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8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106个城市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赵霞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91,共12页
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但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同时,水资源低效利用与生态环境矛盾加剧,制约了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水资源利用效率—经济发展—生态环境(WEE)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体系发... 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但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同时,水资源低效利用与生态环境矛盾加剧,制约了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水资源利用效率—经济发展—生态环境(WEE)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体系发现:一是WEE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但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空间格局表现为“东高西低、省会城市普遍高于非省会城市”;二是从时间路径来看,东部城市的耦合协调水平较为稳定,而中西部城市波动较大;三是从时空跃迁来看,大部分城市保持在“协调型”或“失衡型”状态,少部分城市实现跃迁,空间锁定效应明显;四是空间杜宾模型结果表明,经济密度和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耦合协调水平,而第二产业比重和政府干预对其产生一定抑制作用,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的跨区域溢出效应不显著。通过优化区域发展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水资源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以及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等政策措施,可以促进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效率 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发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互联网生态、新质生产力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
作者 赵婉婷 唐国斌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1,共9页
工业互联网生态是促进传统区域要素从单一化配置到多元化配置、区域产业从同质化竞争到分工协作的关键因素,对区域经济的要素互补、产业联动、创新扩散具有重要赋能作用。基于2010—2023年30个省级样本数据,借助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 工业互联网生态是促进传统区域要素从单一化配置到多元化配置、区域产业从同质化竞争到分工协作的关键因素,对区域经济的要素互补、产业联动、创新扩散具有重要赋能作用。基于2010—2023年30个省级样本数据,借助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考察工业互联网生态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工业互联网生态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后仍成立。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在工业互联网生态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工业互联网生态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就区域差异而言,工业互联网生态对东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就产业结构差异而言,工业互联网生态更能促进产业结构水平较高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由此,提出加速工业互联网生态建设、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和协同助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利用工业互联网生态技术优势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互联网生态 新质生产力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替代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与生态产品价值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因子分析
3
作者 何小芊 武家佳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0-160,共11页
坚持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路径。本文利用2005—2022年数据,对长江经济带106个地级市的旅游发展水平和生态产品价值进行测算,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除个别年份... 坚持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路径。本文利用2005—2022年数据,对长江经济带106个地级市的旅游发展水平和生态产品价值进行测算,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除个别年份外,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水平的均值呈上升趋势,受疫情影响2022年有明显回落,市域间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差异较大;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总值总体平稳,单位面积生态产品价值的空间差异性显著。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旅游发展水平与生态产品价值耦合协调程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市域间差距逐渐扩大,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旅游发展系统中主要障碍因子为5A级景区数量、国内游客人数、旅行社数量、入境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生态产品价值系统中主要障碍因子为气候调节、净化环境、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美学景观。建议通过深化生态文旅产业融合、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性开发、建立区域联动发展机制等措施,以促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发展水平 生态产品价值 耦合协调 障碍因子 长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
4
作者 杜雪莲 杨小勤 唐洁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3-48,共6页
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对实现贵州县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1—2020年为研究时段,基于改进的当量因子法定量研究贵州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采用熵值法构建指标体系探讨区域经济发展... 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对实现贵州县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1—2020年为研究时段,基于改进的当量因子法定量研究贵州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采用熵值法构建指标体系探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特征,在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格局的基础上,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波动上升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呈显著上升态势。(2)贵州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稳定上升态势,但各县域发展不平衡,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性。(3)生态滞后县域数量逐年大幅增加,远多于经济滞后县域,生态系统滞后于经济社会系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应坚持走发展底线和生态底线齐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要的发展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经济社会发展 耦合协调 贵州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PSM-DID模型的实证分析
5
作者 黄海燕 唐洁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期223-228,共6页
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保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功能,在接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也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因此对于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能否有效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 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保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功能,在接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也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因此对于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能否有效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22年贵州省72个县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PSM-DID模型)评估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对贵州省72个县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能显著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重点生态功能区能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劳动力要素及资金要素的集聚效应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快探索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促进生态经济融合发展;②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偿方式并促进资金分配合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生态功能区 PSM-DID模型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时空特征与协调发展分析
6
作者 柴莹莹 孟晓杰 +2 位作者 张惠远 马书明 冯丹阳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13-2124,共12页
为科学分析“十三五”期间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基于“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理论构建生态文明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时空演变格局进行绩效评估,采用基于增速的协调评价模型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子系统间协... 为科学分析“十三五”期间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基于“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理论构建生态文明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时空演变格局进行绩效评估,采用基于增速的协调评价模型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子系统间协调发展关系,并引入障碍度模型识别区域短板因素。结果表明:①“十三五”期间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整体提升,生态文明综合指数平均值由48.11升至57.19,呈上中游高、下游低的分布;自然子系统分指数略高于经济、社会子系统;各领域层分指数基本实现正增长,年均增长率范围为−12.17%~59.85%,各省份差异较大。②生态文明“自然-经济-社会”子系统两两协调关系总体呈上升趋势,上游省份高协调度聚集效应明显,中下游省份协调水平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③区域障碍因子及其障碍度呈较强时空差异,上中游地区主要受社会类因子的影响,下游地区受自然类因子影响较大,除水土流失治理率外,各地区主要障碍因子障碍度呈上升趋势。研究显示,“十三五”期间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整体提升,但存在明显异质性,上下游间发展不平衡、自然、经济、社会子系统间发展不均衡,需要从能源结构优化、资源集约利用、绿色生活意识转变等方面进一步聚焦短板因素,实施区域差异化政策,建立下上游协同发展机制,实现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绩效 长江经济 障碍度 协调发展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协调演进关系研究
7
作者 许甜甜 虎陈霞 +2 位作者 周立军 杨静 孙然好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89-1799,共11页
探究淮河生态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协调演进关系,对增强淮河流域经济发展动力和建设和谐有序的生态经济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机理,以2009—2022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地级市为样本,运用耦合协调度模... 探究淮河生态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协调演进关系,对增强淮河流域经济发展动力和建设和谐有序的生态经济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机理,以2009—2022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地级市为样本,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研究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演进关系和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耦合协调度介于0.3~0.8,2018年之后各地级市的协调度均大于0.5,整体呈平缓上升的向好发展趋势;2)协调度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出以东部、北部中心城市(如盐城、徐州等)不断向周围城市和中西部扩张的空间格局;3)研究期内,城镇中度协调-绿色发展水平滞后、中度协调同步2种耦合协调类型占主导地位,分别占比30.9%和15.1%,近5年内,北部和中西部地区以绿色发展水平滞后型为主,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滞后问题较为突出;4)耦合协调度自2013年起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总体差异不断缩小,总体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基尼系数0.08),其贡献率最高(42.85%)。未来可以从绿色发展投入力度、差异化战略、区域协同合作、政策优化等方面,深入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协调发展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绿色发展 耦合协调 淮河生态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罗鹏 谈存峰 +2 位作者 陈强强 潘翔 齐娟飞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9,共8页
为揭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变迁规律,基于2011—2021年数据资料,构建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黄河流域... 为揭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变迁规律,基于2011—2021年数据资料,构建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从0.28上升至0.36,年均增长2.55%,各市(州)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兰州最高而甘南最低;黄河流域甘肃段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从0.23上升至0.31,年均增长2.89%,各市(州)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兰州最高而临夏最低;黄河流域甘肃段耦合协调度总体经历严重失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4个阶段,变迁态势趋好,而各市(州)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因此,从平衡现实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夯实地方经济基础、加大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力度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参与度4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促进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经济发展 综合指数 耦合协调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
9
作者 杨万全 魏媛 熊霞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5期43-52,共10页
为诠释贵州省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耦合作用关系及协调发展演变趋势,探究两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优化路径,文章运用耦合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贵州省2013—2022年农村生态环境系统和农村经济系统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演变状况进行评价... 为诠释贵州省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耦合作用关系及协调发展演变趋势,探究两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优化路径,文章运用耦合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贵州省2013—2022年农村生态环境系统和农村经济系统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演变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省农村生态环境系统和农村经济系统耦合度总体呈现出平稳波动上升趋势,0.8574≤C≤0.9956,十年间均处于良好水平耦合状态;(2)系统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0.3732≤D≤0.5500,整体处于从2013年轻度失调到2014—2016年濒临失调再到2017—2022年勉强协调的演进状态,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等级较低,农村生态环境系统整体上未能处于一个相对平稳发展的状态。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促进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1)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农业产业链优化拓展;(2)构建生态补偿激励机制,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3)加强政策资金扶持,为绿色农业发展“保驾护航”;(4)引进生态农业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5)推广绿色消费行为,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经济 耦合模型 协调发展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经济视角下区域物流-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10
作者 周泰 贺芷晴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7-90,159,共5页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对区域物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可以为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首先利用协同学理论,构建了科学系统的区域“物流—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子系统...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对区域物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可以为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首先利用协同学理论,构建了科学系统的区域“物流—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和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然后以四川省作为区域研究实例,利用其2005—2021年的历史数据计算出了四川省“物流—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各子系统的有序度及复合系统的协调度,结果显示,四川省物流、经济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有序度以及“物流—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度均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表明四川省物流、经济和生态环境处于协调发展水平在不断增长的协调发展状态中;最后依据四川省物流、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区域物流 经济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人口结构—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11
作者 岁磊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0-231,共2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经济走廊,覆盖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多个生态区域,横跨九个省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内人口结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人口分布不均、城镇化失衡...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经济走廊,覆盖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多个生态区域,横跨九个省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内人口结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人口分布不均、城镇化失衡、资源型经济结构与生态承载力不足等问题突出,导致人口、经济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优化人口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已成为黄河流域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经济 经济走廊 生态环境 生态安全屏障 耦合协调 区域可持续发展 生态承载力 生态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和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12
作者 毛惠萍 俞昀肖 +1 位作者 陈慧萍 汤博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5-142,I0022,I0023,共10页
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关联及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探究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测算了浙江省及11个地级市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和经济发展水平,并评价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和空间关联... 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关联及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探究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测算了浙江省及11个地级市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和经济发展水平,并评价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和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2017—2022年浙江省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和经济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两者的耦合协调度从勉强协调上升到中级协调,但存在空间差异,东北部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西南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浙江省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离散分布特征。建议将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纳入经济宏观政策之中,实施差异化区域生态环境管控政策,多举措提升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政策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空间管控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13
作者 毛茉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5年第1期75-78,共4页
通过应用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系统评估了河南省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影响与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的农业经济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为了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 通过应用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系统评估了河南省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影响与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的农业经济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为了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议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加强环境保护政策实施等,进一步平衡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为政策制定者和区域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以促进河南省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 生态环境 综合发展评价模型 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路径——以榆林市定边县为例
14
作者 王继平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2期52-54,共3页
该文以榆林市定边县南部山区为例,首先介绍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经济建设的意义,然后探究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径,最后论述了定边县进行林业生态建设的有效举措,以期为山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该文以榆林市定边县南部山区为例,首先介绍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经济建设的意义,然后探究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径,最后论述了定边县进行林业生态建设的有效举措,以期为山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林业 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 协调发展 定边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种植与西藏经济发展及高原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研究——以林芝市察隅县为例
15
作者 杨悦彤 申思雨 《绿色中国》 2025年第1期172-174,共3页
西藏茶种植始于19世纪60年代,历经发展,规模扩大、技术提升。茶种植对西藏意义重大,促进乡村振兴,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还在气候调节、保持水土等方面影响高原生态文化。本文以林芝市察隅县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茶种植与西藏经济... 西藏茶种植始于19世纪60年代,历经发展,规模扩大、技术提升。茶种植对西藏意义重大,促进乡村振兴,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还在气候调节、保持水土等方面影响高原生态文化。本文以林芝市察隅县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茶种植与西藏经济发展及高原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旨在推动茶产业成为西藏经济支柱,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高原生态文化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种植 西藏经济 高原生态文化 察隅县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化-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 被引量:1
16
作者 田穗 何怡然 郑海味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9-107,共9页
数智化、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马尔可夫链和基尼系数模型,研究“数智化-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动态... 数智化、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马尔可夫链和基尼系数模型,研究“数智化-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过程。研究发现:全国耦合协调度等级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中部和东部地区高于全国水平、东北和西部地区低于全国水平的发展状态;全国耦合协调状态相对稳定,虽然相邻类型的等级转移现象较为频繁,但跨越式的发展相对较少;从区域内差异来看,除东北地区外,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差异逐渐扩大;从区域间差异看,东部地区较其他地区在耦合协调度上的优势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化 旅游经济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及时空演化 被引量:7
17
作者 伍文生 胡艳 朱晓莉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32-137,共6页
探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文章构建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灰色预测GM(1,1)模型和障碍度模型,... 探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文章构建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灰色预测GM(1,1)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测度并分析了2013—202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三个系统的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时空演化及其未来趋势和障碍因子。结果显示:(1)三个系统的发展水平均值,除生态环境系统出现小幅波动外,其他两个系统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区域排序均呈现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梯队特征。(2)三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也呈现上升趋势,整体耦合协调等级从濒临失调上升至勉强协调。但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呈现“下游高、中游平、上游低”的空间格局。局部长三角地区形成了良好的“高-高”集聚效应。根据预测分析,到2027年,长江经济带三个系统耦合协调总体接近中级协调等级,江苏将率先进入优质协调等级。(3)制约三个系统发展的障碍因子既存在共性障碍因子,也存在差异性障碍因子。科技创新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共性障碍因子多于经济发展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 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北京生态涵养区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梁丽娜 王洪佳 +1 位作者 冯慧懿 唐秀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3-722,共10页
结合生态涵养区的特点,构建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两个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评估生态产品供给和经济发展状况,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北京市生态涵养区2019年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耦合协调类型。结果表明... 结合生态涵养区的特点,构建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两个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评估生态产品供给和经济发展状况,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北京市生态涵养区2019年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耦合协调类型。结果表明,2019年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各乡镇生态产品供给和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高值和较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怀柔区、密云区和延庆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各区的城镇以及靠近北京市近郊的乡镇。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各乡镇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介于0.648~0.999之间,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值介于0.312~0.600之间,耦合协调度内部差异较大,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不高,呈现较弱的耦合协调关系。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各乡镇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没有实现同步发展,生态产品供给滞后型和经济发展滞后型的乡镇大约各占一半。建议北京生态涵养区应立足于不同的资源优势,根据生态产品供给和经济发展状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实现两者的互补和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涵养区 生态产品供给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来自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浩天 肖延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13,共12页
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是检视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以及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三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 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是检视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以及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三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和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城乡融合发展最高,生态保护居中,数字经济最低;从时间上看,研究期内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低水平段位呈上升状态;从空间上看,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以“高-高”和“低-低”集聚为主;作为制约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驱动、政府调控、科技支撑的驱动效果依次递减。因此,要制定差异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构跨区域协作机制,实现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互构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生态保护 城乡融合发展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基于中介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明亮 余国新 蒲娟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22-333,共12页
数字乡村建设为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给予新的动力支撑,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别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 数字乡村建设为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给予新的动力支撑,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别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各地区间协同水平存在差距;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提升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水平,且在中西部地区促进效果更为显著;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促进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带动投资调整,助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应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改造,提高乡村居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因地制宜发展数字乡村,并加强各地区协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农业经济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中介效应 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