2000—2015年植被生长最佳时期7—8月的能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地表温度、地表裸露度和植被覆盖度4个指标,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生态因子(Ef,由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归一化得到),并将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5级,对Ef进行slope分析和F显著性检验,探讨7—8月月平均生态因子(珔Ef)和生态因子变化率(ΔEf)的坡向分异情况。结果表明,近16 a来,ΔEf在[-0.08,0.06]之间,研究区总面积43%的区域ΔEf<0,57%的区域ΔEf>0,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呈缓慢变好趋势;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属Ⅱ级(珔Ef为0.700±0.001),属Ⅰ级的有东吴国家森林公园、光福风景名胜区和米堆山生态公益林,属Ⅱ级的有西山风景名胜区、东山风景名胜区、石湖风景名胜区、藏书风景名胜区、渔洋山生态公益林、清明山生态公益林和玉屏山生态公益林,属Ⅲ级和Ⅳ级的分别为木渎风景名胜区和甪直风景名胜区。研究结果既可为苏州市吴中区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又可为将来促进生态红线的智能化动态监测和有效管控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空间主成分分析 生态红线保护区 坡向定量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华 曹月 +1 位作者 武晶 孙才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2期125-128,共4页
基于研究区2000年土地利用图形数据、土地沙漠化监测数据、环境状况公报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规定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基于研究区2000年土地利用图形数据、土地沙漠化监测数据、环境状况公报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规定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从旗、县尺度上对科尔沁沙地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科尔沁沙地各旗县的生物丰度指数为22.01-37.96。植被覆盖指数为25.20~45.86,水网密度指数为22.51—30.97。土地退化指数为1.47—21.06。环境质量指数为57.98~59.84,综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25.28~33.25。根据国家生态环境状况分级标准判断.该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属于较差级别.意昧着该区域植被疆盖度较差。严重干旱少雨.物种较少。存在着明显限制人类生存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综合评价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动态监测评价模型 被引量:49
13
作者 钱拴 延昊 +3 位作者 吴门新 曹云 徐玲玲 程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573-6583,共11页
为了能掌握全国植被综合生态质量的高低及其时空变化,构建了既能反映植被生产力又能反映植被覆盖度的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建立了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年际对比和多年变化趋势评价模型。利用构建的指数和评价模型,以2017年作为监测评... 为了能掌握全国植被综合生态质量的高低及其时空变化,构建了既能反映植被生产力又能反映植被覆盖度的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建立了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年际对比和多年变化趋势评价模型。利用构建的指数和评价模型,以2017年作为监测评价的当年,以2000-2017年作为评价的多年时段,对全国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时空变化进行了监测评价。结果表明:(1)2017年全国大部地区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高于2000-2016年多年平均值,生态质量偏好;2017年福建、广西、海南、广东、云南植被综合生态质量位居全国前五位,构建的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及其年际对比模型可以定量反映全国植被综合生态质量的空间差异和年际差异。(2)全国有90.7%的区域2000-2017年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呈提高趋势,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东部、华北大部、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东部、华南西部等地生态质量指数提升明显,构建的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多年变化趋势评价模型可以定量反映植被生态质量的多年变化趋势和幅度。(3)南方大部地区2000-2017年平均年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在50.0以上,北方大部地区在50.0以下;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在20.0以上,西部大部地区在20.0以下,表明南方大部地区年植被生态质量好于北方、中东大部好于西部。可见,构建的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及其年际对比和多年变化趋势评价模型,能够监测评价当年和多年全国植被综合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可为掌握全国植被生态质量动态提供模型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 净初级生产力 覆盖度 时空变化 监测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黄河流域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及其对极端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35
14
作者 曹云 孙应龙 +2 位作者 陈紫璇 延昊 钱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524-4535,共12页
黄河流域处于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但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特别是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下,流域生态特征逐步发生变化,生态安全面临重大挑战。为了掌握极端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植被生态特征影响,以植被生态质量指数(E... 黄河流域处于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但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特别是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下,流域生态特征逐步发生变化,生态安全面临重大挑战。为了掌握极端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植被生态特征影响,以植被生态质量指数(EQI)为评价指标,利用2000—2020年黄河流域气象数据和遥感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Hurst指数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植被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温指标和极端降水指标与植被EQI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流域季尺度和年尺度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均呈波动增加趋势(P<0.05),其中夏季增加趋势最大,平均每10年生态质量指数增加6.7;(2)2000年以来黄河流域有97.7%的地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上升趋势,其中趋势率>5/10a的面积占比为37.4%,且流域Hurst指数达到0.8,表明流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具有强持续性,未来大部分流域植被将持续改善。(3)流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与极端气温类指数以负相关为主,相关系数多介于-0.3-0.3之间,其中霜冻日数(FD0)和夏日日数(SU25)与植被生态质量具有负相关性的站点最多,占比达到78%。(4)流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与极端降水类指数多呈正相关,其站点比例平均达到85%,达到显著水平的站点比例平均为37%,且相关程度也要明显高于极端气温类指数。(5)2000年以来黄河流域降水和气温变化波动较大,但是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分别每10年增加31.8 mm、0.33℃,是流域植被生态质量改善的重要自然因素,其中降水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质量指数 极端气候事件 极端气温 极端降水 气候变化 时空变化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指数的吉安县耕地质量监测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梅花 王芳东 +1 位作者 赵小敏 郭熙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11-917,共7页
为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变化状况,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占补平衡,研究耕地质量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了耕地质量的概念和吉安县实际情况,构建了耕地质量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以此为基础,对2010—2012年吉安县耕地生产力质量、耕... 为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变化状况,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占补平衡,研究耕地质量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了耕地质量的概念和吉安县实际情况,构建了耕地质量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以此为基础,对2010—2012年吉安县耕地生产力质量、耕地生态环境质量、耕地健康质量、耕地综合质量进行了监测。对比发现,吉安县耕地生产力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吉安县耕地生态环境质量和健康质量在3年的短时间内都比较稳定;吉安县耕地综合质量呈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幅度不大。研究采用的综合指数法能较全面地体现吉安县耕地质量变化的综合特点,为如何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指数 耕地生产力质量指数 耕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耕地健康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7
16
作者 戴晓峰 徐升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6期109-112,共4页
选取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中的潜山县、太湖县、岳西县、金寨县、霍山县和石台县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规定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优... 选取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中的潜山县、太湖县、岳西县、金寨县、霍山县和石台县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规定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进行定量的分析,并提出了治理措施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纳斯河流域近30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建龙 王月健 +1 位作者 丁武泉 谢付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7446-7448,共3页
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颁布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为概念框架模型,对其中部分指标及权重进行了改进,构建了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采用相关数据对该流域1976~2005年近3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QI)... 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颁布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为概念框架模型,对其中部分指标及权重进行了改进,构建了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采用相关数据对该流域1976~2005年近3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QI)进行了相关评价。结果表明,1976~2005年该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34.44提高到了48.26,流域的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土地退化指数有所下降,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则有所上升,流域生态环境好转和恶化并存,总体上,生态环境由较差状态转化为一般状态,生态环境质量在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改进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QI)计算方法是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河流域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鹤滩水电站坝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文夫 王玮 +2 位作者 陈洋 邓鑫欣 张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5-41,52,共8页
生态环境质量是区域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了探讨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与土地利用覆被之间的权衡与协同,以白鹤滩水电站坝址区域为研究区,基于2017~2021年5期的哨兵2号遥感影像,选取生物丰度、植被覆盖度、土地退化指数和土... 生态环境质量是区域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了探讨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与土地利用覆被之间的权衡与协同,以白鹤滩水电站坝址区域为研究区,基于2017~2021年5期的哨兵2号遥感影像,选取生物丰度、植被覆盖度、土地退化指数和土壤湿度指数4个因子,对研究区2017~2021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5 a间,研究区内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小区域零散变差、大面积总体向好的趋势;②各生态质量等级呈斑块状分布,以等级一般为主,生态质量等级多为一般向良好等级转变;③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布局与生态质量的高低之间有高度协同关系,具体表现为生境质量高区集中分布在生态较好的林地和水域,人类活动较为密集地区生境质量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环境质量评价 生态质量指数 土地利用 白鹤滩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8年奉化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郑健 徐蓉 +1 位作者 朱晓翠 杨怡曼 《农学学报》 2021年第11期48-53,共6页
为研究奉化区域植被生态质量的多年变化情况,应用2000—2018年MODIS卫星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计算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奉化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和植被生态质... 为研究奉化区域植被生态质量的多年变化情况,应用2000—2018年MODIS卫星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计算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奉化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和植被生态质量指数都呈现提高趋势,平均增速分别达到0.26%/a、1.7 g C/(m^(2)·a)和0.19/a,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外均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2)2018年奉化植被生态质量达到最高,但不同区域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山区乡镇在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指标上都明显优于城区,大堰、溪口和尚田植被生态质量居前三位。(3)2014年以后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变化受年降水量影响减小,可能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不断增强有关。相比"两山理论"首次提出的2005年,2018年有90.0%的区域实现了植被生态质量指数的正增长,山区增长尤为明显。可见,2000年以来奉化植被生态质量总体向好发展,但不同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平原局部地区有退化现象,需进一步加强针对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植被生态质量指数 气象 奉化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生态质量变化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岳新斌 宫燕 +1 位作者 韩增玉 刘志鹏 《绿色科技》 2023年第22期169-172,共4页
基于《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2m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数据、250m分辨率NDVI数据和500m分辨率NPP数据以及生物多样性观测数据为数据源,得到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胁迫指标数... 基于《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2m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数据、250m分辨率NDVI数据和500m分辨率NPP数据以及生物多样性观测数据为数据源,得到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胁迫指标数据,最终计算出了宁夏回族自治区2021年生态质量指数为52.28,较2020年下降了1.08;通过对影响指标及区域分析,得出造成宁夏生态质量指数下降的指标主要是生态功能和生态胁迫,造成宁夏生态质量指数下降的区域主要是以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为生态功能定位的中东部地区,而主导生态功能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气候与降雨影响,人为开发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质量 生态质量指数 生态功能 水土保持 生态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