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源地区生态经济区划与产业功能布局研究——以内蒙古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文龙 侯鹏珅 +1 位作者 徐芮 林海英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48,共11页
生态经济发展是资源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基于县域视角的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与区划模型,运用系统聚类与熵值法,对内蒙古进行双尺度两级生态经济区划研究;利用地理探测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识别影... 生态经济发展是资源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基于县域视角的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与区划模型,运用系统聚类与熵值法,对内蒙古进行双尺度两级生态经济区划研究;利用地理探测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识别影响生态经济区划因素;结合内蒙古优化产业布局的国土空间规划,提出内蒙古产业空间布局及其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内蒙古生态经济区划分为6类生态经济区和24类生态经济亚区;(2)生态环境因子是生态经济区划的首要影响因素,林地面积占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子作用显著(q值为0.791、0.778);经济社会因子中,产业结构高级化系数(q值为0.558)与人口增长率(q值为0.516)对生态经济区划结果影响最大;不同因子作用存在显著空间差异;(3)生态经济区划格局呈现较强空间依赖特征,呈现H-H(高)和L-L(低)集聚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区划 地理探测器 地理加权回归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三峡库区云阳县生态经济区划 被引量:32
2
作者 高群 毛汉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4-81,T001-T002,共10页
采用自上而下的生态要素宏观分析与自下而上的经济要素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运用 GIS分析手段对复杂的自然生态要素与人类经济活动的时空变化及其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和表达 ,以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典型山地县云阳为例 ,根据不同区域所表... 采用自上而下的生态要素宏观分析与自下而上的经济要素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运用 GIS分析手段对复杂的自然生态要素与人类经济活动的时空变化及其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和表达 ,以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典型山地县云阳为例 ,根据不同区域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态变化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变化的承载力差异 ,即不同生态经济地域系统的稳定性、干扰能力、承受能力、生产能力和可利用方式的明显差异 ,进行综合生态经济区划。分区结果的命名综合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地域特征和该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各生态经济区特征的分析 ,旨在协调日益激化的人地矛盾 ,探讨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途径和对策 ,为三峡库区大尺度生态 -经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经验和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三峡库区 云阳县 生态经济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泰兴市生态经济区划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耿土锁 张京祥 姜华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6-628,共3页
在分析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泰兴市进行了生态区划,即东部综合生态经济区、北部银杏产业生态经济区、南部优质稻麦生态经济区和西部滨江工业经济区,并提出各个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措施。
关键词 生态产业 生态经济区划 银杏产业生态经济区 优质稻麦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粗糙集和突变模型的鄱阳湖域生态经济区划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延飞 唐鑫 +1 位作者 张振东 丁木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25-29,共5页
为了合理地对鄱阳湖域生态经济区进行区划,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建设、资源保障和环境保护的鄱阳湖域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运用粗糙集理论的属性约简筛选出评价指标,利用融合信息熵计算指标重要度,结合突变级数模型计算鄱阳湖域32... 为了合理地对鄱阳湖域生态经济区进行区划,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建设、资源保障和环境保护的鄱阳湖域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运用粗糙集理论的属性约简筛选出评价指标,利用融合信息熵计算指标重要度,结合突变级数模型计算鄱阳湖域32个区划单元的生态经济综合量化值。根据各区划单元的生态经济综合值,通过模糊聚类方法,将区划单元按生态经济系统状态区划为优、良、中、一般、差5个等级。区划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呈现"橄榄型"分布,区划结果较为合理,可为将鄱阳湖域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区划 粗糙集 突变模型 鄱阳湖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模型的生态经济区划研究——以唐海县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征 张东云 《经济与管理》 2005年第5期19-21,共3页
运用AHP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原理,构建了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建立了生态经济区划研究方法,并以唐海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例,运用上述指标体系和区划方法,将唐海县划分为沿海滩涂养殖及水产品开发示范区,精品农业种植、建材及造纸综合发... 运用AHP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原理,构建了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建立了生态经济区划研究方法,并以唐海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例,运用上述指标体系和区划方法,将唐海县划分为沿海滩涂养殖及水产品开发示范区,精品农业种植、建材及造纸综合发展示范区,种养结合生态农业及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和高效旱作农业种植示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AHP 生态经济区划 指标体系 区域综合发展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态经济区划─—以承德市为例 被引量:19
6
作者 孟令尧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1994年第1期36-41,共6页
以承德市生态经济区划为例,探讨城市生态经济区划的指标体系、原则和方法。并提出承德市各生态经济区的开发战略设想。
关键词 城市 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山市生态经济区划模型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6011-6012,6017,共3页
在生态经济区划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黄山市生态、经济、社会情况,建立了黄山市生态经济区划模型。结果表明:无论从数据的收集、工作的操作性,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该模型都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 生态经济区划 模型 黄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经济区划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建新 《生态经济》 1992年第6期1-4,共4页
本文阐述了生态经济区划的对象、依据、基本原则、方法及生态经济区的边界,并提出生态经济区划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 生态经济区划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粗糙集和突变级数法的生态经济区划 被引量:1
9
作者 徐明德 宁志红 南洋 《绿色科技》 2011年第4期1-5,共5页
首次采用粗糙集和突变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生态经济区划,建立了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应采用的突变模型,采用粗糙集的属性约简算法对粗选的生态经济评价指标进行筛选,运用由突变理论衍生出来的突变级数法对指标进行浓缩,获得... 首次采用粗糙集和突变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生态经济区划,建立了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应采用的突变模型,采用粗糙集的属性约简算法对粗选的生态经济评价指标进行筛选,运用由突变理论衍生出来的突变级数法对指标进行浓缩,获得生态经济综合评价指标,据此指标进行生态经济区划。以山西省东南部某县的生态经济区划为实例进行区划研究与方法验证,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表明该区划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集 突变级数法 生态经济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适应性生态经济区划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徐翀崎 李锋 +1 位作者 韩宝龙 陶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40-1748,共9页
提高城市生态经济区划的精确性和动态性,对科学指导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与人口密度建立线性模型,探索了以往用行政区域为最小统计单元数据的模拟细化问题;然后通过引入可变参数构建了动态适应性... 提高城市生态经济区划的精确性和动态性,对科学指导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与人口密度建立线性模型,探索了以往用行政区域为最小统计单元数据的模拟细化问题;然后通过引入可变参数构建了动态适应性生态经济区划模型,在增强模型动态适应性的同时,将一级区划结果统一划分为生态管控区域、生态优先区域、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4个区域。以广州市增城区为典型案例,通过改进的动态适应性生态经济区划模型,运用GIS将增城区在两种情景下进行了模拟和对比,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区划结果符合当地发展特征,也为其他城市与区域的生态经济区划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区划 人口密度模拟 夜间灯光数据 动态适应性 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评价”的生态经济区划优化模型及应用--以海南岛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肖瑞 宋娅娅 +1 位作者 刘泽淼 黄贤金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6-41,44,共7页
以地域分异理论为基础,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经济分区,是实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协调运行的科学依据。据此,文章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模型与方法,引入多要素空间叠置、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构建了以... 以地域分异理论为基础,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经济分区,是实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协调运行的科学依据。据此,文章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模型与方法,引入多要素空间叠置、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构建了以生态空间为强约束要素、发展空间为主导性要素,可承载性为限制性要素的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并涵盖3项模块层、9项准则层、27项指标因子的生态经济区划优化模型。以海南岛为例,运用生态经济区划优化模型,计算得到海南岛生态保护空间、生态优先空间、优化发展空间和重点发展空间分别占陆域总面积的22.38%、21.25%、26.48%和29.89%;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现状、行政区边界和发展格局进行边界修正,最终将海南岛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区和12个生态经济亚区,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评价” 生态经济区划 多要素空间叠置 聚类分析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态经济区划探讨
12
作者 曾剑 李超 王增长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7-120,共4页
分析了国内外关于生态经济区划(包括城市生态经济区划)的研究进展、城市生态经济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和指标选取。以环境承载力为例,包括矿产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社会经济因素中可获得性指标,采用主... 分析了国内外关于生态经济区划(包括城市生态经济区划)的研究进展、城市生态经济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和指标选取。以环境承载力为例,包括矿产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社会经济因素中可获得性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SPSS在某市生态经济区划中的应用。区划结果将某市划分成禁止、限制、优化、重点开发区四类,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类命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区划 SPSS 主成分分析 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汾市生态经济区划及建设方案探析
13
作者 师丽霞 阎永康 《山西农业科学》 2010年第9期74-77,共4页
以山西省临汾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生态经济区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根据临汾市不同区域的生态特征和经济发展现状,将临汾市划分为4个基本的生态经济开发区,并提出了有利于各个开发区发展的建设方案,这对临汾市的整体生态经济区划和发展具有... 以山西省临汾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生态经济区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根据临汾市不同区域的生态特征和经济发展现状,将临汾市划分为4个基本的生态经济开发区,并提出了有利于各个开发区发展的建设方案,这对临汾市的整体生态经济区划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汾市 生态经济区划 建设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郊生态经济系统的综合区划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祖新 周纪纶 《生态经济》 1989年第3期1-4,共4页
一、目标城乡一体化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生态经济区划是发挥郊区自然环境的地域优势,发展乡村经济,改善环境质量,协调城乡关系促进郊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工作。生态经济区划以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揭示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功... 一、目标城乡一体化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生态经济区划是发挥郊区自然环境的地域优势,发展乡村经济,改善环境质量,协调城乡关系促进郊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工作。生态经济区划以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揭示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功能的地域分异,探求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目标的多样化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经济区划 结构功能 生态经济类型 概念模型 地域差异 环境质量 经济发展目标 分类单元 合理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論区域生态經济管理
15
作者 马传栋 《生态经济》 1985年第2期8-11,共4页
区域生态经济管理也就是按照合理的生态经济区划,进行分区域的国土资源(包括陆域、海域、空域范围内的土地、水、矿产、生物、海洋、气候等自然生态资源和与之紧密联系结成一体的社会经济资源)的考察、科研、
关键词 区域内 生态经济区划 区域经济系统 经济生态系统 生态经济管理 区域生态经济 综合考察 生产力布局 区域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市经济发展的生态对策
16
作者 孙秋生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1987年第3期31-36,共6页
国家“七五”计划将京津唐列入一级经济协作区,把以唐山市为中心的冀东地区作为重点开发区。为使唐山市的经济发展能与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协调、健康地共同发展,本文利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探讨该市经济发展的途径及其生态对策。 一、唐... 国家“七五”计划将京津唐列入一级经济协作区,把以唐山市为中心的冀东地区作为重点开发区。为使唐山市的经济发展能与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协调、健康地共同发展,本文利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探讨该市经济发展的途径及其生态对策。 一、唐山市经济发展优势和特点 唐山市地处冀东平原,依山傍海,是华北与东北通过的咽喉要地,土地面积13,472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是我国主要重工业城市之一。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市 生态对策 生态经济区划 适宜度 城市生态系统 经济发展优势 生态效率 京津唐 生态 环境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09年中国碳排放与碳足迹时空格局 被引量:25
17
作者 吴文佳 蒋金亮 +1 位作者 高全洲 蒋海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6722-6733,共12页
碳排放引发的全球变暖给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都带来了显著影响,而碳足迹可以衡量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碳排放的响应。为研究自然-社会二元系统碳动态,基于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数据和统计资料计算2001... 碳排放引发的全球变暖给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都带来了显著影响,而碳足迹可以衡量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碳排放的响应。为研究自然-社会二元系统碳动态,基于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数据和统计资料计算2001—2009年中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能源消费碳排放、碳足迹和碳赤字;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支持下,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讨论其时空格局;据此划分生态经济区。结果表明:(1)2001—2009年全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平均值为3.32 Pg C/a(1 Pg=1015g),呈西南地区>东南沿海>华中、华东地区>东北、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的空间格局;(2)2001—2009年全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16.7%,多年平均值2.53 Pg C/a,呈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格局;(3)2001—2009年全国碳足迹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14.7%,多年平均值6.98×106km2;具有正碳赤字(即碳源)的省份为山西、环渤海地区各省、长三角地区各省、广东;相邻省份碳赤字的相对大小由于互相影响而改变;(4)全国分为中东部、南部、北部、西部四个生态经济大区。研究结果直观揭示了中国碳排放和碳足迹的时空动态,为实现自然-社会二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社会二元系统 MODIS 碳排放 碳足迹 空间自相关 生态经济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蔬菜宏观种植结构优化原理及调整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葛晓光 周宝利 赵义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07-113,共7页
在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指导下,以辽宁省为系统边界,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研究了辽宁省蔬菜宏观种植结构的现状,优化依据及其调整方法。生产效果分析、综合优势分析及社会贡献分析为结构优化提供主要依据;提出了一系列与之有关的量化... 在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指导下,以辽宁省为系统边界,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研究了辽宁省蔬菜宏观种植结构的现状,优化依据及其调整方法。生产效果分析、综合优势分析及社会贡献分析为结构优化提供主要依据;提出了一系列与之有关的量化指标并对辽宁省各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蔬菜生态经济区划、菜源结构特点分析及二次规划与多目标规划相结合的一整套宏观种植结构调整的方法及规划方案设计与生产布局安排相结合的实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种植结构 生产效果 生态经济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