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2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草地概念在草原区划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倪兴泽 徐炜 何玉龙 《畜牧兽医杂志》 2014年第4期43-45,共3页
本文以2003版《草原法》为基本依据,结合酒泉市2010~2011在基本草原划定过程中工作实际,概括提出了生态草地这个新概念,并且从概念的提出、范围的界定、存在的争议、区划中的应用、监管保护效果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最后得出生态... 本文以2003版《草原法》为基本依据,结合酒泉市2010~2011在基本草原划定过程中工作实际,概括提出了生态草地这个新概念,并且从概念的提出、范围的界定、存在的争议、区划中的应用、监管保护效果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最后得出生态草地是指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为主的、无放牧利用价值的、严重沙化、退化、荒漠化、必须封育保护的、盖度在5%以下的草地.生态草地概念的提出应用使多部门管理的边缘模糊地类管理权限得到明确,为生态草原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促进了草原生态保护和恢复,概念应用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草地 概念 草原区划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辽西地区生态草地建设问题
2
作者 庄文发 雷虹 《辽宁畜牧兽医》 2002年第3期36-36,共1页
辽西地区是辽宁省主要天然草地分布区,也是全省草地沙化、退化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治理任务最繁重的地区.总结多年来生态环境治理的经验,认为在辽西地区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必须把草地建设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
关键词 技术措施 辽西地区 生态草地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研究现状——基于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慧 赵娅茹 +6 位作者 魏佳媛 吴梦瑶 李冰 孙浩楠 陈林 李学斌 庞丹波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135,共15页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类型之一,其固碳潜力较大,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使用VOSviewer和CiteSpace两种可视化软件对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1999—2022年...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类型之一,其固碳潜力较大,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使用VOSviewer和CiteSpace两种可视化软件对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1999—2022年发表的4464篇论文进行计量学分析,以期揭示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结果表明: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研究的发文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通过VOSviewer对WOS数据库中发文国家的分析显示,中国和美国是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力量。利用CiteSpace对WOS和CNKI数据库中发文机构的分析显示,在WOS数据库中发文量位居前三的研究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美国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在CNKI数据库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最为活跃,但各研究团队的交流合作还需进一步加强。目前,该领域在两个数据库中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对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变化的驱动作用,土壤碳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及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价值评估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固碳功能 研究热点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不同生态地理区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程静 王鹏 +1 位作者 赵文智 刘任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98-2310,共13页
阐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预下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空间驱动机制是理解草地生态系统变化和有效应对变化环境冲击的科学基础。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年际变率与变化趋势,量化了黄河流域不同生态地理区草地生态系统敏感性、适应性... 阐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预下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空间驱动机制是理解草地生态系统变化和有效应对变化环境冲击的科学基础。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年际变率与变化趋势,量化了黄河流域不同生态地理区草地生态系统敏感性、适应性和脆弱性,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异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整体较高,其中,中度及以上脆弱性面积占比达61%;空间分布上,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增的变化趋势。(2)黄河流域不同生态地理区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存在显著差异,河套与内蒙古西部中平原荒漠草原区、内蒙古东部中平原草原区、青南高原宽谷高寒草甸草原区脆弱性最高,华北山地落叶阔叶林区、黄土梁峁与山地草原区、华北平原栽培植被区、祁连青东高山盆地针叶林、草原区次之,汾渭盆地与黄土高原南部落叶阔叶林、栽培植被区、鲁中低山丘陵落叶阔叶林、栽培植被区、华北山地落叶阔叶林区的脆弱性最低。(3)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主导驱动因子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年均降水,且所有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产生的影响作用显著增强。(4)年均降水、NDVI和海拔整体和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均以负相关关系为主,NDVI对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具有极显著的空间非平衡性。研究表明,地理气候带的气候条件以及生态本底的生产力高低属性特征直接决定了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脆弱性 净初级生产力 黄河流域 草地生态系统 生态地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草地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评估与风险管理
5
作者 塔文妍 刘雅莉 +3 位作者 张静 李耀明 古丽努尔·买买提依明 纪宝明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33-2344,共12页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一带一路”核心区,草地的土壤保持服务对防止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和沙漠化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草地类型、降水、土壤质地等数据,利用修正土壤流失方程评估1980至2020年新疆草地土壤保持服务的时空分布格...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一带一路”核心区,草地的土壤保持服务对防止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和沙漠化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草地类型、降水、土壤质地等数据,利用修正土壤流失方程评估1980至2020年新疆草地土壤保持服务的时空分布格局并识别热点区域,结合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因素,通过供需风险体系分析其风险等级。结果表明:1980—2020年新疆草地土壤保持服务呈增加趋势,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和温性草原的土壤保持能力较强;热点区集中在北疆,冷点区为准噶尔盆地和南疆;土壤保持服务的空间异质性主要受坡度和降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地区土壤保持供需风险等级为安全,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南疆和北疆的温性荒漠类草地。基于研究结果探讨了维持和提升草地土壤保持服务的管理措施,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沙漠化,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草地生态系统服务 土壤保持服务 土壤侵蚀 供需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知识-机器学习模型的黄土高原铁杆蒿草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变化模拟及影响机制
6
作者 张泽凌 周莹 +4 位作者 姜峻 王丽娜 邓旭 安志超 唐亚坤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544-6558,共15页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和蒸散(ET)是表征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能力的重要指标。对碳水通量动态变化的准确模拟和驱动机制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明确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黄土高原铁杆蒿...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和蒸散(ET)是表征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能力的重要指标。对碳水通量动态变化的准确模拟和驱动机制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明确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黄土高原铁杆蒿草地生态系统2018—2022年日尺度通量观测数据,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机器学习模型(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融合生态学知识与机器学习的生态知识-机器学习(EML)模型分别对NEE和ET进行拟合。其中,有6种基于不同生态假设的EML模型用于拟合NEE,7种基于不同生态假设的EML模型用于拟合ET。最后构建拟合效果最好和解释能力最优的EML模型并探究环境和植被因素对NEE和ET的影响。结果表明:(1)包含了气象因素、土壤水分因素和植被因素的EML模型对NEE和ET的拟合效果最好,R2和RMSE分别为0.81和0.70 g C m^(-2)d^(-1),0.83和0.48 mm/d,MRE和MAE分别为1.72和0.48 g C m^(-2)d^(-1),0.29和0.30 mm/d。该模型在NEE和ET上的拟合能力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提升了24.62%和12.16%,较机器学习模型平均提升了13.02%和6.87%。(2)空气温度是NEE和ET的主要影响因素,重要性占比分别为63.12%和60.38%。6℃和22℃是草地NEE日均空气温度的阈值,在6—22℃之间NEE处于下降趋势,在22℃后NEE变为平稳趋势。0℃和22℃是草地ET日均空气温度的阈值,当空气温度大于22℃后,ET由上升趋势转变为平稳趋势。(3)土壤水分因素在NEE和ET的重要影响因素中的占比分别为17.13%和5.66%,NEE对土壤水分的敏感性高于ET。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模拟方法,并明确其对环境和植被因素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通量 半干旱区 黄土高原 草地生态系统 生态知识-机器学习模型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KI数据库利用CiteSpace对草地生态系统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
7
作者 王亚飞 杨洁 周杰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9-1647,共9页
为了深入剖析草地生态研究的现状与前沿趋势,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以中国知网(CNKI)中2001—2023年的草地生态相关文献为数据源,从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三个维度开展共现网络分析,并结合突变术语及合作网络进行可视化计量研... 为了深入剖析草地生态研究的现状与前沿趋势,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以中国知网(CNKI)中2001—2023年的草地生态相关文献为数据源,从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三个维度开展共现网络分析,并结合突变术语及合作网络进行可视化计量研究。结果显示,2001年至2023年间草地生态系统研究共发表文献2108篇,主要聚焦于生态恢复、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管理、生态系统保护以及物种多样性等领域。近年来,草地资源管理、氮添加效应和三生空间布局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研究发展呈现出跨学科与跨机构合作增强的趋势,逐步加强宏观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并重视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的融合,为未来草地生态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草地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
8
作者 张月 曹婧 +2 位作者 刁萌萌 苗福泓 孙娟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0期117-121,共5页
草地生态学作为草业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培养生态文明建设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和践行“两山”理论的客观要求。鉴于草业科学的专业特色及该次讲授课程的特点,为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实践... 草地生态学作为草业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培养生态文明建设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和践行“两山”理论的客观要求。鉴于草业科学的专业特色及该次讲授课程的特点,为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进行改革创新,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等措施,达到“教育与实践结合”的目标,同时在实践的过程加深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最终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验、实践能力的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课程思政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乔木遮挡对城市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9
作者 李玥灵 黄向华 《福建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99-104,113,共7页
选取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人工绿地中有乔木遮挡和无乔木遮挡的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碳通量组分及相关影响因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乔木遮挡显著提高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交换量和总初级生产力(P<0.05),显著降低人工草... 选取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人工绿地中有乔木遮挡和无乔木遮挡的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碳通量组分及相关影响因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乔木遮挡显著提高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交换量和总初级生产力(P<0.05),显著降低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呼吸和土壤呼吸(P<0.05);影响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最主要因素为土壤pH,其次是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地下生物量。综上,适当的乔木遮挡可提高该地区人工绿地生态系统的碳交换和生态系统生产力,同时土壤pH调控有助增强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碳汇效益。研究结果可为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通量组分 人工草地生态系统 碳源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10
作者 冯源 李品荣 +3 位作者 杨倩 蔡雨新 武力 孟广涛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4,共10页
为构建草地生态系统固碳领域的系统性认识,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近35 a(1990—2024年)以来国内外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深入总结研究主题、热点及主要研究力量,精准构建研究重点内容及内在关系,系统归纳该领域的知识... 为构建草地生态系统固碳领域的系统性认识,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近35 a(1990—2024年)以来国内外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深入总结研究主题、热点及主要研究力量,精准构建研究重点内容及内在关系,系统归纳该领域的知识轮廓。结果显示:我国的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其发文量居全球首位。中国科学院是该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机构。当前研究重点聚焦于生态脆弱区草地碳储量的多尺度评估及其驱动机制解析。通过构建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的重点知识框架,明确各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揭示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点,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提升草地碳储量的精准量化与预测水平、深入探究草地固碳机制以及优化草地管理策略,同时,建议加强跨学科协同研究与国际合作,推动研究成果向可持续管理实践的有效转化,以助力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碳储量 文献计量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活动对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11
作者 张雨欣 杜宜霖 +1 位作者 刘小茜 马思克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963-4974,共12页
放牧活动是内蒙古自治区草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式,合理确定放牧强度对增强草地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至关重要。然而,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尚不明确,尤其是植被群落结构和土壤特性等方面的差异性和敏感性尚需深入研究。为此... 放牧活动是内蒙古自治区草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式,合理确定放牧强度对增强草地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至关重要。然而,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尚不明确,尤其是植被群落结构和土壤特性等方面的差异性和敏感性尚需深入研究。为此,通过Meta分析整合了66篇已发表文献的1006条数据,系统评估了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生态系统中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pH值、土壤全氮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揭示了这些因素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响应特征。此外,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内蒙古生态系统关键指标与影响因子的交互机制,并利用累积放牧强度指数(LGDI)揭示草地退化趋势。结果表明:(1)放牧显著降低了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分别比禁牧草地下降47.5%和12.1%。其中,轻度放牧影响不显著,中度和重度放牧分别使地上生物量下降45.7%和81.6%,重度放牧使土壤有机碳下降19%。(2)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因草地类型而异,草甸草原受影响最显著,其次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放牧强度对生物量和土壤性质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487和-0.193。年均降水量对草地类型和土壤性质影响系数分别为-0.464和-0.803,而年均温对草地类型和土壤性质影响系数为0.404和-0.407。(4)进一步分析放牧强度和年限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累积放牧强度指数达到约4时,草地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出现转变,即低强度下放牧16—20年、中强度放牧8—10年及高强度放牧4—5年左右,草地生态系统可能从因子退化转变为类型退化,是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关键时期。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放牧强度及其累积效应,明确了草地生态系统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响应特征和退化阈值,为识别草地退化的关键节点、揭示退化路径以及制定草原保护和恢复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退化 草地生态系统 放牧强度 META分析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生态畜牧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研究
12
作者 李倩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1期74-79,共6页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抓住乡村旅游大爆发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区域草地、畜牧等资源优势,发展草地生态畜牧旅游,对实现区域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中国西部典型省份...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抓住乡村旅游大爆发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区域草地、畜牧等资源优势,发展草地生态畜牧旅游,对实现区域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中国西部典型省份(贵州)如何利用草地、畜牧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从理清贵州草地生态畜牧业赋能乡村旅游振兴的“家底”入手,找准贵州草地生态畜牧旅游与乡村振兴连接机制,分析草地生态畜牧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总结草地生态畜牧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旨在为我国切实推进贵州草地生态畜牧旅游高质量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事业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草地生态畜牧旅游 中西部地区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研究——以庆阳市为例
13
作者 金斌 王红霞 吴丹丹 《甘肃畜牧兽医》 2025年第1期132-140,共9页
本研究旨在采用综合指数法构建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体系,评估庆阳市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通过选取草地覆盖度、单位面积鲜草产量、人均草地面积和政策保护力度等4个关键指标,对庆阳市的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力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 本研究旨在采用综合指数法构建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体系,评估庆阳市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通过选取草地覆盖度、单位面积鲜草产量、人均草地面积和政策保护力度等4个关键指标,对庆阳市的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力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庆阳市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力呈现由西北向东南、南部逐渐增强的阶梯趋势,整体恢复力水平较低,尤其在北部区域表现明显。不同县区之间的恢复力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西峰区、正宁县和宁县的恢复力水平相对较高,而环县的恢复力最为薄弱。结果表明:影响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力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条件、植被状况、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活动。研究结果可为庆阳市制定有效的生态保护与恢复策略提供依据,进而促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恢复力评价 综合指数法 庆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娜 郭同庆 +2 位作者 张骞 徐田伟 徐世晓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青藏高原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高寒草地,以及长达数千年的悠久放牧历史。独特的高寒环境条件使这里对外界干扰更加敏感。尽管已经进行了很多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相关研究,但放牧,尤其是放牧强度如何影响高寒草地碳平衡仍待... 青藏高原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高寒草地,以及长达数千年的悠久放牧历史。独特的高寒环境条件使这里对外界干扰更加敏感。尽管已经进行了很多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相关研究,但放牧,尤其是放牧强度如何影响高寒草地碳平衡仍待进一步研究与明确。论文以围栏禁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4种放牧强度为基础,综述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放牧强度变化通过干扰植物-土壤界面从而对碳输入和输出过程产生间接作用,最终影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由于受到放牧历史、气候条件、草地类型等其他条件的干扰,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是复杂多样的,因此需要对放牧管理采取更加灵活、具体、有针对性的措施,这对于制定合理的草地管理决策、稳定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平衡 放牧强度 草地退化 土壤碳库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20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典型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集
15
作者 郭学兵 初玉 +5 位作者 杜明武 兰玉婷 马健 潘成臣 谭会娟 王小亮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50-63,共14页
植被生物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重要环节,是定量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等的基础。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荒漠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类型,本文选取中国生... 植被生物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重要环节,是定量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等的基础。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荒漠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类型,本文选取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中位于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2个草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海北站、内蒙古站)和5个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观测研究站(鄂尔多斯站、阜康站、临泽站、奈曼站、沙坡头站)的典型生态系统,对其按照CERN生态系统长期观测规范开展长期观测获取的植被地上生物量的2005–2020年间生长季的月动态实测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与质量控制,并开展了样方原始调查数据到样地尺度观测数据的统计计算,生成了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集,可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及植被保育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提供地面观测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草地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月动态 植被地上生物量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被引量:20
16
作者 脱登峰 卢琦 +4 位作者 却晓娥 程磊磊 杨岩岩 高攀 崔桂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462,共8页
北方草地是我国天然草地主体部分,其生态功能对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北方草地生态功能分区基础上,开展2011—2015年不同功能区内防风固沙、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评估,探明其现状和空间格局,... 北方草地是我国天然草地主体部分,其生态功能对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北方草地生态功能分区基础上,开展2011—2015年不同功能区内防风固沙、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评估,探明其现状和空间格局,为北方草地生态功能分区研究提供评估数据,也为推进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科技支撑。结果表明:(1)北方草地防风固沙能力为32.44 t hm^(-2) a^(-1),防风固沙量为89.22亿t/a。半干旱草原区防风固沙能力和固沙量最大,分别为68.76 t hm^(-2) a^(-1)和29.16亿t/a,其固沙量占北方草地固沙总量的32.68%。(2)北方草地土壤保持能力为124.5 t hm^(-2) a^(-1),土壤保持量为243.59亿t/a。土壤保持功能的空间异质性较大,暖性灌草丛区土壤保持能力最大,为431.52 t hm^(-2) a^(-1);高寒草甸区土壤保持量最多,为105.36亿t/a,占北方草地土壤保持总量的43.19%。(3)北方草地水源涵养能力为93.03 m^(3) hm^(-2) a^(-1),水源涵养量为288.98亿m^(3)/a。高寒草甸区和高寒草原区水源涵养能力较大,分别为211.09 m^(3) hm^(-2) a^(-1)和118.04 m^(3) hm^(-2) a^(-1)。两个区域的水源涵养量也较多,分别为125.36亿m^(3)/a和72.13亿m^(3)/a,合占北方草地水源涵养总量的68.34%。整体上,北方半干旱草原区、暖性灌草丛区、高寒草甸区和高寒草原区对发挥我国草地防风固沙、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等生态多功能效益、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和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生态功能分区 生态功能评估 空间格局 北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草地生态系统优势物种生长季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婷 朱晓鹏 +9 位作者 徐海燕 吴晓东 刘桂民 甘子鹏 毛楠 李莉莎 薛守业 康国慧 殊秋丽 陈卓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10-1818,共9页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是许多过程模型的重要参数,为了解高海拔地区优势物种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本文测定祁连山高寒草地生态系统5种优势物种叶片和根系的生态化学计量,分析了其与根际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生...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是许多过程模型的重要参数,为了解高海拔地区优势物种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本文测定祁连山高寒草地生态系统5种优势物种叶片和根系的生态化学计量,分析了其与根际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季推移,优势物种叶片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含量相对稳定,全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下降,而C∶N和C∶P则增加;大部分物候期下,青藏大戟(Euphorbia altotibetica Paulsen)的TN和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含量高于其他优势物种,且C∶N和C∶P低于其他优势物种,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的TN含量低于其他优势物种,且N∶P和C∶P高于其他优势物种;祁连山地区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受到土壤化学计量的影响,植物生长主要受到N元素的限制。研究结果为相关植被模型和陆面过程模型的参数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生态化学计量 优势物种 生长季 植物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格局及降水非对称响应 被引量:2
18
作者 韦钰 胡颖 +4 位作者 李小珍 廖家培 付瑞玉 胡中民 杨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27-1836,共10页
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具有重要的生物指示作用,然而,不同水分条件下草地对气候和土壤因子的响应机制尚不明确。基于全球实测草地NPP数据,补充了气候和土壤因子,经过整合分析形成数据集。采用回归分析和随机森林算法探究了... 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具有重要的生物指示作用,然而,不同水分条件下草地对气候和土壤因子的响应机制尚不明确。基于全球实测草地NPP数据,补充了气候和土壤因子,经过整合分析形成数据集。采用回归分析和随机森林算法探究了不同气候区草地NPP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以及利用非对称指数分析了对降水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干旱区草地的NPP主要受水分可利用性的限制,气候和土壤因子影响较微弱;而湿润区草地的NPP更容易受气候因子影响(太阳辐射、温度等),且土壤因子(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等)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NPP对降水非对称性的响应在不同气候区的草地系统中存在显著差异,在干旱区,NPP在太阳辐射高、VPD低和土壤砂含量高的环境下对降水呈现正响应,而在湿润区,NPP在降水适中、温度适中、土壤黏粒含量低的条件下对降水的正响应更为显著。NPP对环境条件具有一定的阈值效应,超过阈值范围则会导致非对称响应的正响应减弱,甚至为负响应。研究结果为未来草地管理和气候适应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提升全球碳循环模型的精确性,进一步探索复杂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地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净初级生产力 空间分布 气候因子 非对称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嵌入、草地生态认知与牧民生计策略选择
19
作者 赵兰兰 夏咏 +1 位作者 李先东 李明亮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3-344,共12页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数字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提高认知的重要渠道,并促进牧民生计策略的转型。基于北疆草原牧区383份实地调研数据,运用Mlogit模型分析信息通讯技术嵌入强度对牧民生计策略的影响,并探讨草地生态认知的中介效应...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数字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提高认知的重要渠道,并促进牧民生计策略的转型。基于北疆草原牧区383份实地调研数据,运用Mlogit模型分析信息通讯技术嵌入强度对牧民生计策略的影响,并探讨草地生态认知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北疆牧民生计选择以畜牧兼业型为主,占52%,外出务工型占比最低;信息通讯技术嵌入强度与牧民生计策略之间呈现“倒U型”非线性关系。即相对于纯牧型,信息通讯技术嵌入强度越深,牧民选择畜牧兼业型、畜牧兼旅兼业型及外出务工型生计策略的概率越大,但当嵌入强度达到相对阈值后,则不利于牧民生计转型。因此,牧民应合理控制每天的上网强度;信息通讯技术嵌入能够显著提高牧民的生态认知,牧民上网学习和上网社交沟通均能够有效提高其生态认知水平,且生态认知在信息通讯技术嵌入与牧民生计转型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显示,牧民每天上网的最佳合理范围应控制在3~6 h以内,能够对牧民的生计转型起到积极影响;在合理使用范围内,信息通讯技术嵌入强度越深,越能够促进中、低年龄组牧民群体的生计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嵌入 草地生态认知 生计策略 生计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层理论对川西北高寒草地生产利用的启示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其 鲁岩 +2 位作者 张绪校 李国和 陈丽丽 《草学》 2024年第4期78-82,共5页
四川具有丰富的草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川西北高寒生态环境脆弱区。本文通过分析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四个生产层对川西北高寒草地生产利用的指导作用,兼顾川西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现实情况和农牧业生产经济的要求,分别阐述了川西北高寒草... 四川具有丰富的草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川西北高寒生态环境脆弱区。本文通过分析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四个生产层对川西北高寒草地生产利用的指导作用,兼顾川西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现实情况和农牧业生产经济的要求,分别阐述了川西北高寒草地的科学利用方式和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四个生产层对应的高质量发展途径,从而有利于四川传统的畜牧业生产结构向现代集约化的畜牧业、新兴产业转型,以实现川西北高寒草地生产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 生产层理论 川西北 高寒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