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税收生态系统建设与数字经济发展的适配性分析——基于耦合协调度评价
1
作者 黄丽君 刘嘉宇 向星宇 《税收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65,共16页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税收生态系统与数字经济之间的适配程度对税制优化和税收治理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解、Kernel密度估计以及Markov链等方法,测算税收生态系统与数字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税收生态系统与数字经济之间的适配程度对税制优化和税收治理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解、Kernel密度估计以及Markov链等方法,测算税收生态系统与数字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深入剖析其时空演化格局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我国税收生态系统指数稳步上扬,与数字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也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十分明显,税收生态系统建设及其与数字经济发展的适配性均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从动态演进来看,税收生态系统与数字经济的极化现象有所缓解,但未来仍需关注区域差异,尤其是发展缓慢地区的适配性提升难度较大,且面临适配性瓶颈,区域协同优化势在必行。研究有助于构建更契合数字经济时代特征的税收生态系统,推动区域间税收生态系统与数字经济协同联动机制的形成,为数字经济发展以及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优化征管模式提供参考依据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税收生态系统 数字经济 适配性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化-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
2
作者 田穗 何怡然 郑海味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9-107,共9页
数智化、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马尔可夫链和基尼系数模型,研究“数智化-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动态... 数智化、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马尔可夫链和基尼系数模型,研究“数智化-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过程。研究发现:全国耦合协调度等级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中部和东部地区高于全国水平、东北和西部地区低于全国水平的发展状态;全国耦合协调状态相对稳定,虽然相邻类型的等级转移现象较为频繁,但跨越式的发展相对较少;从区域内差异来看,除东北地区外,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差异逐渐扩大;从区域间差异看,东部地区较其他地区在耦合协调度上的优势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化 旅游经济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流域行洪输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分析
3
作者 顾艳林 刘畅 +3 位作者 陈开雯 屈博 江恩慧 白雪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3,共7页
综合考虑黄河下游流域行洪输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对流域发展的影响,采用组合权重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行洪输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黄河下游流域耦合协调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 综合考虑黄河下游流域行洪输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对流域发展的影响,采用组合权重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行洪输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黄河下游流域耦合协调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河下游流域3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差异明显,社会经济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从0.079增至0.239,呈指数型稳步上升,生态环境和行洪输沙子系统发展较不均衡;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明显,但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较低,经历了从中度失调到濒临失调的转变,未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高水平耦合关系下,行洪输沙、生态环境子系统的不均衡发展是制约耦合协调度提升的主要原因,其中行洪输沙子系统中的河道稳定指数和平滩流量是主要因素,其次为生态环境子系统中的生境质量指数和生活污水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洪输沙 社会经济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模型 黄河下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健康耦合协调及时空异质性特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朱炳昱 周波 黄莹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35-47,共13页
城市的快速发展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同时生态系统健康又是支撑区域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健康二者整体关系,较少有研究从二者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探讨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耦合协调关... 城市的快速发展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同时生态系统健康又是支撑区域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健康二者整体关系,较少有研究从二者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探讨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耦合协调关系与时空异质性。因此研究主要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CCDM)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对200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耦合协调关系与二者子系统之间的时空异质性进行测度。研究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但仍存在空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2)2000~2020年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空间分布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3)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耦合协调度处于基本协调水平,随时间变化逐渐上升,空间分布不均,呈现出以成都和重庆为双极核的圈层分布。4)二者子系统的时空异质性分布差异较大,其中正效应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而四周则以负效应为主。研究以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质量绿色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系统健康 耦合协调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时空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睿锴 王冠 +1 位作者 赵宗泽 张嘉芸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2-1183,共12页
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对城市进行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有助于明确城市发展现状,评价其转型效果并对适合其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MODIS卫星影像,统计出河南省20... 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对城市进行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有助于明确城市发展现状,评价其转型效果并对适合其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MODIS卫星影像,统计出河南省2000-2020年间遥感生态指数(RSEI)。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人口栅格数据和PM_(2.5)数据构建了一种能够综合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遥感综合经济指数(RSCEI)。通过构建RSEI和RSCEI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城市转型过程中生态和经济耦合协调情况。研究表明:(1)使用RSCEI反映城市社会发展状况,可以在社会活动的全过程对城市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相比传统的夜光遥感手段,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反映的发展差异更加明显;(2)2000-2020年间,河南省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先改善后退化再恢复”的趋势。东部和西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优于中部区域;(3)2000-2020年间,河南省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水平逐渐高于城市边缘区域。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城市RSCEI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转型过程;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城市靠近经济发达城市有利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4)河南省耦合协调度在2005年左右遇到转型发展中的瓶颈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耦合协调度持续下降,2015年后耦合协调度开始出现上升趋势,表明新的产业结构有利于河南省生态质量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提出的RSCEI,填补了城市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领域缺乏一种能够从城市发展全过程反映发展水平的空间化指数的空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遥感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数据 遥感生态指数 遥感综合经济指数 耦合协调 转型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评价
6
作者 罗鹏 谈存峰 +2 位作者 陈强强 潘翔 齐娟飞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9,共8页
为揭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变迁规律,基于2011—2021年数据资料,构建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黄河流域... 为揭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变迁规律,基于2011—2021年数据资料,构建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从0.28上升至0.36,年均增长2.55%,各市(州)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兰州最高而甘南最低;黄河流域甘肃段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从0.23上升至0.31,年均增长2.89%,各市(州)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兰州最高而临夏最低;黄河流域甘肃段耦合协调度总体经历严重失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4个阶段,变迁态势趋好,而各市(州)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因此,从平衡现实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夯实地方经济基础、加大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力度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参与度4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促进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经济发展 综合指数 耦合协调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粮食-能源-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
7
作者 侯慧敏 马海华 +1 位作者 王鹏全 王万祯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2,共7页
为探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粮食-能源-生态(WFEE)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避免单一资源的部门割裂式发展对其他资源部门造成危害,以西北内陆河流域之一的石羊河流域WFEE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流域WFEE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赋权... 为探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粮食-能源-生态(WFEE)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避免单一资源的部门割裂式发展对其他资源部门造成危害,以西北内陆河流域之一的石羊河流域WFEE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流域WFEE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赋权法对各子系统指标赋权,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石羊河流域WFEE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对2020—2030年石羊河流域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0—2020年石羊河流域WFEE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处于中等水平,能源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负增长;石羊河流域WFEE系统耦合度等级为高水平耦合;流域WFEE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经历了轻度失调到良好协调共6个阶段;预测结果显示流域耦合协调度在预测期内处于良好协调向优质协调过渡阶段。研究成果可为石羊河流域的可持续管理和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粮食-能源-生态(WFEE)系统 CRITIC赋权法 综合发展指数 耦合协调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PSM-DID模型的实证分析
8
作者 黄海燕 唐洁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期223-228,共6页
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保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功能,在接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也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因此对于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能否有效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 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保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功能,在接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也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因此对于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能否有效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22年贵州省72个县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PSM-DID模型)评估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对贵州省72个县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能显著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重点生态功能区能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劳动力要素及资金要素的集聚效应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快探索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促进生态经济融合发展;②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偿方式并促进资金分配合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生态功能区 PSM-DID模型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资源-社会-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及障碍因子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侯彩霞 张宇宙 杨建平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727,共11页
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我国西北缺水地区最大的城市群,探讨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关系对实现地区水治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关中平原城市群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发展水平测度指标... 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我国西北缺水地区最大的城市群,探讨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关系对实现地区水治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关中平原城市群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计算2006—2020年三系统发展水平得分,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分析耦合协调性,并运用障碍度函数探测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制约因素。结果表明:(1)2006—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各地级市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发展水平均呈递增趋势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级。(2)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由2006年的轻度失调状态提升至2020年的基本协调状态,在空间上耦合协调度表现为“核心城市>周边城市>外围城市”的发展格局。(3)关中平原城市群11个地级市耦合协调度的主要障碍因子表现出明显差异,根据障碍因子结果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模式可分为水源限制下的综合发展模式(核心城市)、生态环境落后模式(周边城市)和社会经济落后模式(外围城市)3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平原城市群 水资源系统 社会经济系统 生态系统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绿色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
10
作者 陈燕丽 周徐欣 邓梦华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1-118,共8页
厘清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与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推进生态可持续性提供参考依据。论文采用熵值法和当量因子法分别测算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耦合协... 厘清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与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推进生态可持续性提供参考依据。论文采用熵值法和当量因子法分别测算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通过核密度估计方法和泰尔指数考察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使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协调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差异化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则表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结构。(2)各省份农业绿色发展与生态价值耦合协调度,时间上呈现出一定的梯度效应和两极分化现象,空间上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且主要来源是地区内差异。(3)农业绿色发展与生态价值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受内外多因素共同影响,且不同地区的主要驱动因素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发展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耦合协调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及障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佳璐 潘景茹 +2 位作者 冯峰 徐鹏 刘翠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6,共10页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扩张和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亟待探究其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PWEE)系统耦合协调关系,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针对黄河流域九省(区)构建了PW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扩张和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亟待探究其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PWEE)系统耦合协调关系,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针对黄河流域九省(区)构建了PW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2008—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PWE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态和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PWEE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56上升至2020年的0.69,由勉强协调进入初级协调阶段,水资源子系统一直是影响九省(区)PWEE系统协调发展的限制因素,其平均障碍度从2008年的49.05%增加至2020年的55.48%,人均水资源量为主要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 耦合协调 障碍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矿产——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韩信 聂闻 +11 位作者 王运敏 张绍轩 曾霞 芮玥纪 王玉莲 代碧波 王星 谢伟 倪天华 范廷玉 王兴明 徐良骥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9-257,共9页
为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建设思想理念,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基于2001—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相关数据,构建了矿产资源—区域经济—生态环境评价体系。通过设定三大子系统的优先发展级,运用熵权法、耦合协... 为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建设思想理念,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基于2001—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相关数据,构建了矿产资源—区域经济—生态环境评价体系。通过设定三大子系统的优先发展级,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不同优先级下的矿产资源—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从中选取最优发展模式。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三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特征显著,整体上由轻度失调区间上升至中级协调区间,且耦合协调度值上游<中游<下游。分省来看,耦合协调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云南、江西、贵州、安徽、湖南、上海、重庆、江苏、四川、浙江、湖北。除了湖北、浙江、四川三省位于良好协调区间外,其余8省市均位于中级协调区间。同时,“经济优先”仅适用于短期发展,“环境优先”更适合长期发展。故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可持续发展,整体上应坚持以环境保护为重心的发展战略,个体上要进一步针对不同省市采取差异化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 矿产资源—区域经济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旅游经济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效应及其障碍因素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黄子璇 史达 马淑花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108,共16页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科学衡量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厘清影响其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次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测算,并在方法层面对现有的静态测算模型进行动态化创新,定量测度2000—2020年中国旅游经济与生态...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科学衡量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厘清影响其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次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测算,并在方法层面对现有的静态测算模型进行动态化创新,定量测度2000—2020年中国旅游经济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科学度量其空间演化格局,并识别影响其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旅游经济综合指数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2)中国生态系统服务有一定的改善,整体呈现增长态势,表现出东高西低,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格局;3)中国旅游经济与生态系统服务长期处于高水平磨合阶段,耦合协调效应稳步增强,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极核特征明显;4)旅游经济效益、支持服务、旅游经济规模和调节服务是制约旅游经济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 生态系统服务 耦合协调 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开发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分析——以深圳市光明区为例
14
作者 陈龙 刘松 +1 位作者 张燚 姚维科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9-366,共8页
探究高强度开发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对保护区域尤其是新区的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2022年深圳市光明区16期遥感影像数据,在定量分析光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利用当量因子法、障碍度函数模型和生态经济... 探究高强度开发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对保护区域尤其是新区的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2022年深圳市光明区16期遥感影像数据,在定量分析光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利用当量因子法、障碍度函数模型和生态经济协调度模型对光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主要提升障碍因素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光明区建设用地面积>林地面积>农用地面积>城市绿地面积>湿地面积>未利用地面积;2007—2022年,光明区建设用地、湿地和城市绿地面积累计增幅分别为39.67%、38.77%和13.68%;未利用地、林地和农用地面积分别下降了48.42%、29.75%和28.57%。②2007—2022年,光明区林地、农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下降了6.67、3.09亿元,湿地、城市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增加了10.43、1.52亿元,光明区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增加了2.18亿元;光明区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的贡献率表现为湿地>林地>城市绿地>农用地。③2007—2022年林地和农用地的障碍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城市绿地和湿地的障碍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07—2017年湿地的障碍度最大,2018—2022年林地的障碍度最大;林地、农用地、城市绿地和湿地的障碍度变化趋势与其对应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趋势恰好相反。④2008—2022年光明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低度冲突与低度协调左右摇摆的状态,表明光明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经济协调 土地利用变化 深圳市光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几字弯”资源型城市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关系及驱动因素分析
15
作者 于晓燕 吴健 +2 位作者 魏光普 高雅娴 周通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59,共16页
[目的]提升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实现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黄河“几字弯”沿线的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区域,在剖析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协调机理基础上,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模... [目的]提升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实现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黄河“几字弯”沿线的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区域,在剖析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协调机理基础上,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了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了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度驱动因素。[结果]2003-2022年,20座资源型城市经济质量指数为0.093~0.296,稳步上升;2003-2022年生态韧性指数为0.416~0.616,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的趋势。“几字弯”区域经济与生态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03-2012年从0.465高速增长至0.609,2012-2022年缓慢增长至0.670,但城市间差异明显,其中仅太原(0.832)达到良好协调水平,洛阳(0.770)、鄂尔多斯(0.731)和呼和浩特(0.728)达到中等协调水平,其余城市协调水平均低于平均水平。经济质量滞后是制约大部分城市耦合协调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城镇化率与建设用地比重的高低是协同发展的核心指标,高等教育固定资产投资为次要指标。研究发现,生态环境类指标影响力逐渐减弱,各因素间影响力差距逐年缩小,呈现均衡化趋势。[结论]研究结果可以探明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驱动因素,为当地各级政府提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经济质量 生态韧性 耦合协调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人口结构—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16
作者 岁磊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0-231,共2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经济走廊,覆盖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多个生态区域,横跨九个省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内人口结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人口分布不均、城镇化失衡...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经济走廊,覆盖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多个生态区域,横跨九个省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内人口结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人口分布不均、城镇化失衡、资源型经济结构与生态承载力不足等问题突出,导致人口、经济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优化人口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已成为黄河流域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经济 经济走廊 生态环境 生态安全屏障 耦合协调 区域可持续发展 生态承载力 生态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都市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瑞祥 叶青 郭晓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228,共18页
量化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演变以及空间分异因素,研究生态-经济协调一致性发展特征,有助于推动城市群与都市圈生态功能提升。以福州都市圈为例,基于2001年、2010年、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采用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重... 量化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演变以及空间分异因素,研究生态-经济协调一致性发展特征,有助于推动城市群与都市圈生态功能提升。以福州都市圈为例,基于2001年、2010年、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采用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重心模型、变异系数、协调性指数和一致性指数,结合GIS空间可视化分析,测度福州都市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并分析其与经济发展的时空协调演变特征,最后对福州都市圈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提出建议。结果表明:①2001~2020年,福州都市圈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先减后增;其中,福州、莆田先减后增,宁德四县(市、区)和南平三区(市)则持续增加;②第一产业占比、年平均气温和植被覆盖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异解释力较高,在原有自然条件的限制下,福州都市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异更易受人为因子的干扰而扩大;③福州、莆田、宁德四县(市、区)的生态系统服务重心具有不断远离经济重心的趋势,二者逐渐割裂;④福州都市圈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冲突尚不明显,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速度落后于GDP增长速度的区域数量较多,经济发展正在承受越来越大的生态压力,2001~2020年间福州都市圈形成福州、莆田、宁德城区经济集聚与中部六县生态集聚并存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当量因子修正 协调性指数 一致性指数 重心模型 福州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道远 王瑾 +2 位作者 刘慧芳 韩苗 马昕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59,共8页
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对山西省2009—2019年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况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2009—2019年山西省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先减少后增加,呈现出南高北低、高值区与低值区东... 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对山西省2009—2019年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况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2009—2019年山西省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先减少后增加,呈现出南高北低、高值区与低值区东西交错的空间特征。(2)2009—2019年经济发展水平从0.21提升至0.26,呈现出“点状分布”与“带状分布”相结合的空间特征。(3)2009—2019年两系统耦合协调度从0.57提升到0.60,耦合协调状态以基本协调和中度协调为主,耦合协调类型呈现出经济滞后型区域日渐萎缩、生态滞后型区域逐步扩张的趋势。(4)2009—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人均GDP、煤炭储量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最大,交互探测类型以双因子增强为主、非线性增强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 地理探测器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梯级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浩 赵旭 +2 位作者 赵菲菲 刘小雪 龚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0-289,共10页
[目的]探索金沙江梯级水电工程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为水电工程库区生态管理提供决策支撑。[方法]基于金沙江梯级水电工程库区土地利用、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归一化植被指数和降水量等数据,采用市场价... [目的]探索金沙江梯级水电工程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为水电工程库区生态管理提供决策支撑。[方法]基于金沙江梯级水电工程库区土地利用、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归一化植被指数和降水量等数据,采用市场价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开展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2005—2019年期间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6.8亿元,总量达到了917亿元。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严重失调和重度失调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北岸的四川省境内,勉强协调和良好协调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南岸的云南省境内。植被覆盖对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度呈现正向驱动关系,人口和地形起伏度为负向驱动关系,降水量对库区北部局部地区为正向驱动关系,其余地区为负向驱动关系。[结论]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受多重因素影响,未来应加强水电工程库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梯级水电库区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耦合协调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资阳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度评价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杨世琦 高旺盛 +2 位作者 隋鹏 陈源泉 许翠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5年第5期67-70,共4页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以区域农业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了系统评价的协调度函数、协调等级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三个层次及系统层次上分析了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1995-2002年区域农业系统...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以区域农业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了系统评价的协调度函数、协调等级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三个层次及系统层次上分析了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1995-2002年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资阳区从1995-2002年区域农业系统处于低度失调与弱度失调状态,协调等级为4-5,协调度变化处于缓慢上升趋势。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度表现较快增长趋势,协调等级从3上升到7;社会子系统协调度表现U型变化趋势,协调等级为4-3-4;生态子系统协调度表现较大的下滑趋势,协调等级从7级下降到4级,经济子系统在系统的协调度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资阳区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强环境建设和重视社会建设,以推动区域农业系统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协调 协调等级 资阳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