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永志 刘胜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49-956,共8页
利用涡度相关法,对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连续2年的通量观测,分析了2017-2018年生长季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的碳收支预算和为全球碳循环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在季节尺度上,... 利用涡度相关法,对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连续2年的通量观测,分析了2017-2018年生长季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的碳收支预算和为全球碳循环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在季节尺度上,芦苇湿地生长季具有明显的碳汇功能,生态系统呼吸(R_(s))随着月份的增加呈倒“V”型变化特征,在8月达到最高;生态系统碳交换(NEE)和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随着月份的增加呈“V”型变化特征。2018年不同月份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_(s))均高于2017年,局部有所差异,其变化趋势与2017年总体保持一致。在日尺度上,2017-2018年芦苇湿地NEE日变化特征表现为两个CO_(2)吸收高峰,分别出现在11:00和16:00左右,其特点是在午间出现了碳交换通量的降低,CO_(2)排放的日最大值两个生长季均出现在8月。2017-2018年NEE_(night)随着月份的增加呈倒“V”型变化特征,在8月达到最高;而NEE_(total)和NEE_(day)随着月份的增加呈“V”型变化特征,在8月达到最高,局部有所差异。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的CO_(2)交换受到光合有效辐射(PAR)、土壤温度(t_(s))和土壤体积含水量(T_(a))的共同影响,生长季NEE通量与5 cm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指数关系(P<0.05,P<0.01),同时生长季NEE通量与5 cm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R^(2)均高于NEE通量与10 cm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R^(2),由此说明5 cm土壤温度和湿度能够更好的指示NEE通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芦苇湿地 涡度相关 生态系统碳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对GEOS-Chem模型模拟全球CO2浓度的影响
2
作者 张珊 田向军 +3 位作者 陈权亮 韩锐 张洪芹 张璐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2-566,共15页
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速率已经超过了自然界所能吸收的速度,并逐步影响到全球气候变暖。利用模型模拟分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用以深入对碳循环的理解。本文使用2008~2010年的生物模型SiB3(Simple Biosphere version 3)与优化后的CT20... 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速率已经超过了自然界所能吸收的速度,并逐步影响到全球气候变暖。利用模型模拟分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用以深入对碳循环的理解。本文使用2008~2010年的生物模型SiB3(Simple Biosphere version 3)与优化后的CT2016(Carbon Tracker 2016)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驱动GEOS-Chem大气化学传输模型模拟全球CO2浓度。通过分析模拟CO2浓度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加深对全球碳源汇分布特点的理解,探究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不确定性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进而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反演精度提升的重要性。SiB3与优化后的CT2016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在欧洲地区碳源汇的表现相反,其全球总量与空间分布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模拟CO2浓度结果表明:在人为活动较少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对近地面CO2浓度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尤其在南半球和欧洲地区模拟浓度有明显差异,且两种模拟结果的季节差异依赖于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季节变化。将模拟结果与9个观测站点资料进行对比,以期选用合适的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来提升GEOS-Chem模拟CO2浓度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模拟结果均能较好的模拟CO2浓度的季节变化及其峰谷值,但CT2016模拟的CO2浓度在多数站点处更接近观测资料,模拟准确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 全球源汇 GEOS-Chem模型 CO2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城市高温对城市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项子源 王钧 王伟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810-1821,共12页
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研究是全球碳循环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但城市热环境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碳通量影响的研究案例较少。使用经过参数本地化的植被光合作用与呼吸模型(VPRM,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 Model)... 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研究是全球碳循环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但城市热环境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碳通量影响的研究案例较少。使用经过参数本地化的植被光合作用与呼吸模型(VPRM,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 Model),分析2018年亚热带城市深圳高温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高温对植被生长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当气温超过31℃或32℃以后,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on)和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Net Ecosystem Exchange)均出现明显下降趋势。(2)城区站点的高温抑制现象比郊区站点出现更为频繁。2018年城区站点出现植被高温抑制的天数(平均82 d)显著高于郊区站点(平均56 d)。出现高温抑制的时间主要是夏秋季节,冬春季节由于多数情况没有达到热抑制温度阈值,研究区气温升高对植被生长具有促进作用。(3)高温抑制作用对GPP和NEE的季节变化有明显影响,其通量强度季节排序分别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和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生态系统呼吸(Reco,Ecosystem Respiration)则表现为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即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以上研究结果意味着未来全球变暖将有可能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生态系统碳通量造成显著影响,导致这些地区生态系统碳汇被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抑制 生态系统碳通量 亚热带城市 植被光合呼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不同海拔梯度上增温和优势植物物种去除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4
作者 王安阔 王娓 曾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9-309,共11页
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两个海拔梯度(3200 m和4000 m)上开展实验,研究增温和优势植物物种去除对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ER)和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E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17年生长季,两个海拔的GEP均高于ER,表明... 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两个海拔梯度(3200 m和4000 m)上开展实验,研究增温和优势植物物种去除对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ER)和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E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17年生长季,两个海拔的GEP均高于ER,表明这两个生态系统在生长季均表现为碳汇。低海拔(3200 m)的增温对生态系统C通量没有显著的作用,原因可能是增温引起的水分限制。在较湿润的高海拔(4000 m)地区,增温显著提高了生态系统C通量,平均而言,增温引起的GEP增加量(2.30 mg CO_2/(m^2·s))高于ER (0.62mg CO2/(m^2·s)),导致NEE增加。两个海拔优势植物物种的去除对生态系统C通量均没有显著的作用,原因可能是剩余物种的补偿作用,因为去除处理对两个海拔的地上生物量(AGB)和地下生物量(BGB)的影响都不显著。增温和优势物种去除对两个海拔生态系统C通量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揭示土壤湿度在调节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通量对气候变暖响应方面的重要性,单一优势植物物种的去除可能不会对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C通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增温 优势物种去除 海拔梯度 生态系统碳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及浓度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5
作者 刁一伟 黄建平 +2 位作者 刘诚 崔健 刘寿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49-860,共12页
净生态系统碳通量(NEE)的计算对于准确模拟区域碳通量和大气CO2浓度的时空变化至关重要。本文利用中尺度大气—温室气体耦合模式WRF-GHG(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ith Greenhouse Gases Module),对2010年7月28日至... 净生态系统碳通量(NEE)的计算对于准确模拟区域碳通量和大气CO2浓度的时空变化至关重要。本文利用中尺度大气—温室气体耦合模式WRF-GHG(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ith Greenhouse Gases Module),对2010年7月28日至2010年8月2日期间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CO2浓度及时空分布的各种过程进行了详尽模拟。结果表明,植被光合呼吸模型(VPRM)能模拟不同植被下垫面 NEE 的日变化;WRF-GHG模拟的大气CO2浓度日变化与观测相吻合,但低估了大气CO2浓度5~15 ppm(ppm表示10?6),这可能与人为排放源的低估、VPRM参数的不确定性以及气象场模拟的不准确性有关。太湖和植被覆盖较好的地区如浙江北部山区是该地区的主要碳汇,而城市为CO2的主要排放源。太湖和陆地生态系统对区域内碳循环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减缓区域大气 CO2浓度的升高。此外,局地气象条件如湖陆风对太湖周边地区大气 CO2浓度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WRF-GHG耦合模式 二氧化浓度 生态系统碳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