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生态红线划分的原理、方法及指标体系构建——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建龙 刚成诚 +4 位作者 李辉 王钊齐 杨悦 李卉 张艳珍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期57-67,共11页
为我国各地区划分城市生态红线、确定生态红线保护区的现实需要,在城市生态系统识别和划分城市生态用地类型方法的基础上,参照了国家与省市有关重点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划分的标准,依据生态红线划分的目标,从生态的重要性、脆弱性与... 为我国各地区划分城市生态红线、确定生态红线保护区的现实需要,在城市生态系统识别和划分城市生态用地类型方法的基础上,参照了国家与省市有关重点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划分的标准,依据生态红线划分的目标,从生态的重要性、脆弱性与危险性三方面着手,建立了生态红线划分的三级科学指标体系,并确定了生态红线保护区划分的方法。在5S技术支持下,创建了网格空间属性数据库,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叠加分析、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最终完成苏州市吴中区生态红线划定方案。为今后我国城市生态红线区划分和生态红线保护区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红线界定 生态红线划分原理 生态红线划分指标体系 生态红利开发 生态红线保护区管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生态红线划定的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研究 被引量:97
2
作者 许妍 梁斌 +3 位作者 鲍晨光 兰冬东 于春艳 马明辉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1-367,共7页
在分析渤海生态环境特征基础上,依据生态红线划定目标,从"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环境灾害危险性"三方面建立了渤海生态红线划定指标体系,并研究确定了生态红线划定的技术方法。在ArcGIS支持下,创建了渤海网格空间... 在分析渤海生态环境特征基础上,依据生态红线划定目标,从"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环境灾害危险性"三方面建立了渤海生态红线划定指标体系,并研究确定了生态红线划定的技术方法。在ArcGIS支持下,创建了渤海网格空间属性数据库,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叠加分析、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最终完成渤海生态红线划定,将渤海划分为红线区、黄线区和绿线区,并进一步明确红线区内的生态保护重点与方向。结果表明:红线区占整个区域的18%,主要分布在大连市西北部海域、辽河口、黄河口等典型河口附近海域、滨州东北部海域及莱州湾、渤海西部沿岸、庙岛群岛等地,这些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和生态特征为珍稀濒危生物保护、湿地生态涵养及自然岸线灾害防护等。黄线区占整个区域的14.7%,主要分布在辽河三角洲外围海域、葫芦岛-秦皇岛-唐山沿岸海域及沧州东北部海域,其保护与管理方向为海洋环境灾害防护及生态恢复与治理。绿线区占整个区域的67.3%,分布在红线区、黄线区的外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红线 指标体系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红线划分的理论和技术 被引量:131
3
作者 林勇 樊景凤 +2 位作者 温泉 刘述锡 李滨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44-1252,共9页
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控制人类活动强度,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解决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枯竭问题,减轻异常自然灾害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不少省市已开展生态红线... 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控制人类活动强度,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解决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枯竭问题,减轻异常自然灾害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不少省市已开展生态红线划分和管理试点工作,但生态红线划分的理论和技术尚不完善。生态红线区划和管理急需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对生态红线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空间红线、面积红线和管理红线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了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和区域生态服务需求在生态红线划分中的重要性;在生态红线划分技术研究综述基础上剖析了生态红线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划分方法简单粗放、对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的空间过程和空间联系考虑不足以及由于部门和学科分割带来的(海)水陆缺乏统筹等;论述了生态适宜性评价、景观/区域安全格局理论、海陆统筹理论、干扰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管理和适应性理论以及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框架等技术方法和理论以及它们在在生态红线划分中的潜在应用;最后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和区域生态服务需求的生态红线划分的技术路线,并对今后生态红线划分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的生态红线划分技术和理论方法可为今后生态红线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红线划分 生态学理论和技术 生态安全格局 基于区域生态服务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区域生态功能红线划分 被引量:3
4
作者 孟彩红 梁冬梅 +1 位作者 孙大光 王媛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6期263-267,共5页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严格保护的区域以及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以吉林省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估和生态敏感性评估,通过识别去区...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严格保护的区域以及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以吉林省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估和生态敏感性评估,通过识别去区域生态保护关键区域,划定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区,为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思路和方法。划定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区总面积为6.38万km^2(扣除重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4.04%,分为5类,分别是水源涵养红线区、水土保持红线区、生物多样性维持红线区、防风固沙红线区、水土流失红线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关键区域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估 生态敏感性评估 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生态环境敏感区保护红线划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在高 吴楠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00-1107,共8页
文章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为手段,结合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建立安徽省生态环境敏感区保护红线的指标体系,利用生态学定量指标评价方法,划定安徽省生态环境敏感区保护红线,为下一步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提... 文章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为手段,结合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建立安徽省生态环境敏感区保护红线的指标体系,利用生态学定量指标评价方法,划定安徽省生态环境敏感区保护红线,为下一步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敏感区 指标体系 生态保护红线 划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划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在高 吴楠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12-1415,共4页
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包括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和禁止开发区域,文章以GIS系统为手段,结合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建立安徽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的指标体系,利用生态学定量指标评价方法,划定安徽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包括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和禁止开发区域,文章以GIS系统为手段,结合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建立安徽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的指标体系,利用生态学定量指标评价方法,划定安徽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为下一步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生态功能区 指标体系 生态保护红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方法 被引量:22
7
作者 刘超 崔旺来 +2 位作者 朱正涛 叶芳 俞仙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8564-8573,共10页
划定海岛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海岛生态安全,协调海岛开发与保护之间矛盾的重要方法。目前,海岛生态保护红线在概念内涵、划定内容、划定方法等方面尚未统一定性,且极易与海洋生态红线的概念混淆,不同类型和形态的海岛红线划定的方法及原... 划定海岛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海岛生态安全,协调海岛开发与保护之间矛盾的重要方法。目前,海岛生态保护红线在概念内涵、划定内容、划定方法等方面尚未统一定性,且极易与海洋生态红线的概念混淆,不同类型和形态的海岛红线划定的方法及原则要求也有所区分,例如,单岛、列岛、群岛、有居民和无居民海岛等。论述了海岛生态保护红线概念、海岛生态保护红线与海洋生态红线的区别和联系;结合生态科学、地理科学和管理科学属性,基于发展观点和底线思维阐述了海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原则;海岛生态保护红线类型主要包括:海岛重点生态功能区、海岛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和海岛禁止开发区;筛选出海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需要重点考量的指标,提出海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技术路线,同时针对海岛生态保护红线区划面临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对今后海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生态保护红线 海岛生态系统 技术方法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与层次分析模型的生态旅游舒适度评价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韩燕妮 《桉树科技》 2023年第2期27-34,共8页
为了提升区域范围内的生态旅游质量,针对生态旅游舒适度分析结果片面及冗余性的问题,提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与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模型的生态旅游舒适度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指... 为了提升区域范围内的生态旅游质量,针对生态旅游舒适度分析结果片面及冗余性的问题,提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与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模型的生态旅游舒适度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两两对比判断矩阵及方根法确定生态旅游舒适度评价指标的权重值。结果显示:该方法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信度较高,获取生态旅游舒适度评价结果准确,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层次分析模型 生态旅游 舒适度评价 指标体系 等级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市吴中区生态承载力分析与生态红利开发对策 被引量:4
9
作者 梁珂珂 李建龙 +6 位作者 王艳平 李卉 毛刚 浦惠民 李志刚 秦惠平 徐超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期76-83,共8页
为了充分开发苏州市吴中区的生态资源充分获得生态红利,以及从生态承载力分析与生态红利开发对策的角度,给苏州市吴中区提供符合现状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以苏州市吴中区2007—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主要依据,对吴中区6年间的生态足迹... 为了充分开发苏州市吴中区的生态资源充分获得生态红利,以及从生态承载力分析与生态红利开发对策的角度,给苏州市吴中区提供符合现状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以苏州市吴中区2007—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主要依据,对吴中区6年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动态分析,并且对吴中区的生态红线区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6年间吴中区的生态足迹正逐年下降,尤其是能源用地生态足迹下降显著。这说明吴中区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也有所提高。苏州市吴中区的生态红线区域达到1 757.16 km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87.1%,为江苏省最高。苏州市吴中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有人口数量过大、耕地资源短缺和生活消费水平较高等3个方面。生态环境的治理应相应从控制人口、改变产业结构、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着手。苏州市吴中区的生态红利开发应当主要从发展第三产业,推广生态旅游、建设生态农业园、打造绿色特色品牌等方面进行,此外应当抓住园博会的好时机,创建生态文明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市吴中区 生态足迹分析 生态承载力分析 生态赤字分析 生态红线划分 生态红利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壮金 江吉智 +1 位作者 周艳梅 周兴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8期174-177,共4页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有助于遏止城市土地的粗放利用,实现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可持续利用。本文以广西为例,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有助于遏止城市土地的粗放利用,实现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可持续利用。本文以广西为例,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水平划分为4个集约利用梯度区。从整体上说,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还相对落后,应加大对城市土地的投入,努力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空间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综合评价 因子分析法 可持续利用 聚类分析法 指标体系 水平划分 生态环境 粗放利用 投入 梯度 社会 经济 构建 遏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