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午岭林区生态系统转换对土壤有机碳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赵世伟 卢璐 +3 位作者 刘娜娜 吴金水 苏静 杨永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30-1035,共6页
生态系统转换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循环及环境质量.本研究分析了子午岭林区农田、草地、灌丛和森林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稳定性有机碳含量.结果显示:各生态系统中,表层(0~10 cm)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深层... 生态系统转换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循环及环境质量.本研究分析了子午岭林区农田、草地、灌丛和森林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稳定性有机碳含量.结果显示:各生态系统中,表层(0~10 cm)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40~70 cm).与农田生态系统表层土壤相比,草地、灌丛、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82.07%、121.67%和183.16%,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也有类似的趋势;从增加的绝对值来看,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2.24、4.13和5.43 g/kg,土壤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4.76、6.23和10.18g/kg.表明农田生态系统转换为林、草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且,土壤作为碳“汇”的功能增强,更有利于CO2固定和生态环境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转换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稳定性有机碳 子午岭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转换对土壤中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郭景恒 朴河春 +1 位作者 张晓山 刘启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367-1370,共4页
采集贵州省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中森林土壤和相邻农田土壤 ,系统分析其中碳水化合物总量和各单糖的含量。并以此来查明由森林生态系统向农业生态系统转换的过程对土壤碳水化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 :相对于森林土壤 ,农业土壤中碳水化合物... 采集贵州省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中森林土壤和相邻农田土壤 ,系统分析其中碳水化合物总量和各单糖的含量。并以此来查明由森林生态系统向农业生态系统转换的过程对土壤碳水化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 :相对于森林土壤 ,农业土壤中碳水化合物总量明显降低。在农田土壤中六糖 /五糖比值有升高的趋势 ,其中以 M/X比值最为明显。这说明 ,在该转换过程中植物来源的单糖组分有所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转换 土壤 碳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的生态系统格局及其变化评估研究——以吉林省西部地区为例
3
作者 孟彩红 王媛 +4 位作者 苏伟 金玉哲 李东秋 李景新 周美杉 《绿色科技》 2024年第4期6-11,共6页
基于2000-2020年的3期Landsat TM/OLI影像,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系统格局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对2000-2020年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与构成、面积变化率、转换特征的统计分析,系统地掌握了其格局状况及变化特征。评估得... 基于2000-2020年的3期Landsat TM/OLI影像,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系统格局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对2000-2020年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与构成、面积变化率、转换特征的统计分析,系统地掌握了其格局状况及变化特征。评估得到:2000-2010年生态格局指标变化只有乾安县(0.85)为正向变化,上升幅度为1.71%;其余县域均为负向变化,生态格局指数减少最少为宁江区(4.27),下降幅度为8.95%。2010-2020年生态格局指标变化只有建成区的宁江区(0.07)和洮北区(0.42)为正向变化,上升幅度分别为0.15%、1.09%,其余的县域生态格局指标都减少,减少最少的为洮南市(1.82),减少幅度为3.91%。2000-2020年生态格局指标只有乾安县(0.33)为增多,增加幅度为0.67%;其余县域生态格局指标都减少,减少最少的为镇赉县(4.87),上升幅度为7.91%。生态格局为社会经济发展宏观决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维护西部地区生态安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遥感影像 生态系统格局 生态系统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林生态系统中土壤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5
4
作者 林开敏 叶发茂 +3 位作者 李卿叁 郭玉硕 徐昪 赵均嵘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35,共6页
以天然更新常绿阔叶林、老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林(代表一代杉木林)、二代杉木萌芽天然更新林和二代杉木人工林作为杉木林生态系统转换模式的系列样地,研究了不同季节(3月、6月、9月和12月)4个样地0~20和20~... 以天然更新常绿阔叶林、老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林(代表一代杉木林)、二代杉木萌芽天然更新林和二代杉木人工林作为杉木林生态系统转换模式的系列样地,研究了不同季节(3月、6月、9月和12月)4个样地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中酚类物质(包括总酚、复合态酚和水溶性酚)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样地土壤总酚含量最高(278.40~3 012.98μg.g-1),复合态酚含量次之(20.67~430.54μg.g-1),水溶性酚含量最低(0.36~6.01μg.g-1)。各样地间不同土层中总酚、复合态酚和水溶性酚含量均值的高低变化不一致,但总体上顺着森林生态系统转换的方向(天然常绿阔叶林→一代杉木人工林→二代杉木人工林),0~20和20~40 cm土层中总酚和复合态酚含量以及0~20 cm土层中水溶性酚含量均值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20~40 cm土层中水溶性酚含量均值则无明显变化规律。各样地0~20 cm土层中各种酚类物质含量总体上高于20~40 cm土层,表明随土层加深,总酚、复合态酚和水溶性酚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各种酚类物质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总酚和复合态酚含量总体上呈现出3月和9月较高、6月和12月较低的变化趋势,水溶性酚含量总体上呈现出随着季节变化(3月至12月)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季节间土壤中各类酚类物质含量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研究结果显示:随杉木人工林栽植代数的增加,土壤中会积累一定量酚类物质,但其中水溶性酚含量远低于使植物中毒的水平(50μg.g-1),造成杉木中毒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森林生态系统转换 酚类物质 季节变化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