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下舒适型移民的福祉效应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州苏马荡为例
1
作者 赵旭 娄箴言 陈聪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119,共9页
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作用从基本生存需求向提供舒适性福祉演进,研究舒适型移民的福祉效应对提升民生福祉和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探索不同角度下生态系统与福祉的关系,构建舒适型移民的福祉体系,以湖北省恩施州典型乡村... 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作用从基本生存需求向提供舒适性福祉演进,研究舒适型移民的福祉效应对提升民生福祉和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探索不同角度下生态系统与福祉的关系,构建舒适型移民的福祉体系,以湖北省恩施州典型乡村生态旅游地苏马荡为例,测度2010—2021年苏马荡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探究其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对移民福祉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间接影响舒适型移民福祉效应;生态系统服务中文化服务对舒适型移民福祉效应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支持服务、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与舒适型移民福祉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和阈值效应。舒适型移民福祉保障和生态资源开发间的均衡关系是促进舒适型移民福祉提升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适型移民 福祉效应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与耦合效应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游桂璇 王沛然 +1 位作者 曹嘉铄 胡远东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7,共11页
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模拟了大庆市4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碳储存、产水量、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的变化,并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1990-2020年大庆市草地... 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模拟了大庆市4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碳储存、产水量、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的变化,并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1990-2020年大庆市草地面积呈减少的趋势,建设用地的面积不断增加;4种生态服务功能均呈先降低再增高的变化趋势,其中土壤保持和产水量变化幅度较大;产水量与其他3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呈现“权衡”关系,碳储存、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之间存在“协同”关系;林地和水域面积的提升可以提高碳储存和生境质量,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占比对产水量和土壤保持两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很小。研究结果对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以及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演变 耦合效应 InVEST模型 大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分区的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的尺度效应研究
3
作者 温昕 王继军 韩晓佳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5-315,共11页
[目的]明晰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保证生态系统服务长期有效供应,实现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方法]以典型退耕区陕北黄土高原为例,利用199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于InVEST模型量化4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即碳储量、产水... [目的]明晰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保证生态系统服务长期有效供应,实现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方法]以典型退耕区陕北黄土高原为例,利用199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于InVEST模型量化4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即碳储量、产水量、土壤保持量和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各类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和呈现的尺度特征。[结果](1)1990-2020年碳储量和生境质量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产水量和土壤保持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总体增加的趋势,空间上呈东南略低西北略高的分布。(2)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以协同作用为主,且在1990-2020年协同效应不断增强,权衡作用主要发生在产水量与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权衡作用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东北部地区。(3)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作用存在着空间尺度效应,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相关性逐渐增强而显著性有所下降,且作用关系的方向性会发生改变。[结论]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以协同为主,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作用存在着空间尺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作用 尺度效应 地理分区 陕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雅砻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地形梯度分异及驱动因素
4
作者 周建伟 吴华 +8 位作者 许童 陈琳娜 孔玉忠 赵鑫永 郭齐韵 李佳潼 张泽林 朱康成 张晨光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6-406,共11页
[目的]分析雅砻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地形梯度分级、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了近20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的时空演变... [目的]分析雅砻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地形梯度分级、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了近20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的时空演变和地形梯度分异特征。[结果](1)草地是流域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比达92.45%。研究期内林地、灌木和草地面积有所减少,其他类型有所增加;(2)流域ESV在研究期间增长了0.13%(0.16亿元),ESV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特征。随着海拔、坡度和地形起伏度的抬升,ESV呈先增后降的分布规律,坡向梯度呈阴坡高于阳坡的特征。(3)流域ESV的标准差椭圆和重心在研究期内逐渐向西南方向移动,并趋于聚集。ESV的空间分异主要受自然和经济因子的影响,其中年均地温是主导因子(q=0.24),任意因子交互均增强了其分异性。[结论]依据雅砻河流域ESV的时空和地形分布特征,采取因地制宜的生态保护措施,促进流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地形梯度 空间分异 驱动因素 雅砻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宁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地形梯度分异及其驱动因素
5
作者 周建伟 张斌 罗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探究安宁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的地形梯度分布规律及其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对流域实施因地制宜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具有积极意义。利用2000—2020年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通过CA-Markov模型... 探究安宁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的地形梯度分布规律及其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对流域实施因地制宜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具有积极意义。利用2000—2020年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通过CA-Markov模型预测流域2030年土地利用结构,分析2000—2030年安宁河流域ESV变化,并借助地形因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ESV的地形梯度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异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安宁河流域ESV减少0.51%,2020—2030年预计受林地锐减影响,ESV将继续减少;(2)林地贡献了安宁河流域74%以上的ESV;气候调节和水文调节是ESV贡献率突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合计达47.79%以上;(3)总ESV和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ESV随海拔、坡度和地形起伏度增大呈先增后减的分布特征,坡向上分布较均匀;其中2300~2579 m海拔、30.92°~35.73°坡度、507~602 m地形起伏度和西坡分布最多;(4)流域ESV空间分异受自然和经济因子的共同作用影响,其中地形起伏度为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地形梯度 驱动因素 安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沿海拔梯度的空间变异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祯尧 陈思瑾 +2 位作者 张振明 余新晓 夏兵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9-1250,共12页
水源涵养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150-1150m海拔范围内10个海拔梯度上坡面主要水文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水源涵养量随海拔升高呈“降-升-降”的变化规律,在海拔450m处最小(55mm),海拔750m处达到最... 水源涵养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150-1150m海拔范围内10个海拔梯度上坡面主要水文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水源涵养量随海拔升高呈“降-升-降”的变化规律,在海拔450m处最小(55mm),海拔750m处达到最大值(130mm)。水源涵养量在150-450m海拔范围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以蒸散为主要形式的水分输出在这一海拔区间随海拔升高递增,蒸散量占降水量的80%,在750-1150m海拔范围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降水输入随海拔升高递减。研究区土壤砾石含量高、降雨集中的特点,有利于强降水最大限度发生下渗,土壤水深层渗漏量超过降水量的20%。水分大量下渗有利于补充地下水、降低强降水引发土壤侵蚀的风险,但土壤砾石含量过高保水性太差使得水分大量下渗会造成土壤水分亏缺(-1.61%/a)。以海拔变化表征华北地区气候暖干化趋势发现,未来该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有减弱的可能,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生态压力或将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水量平衡 生态系统服务 水源涵养 土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保护红线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影响
7
作者 赵晓冏 苏军德 +1 位作者 刘鹏 马啸宙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202,共12页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空间格局可为生态保护管理政策提供可视化的指导信息。由中国首次提出的生态保护红线为区域生态保护提供了严格的政策遵循,但目前生态保护红线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影响研究还较少。该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空间格局可为生态保护管理政策提供可视化的指导信息。由中国首次提出的生态保护红线为区域生态保护提供了严格的政策遵循,但目前生态保护红线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影响研究还较少。该研究以甘肃省为例,基于2000-2020年的生态系统格局数据,采用生态服务供需评价矩阵,引入相关供需指数指示生态服务匹配状况,定量评估了甘肃省生态保护红线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自2000年以来,人类活动较低的生态保护红线区供需盈余较多,而人类活动较高的甘肃中部和北部绿洲区,供需比较低,处于或接近赤字状态,出现空间上供需错配;(2)省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服务赤字总体上均有加剧的趋势,而生态系统服务盈余略有增加,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生态系统服务赤字总体上比省域范围内的小,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盈余水平下降的区域集中在非生态保护红线区;(3)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属于H-L、L-L格局,生态保护红线政策实施以来,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模式不平衡在逐渐缩小,但是甘肃省中部依然是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区域。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服务供需格局优化和构建西北生态安全屏障等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指数 梯度分析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农复合区生态系统服务与损害对居民福祉的影响——以生计脆弱性为中介变量
8
作者 贾瑞萱 史兴民 樊怡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481-6491,共11页
矿农复合区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损害并存,它们对居民生计和福祉的影响尚未厘清。因此,探讨生态系统服务/损害、生计脆弱性及居民福祉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提升矿农复合区居民的福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选取黄河流域中游矿农复合区为研... 矿农复合区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损害并存,它们对居民生计和福祉的影响尚未厘清。因此,探讨生态系统服务/损害、生计脆弱性及居民福祉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提升矿农复合区居民的福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选取黄河流域中游矿农复合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熵值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损害在以生计脆弱性为中介变量的情况下对居民福祉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在矿农复合区中,供给服务、调节服务与居民福祉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2)生态系统损害中的供给损害与居民福祉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其对居民福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活质量、健康状况和经济收入方面。(3)生计脆弱性的三个指标:暴露、敏感性、适应能力中,只有敏感性在供给服务、供给损害与居民福祉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且敏感性在供给服务和居民福祉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在供给损害和居民福祉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农复合区 生计脆弱性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损害 中介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矿冶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与多情景模拟
9
作者 吴向莹 游智 +4 位作者 杨曾慧子 王丹丹 杜美瑾 胡恒 杨与广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79-193,共15页
文章通过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大冶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为流域土地合理利用及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助力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基于1992-2021年6期遥感人机交互解译获取的长江中下游大冶湖流域土地利用... 文章通过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大冶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为流域土地合理利用及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助力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基于1992-2021年6期遥感人机交互解译获取的长江中下游大冶湖流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修订后的当量因子表、土地利用动态度、敏感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和地形位分析,运用PLUS模型预测多情景下2033年土地利用情况,探讨大冶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大冶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为主,土地利用多在耕地及建筑用地之间转变,且表现为耕地大幅减少与建筑用地快速增加同步进行,是人类活动、城市化进程加剧所导致。(2)近些年,流域土地类型转换频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整个研究时段内,林地、水体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的主体;一级服务类型中调节服务为主要贡献量,二级服务中水文调节为主要贡献量。空间尺度上,大冶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明显差异,水平空间表现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布具有一定的聚集程度;垂直空间表现为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随地形梯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3)2033年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均以耕地与林地为主,水域与建筑用地表现为明显的扩张趋势,在耕地保护情景与生态保护情景下,大冶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高均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长江中下游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自相关 地形梯度 PLU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维视角的北京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稀缺性评估及其空间聚集特征研究
10
作者 于倩茹 裴厦 +3 位作者 刘春兰 乔青 郑方钰 朱林红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33-1146,共14页
稀缺性是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产生的必要条件,评估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稀缺性有助于实现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合理定价。既有的研究对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稀缺性的探讨较少,定量评估匮乏。为此,基于稀缺性理论构建了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稀缺性综合... 稀缺性是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产生的必要条件,评估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稀缺性有助于实现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合理定价。既有的研究对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稀缺性的探讨较少,定量评估匮乏。为此,基于稀缺性理论构建了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稀缺性综合评估框架,涵盖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供给、生态系统调节服务需求和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替代状况等4个维度。以超大城市北京市为例,揭示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北京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稀缺性的空间聚集特征,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北京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高稀缺性区域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低稀缺性区域则集中在生态系统健康等级高、调节服务供给高的生态涵养区。2)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稀缺性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空间聚集格局主要以高-高型和低-低型为主,高-高型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3)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稀缺性具有空间尺度效应,在网格尺度上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随着尺度的增大空间异质性减弱。建议未来对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定价时应考虑构建稀缺性调整系数,以修正现行价值评估体系,从而客观地反映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的价值。该文提出的评估框架有助于完善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核算的技术体系,为区域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和生态补偿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调节服务 稀缺性 空间异质性 尺度效应 空间自相关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作用关系尺度效应及分异机制——以安塞区为例 被引量:14
11
作者 韩晓佳 王继军 温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91-1807,共17页
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依赖于一定时空尺度上的生态过程。因此,探究生态系统服务在不同空间尺度的特征、关联和效应对于丰富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典型退耕县域安塞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模型定量评... 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依赖于一定时空尺度上的生态过程。因此,探究生态系统服务在不同空间尺度的特征、关联和效应对于丰富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典型退耕县域安塞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模型定量评估了6项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采用相关系数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揭示了不同空间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作用关系的尺度效应及分异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退耕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之间以协同关系为主,其中调节服务与支持服务的协同关系最强(|r|≥0.5),而权衡关系发生在文化服务与其他服务之间。从时间序列来看,调节服务与支持服务的作用关系较为稳定,在研究期间保持为协同关系,且协同度在退耕还林后有所提升;(2)生态系统服务作用关系的空间尺度效应主要表现在作用关系的方向变化与空间显著性的差异。在网格尺度中,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较为稳健,作用方向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网格尺度与行政单元之间,且随研究尺度的加大,服务之间作用关系的空间显著性降低;(3)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协同是自然因子和社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退耕区人类活动干扰较小,自然因子的解释力(q均值0.1507)高于社会因子(q均值0.0148),且影响某类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作用关系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土地利用程度和地形因子的共同作用是进行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主要关注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尺度效应 分异机制 退耕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生态系统服务与驱动因素阈值效应的生态安全分区研究——以西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温婉琴 王强 陈田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42-3156,共15页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和权衡/协同关系已被广泛用于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分区研究中。但现有分区研究多侧重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或权衡/协同关系的某一方面,且在分区过程中较少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对驱动因素的非线性响应。基于此,以西南...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和权衡/协同关系已被广泛用于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分区研究中。但现有分区研究多侧重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或权衡/协同关系的某一方面,且在分区过程中较少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对驱动因素的非线性响应。基于此,以西南地区为例,在对区域土壤保持、产水、净初级生产力(NPP)及粮食供应四类服务供给量和权衡/协同关系进行估算的基础上,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指数、关系指数和综合指数。在对三类指数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剖析的同时,重点探讨主要驱动因素与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间的约束关系,识别临界阈值,进而明确区域生态安全分区及优化方案。结果显示:(1)2000—2020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指数呈上升趋势,体现了生态修复的积极作用;同时,在追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最大化输出的过程中,造成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增强。因此,有必要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权衡/协同关系同时纳入生态安全分区中。(2)空间上,三类指数的低值区高度重合,均位于川西高原;但高值区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供给指数的高值区位于研究区西南角,而关系指数和综合指数的高值区位于研究区东部。(3)自然⁃社会条件、植被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三者与综合指数间呈倒“U”型约束关系,即存在明显的阈值效应。且随时间推移,自然⁃社会条件和植被环境条件对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的约束效应略有收紧。(4)研究区以相对修复区为主,其次是重点修复区和相对安全区,生态安全区面积最小。未来可以对不同分区上的限制因素进行调整以实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最大和关系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综合指数 阈值效应 生态安全分区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河东地区坡度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及其阈值效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雯 侯青青 裴婷婷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7-1129,共13页
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生态系统功能向人类福祉转化的有效中介工具,研究其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坡度作为地形要素之一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巨大,严重影响着区域产水服务、土壤保持量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于InVEST模型测算甘肃河东... 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生态系统功能向人类福祉转化的有效中介工具,研究其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坡度作为地形要素之一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巨大,严重影响着区域产水服务、土壤保持量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于InVEST模型测算甘肃河东地区1995-2020年产水量、碳储量和土壤保持量3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坡度效应及其重要性分级,分析了坡度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并对其坡度影响阈值进行了定量识别,相较于以往基于地形梯度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该文更为全面明确的反映了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应随坡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5-2020年甘肃河东地区产水量和土壤保持量均呈先增加-减少-增加的趋势,碳储量呈减少趋势。空间分布上,3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总体呈现出陇中和陇东高原较低,陇南山地和甘南高原较高的空间分布格局。2)产水量和碳储量随坡度的增大呈先增加后缓慢降低的趋势,在坡度达到第Ⅷ级(25°-35°)时最高,土壤保持量随坡度增大持续增加,在坡度到第Ⅸ级(>35°)时最高。3)低坡度等级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一般区和一般重要区,中高坡度上则以中度和高度重要区为主。当坡度超过最高阈值后,坡度增大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强度趋于减弱。4)一般区、一般重要区、中度重要区和高度重要区坡度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阈值分别为17.2°、9.6°、11.9°、20.5°。研究坡度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可为未来土地整治工程优化调控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InVEST模型 时空演变 坡度 阈值效应 甘肃河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地形梯度分异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建伟 吴华 +6 位作者 冯彬 陈琳娜 孔玉忠 许童 赵鑫永 郭齐韵 李佳潼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01-2512,共12页
【目的】研究尼日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的地形分异及其驱动因素,以期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1年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利用ESV评估模型和地形梯度分级,分析尼... 【目的】研究尼日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的地形分异及其驱动因素,以期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1年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利用ESV评估模型和地形梯度分级,分析尼日河流域ESV的时空演变和地形梯度分异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其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2000—2021年尼日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面积占比高达63.18%。土地利用呈现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缩减,其余地类扩张的趋势。流域ESV呈增长趋势,累计增长4.56%(4.19亿元)。林地和气候调节分别为ESV贡献率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贡献率分别为81.30%和28.19%。总ESV和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ESV随海拔、坡度和地形起伏度增大呈先增后减的分布特征,坡向上分布较均匀。流域ESV空间分异受自然和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其中农田生产潜力为主导因子(q=0.50);任意两两因子交互均会增强其空间分异。【结论】尼日河流域土地利用和ESV具有显著地形梯度分异特征,需采取因地制宜的用地开发模式,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地形梯度 空间分异 驱动因素 尼日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簇权衡/协同网络及非线性阈值效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婷 李志文 +2 位作者 陈登帅 李辉霞 徐皓帆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78-2291,共14页
非线性关系研究是理解生态系统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复杂交互作用机理的重要基础。综合运用InVEST、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地理加权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刻画珠三角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簇空间格局,明确不同服务簇中权衡/协同网络结... 非线性关系研究是理解生态系统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复杂交互作用机理的重要基础。综合运用InVEST、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地理加权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刻画珠三角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簇空间格局,明确不同服务簇中权衡/协同网络结构和非线性阈值特征,并据此提出差异化生态管控建议。结果表明:1)珠三角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簇分5种类型,由中部向四周呈圈层分布:都市生态型-生态匮乏型-农业生态型-生态降温型-生态保育型;2)不同服务簇的权衡/协同网络中,碳储存与城市降温维持较稳定的协同关联,其他服务之间则存在明显差异;3)不同服务簇的非线性阈值效应中,生态保育型和生态匮乏型最强,农业生态型和生态降温型次之,都市生态型最弱。建议基于关键阈值划定差异化的重点管控区,并结合各服务簇内部关联机理制定针对性的分区管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 生态功能分区 非线性关系 阈值效应 城市群 珠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巴山区生态系统服务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响应阈值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晓峰 白娟 +6 位作者 冯晓明 周继涛 王筱雪 尧文洁 涂又 孙泽冲 马嘉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811-6827,共17页
秦巴山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生物区系的交汇地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与生态价值,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确定生态系统服务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响应阈值是实现秦巴山区环境资源有效配置、管理政策科学制定以及生态效益最大化的重要前提。在... 秦巴山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生物区系的交汇地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与生态价值,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确定生态系统服务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响应阈值是实现秦巴山区环境资源有效配置、管理政策科学制定以及生态效益最大化的重要前提。在分析秦巴山区产水、固碳、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4项生态系统服务时空特征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和弹性分析对比不同植被类型和地形梯度下生态系统服务的异同进而分区计算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阈值。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产水、固碳、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服务整体提升且均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2)不同类型植被下,生态系统服务整体供应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草地和农田。不同地形变化下,除生境质量呈持续增长态势外,其他3项服务均出现了先提高后衰减的非线性趋势。(3)植被覆盖度对生态系统服务有促进作用,但超过一定阈值后这种作用会逐渐减弱。植被覆盖影响阈值在林地、草地和农田区分别为0.85、0.80和0.78;且该阈值随地形因子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本研究结果可以转变秦巴山区单纯依靠扩大森林面积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简单化生态保护模式,为构建分区管理、全面系统和动态平衡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体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植被覆盖变化 阈值 植被类型 地形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碧流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辐射效应研究
17
作者 李晓彤 《现代园艺》 2024年第4期34-38,41,共6页
基于InVEST模型,评估碧流河流域近20年的产水服务、固碳服务及生境质量,并探究产生的辐射效应。结果表明,碧流河流域产水量由于受降水等气象因素的影响,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固碳量及生境质量均呈下降趋势;产水服务在空间上呈四周高中间... 基于InVEST模型,评估碧流河流域近20年的产水服务、固碳服务及生境质量,并探究产生的辐射效应。结果表明,碧流河流域产水量由于受降水等气象因素的影响,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固碳量及生境质量均呈下降趋势;产水服务在空间上呈四周高中间低,固碳服务及生境质量服务在空间上分布趋势较为一致,均为南高北低,高值分布区域集中在林地;碧流河流域对周围地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辐射效应,其中,主河道周围为核心辐射区,支流周围为次要辐射区,借助管道等辐射的地区为边缘辐射区。经计算可知,碧流河流域固碳功能的供给量不足以支撑大连市内的固碳需求量,其辐射力不足以覆盖大连市全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流河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辐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湖北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尺度效应
18
作者 孙智杰 廖媛 +3 位作者 郑晓明 蔡爱民 王艺霖 黄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1期13642-13651,共10页
为探究不同尺度或不同来源的土地利用/覆盖(land use/land cover,LULC)数据产品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估算的影响,本研究以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湖北段)为例,通过升尺度算法获取了两种LULC数据产品在30~3000 m... 为探究不同尺度或不同来源的土地利用/覆盖(land use/land cover,LULC)数据产品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估算的影响,本研究以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湖北段)为例,通过升尺度算法获取了两种LULC数据产品在30~3000 m范围内共12个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数据,并使用当量因子法分析不同尺度下的ESV特征,旨在研究LULC数据对ESV估算的空间尺度效应。结果表明: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LULC数据的空间细节逐渐减弱,但总体空间格局相对稳定,ESV的组成结构也基本保持稳定;两种LULC数据产品估算的ESV平均相差约4.23%,具体差异随空间尺度的变化有所波动;不同尺度的ESV估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在30~500 m尺度保持相对稳定,而在1000 m及以上尺度波动较大,由此推断以500 m及以下尺度为基础进行研究区ESV估算较为适宜。研究结果可为选取合适尺度的LULC数据进行ESV估算提供依据,对提高ESV估算的可靠性、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覆盖 尺度效应 当量因子 丹江口水库水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宁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梯度效应 被引量:8
19
作者 勾蒙蒙 李乐 +4 位作者 刘常富 肖文发 王娜 欧阳帅 胡建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7445-7457,共13页
深入理解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是推动生态系统有效管理和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然而,目前涉及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梯度效应的研究仍相对较少。选取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对典型平水年份2018年粮食生产、碳固持、土壤保持... 深入理解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是推动生态系统有效管理和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然而,目前涉及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梯度效应的研究仍相对较少。选取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对典型平水年份2018年粮食生产、碳固持、土壤保持和产水量4种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了量化评估和空间制图,探讨了海拔、降雨量、植被覆盖度3种环境因子梯度下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异规律,采用均方根偏差进一步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梯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在空间上呈现中部、南部高,北部低的趋势,碳固持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土壤保持和产水量高值区均分布在西部。海拔、降雨量和植被覆盖度显著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碳固持、土壤保持总体上随着环境梯度的增加而增加,而粮食生产随着3种环境因子梯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方面来看,碳固持与产水量为弱权衡关系,土壤保持与粮食生产为中度权衡,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多为强权衡关系。由于多种环境梯度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随海拔梯度变化无明显规律,植被覆盖度增加显著加强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而降雨量增加显著减弱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因此,今后以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和功能整体提升为目标的生态修复工程中,应更加注重统筹不同环境梯度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 均方根偏差 梯度效应 大宁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背景下景观格局对天津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佳滢 杨冬冬 +2 位作者 杨菲 张颖 王洪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87-5002,共16页
揭示城市化驱动下景观格局指数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的交互关系,对于优化景观生态规划以及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天津市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双变量空间自相关与随机森林回归等方法,评估了碳储量、生境... 揭示城市化驱动下景观格局指数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的交互关系,对于优化景观生态规划以及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天津市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双变量空间自相关与随机森林回归等方法,评估了碳储量、生境质量与空气净化服务供需匹配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景观格局指数沿城市化梯度的变化趋势,进而探讨了景观格局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度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1)天津市碳储量、生境质量与空气净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错位关系,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对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匹配度具有显著负面影响;(2)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格局指数沿城乡梯度呈现非线形的变化趋势,最大斑块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以及斑块密度等多个指数在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20%—30%左右出现明显拐点;类型水平上的建设用地最大斑块指数与斑块内聚力指数等呈现增长态势,而林地与耕地的最大斑块指数等持续降低;(3)景观格局指数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度的解释力度在类型水平上的贡献整体大于景观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天津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管理与决策提供有益参考,有助于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协调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 景观格局 城乡梯度 供需匹配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