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88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育银鲫易钓性的表型基础和生态结果及饥饿响应 被引量:7
1
作者 曾令清 李梦露 +2 位作者 夏茂芹 古方慧 付世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1-761,共11页
为考察鲤科鱼类易钓性种内差异的表型基础、生态结果及饥饿响应,研究以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为实验对象,在饥饿前(对照组)测定其表型特征(能量代谢、游泳能力和个性行为)并垂钓,随后在饥饿1周后再次垂钓(饥饿组),最... 为考察鲤科鱼类易钓性种内差异的表型基础、生态结果及饥饿响应,研究以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为实验对象,在饥饿前(对照组)测定其表型特征(能量代谢、游泳能力和个性行为)并垂钓,随后在饥饿1周后再次垂钓(饥饿组),最后进行2周的恢复摄食生长实验(恢复组)。垂钓实验具有4个重复,每个重复的样本量为40尾,垂钓1.5h即停止,垂钓20尾为钓出组,剩余20尾为未钓出组。研究发现:除钓出组的相对代谢空间(FAS)小于未钓出组外,钓出组的外部形态(体重、体长和肥满度)、能量代谢参数(标准代谢率SMR、最大代谢率MMR和代谢空间AS)、游泳能力(最大匀加速游泳能力Ucat和最大有氧运动能力Ugt)及个性行为(探索性、活跃性和勇敢性)与未钓出组均无明显差异(所有P>0.05);在经历捕食者模拟袭击后,实验鱼勇敢性的潜伏时间比大于探索性,导致勇敢性的运动时间比和穿门频率小于探索性。SMR与Ucat及Ugt不相关(P>0.05),但MMR和AS与Ucat及Ugt均呈正相关(P<0.05);能量代谢参数与个性行为存在部分相关。饥饿增加异育银鲫的垂钓总时间、单尾平均垂钓时间和单尾垂钓时间的变异系数。钓出组在饥饿期的特定生长率(SGR)小于未钓出组,而恢复期钓出组的SGR与未钓出组无显著差异;除MMR和AS外,SMR与饥饿期及恢复期的SGR均呈负相关(P<0.05),即SMR越高个体在饥饿期间的体重下降更快,在恢复摄食后生长却较慢。研究表明:异育银鲫幼鱼的易钓性可能不具备表型基础,并且因环境食物匮乏而降低;虽然饥饿期间两种易钓性表型个体的生态结果存在差异,但该生长差异在营养恢复后消失,表明异育银鲫的易钓性具有一定的环境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钓性 能量代谢 游泳性能 个性行为 生态结果 异育银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指数的我国西部矿区生态质量监测——以彬长矿区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姚顽强 李悠 +4 位作者 郑俊良 蔺小虎 相里海龙 惠伯辰 李文欣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9-266,共8页
我国西部矿区是煤炭资源开采的主要地区,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生态脆弱区,探讨西部矿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及影响机制,对于矿区自然环境保护与有序恢复有着重要意义。以彬长矿区为例,通过遥感和GIS技术,利用Sentinel-2和Landsat 8遥感... 我国西部矿区是煤炭资源开采的主要地区,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生态脆弱区,探讨西部矿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及影响机制,对于矿区自然环境保护与有序恢复有着重要意义。以彬长矿区为例,通过遥感和GIS技术,利用Sentinel-2和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模型,在深入剖析该矿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和生态环境时空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矿区LUCC的生态质量。结果表明:①2017—2022年矿区LUCC结构上出现明显的转移特征,形成以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的新LUCC格局,并伴随着林地大范围转出为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情况,转移量约191.04 km^(2)。②5 a中,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RSEI由0.54降至0.47,研究发现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受绿度和干度指标因子影响。③2017—2022年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面积占总面积的22%,分析结果可为西部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遥感 GIS 遥感生态指数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沟渠对农田退水污染物的净化效能及其配置规模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迎颖 李敏 +5 位作者 潘吴意 王岩 姜智绘 苏国东 刘海琴 张志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生态沟渠是我国南方水网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体系的重要环节,其与农田面积相对应的配置规模研究尚无定论。选择3条规格相同的试验沟渠进行生态化改造,增设湿生植物、生物填料箱和生态滤坝,构建生态沟渠。设置不同强化净化措施的沟渠... 生态沟渠是我国南方水网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体系的重要环节,其与农田面积相对应的配置规模研究尚无定论。选择3条规格相同的试验沟渠进行生态化改造,增设湿生植物、生物填料箱和生态滤坝,构建生态沟渠。设置不同强化净化措施的沟渠处理,分别为:湿生植物+1座生物填料箱+1座生态滤坝处理(D1)、湿生植物+2座生物填料箱+2座生态滤坝处理(D2)、湿生植物+3座生物填料箱+3座生态滤坝处理(D3),并控制进水流量的变化,对比不同处理生态沟渠对农田退水污染物的净化效能,分析污染通量在时空尺度上的变化情况,探讨对应于单位农田面积的生态沟渠配置规模。结果表明:强化处理生态沟渠对TN、NH_(4)^(+)-N、TP和COD的削减率分别为33.9%~49.1%、37.8%~42.9%、29.3%~42.0%和60.0%~78.1%,其中,D2和D3对TN和TP的削减率较高。D2和D3出水TN和COD的污染通量显著低于D1(P<0.05),而3条沟渠出水NH_(4)^(+)-N和TP的污染通量之间无显著差异。流水试验条件下,出水TN和TP降低至2.0 mg·L^(-1)和0.2 mg·L^(-1),D3所需要的沟渠长度分别为85.4 m和57.3 m,为3条强化措施处理沟渠中最短;对应于667 m2农田,单日降雨量为60 mm,TN浓度降低4.64 mg·L^(-1),按照D3沟渠的设施配置,1 m^(3)的生态沟渠可处理19 m^(2)的农田退水。在后续研究中,可因地制宜应用湿生植物+3座生物填料箱+3座生态滤坝(D3)的强化净化措施,并有效衔接生态沟渠与汇水塘浜,考量两者的综合净化效能,对“田-沟-塘-浜”的配置规模进行总体测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沟渠 农田退水 配置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地下水依赖型植被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4
作者 尹立河 王平 +4 位作者 王田野 乔冈 马洪云 张俊 董佳秋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0,共15页
植被与地下水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科学问题。西北旱区广泛分布地下水依赖型植被,部分地区人类活动造成的水位下降已超过其生态水位阈值,导致生态功能受损,甚至植被大面积枯死,严重威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笔者基于... 植被与地下水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科学问题。西北旱区广泛分布地下水依赖型植被,部分地区人类活动造成的水位下降已超过其生态水位阈值,导致生态功能受损,甚至植被大面积枯死,严重威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笔者基于国内外在区域地下水依赖型植被的识别、生态韧性评价、植被-地下水协同演化以及地下水生态水位确定等4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难题,并指出未来研究应当关注的重点方向。综合分析表明,西北地区流域尺度地下水依赖型植被的识别研究相对较少,而对识别结果进行地面验证的稳定同位素方法还需改进;生态韧性研究多注重地表生态与环境指标,而忽略了地下水、根系布等地下指标,缺少基于抵抗力、恢复力和适应力的生态韧性综合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的研究不能满足生态保护修复的需要;植被-地下水协同演化研究受限于不能精准探测根系变化,根系动态探测技术及刻画根系-水源协同变化的模型有待进一步发展;生态水位主要是基于现状条件确定的静态水位,对受降水和地下水侧向补给影响下的水位变化空间差异以及植物自身适应性考虑不足,还需研究外界条件改变下的动态生态水位。通过梳理西北地区地下水依赖型植被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进展,指出当前研究的薄弱研究环节和面临的问题,为进一步开展西北旱区生态水文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依赖型植被 西北地区 生态韧性 生态水位 植被与地下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机遇、困难与挑战 被引量:2
5
作者 孙晓霞 冷疏影 +4 位作者 张亮 庄志猛 沙忠利 魏皓 孙松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2,共7页
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有效评估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人类不居住在海洋中,所以不可能通过我们自身的感受和观察来了解海洋的状态,我们对海洋的深入了解只能来自对海洋的观测。开... 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有效评估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人类不居住在海洋中,所以不可能通过我们自身的感受和观察来了解海洋的状态,我们对海洋的深入了解只能来自对海洋的观测。开展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这一重大科学目标驱动下的海洋生态系统观测,是支撑健康海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对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如何建立支撑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评估的海洋综合观测方案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在综合分析海洋生态系统现状、存在问题与健康评估需求的基础上,建议基于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重大科学考察航次方案,选取中国近海重点区域和断面,基于历史观测资料整合研究,提出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关键指标,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技术体系和模式,确定明晰近海生态特征所需观测的空间范围、典型断面和时间频率,在中国近海选定的固定断面观测,精准获取相关资料并开展验证;评估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健康海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观测 健康评估 健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公路低生态影响评价与决策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涛 张宏 +3 位作者 徐鑫 曹升亮 张驰 杨宏志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33-3749,共17页
公路建设在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诸如生境干扰和水土流失加剧等负面影响。为在公路规划设计阶段进行源头生态保护,弥补路线方案决策时生态约束考虑不足和相近决策结果难抉择等问题,通过预测路域生态系统服... 公路建设在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诸如生境干扰和水土流失加剧等负面影响。为在公路规划设计阶段进行源头生态保护,弥补路线方案决策时生态约束考虑不足和相近决策结果难抉择等问题,通过预测路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同时考虑路线方案占用生态敏感区的面积,建立了公路低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路线方案经过多年冻土和中厚层季节性冻土的面积、路线方案占用草地和林地面积、路域生境质量变化、路域水源涵养量变化、路域土壤侵蚀量变化。建立多维多规则云模型对路线方案进行评价和决策,并在久马高速上进行了实例应用,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路线方案、以桥隧代路、完善边坡防护、复垦临时占地等方式能够降低路线工程对生态系统的扰动。研究提出了公路低生态影响评价与决策方法,有助于实现从事后恢复生态环境向事前规划和保护的转变,为公路设计优化、生态风险监测与管理、生态保护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促进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公路生态影响 公路决策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数字文明的教育生态重塑与深思 被引量:4
7
作者 杨现民 张盛 李新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8,共8页
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驱动世界文明从工业文明迈向数字文明。数字文明呈现数字技术、数字思维、数字文化以及数字交往的主要特征,从知识观、育人观以及教学观层面推动教育底层运行逻辑的系统性变革。由此,教... 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驱动世界文明从工业文明迈向数字文明。数字文明呈现数字技术、数字思维、数字文化以及数字交往的主要特征,从知识观、育人观以及教学观层面推动教育底层运行逻辑的系统性变革。由此,教育生态将呈现数字元素充分融入、数字赋能充分发挥、数字文化充分彰显、数字习惯充分形成以及数字礼仪充分遵守五项新特征,有望在育人目标、教育空间、课程内容、教育治理以及教师队伍等方面发生系统性重塑。然而,数字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价值取向与实践样态等方面的冲突,导致当前教育生态重塑面临着思想僵化、体制束缚、模式固化、环境割裂以及安全隐患等现实挑战。为了更好地推进适配数字文明的教育生态重塑,建议从七个方面入手,包括大力发展教育领域的数字文化、培育社会公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不断壮大数字教育产业与产品供给、建设无缝流通与共享的数字资源体系、构建安全与可信的数字教育生态体系、打造教育空间融合的一体化育人场域、深度探索百花齐放的创新性教育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文明 教育生态 逻辑理路 现实挑战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格网尺度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秦岭西安段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马超群 弋志强 +2 位作者 员学锋 张硕蒙 张莎莎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9-399,共11页
[目的]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尺度效应,为秦岭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改进当量因子法,计算了2020年秦岭西安段5 km,3 km,2 km,1 km和0.5 km共5个格网尺度水平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空间自相关... [目的]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尺度效应,为秦岭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改进当量因子法,计算了2020年秦岭西安段5 km,3 km,2 km,1 km和0.5 km共5个格网尺度水平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冷热点分析归纳了不同尺度下地均ESV空间分异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各尺度下的影响因素作用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地均ESV总体上呈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具有小分散、大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随尺度降低,其局部越丰富,但整体性降低;(2)2 km尺度适合进行宏观分析和做整体性布局规划,1 km尺度适合进行水域变化对区域ESV影响的研究;(3)格网尺度越小,各影响因素内部差异增加,其整体性特征减少,局部特征差异凸显,空间分异性增强;(4)人类活动带来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显著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因素耦合作用显著影响区域地均ESV空间分异,随尺度降低,其影响减弱。[结论]秦岭西安段的生态保护要重点关注区域土地利用性质的转变,可继续加强退耕还林政策,管控建设用地的规模,在兼顾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制定经济发展的布局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分异 地理探测器 多尺度 秦岭西安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生态系统视角下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逻辑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勇坚 刘宗豪 张海汝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9,共14页
产业生态系统涵盖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关键产业和核心要素,成为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视角。基于“技术—产业—要素”分析框架探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技术层面,历史上的四次产业革命表明,产业生态系统推动... 产业生态系统涵盖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关键产业和核心要素,成为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视角。基于“技术—产业—要素”分析框架探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技术层面,历史上的四次产业革命表明,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一系列革命性技术创新;在产业层面,产业生态系统通过资源共享、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在要素层面,产业生态系统借助“数据—算法—流量”和“数据—网络—活动”的动态反馈循环机制,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生态系统可分为创新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和平台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其中,创新生态系统突破新质生产力创新边界,商业生态系统拓展其应用场景,而平台生态系统则优化其要素配置。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应构建一个系统,确保各要素协同发展;坚持双轮驱动,整合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四链融合,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产业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 数据要素 四链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0年间河南省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奥勇 汪雅 +3 位作者 王晓峰 吴京盛 张亦恒 李雪娇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生态环境质量是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定量地对其进行长时序动态监测与分析,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 生态环境质量是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定量地对其进行长时序动态监测与分析,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作为评价指标,运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Hurst指数、地理探测器探究河南省郑州市2001—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各驱动因子影响程度。研究表明:①2001—2020年间郑州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中等水平,生态环境指数呈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趋势,空间分布表现为东部平原低、西南山地丘陵高。除2010年受高温影响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面积大幅增加外,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质量以不变和轻微改善为主。②2001—2020年间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显著,上升趋势区域占比56.34%,下降趋势区域占比42.26%。结合Hurst指数,东部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趋势区域未来变化以持续性特征为主,西南部生态环境质量上升趋势区域未来变化以反持续性特征为主。③驱动力分析表明,2001—202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和人口密度是影响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子,其解释力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因素。高程和年均降水等自然因素影响力逐渐减弱,而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夜间灯光指数影响力逐渐增强。研究可为郑州市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Sen+Mann-Kendall HURST指数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类分级规则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倪永 郑明清 +3 位作者 郝千婷 王旭 周玉科 于勇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2,共7页
为解决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量激增、应用需求多样、治理成本加剧和安全风险挑战大之间的矛盾,采用先分类后分级、多维分类、明确分级的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监测数据管理现状和应用场景的数据分类分级规则。首先梳理设计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 为解决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量激增、应用需求多样、治理成本加剧和安全风险挑战大之间的矛盾,采用先分类后分级、多维分类、明确分级的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监测数据管理现状和应用场景的数据分类分级规则。首先梳理设计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4个门类和“3+4”分级模式,给出相应分类、分级方法及示例;其次,将分类分级维度与业务管理维度结合,形成分类分级模型;最后,设计了数据安全管理机制,支持数据资源安全精细化管控。该数据分类分级规则有助于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完善数据管理机制、保障数据安全、促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和智慧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监测 数据安全 数据分类 数据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环境优化研究进展、战略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友绍 韩广轩 +2 位作者 盛彦清 程皓 龙爱民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滨海湿地是指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具有调节流量、防止海水入侵、补充地下水营养物质沉积、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固堤促淤、促进生态旅游和固碳与储碳等重要生态功能与价值。全球滨海湿地面积大约为14200万... 滨海湿地是指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具有调节流量、防止海水入侵、补充地下水营养物质沉积、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固堤促淤、促进生态旅游和固碳与储碳等重要生态功能与价值。全球滨海湿地面积大约为14200万公顷,中国现有594万公顷。随着全球滨海地区人口急剧增长、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推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和消失严重,亟需加强系统的、全面的保护措施。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海岸带生态修复和环境优化的技术进展,分析了典型案例,总结了我国在生态修复方面的特点与优势,尤其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专项实施以来取得的新成果。这些成果对海岸带生态恢复与环境优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最后,面对全球变化的挑战,本文提出了中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环境优化的建议和推进措施,助力国家“双碳”战略实施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生态修复 环境优化 机遇与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桂慎 高琳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8-196,共9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以价值来源为主线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间的关系进行了辨析。研究发现,基于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二分法”理念,生态产品来...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以价值来源为主线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间的关系进行了辨析。研究发现,基于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二分法”理念,生态产品来自自然生态系统,而非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但不排斥人类生产要素的参与;生态产品价值是指生态产品作为任何一个自然或经济系统中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所内含的效用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本质是重塑人与自然之间的“经济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生态产品的重要性优先于其稀缺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经济关系”,实现生态福祉均衡化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要求。在区域“自然-经济-社会”耦合系统中,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间存在内因性正反馈关系,经济过程和生态过程高度耦合协同,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福祉最大化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生态资本 生态文明 区域经济 协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网络构建与生态系统韧性的超大城市生态修复空间识别——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辰星 王泽童 +6 位作者 杨淼 赵兴华 潘垚辰 冯启源 郑力夫 王欣妍 严岩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626-4637,共12页
超大城市面临复杂的内生发展压力和人为风险,也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的影响和胁迫,面向超大城市的生态修复需要着重考虑如何通过生态修复的工程实践提升城市的生态系统韧性。城市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空间造成侵占和频... 超大城市面临复杂的内生发展压力和人为风险,也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的影响和胁迫,面向超大城市的生态修复需要着重考虑如何通过生态修复的工程实践提升城市的生态系统韧性。城市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空间造成侵占和频繁扰动,生态修复的可实施空间破碎化显著,识别更加精准的生态修复空间、确定更加明确的修复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生态网络与生态安全格局建立了“生态系统抵抗力—生态源地恢复力—生态廊道适应力”的城市生态韧性三维评估体系,基于生态系统抵抗力、生态源地恢复力和生态廊道适应力的构建保护修复空间识别方法,并在北京市开展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北京51处生态源地,占北京非建设空间的21.88%,共206条生态廊道,均主要分布于生态涵养区内,为北京提供生态屏障及主要生态产品。(2)生态系统抵抗力指数较低,北部深山、西部灵山-百花山和东部边缘山区相对较好;生态源地恢复力较好,生态廊道适应力整体不高,亟需加强生态廊道的功能恢复。(3)识别出7277.07 km^(2)生态修复空间,占北京非建设空间的55.21%。为城市生态修复提供了一套基于生态系统韧性的保护修复空间识别方法体系,为北京市生态修复工程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其他地区超大城市面向保护和发展协调的生态修复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韧性 生态网络 生态修复 空间识别 规划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生态状况、问题与研究需求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萍 全占军 +3 位作者 侯利萍 徐杰 王德旺 艾亚敬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1-956,共16页
京津冀是我国人口经济密集的区域,但是生态环境状况与国内外其他特大城市群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为了识别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改善面临的挑战和科学研究需求,本文依据各类公开数据和文献资料,按照区域地理分异,分坝上高原、燕山-太行山... 京津冀是我国人口经济密集的区域,但是生态环境状况与国内外其他特大城市群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为了识别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改善面临的挑战和科学研究需求,本文依据各类公开数据和文献资料,按照区域地理分异,分坝上高原、燕山-太行山山地丘陵、海河平原和海岸带4个区,剖析了生态环境状况、演变趋势和存在问题,提出重点研究主题建议。结果表明,近10年来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好转,呈现系统性、转折性变化,但是累积的问题依然存在,新的问题凸显:坝上高原区地下水止降但仍面临湿地萎缩与水资源开发的矛盾;燕山-太行山山地丘陵区植被恢复伴生蒸散增加致径流衰减,生境破碎化与矿山治理压力并存;海河平原区河流水质水量双提升,水文阻隔上升为水生态恢复的主要约束,地下水位整体回升而盐渍化等次生灾害风险加大;海岸带开发强度虽有减弱,但海洋灾害风险仍处高位,天津市近岸海域水质改善压力依然较大;另外,流域入侵生物物种持续增加但防控措施缺乏。鉴于此,建议构建“分区治理-系统协同”研究框架:坝上高原区重点攻关气候变化与湿地生态系统韧性,构建遥感ET监测管理体系,协调农业与生态用水矛盾;燕山-太行山山地丘陵区重点研究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对策以及生境连通优化与困难立地植被修复技术;海河平原区聚焦水文-水质-水生态模型、汛期水污染防治技术、河湖生态水文调度技术以及地下水位生态安全预警技术;海岸带研究构建海岸建筑退缩线和海陆协同治污体系。同时,各子流域筛选确定历史本土洄游鱼类作为山-海生态过程恢复的标志性行动目标。建议区域整体研究应贯穿系统论思想,从生态域一体化、区域平衡发展、生态要素整合、生态-经济-社会协同等方面创新突破,支撑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海河流域 地理分区 生态问题 一体化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生态脆弱矿区采动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3
16
作者 姚强岭 于利强 +2 位作者 陈胜焱 李英虎 李学华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767,共20页
西部生态脆弱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当前煤炭开采规模与强度已远超其环境承载能力,极有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不可逆破坏。后煤炭开采阶段地表生态修复将是该区域面临的最突出的环境问题,而水资源在此过程中起基础配置作用,“水−... 西部生态脆弱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当前煤炭开采规模与强度已远超其环境承载能力,极有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不可逆破坏。后煤炭开采阶段地表生态修复将是该区域面临的最突出的环境问题,而水资源在此过程中起基础配置作用,“水−环”矛盾突出。煤矿采动水资源是指因采矿活动而转移、汇集并有效储存的水资源,为人造含水层,从区域水循环的角度来看其对地表生态修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采动水资源总量及采动空间存储量的计算方法,阐述了其与覆岩结构、水文地质、煤层开采及储水空间稳定性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包含3个方面15种参数的采动水资源潜力评价体系;分析了区域水循环模式及采动影响下的生态损伤过程,探讨了维持生态平衡所需采动水资源总量的计算方法,定义了区域最佳、合理及最低生态需水量的概念,提出了地表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评价指标,构建了基于煤炭开采全周期的矿井规划设计思路及技术体系;以西部生态脆弱矿区某矿为例,阐述了区域水循环下的水量平衡/超平衡状态,评估和预测了地表生态修复效果。研究表明:即使在枯水年,当前采动水资源总量亦能为地表生态环境提供可靠、足够的水资源,生态修复等级为Ⅱ级。平年和丰年则可以在Ⅰ级水平下修复1.53~2.26倍采空区面积的地表生态环境,同时可以维持更大区域的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比例系数在丰年最高达9.03。采动水资源总量随煤炭开采面积增大而逐级增加,在满足区域生态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将其作为战略储备资源长期储存并适时用于国防、民生、工业等方面是下一步重点研究的方向。水是区域生态环境要素改变过程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采动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煤炭安全高效开采与生态环境修复均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水循环 采动水资源 生态修复 水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其权衡协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荣中 申海建 +1 位作者 张阔 刘华平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5-374,共10页
[目的]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之间的关系,为地方政府制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探讨了长株潭城市群2002—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时空变化;同时,采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 [目的]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之间的关系,为地方政府制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探讨了长株潭城市群2002—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时空变化;同时,采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再对食物生产等9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权衡与协同分析。[结果](1)研究期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2年的835.20亿元减至2018年的808.93亿元,减少率为3.15%,呈持续下降趋势。(2)ESV在空间上呈现差异,ESV减少最大是长沙市。(3)利用GM(1,1)模型进行预测,研究发现长株潭城市群ESV由2022年的802.99亿元下降到2034年的777.10亿元,降幅达3.22%。(4)权衡协同关系表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具有时空差异性。[结论]长株潭城市群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的差异,在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支持、调节、文化功能之间的权衡协同具有较显著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 权衡协同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生态效率:来自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的证据 被引量:2
18
作者 顾炜宇 闫伟峰 +1 位作者 祝伟 马媛媛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95,共15页
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研究其能否提升生态效率及其作用机理,对我国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实现与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有效保护相协调的高质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外部性理论以及数字经济特征,选... 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研究其能否提升生态效率及其作用机理,对我国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实现与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有效保护相协调的高质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外部性理论以及数字经济特征,选取我国2011—2023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和非期望的超效率SBM模型对数字经济和生态效率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省域生态效率;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正向影响生态效率的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是数字经济推动生态效率提升的重要机制;通过将30个省份划分成东中西3个地区并对其分别进行回归,发现数字经济对于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均成立,其中数字经济对于东部地区的生态效率提升作用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生态效率 技术创新 区域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系统科学与人类世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磊 徐鹏 +3 位作者 曾昭 赵丹丹 马韶君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117,共13页
社会-生态系统科学在“人类世”背景下,为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本文首先从社会、经济、环境与生态四个维度分析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的主要挑战;其次,梳理了社会-生态系统科学的理论框架及历史演... 社会-生态系统科学在“人类世”背景下,为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本文首先从社会、经济、环境与生态四个维度分析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的主要挑战;其次,梳理了社会-生态系统科学的理论框架及历史演进,阐明了这一跨学科整合框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应用前景;第三,本文聚焦社会-生态系统科学在促进跨部门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政策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揭示了其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中的关键意义;最后,本文展望了社会-生态系统科学的未来研究方向,特别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系统建模与技术创新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系统科学 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系统研制和示范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绍民 徐自为 +5 位作者 黄晓东 周纪 孙义博 陈莹莹 晋锐 徐同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1260,共10页
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基本依赖进口,部分关键参量尚无原位监测设备或缺乏大范围监测设备,且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亟需自主研发相关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技术,填补国内外相关设备的空白或实现国产替代。本文主要介绍国家... 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基本依赖进口,部分关键参量尚无原位监测设备或缺乏大范围监测设备,且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亟需自主研发相关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技术,填补国内外相关设备的空白或实现国产替代。本文主要介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2023年立项的项目“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系统研制和示范”(2023YFF1303500)的立项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实施方案以及考核指标与创新点等。本项目紧密围绕国家生态监测需求,瞄准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高精度、自动、稳定监测等技术难点,研制极端生态环境(高寒、干旱)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6套,研建极端生态环境物联网监测系统1套,并开展基于物联网监测系统的研制设备野外测试和示范应用。项目将满足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实现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的自主创新与升级换代,大幅度提升极端生态环境野外台站监测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服务于我国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生态环境 水循环 监测设备 物联网监测系统 野外测试与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