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转化的生态空间优化路径
1
作者 刘颂 张浩鹏 吴鼎闻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2,共8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生态空间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如何促使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向服务间协同转化是生态空间规划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转化视角,揭示权衡协同内涵与两者转化的可能性,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生态空间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如何促使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向服务间协同转化是生态空间规划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转化视角,揭示权衡协同内涵与两者转化的可能性,明确权衡协同转化以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与评估尺度为价值判断依据,阐释生态空间异质性决定权衡协同异质性。从“效应评估”“驱动力解析”和“格局塑造”3个方面建构以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协同增益为目标的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思路。以芜湖市为例,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转化规律、关键驱动力及其作用,建构多情景生态空间格局方案的优化路径,以期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理论的实践应用指引方向,同时创新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生态空间 格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时间序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驱动因素——以芜湖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为例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颂 张浩鹏 +1 位作者 裴新生 王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80-1790,共11页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干预促使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向协同转化,有助于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益提升。但当前缺乏对长时间序列分析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驱动因素及其非线性影响的理解与把握。以芜湖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为...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干预促使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向协同转化,有助于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益提升。但当前缺乏对长时间序列分析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驱动因素及其非线性影响的理解与把握。以芜湖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为研究案例,考虑生境质量、碳固定和土壤保持三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基于多源数据,运用逐像元趋势叠加分析法评估1990—2020年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趋势及其权衡协同空间分布规律,采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索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形成的关键驱动因素及其非线性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31年间芜湖市域生境质量显著下降区域面积约为提升面积的两倍,存在进一步衰退的风险。同时,城市扩张导致市郊边缘地带碳固定、土壤保持显著下降。(2)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受权衡协同影响显著,受影响区域总面积占比达64.48%。受权衡影响区域与协同影响区域存在显著空间差异。(3)土地利用强度是管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向协同转化的主导因素。土地利用强度对权衡协同的影响表现出非线性特征并且存在影响阈值。当强度等级介于弱与中且偏向弱强度时对不同服务协同增益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时间序列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驱动因素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强度与生态恢复优先区的空间差异——以怒江流域施甸县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赵俊彦 刘国华 +3 位作者 李佳佳 左玲丽 郑舒元 苏旭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517-4526,共10页
粮食生产服务与土壤保持服务的供给矛盾是制约怒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阻碍。以流域中心的施甸县为例,使用均方根偏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方法评估了2000—2020年粮食生产和土壤保持服务权衡强度的空间特征变化。然后将202... 粮食生产服务与土壤保持服务的供给矛盾是制约怒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阻碍。以流域中心的施甸县为例,使用均方根偏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方法评估了2000—2020年粮食生产和土壤保持服务权衡强度的空间特征变化。然后将2020年作为基准年,以坡耕地生态恢复作为决策变量,使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提取了高生态恢复优先的区域,进而识别了权衡强度与恢复潜力的空间分布异同。研究结果表明,(1)两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空间分异明显,研究期间权衡强度呈增加趋势,RMSE平均值由2000年的0.466增加至2020年的0.499;高权衡强度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低海拔坝区,而低权衡强度区域分布零散,且高/低权衡强度区域在空间上都表现出聚集的特征。(2)根据线性规划绘制的效率前沿曲线,在土壤保持服务收益达到13.35×10^(6)t hm^(-2)a^(-1)时需要转出3388.51hm^(2)坡耕地,同时粮食生产服务损失达9.59×10^(6)kg,而继续提升会显著增加成本。(3)各权衡强度等级坡耕地的生态恢复潜力为:中权衡>低权衡>高权衡,其中权衡强度在0.4—0.5区间的坡耕地最适宜进行生态恢复。这一研究结果可以为山地区域坡耕地利用模式提供参考,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坡耕地 多目标线性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快速城市化干燥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多尺度分析——以呼包鄂榆地区为例 被引量:56
4
作者 孙泽祥 刘志锋 +1 位作者 何春阳 邬建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4881-4891,共11页
理解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关系对提高干燥地区人类福祉和实现区域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人们仍然缺乏对快速城市化干燥地区中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多尺度理解。以呼包鄂榆地区这一正在经历快速城市化的干燥地区为例,在城... 理解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关系对提高干燥地区人类福祉和实现区域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人们仍然缺乏对快速城市化干燥地区中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多尺度理解。以呼包鄂榆地区这一正在经历快速城市化的干燥地区为例,在城市群、区域和城市3个尺度上来探索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关系。对呼包鄂榆地区2010年的粮食生产、肉类生产、产水量、土壤保持和碳固持5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进行测量。利用相关分析法在3个尺度上对5种服务间的权衡关系进行分析。2010年呼包鄂榆地区产水量和土壤保持以及产水量和碳固持服务表现出显著的权衡关系。其中,产水量和碳固持服务在城市群、农业区和鄂尔多斯市呈现明显的权衡关系,产水量和土壤保持服务在城市群和农业区呈现明显的权衡关系。快速城市化干燥地区中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同一对生态系统服务在不同尺度上的权衡关系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区域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的空间异质性所致。研究结果有助于对呼包鄂榆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认识,为该地区土地系统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干燥地区 呼包鄂榆 城市化 多尺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的甲积峪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优化 被引量:24
5
作者 包蕊 刘峰 +4 位作者 张建平 段颖琳 赵帅 严晓亚 刘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12-828,共17页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小流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地,在提升水土保持服务时如何权衡各类生态系统服务,是当前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选取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甲积峪,以2012年为基准...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小流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地,在提升水土保持服务时如何权衡各类生态系统服务,是当前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选取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甲积峪,以2012年为基准年,2022年为规划目标年,基于统计年鉴和调查数据,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价格法、影子工程法、替代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采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将生态系统服务分为供给服务、水土保持服务与其他服务,以三者价值作为权衡子目标,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作为总目标构造目标函数,依据土地面积、粮油保障和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坡度的适宜性,利用35个变量构造了17个约束方程,通过调整甲积峪土地利用类型实现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优化。结果表明,甲积峪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主要受占地比例较大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低的坡耕地和荒草地制约。权衡优化后,坡耕地和荒草地主要调整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的乔木林和梯田,土地利用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幅为9.23%,供给服务、水土保持服务与其他服务价值增幅分别为6.24%、9.81%和17.35%。三者增加量分别占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量的25.96%、54.42%和19.62%。与仅以供给服务、水土保持服务、其他服务或总服务价值为目标函数的优化结果相比,3个子目标的优化结果更加协调,且三大效益均明显增加。空间分布上,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率存在明显差异,上游其他服务价值增长率最高,中游水土保持服务价值增长率最高,下游供给服务和总服务价值增长率最高,与甲积峪上中下游生态功能区定位一致。充分考虑了土地利用适宜性,在保证供给服务的前提下,突出了水土保持服务并优化了其他服务,各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均得到提高,符合黄土高原小流域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小流域 黄土高原 多目标线性规划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6
作者 邓楚雄 朱大美 +6 位作者 聂小东 刘唱唱 李忠武 刘俊宇 张光叶 肖林辉 张宇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09-1522,共14页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研究对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推动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和提升人类福祉,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WOS)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系统梳理和总结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研究对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推动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和提升人类福祉,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WOS)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系统梳理和总结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研究的学科知识基础、科学领域结构和热点变化等发展现状以及最新研究进展。研究表明:1)不同研究层面上,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关系受外部风险和人类需求、参数选取和服务提供者及区域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的影响。2)研究方法主要有基于关系识别和具体表征的权衡分析、权衡模拟和预测的模型量化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管理优化的多准则分析3类。3)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键驱动因子为城市化、生态工程和气候变化。基于此,我们认为把握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不同研究层面的关联特征、创新和优化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研究方法、准确甄别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键驱动因子以及充分整合多维生态系统服务权衡资源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文献计量 评估方法 供需特征 关键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粮食生产空间重构过程中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以陕北榆林市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海娟 孙来玎 +1 位作者 周美君 李飞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6-236,共11页
粮食生产空间重构集中了土地系统变化的主要矛盾,探索粮食生产空间重构过程中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变化有利于明确粮食安全、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采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及均方根偏差... 粮食生产空间重构集中了土地系统变化的主要矛盾,探索粮食生产空间重构过程中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变化有利于明确粮食安全、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采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及均方根偏差法,对2000—2018年陕北榆林市粮食生产空间重构过程中的固碳、食物供给、土壤保持和产水服务及其权衡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退耕还林还草、城市扩张与毁林垦草是榆林市粮食生产空间重构的主要路径。(2)2000—2018年,榆林市粮食生产空间重构使得固碳及土壤保持两项服务显著提升,而对食物供给和产水服务产生了负面效应。其中,退耕还林还草促进了固碳与土壤保持服务的显著提升,对食物供给产生了负作用;城市扩张后,固碳、土壤保持、食物供给服务均呈下降趋势;毁林垦草则显著提升了食物供给服务。(3)粮食生产空间重构导致区域各服务间的权衡有所提升,然而,不同重构路径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影响有所差异:退耕还林还草、毁林垦草对固碳与食物供给、土壤保持,食物供给与土壤保持之间的权衡变化影响最为显著,城市扩张则在产水与其他服务的权衡中作用明显,不同重构路径导致的服务间相对收益的变化是权衡呈现不同变化规律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空间重构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退耕还林还草 毁林垦草 城市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利用冲突识别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柯钦华 周俏薇 +3 位作者 孙传谆 李景刚 李灿 朱庆莹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26-1439,共14页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视角表征土地利用冲突空间范围和强度,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进行区域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 201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利用变化较为剧烈,其中耕地面积减少了1 440.90 km2(减幅为8.20%),而城镇用地面积增加了1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视角表征土地利用冲突空间范围和强度,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进行区域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 201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利用变化较为剧烈,其中耕地面积减少了1 440.90 km2(减幅为8.20%),而城镇用地面积增加了1 649.92 km2(增幅为28.01%)。2)研究期间区域碳固定、土壤保持和产水量服务呈上升趋势,而食物供给和生境质量服务则呈下降趋势。其中,粮食供给和碳固定的高增益区以及产水量与土壤保持的高减损区均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南部和西北部。3)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冲突指数为1.05,土地利用冲突较强。主要原因是研究区权衡服务类型较多,且权衡关系较强。各分区的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由强到弱依次是自然或半自然区域(1.10)>半自然-半人工区域(0.97)>人工区域(0.77)>半自然区域(0.45)。4)空间分布特征方面,研究区土地利用冲突空间分布范围以弱冲突和中等冲突区域为主,但局部区域土地利用冲突较为剧烈。冲突等级从研究区外围到中部整体呈中等—弱—中等的空间分布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冲突 冲突识别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生态系统服务梯度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因子分析——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 被引量:18
9
作者 荔童 梁小英 +3 位作者 张杰 耿雨 耿甜伟 石金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758-6771,共14页
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因子效应是实现生态系统有效管理和改善人类福祉的基础。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定量评估其2018年土壤保持、产水服务、粮食供给和固碳服务,在构建贝叶斯网络生态系统服务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节点的... 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因子效应是实现生态系统有效管理和改善人类福祉的基础。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定量评估其2018年土壤保持、产水服务、粮食供给和固碳服务,在构建贝叶斯网络生态系统服务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节点的重要性分析识别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节点,利用联合概率分布、概率推理和情景模拟探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因子效应。结果表明:(1)陕北黄土高原各类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异质性较强。其中,土壤保持、产水服务和固碳服务的空间分布情况较为一致,高值区集中在东南部,低值区在西北部,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粮食供给呈“中部高、南北低”的分布特征。(2)土壤保持、产水服务和固碳服务之间互为协同关系,粮食供给分别与土壤保持、产水服务、固碳服务为权衡关系。其中,产水服务与固碳服务的协同关系、产水服务与粮食供给的权衡关系较强。(3)土地利用、降水和NPP(Net primary production)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的主要驱动因子,其中土地利用主要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关系,而降水和NPP在影响协同关系的同时对权衡关系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研究发现:不同驱动因子在不同状态下产生相同的协同(或权衡)方式,相同驱动因子在不同状态则会造成协同(或权衡)方式的差异。研究对于认识多种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复杂关系及其驱动因子差异,为后续提出改善生态系统管理和提高人类福祉的对策与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 贝叶斯网络 概率推理 驱动因子 陕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分析的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问题区划解决策略
10
作者 岳邦瑞 姚龙杰 +1 位作者 朱宗斌 潘卫涛 《园林》 2022年第12期11-18,共8页
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实现中国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但处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内部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当前普遍存在二者在空间上的交叉重叠问题,而且在技术上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分析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的理论认... 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实现中国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但处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内部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当前普遍存在二者在空间上的交叉重叠问题,而且在技术上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分析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的理论认知、现状技术实践差异,明确资源价值差异是导致交叉重叠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以生态系统服务为统一价值语境与实现服务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的分析框架,结合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分类调整交叉冲突区域的技术路线。以山西省级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评估区域文化服务与支持服务,通过Geoda模型分析两类服务与用地格局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服务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结合风景名胜区相关规范要求展开风景资源评估、生态敏感性评价与流域单元完整性分析,根据结果初步确定交叉区域的调整意向与分区优化建议,最终结合行政边界、三区三线、退耕还林边界、文物保护边界和矿业开发边界等范围线协调确定风景名胜区边界范围。区划方案以生态系统服务效率最优为目标,解决了既往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导致的保用冲突问题,可为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整合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风景名胜区 自然保护区 交叉重叠区域 空间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以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立 陆林 +2 位作者 杨永峰 程亚文 王原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3年第3期151-162,共12页
功能区划作为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布局和功能定位的重要手段,旨在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协同发挥。运用Marxan with Zones模型方法,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分析纳入到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研究,并展开情景模拟,得出不同生... 功能区划作为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布局和功能定位的重要手段,旨在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协同发挥。运用Marxan with Zones模型方法,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分析纳入到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研究,并展开情景模拟,得出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目标下的功能区划方案。结论如下:(1)保护区的上湖区域及其周边河流入湖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防洪蓄水价值较高;东南部林地区域的水源涵养与碳储存价值较高,食物生产价值从西北部到东南部逐渐降低;社会文化价值较高的区域主要是沿湖地带。(2)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权衡/协同关系,其中,生物多样性作为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与其它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显著的权衡/协同关系,根据相关性系数大小可分为高协同关系(防洪蓄水)、低协同关系(水源涵养和社会文化)与权衡关系(碳储存和食物生产)。(3)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视角下的不同保护目标分配得到的功能区划情景均表现出核心区面积大幅增加的特征。此外,高协同情景下的功能区划更能兼顾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且对不同典型珍稀濒危鸟类的保护强度更大,能够总体上改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关系,提升生物多样性与防洪蓄水和水源涵养的协同关系,并降低与碳储存的权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金湖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Marxan with Zones 功能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其权衡协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荣中 申海建 +1 位作者 张阔 刘华平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5-374,共10页
[目的]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之间的关系,为地方政府制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探讨了长株潭城市群2002—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时空变化;同时,采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 [目的]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之间的关系,为地方政府制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探讨了长株潭城市群2002—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时空变化;同时,采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再对食物生产等9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权衡与协同分析。[结果](1)研究期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2年的835.20亿元减至2018年的808.93亿元,减少率为3.15%,呈持续下降趋势。(2)ESV在空间上呈现差异,ESV减少最大是长沙市。(3)利用GM(1,1)模型进行预测,研究发现长株潭城市群ESV由2022年的802.99亿元下降到2034年的777.10亿元,降幅达3.22%。(4)权衡协同关系表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具有时空差异性。[结论]长株潭城市群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的差异,在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支持、调节、文化功能之间的权衡协同具有较显著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 权衡协同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型识别视角下汾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时空分异及非线性驱动特征
13
作者 冯强 赵文武 +1 位作者 王晶 段宝玲 《生态学报》 2025年第16期7921-7937,共17页
厘清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机制对支撑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出权衡类型识别方法,利用InVEST模型与机器学习等方法,分析了汾河流域2000—2020年固碳、产水与土壤保持服务及其权衡的时空分异与非线性驱动特征。结果表明:... 厘清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机制对支撑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出权衡类型识别方法,利用InVEST模型与机器学习等方法,分析了汾河流域2000—2020年固碳、产水与土壤保持服务及其权衡的时空分异与非线性驱动特征。结果表明:①除平原区外1型固碳⁃产水服务权衡持续增加但2020年突然下降,山地区2型固碳⁃产水服务权衡在20年间变化不大,但是平原区、台地区与梁峁区的时间趋势各异。地貌区之间1型土壤保持⁃产水服务权衡的时间趋势不一致,2型土壤保持⁃产水服务权衡相对稳定但2020年大幅增加。②2000—2015年1型固碳⁃产水服务权衡的空间范围逐渐扩大但2型权衡相对萎缩,该趋势于2020年逆转。2000—2015年1型和2型土壤保持⁃产水权衡分布位置相对稳定,但2020年演变为2型权衡处于主导的空间格局。③土地利用、降水、坡度等因素对1型或2型权衡的影响均存在阈值效应。林地与降水、建设用地与降水、耕地与坡度之间的交互效应往往存在明显的趋势特征,交互效应散点图提供了丰富的双因子驱动特征信息,对指导不同气候资源及地形条件下的土地利用配置具有参考价值。本研究为权衡机制这类“黑箱”系统提供了更丰富的观察视角,有望更全面的支撑生态保护修复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时空分异 驱动机制 沙普利加性解释 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 被引量:10
14
作者 马舒意 黄小兰 黄晶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1-400,共10页
[目的]量化和分析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时空变化,探讨其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环鄱阳湖城市群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依据,采用ESV当量因子法... [目的]量化和分析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时空变化,探讨其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环鄱阳湖城市群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依据,采用ESV当量因子法、生态贡献率以及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等方法,探讨环鄱阳湖城市群ESV时空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结果](1) 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4 163.50亿元、4 219.53亿元、4 202.93亿元,整体呈先增后减的变化特征。研究期间各地类中林地的ESV最大,在单项服务功能中水文调节的ESV最大。(2) ESV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稳定,中高值格网分布于大型湖泊水库以及水系主干道,低值格网分布于城镇建成区和耕地开发程度高的乡村聚集区。ESV增加的区域主要为鄱阳湖外围,ESV减少的区域为南昌市区、九江市东北部、鹰潭市等区县的城镇建成区。(3)水域对ESV变化的贡献率最大,是影响环鄱阳湖城市群ESV增减变化的主要因素。(4)研究时段内协同关系为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主导关系,权衡关系集中存在于水资源供给、净化环境、水文调节与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结论]修复和保护水域和林草地、严格管控建设用地扩张是维护环鄱阳湖城市群ESV良性增长和生态安全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贡献率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 环鄱阳湖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峰丛洼地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权衡度及其分异特征 被引量:25
15
作者 高江波 左丽媛 王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7829-7839,共11页
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剧烈的人类活动导致石漠化现象以及生态功能退化,制约了区域生态福祉耦合效益的提升。首先从数值变化与空间变异综合的角度,构建了融合均方根偏差法与地理探测器的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权衡度指标... 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剧烈的人类活动导致石漠化现象以及生态功能退化,制约了区域生态福祉耦合效益的提升。首先从数值变化与空间变异综合的角度,构建了融合均方根偏差法与地理探测器的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权衡度指标,进而围绕喀斯特水源涵养土壤侵蚀关系以及植被固碳土壤侵蚀关系,在不同环境因子梯度下和地貌形态类型区内开展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权衡度计算及其分异特征研究。环境因子梯度分析表明,由于植被显著的保持水土能力,水源涵养与土壤侵蚀之间的空间权衡度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地形因子对地表水土过程与植被功能影响深刻,植被固碳和土壤侵蚀之间的空间权衡度随海拔和坡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1000 m以上中海拔以及陡坡地区的空间权衡度是低海拔与缓坡地区的46倍。地貌形态类型区的统计结果显示,地貌特征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空间权衡关系具有宏观控制作用,植被固碳土壤侵蚀之间的空间权衡度随地形起伏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具体为:中海拔平原<中海拔台地<中海拔丘陵<小起伏中山<中起伏中山,水源涵养与土壤侵蚀之间则成相反趋势。因此,今后在以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提升为目标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工作中,应强调环境因子作用程度的空间差异以及地貌形态特征的宏观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空间分异性 喀斯特峰丛洼地 地理探测器 均方根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环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 被引量:40
16
作者 温玉玲 张小林 +2 位作者 魏佳豪 王晓龙 蔡永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29-1238,共10页
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结合1988—2020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IS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鄱阳湖环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对食物生产、水文调节、土壤保持等7项生态服务功能进... 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结合1988—2020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IS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鄱阳湖环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对食物生产、水文调节、土壤保持等7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权衡与协同分析。结果表明:①1988—2020年鄱阳湖环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577.95亿元增至592.50亿元,呈先增后减再增的波动变化特征。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明显的不均衡性,ESV显著减少的区域为南昌市区、九江市区以及其它各区县的城镇建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区域均匀分布在研究区东北和西北地区以及靠近研究区外侧的东南和西南地区。③协同关系为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主导关系,权衡关系较少且主要存在于食物生产与其他服务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 权衡与协同 鄱阳湖环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滨海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视角 被引量:3
17
作者 卢学强 郑博洋 +2 位作者 连懿 莫训强 李洪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0-1208,共9页
研究以渤海湾为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区,以渤海湾滨海地区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区,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视角,以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为问题与目标维度构建了渤海湾滨海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评价体系。根据渤海湾生态问题,截污净化、产水量... 研究以渤海湾为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区,以渤海湾滨海地区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区,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视角,以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为问题与目标维度构建了渤海湾滨海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评价体系。根据渤海湾生态问题,截污净化、产水量和生境质量3类指标被筛选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关键指标,并分别使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中的营养物迁移模型、产水量模型和生境质量模型进行评价。此外,对2000—2020年渤海湾滨海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和截污净化、产水量、生境质量3类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指标的时空变化进行评价,并分析了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时空演变的驱动因素。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20 a间渤海湾滨海地区,耕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而建设用地和湿地面积增加,氮磷截留率和产水量增加,但生境质量下降。(2)渤海湾滨海地区综合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供给良好,但近年来呈下降趋势。(3)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渤海湾滨海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对渤海湾滨海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评价方法及结果不仅可指导本区域生态建设,同时对其他区域的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系统服务 渤海湾滨海地区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综合评估(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人类活动强度关联性分析及权衡——以淇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49
18
作者 李理 朱连奇 +3 位作者 朱文博 徐帅博 李艳红 马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65-374,共10页
以淇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当量因子法修正中国陆地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法和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模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引入人类活动强度指数评估模型分析人类活... 以淇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当量因子法修正中国陆地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法和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模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引入人类活动强度指数评估模型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空间特征,运用空间自相关探讨人类活动影响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关联性及LIS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淇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最低(19.29亿元),废物处理平均价值最大(3.68亿元),娱乐文化平均价值最小(0.81亿元);(2)从生态系统权衡协同关系来看,两种相关性分析均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以协同关系为主,由线性关系发现供给服务、调节服务与支持服务呈现为互为增益的协同关系,文化服务与支持服务、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分别表现为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表明土壤保持和原材料及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协同度最高(4.4),权衡度最高(-5.2)为水源涵养和原材料、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3)淇河流域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异显著,流域下游人类活动影响强度明显高于上游地区,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相关性由正相关转向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 人类活动强度 淇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簇的生态功能区划及管控策略研究——以嘉兴市为例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颂 谌诺君 董宇翔 《园林》 2022年第3期21-29,共9页
通过建立一种在认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的基础上,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簇实现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法,以针对生态功能区划提出差异性的管控策略,从而高效利用有限的生态资源,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以浙江省嘉兴市为研究对象,(1)采... 通过建立一种在认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的基础上,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簇实现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法,以针对生态功能区划提出差异性的管控策略,从而高效利用有限的生态资源,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以浙江省嘉兴市为研究对象,(1)采用当量因子法测算了4种用地类型的11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冷热点分析探究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3)以K-means均值聚类算法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以其为依据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并提出各类生态功能区划管理建议。研究发现:(1)嘉兴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具备北部高,东南部次之,西南部低的空间分异特征;(2)除水资源供给服务与食物生产、原料生产、气体调节、维持养分循环服务呈现权衡关系外,嘉兴市大部分生态系统服务间呈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3)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簇理论,嘉兴市生态系统服务簇可分为5种类型,相应划分为5种生态功能分区,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管控措施。研究提出的方法能够较好识别区域生态功能,具有可行性和应用价值,并为探索协同多项生态系统服务,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分区管控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聚类分析 生态功能区划 管控 嘉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洛阳市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异 被引量:16
20
作者 张志国 班高晗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226-230,共5页
碳储量变化是衡量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指标之一。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分析200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利用Invest模型计算洛阳市碳储量并分析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洛阳市碳储量呈现南多北少、山多谷少的空间分布特征。10年间洛... 碳储量变化是衡量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指标之一。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分析200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利用Invest模型计算洛阳市碳储量并分析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洛阳市碳储量呈现南多北少、山多谷少的空间分布特征。10年间洛阳市碳储量略有增加,说明在地形复杂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只要科学划分生态功能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就可以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时空变化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InVEST) 洛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