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气东输管道沿线河西走廊地区生态系统评价与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被引量:12
1
作者 高启晨 陈利顶 +3 位作者 姜昌亮 李国强 丘君 高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9-315,共7页
西气东输管道沿线河西走廊地区是典型的荒漠—绿洲—戈壁区 ,具有干湿交错带、农牧交错带、森林边缘带以及沙漠边缘带等多种环境脆弱带 ,管道施工造成地表土壤、植被的破坏 ,加剧荒漠化过程 ,还会诱发沙尘暴 ,使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 西气东输管道沿线河西走廊地区是典型的荒漠—绿洲—戈壁区 ,具有干湿交错带、农牧交错带、森林边缘带以及沙漠边缘带等多种环境脆弱带 ,管道施工造成地表土壤、植被的破坏 ,加剧荒漠化过程 ,还会诱发沙尘暴 ,使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直接影响到管道的安全运行 ,从区域生态安全和管道安全双重角度提出区域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西气东输管道沿线河西走廊地区为例 ,对管道沿线两侧各 10km内进行了生态系统制图分析 ,识别出该区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并对其中主要的 3种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 ,针对几种典型生态系统区如裸地生态系统、绿洲生态系统、戈壁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生态系统地区提出来了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具有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管道安全运行双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气东输 河西走廊地区生 生态系统评价与 生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湟水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时空分布特征及生态系统属性评价
2
作者 卓丰金 杨中文 +4 位作者 高鑫 杨辰 朱培训 陈立斌 高欣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9,共17页
为揭示湟水河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同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并开展生态系统状况评价,分别于2020年秋季和2021年春季对湟水河流域开展了水生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湟水河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及优势物种组成均存在... 为揭示湟水河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同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并开展生态系统状况评价,分别于2020年秋季和2021年春季对湟水河流域开展了水生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湟水河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及优势物种组成均存在较大的季节性差异。秋季物种丰富度(109种或属)高于春季(81种或属),秋季优势种为四节蜉属1种(Y=0.31)、纹石蛾属1种(Y=0.08)、瑞士水丝蚓(Y=0.06)、朝大蚊属1种(Y=0.04);春季优势种为超宽直突摇蚊(Y=0.02)、直突摇蚊属1种(Y=0.03)、冷水直突摇蚊(Y=0.02)和水丝蚓属1种(Y=0.04)。功能摄食类群以收集者占绝对优势(秋季65.91%,春季71.82%),其次为滤食者、撕食者、捕食者、刮食者。物种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空间上均表现为上游显著高于中下游,而时间上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也表现出秋季显著高于春季的差异性;功能丰富度指数(F_(Ric))和功能分异度指数(F_(Div))也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空间上表现为上游显著高于中下游,时间上表现为F_(Ric)指数秋季显著高于春季,而F_(Div)指数秋季却显著低于春季。生态系统属性评价表明湟水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力、物质纵向输送能力和生境稳定性在秋季和上游河段较强。冗余分析表明,秋季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环境因子以水深、底质含沙量和亚硝态氮含量等为主;春季则以底质卵石比例、K^(+)和Cl^(-)等溶解性盐离子含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湟水河 大型底栖动物 功能摄食类群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生态系统属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宁夏清水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
作者 魏怡敏 李金燕 +1 位作者 武佳维 马占存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4-118,共5页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在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清水河流域实际情况,基于PSR模型构建清水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并采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对清水河流域生态系统...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在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清水河流域实际情况,基于PSR模型构建清水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并采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对清水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至2020年,清水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由0.2450上升至0.5933,流域整体健康等级由一般病态演变为亚健康;2010年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较2000年小幅增大,2020年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较2010年显著增大,表明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且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较为完善,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具有一定恢复能力;植被生态需水量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所产生的影响仅次于水资源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需水量 PSR模型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清水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河源自然保护区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4
作者 阿依丁·马木尔 王同忻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0期24-30,共7页
为探究阿勒泰地区两河源自然保护区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以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河源地区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在6月份和9月份分别对两河源典型林区进行生态监测,共设置84个样地,260个监测样方,记录其高度、盖度、分盖度、草地物种... 为探究阿勒泰地区两河源自然保护区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以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河源地区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在6月份和9月份分别对两河源典型林区进行生态监测,共设置84个样地,260个监测样方,记录其高度、盖度、分盖度、草地物种种类及数量、生物量和长势等指标。利用VOR模型对两河源自然保护区草地群落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表明:两河源自然保护区6月份生态系统健康各项指标高于9月份;除三道海子地区活力指数(V)处于亚健康状态外,其余地区各项指标均处于健康状态;人为干扰下的牧道草地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而旅游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高山草甸比森林草甸和高山草甸生态系统更健康;组织力在3项指标中占最高权重;生态系统健康VOR指数随海拔高度升高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河源 VOR模型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草地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山群岛典型海岛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
5
作者 王曼华 纪德钰 王伟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1-6,共6页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目前海洋健康研究的重大课题。综合考虑海岛岛陆环境、水环境、沉积环境、栖息地、生物残毒、海洋生物、海岛人类活动等因素,基于2024年的监测数据,分析大连长山群岛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监测结果表明,长...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目前海洋健康研究的重大课题。综合考虑海岛岛陆环境、水环境、沉积环境、栖息地、生物残毒、海洋生物、海岛人类活动等因素,基于2024年的监测数据,分析大连长山群岛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监测结果表明,长山群岛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生态系统保持其自然属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基本稳定,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正常发挥,人为活动所产生的生态压力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长山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南水网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特征与分区管控——以雪绿漾片区为例
6
作者 丁金华 须如怡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6,共7页
苏南水网地区景观格局日趋破碎化,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加剧,采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测度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可持续性,为区域空间管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增强水网地区生态系统自适应性。以苏州市的雪绿漾片区为例,... 苏南水网地区景观格局日趋破碎化,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加剧,采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测度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可持续性,为区域空间管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增强水网地区生态系统自适应性。以苏州市的雪绿漾片区为例,基于“活力(V)-组织力(O)-恢复力(R)-贡献力(C)”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分析2002-2022年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分异特征,依据生态系统健康等级转移空间分布特征划定管控分区,并提出相应管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2002-2022年雪绿漾片区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均值持续下降,由0.38下降至0.28,Ⅰ级和Ⅱ级健康空间占比减少了约13.72%,Ⅲ级健康空间占比下降了约4.66%,Ⅳ级和Ⅴ级健康空间占比上升了约18.38%;健康指数空间分布有一定差异,健康高值区多为水域密集地区,生态系统结构稳定、生态功能完善;健康低值区以高度城镇化区域为主,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较弱,生态健康整体水平较低。依据2002-2022年雪绿漾片区生态系统健康等级转移空间分布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系统健康改善区、稳定区和退化区3类空间管控分区,并提出差异化的分区管控策略。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可为空间分区管控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水网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分区管控 水网地区 VOR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的典型岩溶区生态治理分区 被引量:4
7
作者 胡兆鑫 罗为群 +2 位作者 蒋忠诚 吴泽燕 汤庆佳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1-671,703,共12页
文章以广西平果果化石漠化生态修复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成因-结果”模型选取7个指标建立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进行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通过单参数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贡献率,分... 文章以广西平果果化石漠化生态修复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成因-结果”模型选取7个指标建立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进行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通过单参数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贡献率,分析造成研究区生态系统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微度、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脆弱生态系统脆弱性等级面积占比分别为36.43%、33.90%、18.91%、9.34%和1.43%,造成研究区生态系统轻度、中度脆弱的主要因素是岩性和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研究区生态系统重度、极度脆弱的主要因素是生态环境退化。依据评价结果,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结合坡度、地块面积等条件,划定生态治理分区并制订相应治理措施。其中,封山育林区应禁止一切人为破坏活动;人工造林区可在植被盖度较低的地块种植阳性树种,在植被群落高度较高、盖度适中的地块种植中性和阴性树种;林下种植区可引进赤苍藤、金银花等特色经济植物;草地改良区可引进桂牧一号、菊苣草、甜象草等优质牧草;园地改造区可在现有经果林下套种赤苍藤、金银花等矮杆经济作物;特色经济植物种植区可引进赤苍藤、树仔菜等常绿经济植物;退耕还林区因地制宜造林种草;矿山修复区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复垦复绿;非治理区保持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生态治理分区 果化示范区 环境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的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及多情景预测——以陕西段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张艳 李骏南 潘博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35-1946,共12页
生态系统服务长期供给与最大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应准确掌握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趋势。基于多源数据,借助InVEST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构建等方法理论,综合分析了200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特... 生态系统服务长期供给与最大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应准确掌握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趋势。基于多源数据,借助InVEST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构建等方法理论,综合分析了200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PLUS模型对2035年其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情况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值整体表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各生态系统服务优势区域同样集中在研究区南部。(2)2000—2020年研究区内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值表现为先降后升,且提升明显,高值区域由南到北不断扩大;除土壤保持服务外,其余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值在研究时段内均有一定提升,且各生态系统服务间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3)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面积提升显著,研究区中北部服务等级提升明显;建设优先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长,沿黄水系服务等级降低区域聚集明显;可持续发展情景下林地和建设用地均有扩张,研究区北部服务等级提升明显。研究结果能够为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整治及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 PLUS模型 多情景模拟 黄河流域 陕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时序分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明亮 梁军 沈彦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2,共8页
国家级森林公园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重要的生态功能,是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定量评价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系统健康,有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以湖南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利用长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数据... 国家级森林公园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重要的生态功能,是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定量评价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系统健康,有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以湖南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利用长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数据,系统分析研究区的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变化规律,并对其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11—2022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和建设用地增加,林地、草地和水域减少为主。(2)生态系统结构整体呈增长趋势,表明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相对稳定,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低值地区的生态系统结构较为单一。(3)生态系统功能整体呈现微弱减少的趋势,而50.91%的地区表现增长趋势,表明研究区的生态系统功能在大多数地区仍有所提高。(4)研究区的生态系统健康整体呈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高值地区主要分布在雪峰山中段的苏宝顶北部和东部区域,而低值地区主要集中在雪峰山主中段的高海拔地区。研究结果能为该区域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景观格局 长时序分析 湖南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能源-粮食纽带视角下哈尔滨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变化评估
10
作者 李婷婷 吴远翔 +1 位作者 潘宥承 孟德惠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2期84-91,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空序列下水-能源-粮食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动态影响,为哈尔滨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提供新的视角。【方法】以哈尔滨市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活力、组织力、弹性和供需比的评估框架,以水... 【目的】探讨不同时空序列下水-能源-粮食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动态影响,为哈尔滨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提供新的视角。【方法】以哈尔滨市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活力、组织力、弹性和供需比的评估框架,以水-能源-粮食纽带为切入点选取供需指标,应用2000、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测度与之相关的产水、固碳、粮食生产服务匹配程度和供需比,进而分析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变化。【结果】1)中心城区粮食生产服务在研究期内由赤字转为盈余状态,固碳和产水服务均为赤字状态;周边地区粮食生产服务大多为盈余状态,固碳和产水服务为赤字状态。产水服务供需匹配度基本处于不变状态,固碳服务呈下降趋势,粮食生产服务呈上升趋势,且各个服务间供需相关性均呈正相关关系。2)健康状况较差和一般的地区面积增加了16.97%和52.59%,较好和好的地区面积分别减少64.35%和5.13%。3)3种服务导致供需赤字,加剧其健康状况的恶化程度。【结论】1)3种服务供需指数均呈“中心城区低四周高”的空间格局,在中心城区供不应求,这与其周边地区供需匹配呈较大差异,且各服务间呈两两协同的关系。2)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呈“中心城区低四周高”的空间格局,主要以较差、一般、较好和好为主;2000—2020年,健康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3种服务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有直接影响,对传统评价结果起到修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源-粮食纽带 生态系统健康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 哈尔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邹一飞 许明家 +6 位作者 丁爱中 金乃夫 杨凯 杨庆 朱宜 郑蕾 金喜来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41-2351,共11页
地下水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众多宝贵的服务,如水资源供给、水质净化、洪涝灾害调节等,其健康对于人类福祉至关重要。开展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不仅对揭示系统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且能为地下水资源保护与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介... 地下水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众多宝贵的服务,如水资源供给、水质净化、洪涝灾害调节等,其健康对于人类福祉至关重要。开展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不仅对揭示系统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且能为地下水资源保护与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介绍了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所面临的威胁,梳理了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发展历程、方法、指标与流程框架。通过对比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总结了评价理论和方法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并对未来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①当前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主要有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生物指示法、证据权重法,其中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最有助于全面地了解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②当前研究中评价指标的选取缺少固定的标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限制了不同评价之间的可比性。③以往研究中所选取的指标可以分为理化指标、生态指标、社会指标3个方面,未来研究可以制定固定标准从上述三方面对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建议在未来的工作中增加地下水基础数据的采集频次和覆盖范围,并积极进行学科交叉,引入机器学习、大语言模型等技术,降低地下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主观性,实现评价的准确化、客观化、智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指标体系 生态指标 地下水微生物 地下水中水生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ORC模型的水网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管控策略——以吴江区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须如怡 丁金华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9-136,共8页
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生态活力及组织力,抵御和适应外界压力,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文章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基于“活力(V)—组织力(O)—恢复力(R)—贡献力(C)”模型,定量评价水网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分析生态系统健康空间分异特征... 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生态活力及组织力,抵御和适应外界压力,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文章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基于“活力(V)—组织力(O)—恢复力(R)—贡献力(C)”模型,定量评价水网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分析生态系统健康空间分异特征,为生态空间分区管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吴江区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呈正相关性,表现出“高值区较离散,低值区较集聚”的特征。健康高值区多聚集于乡村水网密布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生态功能较完善;健康低值区主要集中于乡村工业产业建设集聚区域,受建设用地扩张影响,水网乡村景观生态健康水平下降。结合健康等级将吴江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协调发展区和开发管控区等4类空间管控分区,并针对性地提出差异化管控策略。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可为生态空间分区管控提供依据和参考,促进水网乡村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空间分区管控 水网乡村 苏州吴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新思考
13
作者 周尚哲 崔桂鹏 +4 位作者 高攀 孔维远 崔向慧 包岩峰 卢琦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4期49-57,共9页
生态系统健康是衡量生态系统稳定性、可持续性、活跃性的标尺。当把通常用于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以高权重占比的生物多样性为主要指标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照搬到荒漠生态系统进行评价时,通常会产生误判。即在空间大尺度的... 生态系统健康是衡量生态系统稳定性、可持续性、活跃性的标尺。当把通常用于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以高权重占比的生物多样性为主要指标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照搬到荒漠生态系统进行评价时,通常会产生误判。即在空间大尺度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荒漠区通常会被识别为亚健康、甚至是不健康状态。通过介绍研究评价荒漠生态系统健康的意义、解析荒漠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列举人类活动对荒漠生态系统健康产生的正负效应,提出基于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原生荒漠参照系的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新思路,为未来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提供参考,为新时期科学开展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生态建设提供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荒漠生态系统 原生荒漠 “三北”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流域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感知与评价
14
作者 蒋斯怡 郑文俊 李秀群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07-1219,共13页
以漓江流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旨在优化漓江流域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CES)感知与评价体系。通过爬取社交媒体数据,结合环境因子数据识别CES指标,利用历时性数据模型与spline插值函数预测CES总量与潜力,应用... 以漓江流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旨在优化漓江流域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CES)感知与评价体系。通过爬取社交媒体数据,结合环境因子数据识别CES指标,利用历时性数据模型与spline插值函数预测CES总量与潜力,应用CES“总量-潜力”分布模型对漓江流域文化单元分类。依据不同的区域特点对乡村CES供给空间提供管控策略,指导CES提升及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表明,①漓江流域乡村CES总体水平最高的文化单元集中在流域中下游,反映上游村落存在开发不足或缺乏适应性发展模式的问题。②结合CES时序变化和指标量分析可知,漓江流域不同文化单元之间服务带动发展的能力不足,部分文化单元如岩口老村、旧县村、遇龙村,展现出全面的高CES功能,部分区域则侧重于单项的高CES功能。③依据CES“总量-潜力”分布特征将漓江流域乡村CES供给空间分为4类:高总量-高潜力类型作为核心供给区,总量最高、发展趋势良好;高总量-低潜力类型作为潜力开发区,应作为CES重点发展的第二区域;低总量-高潜力类型作为更新发展区,具有最大的改善与利用空间;低总量-低潜力类型为重点提升区,强调场地内基础设施的提升。本研究基于长时间序列视角,从CES总量与潜力两个维度出发,构建CES感知、预测与分类方法,可为漓江流域乡村的CES与管理提供明确、普适的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流域 乡村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评价 CES“总量潜力”分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ORS模型的关中地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5
作者 王怡蓉 刘健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2期107-111,共5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开展关中地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工作,对保护与修复区域生态,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多源遥感数据为基础,利用VORS模型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评... 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开展关中地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工作,对保护与修复区域生态,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多源遥感数据为基础,利用VORS模型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关中地区2000-2018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开展定量评估。结果表明:耕地是关中地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总面积的40%以上,其次是草地和林地,耕地呈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建设用地呈现显著增加趋势;2000-2018年关中地区生态系统健康均值分别为0.6626、0.6838、0.6674,整体处于健康水平;关中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北部陕北高原与西部、南部秦岭山脉健康水平较高,中部关中城市群健康水平较低,呈现“整体稳定,中部降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VORS模型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56
16
作者 李春华 叶春 +6 位作者 赵晓峰 王秋光 陈小刚 孔祥龙 卢少勇 徐东炯 陈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806-3815,共10页
根据湖滨带生态系统的特点,运用综合健康指数法建立了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构成,其中准则层由湖滨带水质状况、底泥状况、植被状况、其它生物状况(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动物)、岸带物理状况5项组成... 根据湖滨带生态系统的特点,运用综合健康指数法建立了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构成,其中准则层由湖滨带水质状况、底泥状况、植被状况、其它生物状况(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动物)、岸带物理状况5项组成,指标层由总氮、总磷、溶解氧、挺水植物覆盖率等15项指标构成。采用专家打分法、熵值法分别确定了准则层、指标层的权重系数。对太湖湖滨带33个点位进行了采样分析,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应用到所建立的评价体系中。评价结果显示33个点位中为"很健康"、"健康"、"亚健康"、"疾病"、"严重疾病"的分别占0%、24.2%、21.2%、51.5%及3.0%,也即超过一半的点位处于"疾病"状态。只有东太湖刚刚超过"健康"分数的下限,东部沿岸、贡湖、南部沿岸均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梅梁湾、竺山湾、西部沿岸属于"疾病"状态,且竺山湾的生态健康状态最差。该评价结果与太湖湖滨带各分区的实际调查情况相符合,评价方法可靠性、可行性较强,可为其它湖泊湖滨带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供一定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滨带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生态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58
17
作者 谢花林 李波 +2 位作者 王传胜 杨波 张新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3028-3036,共9页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它具有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是实现生态农业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根据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从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3方面选取单位面积农业净产值、农民...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它具有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是实现生态农业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根据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从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3方面选取单位面积农业净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NPP利用率、土地人口承载度、系统生产优势度、人口密度、农村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植被覆盖度、水资源供需比、系统稳定性指数、绿色覆盖度、抗灾度、有效灌溉面积率、单位面积耕地化肥农药农膜负荷和农业支出比例等17个指标,构建了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G IS等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区域尺度上对西部地区的6个农业生态区进行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最终得到如下结果:处在“亚健康”状态的是四川盆地区和广西盆地区;处在“不健康”状态的是青藏高原区、云贵高原区和黄土高原区;处在“恶化”状态的是蒙新区。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结果的排名次序为:广西盆地区>四川盆地区>云贵高原区>青藏高原区>黄土高原区>蒙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指标体系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方法与进展 被引量:143
18
作者 彭建 王仰麟 +1 位作者 吴健生 张玉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877-4885,共9页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当前宏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区域尺度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则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探讨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尺度特征的基础上,明确界定了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等相关概...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当前宏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区域尺度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则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探讨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尺度特征的基础上,明确界定了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等相关概念,结合目前区域尺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相关研究进展,从评价的区域类型、目标单元、模型方法、指标选取及其阈值、权重设定等方面探讨了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展望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即评价结果的多尺度综合与尺度转换、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3S技术的综合应用等理论与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空间尺度 评价理论与方法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52
19
作者 胡志新 胡维平 +2 位作者 谷孝鸿 陈宇炜 季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6-262,共7页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满足人类社会合理要求的能力和湖泊生态系统自我维持与更新的能力.获知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区域分异特征,对于湖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太湖的野外调查,计算了表征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满足人类社会合理要求的能力和湖泊生态系统自我维持与更新的能力.获知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区域分异特征,对于湖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太湖的野外调查,计算了表征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系统能、系统能结构、生态缓冲容量和湖泊营养状态指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太湖不同湖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存在一定差异,东部湖区较好,西部湖区较差,呈现由东南部湖区向西北部湖区递减的趋势.该结果对进一步研究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阈值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评价 指标 空间分异 太湖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湖泊生态系统 营养状态指数 健康状况 人类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城市生态系统现状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28
20
作者 石惠春 刘伟 +3 位作者 何剑 刘鹿 师晓娟 万海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5542-5549,共8页
生态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最终趋势。从结构、功能、活动、发展演化规律等方面来看,城市生态系统都可以被看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引入到城市生态系统现状评价中,提出和解释了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概念;从可持... 生态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最终趋势。从结构、功能、活动、发展演化规律等方面来看,城市生态系统都可以被看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引入到城市生态系统现状评价中,提出和解释了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概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建立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集对分析方法,将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多个指标系统合成一个与最优评价集的相对贴近度,用来描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兰州市城市生态系统现状评价。结果表明,在2004—2010年间,兰州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折线型关系,而且有明显的陡降现象。具体变化趋势是从2004年的0.5081平缓上升到2005年的0.5581、然后陡降到2006年的0.4073、接着平缓上升直到2009年的0.5010、最后平缓下降到2010年的0.4706。尽管不同时期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所变化,但是总体来说,一直处在基本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协调程度一般;该评价方法能够很好的反映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现状评价 集对分析 兰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