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1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伊犁河流域农业土壤质量时空变化特征
1
作者 黄丹 周明华 +1 位作者 盛响元 任兵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8-300,共13页
分析土壤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对于确保土壤质量在维护土地生产力、环境质量以及保障人类健康等方面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土壤质量等... 分析土壤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对于确保土壤质量在维护土地生产力、环境质量以及保障人类健康等方面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土壤质量等级、土壤质量指数(SQI)以及土壤功能状况等对伊犁河流域农业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综合分析了1990—2020年土壤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伊犁河流域农业土壤质量整体向好发展,主要表现为土壤质量等级以优(土壤质量总体得分80~100)和良(土壤质量总体得分60~80)为主,优等级土壤占比增长31.15个百分点;伊宁市、霍城县和霍尔果斯市等县市的SQI随年限增长而增加;栖息地与多样性、养分供应和循环、作物生产、碳固存以及净水与调节功能得分均有所上升,分别增长0.26、0.19、0.15、0.14和0.12。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评价方式,本研究构建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土壤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动态反映土壤质量变化和全面评价土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土壤质量 时空变化 伊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下舒适型移民的福祉效应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州苏马荡为例
2
作者 赵旭 娄箴言 陈聪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119,共9页
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作用从基本生存需求向提供舒适性福祉演进,研究舒适型移民的福祉效应对提升民生福祉和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探索不同角度下生态系统与福祉的关系,构建舒适型移民的福祉体系,以湖北省恩施州典型乡村... 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作用从基本生存需求向提供舒适性福祉演进,研究舒适型移民的福祉效应对提升民生福祉和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探索不同角度下生态系统与福祉的关系,构建舒适型移民的福祉体系,以湖北省恩施州典型乡村生态旅游地苏马荡为例,测度2010—2021年苏马荡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探究其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对移民福祉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间接影响舒适型移民福祉效应;生态系统服务中文化服务对舒适型移民福祉效应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支持服务、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与舒适型移民福祉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和阈值效应。舒适型移民福祉保障和生态资源开发间的均衡关系是促进舒适型移民福祉提升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适型移民 福祉效应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界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
3
作者 郭荣中 申海建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122-127,共6页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作用及时空差异特征分析,是指导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依据。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对张家界市2002—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对9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分...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作用及时空差异特征分析,是指导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依据。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对张家界市2002—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对9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张家界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2年的290.1839亿元减至2018年的289.8530亿元,减少率为0.1140%,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波动变化特征;权衡协同关系表明,2002—2018年,张家界市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的主导关系呈现出协同—权衡—协同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权衡协同度 时空变化 湖南张家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皖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4
作者 潘泽江 李彦祺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161-168,共8页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转移矩阵及修正当量因子法揭示了皖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皖南地区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增加21.62%),耕地...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转移矩阵及修正当量因子法揭示了皖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皖南地区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增加21.62%),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分别减少4.58%、0.52%、1.04%和1.24%,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面积均大幅增加,增幅分别为61.77%和133.57%;ESV总量波动下降,累计减少5.12亿元,水文调节服务价值降幅最大(-3.37亿元),占总降幅的65.4%;ESV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格局高度耦合,高值区集中于南部林地和长江水系,低值区与建设用地扩张轨迹一致;敏感性分析表明,林地(CS=0.477)和水域(CS=0.382)对ESV变化的贡献率最高。未来应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实施差异化生态管控策略,推动皖南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 GIS空间分析 转移矩阵 修正当量因子法 时空分异 敏感性分析 皖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探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龚金玉 胡琛 +3 位作者 何林轩 崔璐瑶 吴邦琪 雷静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623-6633,共11页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破坏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平衡,威胁人类福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作为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对生态系...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破坏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平衡,威胁人类福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作为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持续维持人类福祉和提升生物多样性效益。通过综述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探讨NbS在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方面的多重效益,以期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具体而言,主要综述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影响,阐释了NbS在增强生态系统服务中的作用与效益,并基于NbS的实施现状,探讨了其在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挑战和局限。最后,提出该方向的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为我国生态恢复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自然解决方案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陕西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及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1
6
作者 焦艳菲 白蕾 张少赓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6,共8页
基于陕西黄土高原198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对陕西黄土高原2030年5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PLUS模型和修正后的价值系数在陕西黄土... 基于陕西黄土高原198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和当量因子法,对陕西黄土高原2030年5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PLUS模型和修正后的价值系数在陕西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模拟和ESV计算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陕西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草地和林地为主,面积之和占比在91%以上;研究期内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草地、水体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3)5种情景下的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均增加,草地和水体面积均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在经济发展情景下增加,而在其他情景下有所减少。4)陕西黄土高原ESV在1980—2020年持续增加,2030年ESV在经济发展情景下最低,在生态保护情景下最高。研究结果增强了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认识,可为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提供前瞻性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多情景模拟 PLUS模型 陕西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拉市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7
作者 赵仁芬 黄念 +3 位作者 张志岩 邓忠坚 向建英 王逸之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2期83-91,共9页
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2年3期Landsat遥感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率等指标,从长时间序列角度系统分析拉市海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 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2年3期Landsat遥感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率等指标,从长时间序列角度系统分析拉市海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2022年拉市海流域建设用地和湿地面积持续增加,农田面积持续减少,森林和草地面积呈“先减后增”趋势;在研究时段各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多动态转移,其中建设用地转入最多,主要由森林和农田转入,农田转出最多,主要转化为湿地、草地和建设用地;2010—2022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减后增”趋势,2010—2015年减少了2.71×10^(6)元,2015—2022年增加了5.60×10^(6)元;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单项生态服务价值贡献最大,水资源供给和维持养分循环贡献最小,湿地和森林是贡献的主要因子。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下,拉市海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逐渐趋于稳定,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程度指数 拉市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东部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研究
8
作者 王文歌 崔佳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8期85-90,共6页
黑龙江省东部城市群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粮食安全核心区,其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演变研究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2000—2020年多时期遥感数据,综合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及修正的ESV评估... 黑龙江省东部城市群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粮食安全核心区,其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演变研究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2000—2020年多时期遥感数据,综合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及修正的ESV评估模型,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耕地持续扩张(2216.98km^(2))与湿地面积骤减(1925.55km^(2))构成土地利用变化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动态度由0.28%降至0.23%;ESV总量保持稳定,但内部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其中调节服务下降最为显著,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功能衰退与湿地面积缩减直接相关;敏感性分析显示,ESV评估结果可信(CS<1),湿地和林地为高敏感类型。研究证实,耕地扩张与湿地退化是生态功能衰退的主因,建议通过“三线协同”管控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变化 黑龙江省东部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亮 李杨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47-53,共7页
对2000—2020年湖南省进行划区域探讨,分析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探析湖南省及其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2000—2020年湖南省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灌木、草地... 对2000—2020年湖南省进行划区域探讨,分析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探析湖南省及其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2000—2020年湖南省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灌木、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裸地面积相对稳定。2000—2020年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265.47亿元,原因主要在于林地和水域面积的减少;环洞庭湖区、长株潭城市群区和湘中南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大湘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2000—2020年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级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稳定,总体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特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分布具有非常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呈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状态,但空间集聚性有减弱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集聚分布格局变化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湖南省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10
作者 杨英 潘安 +3 位作者 曹珑誉 周恒 丛睿 舒成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43-53,共11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科学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ESV变化,对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基于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ESV当量因子、热点分析及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探究成都市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科学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ESV变化,对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基于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ESV当量因子、热点分析及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探究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耕地和林地是成都市的主体,面积变化表现为耕地和草地缩减,其余地类扩张。土地转换主要是耕地转向林地和建设用地。(2)成都市ESV整体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20年间净增加2.03亿元。从各地类ESV大小来看:林地>耕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土地,林地和水域ESV增加是引起成都市ESV上升的主要原因,两者生态贡献率之和为53.66%。(3)单项ESV以调节服务为主,其中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是成都市的核心生态功能,共占总ESV的57.52%。(4)成都市ESV空间差异显著,冷热点整体呈“西热中冷,东无显著”的分布格局,热点区集中在西部龙门山及水域附近,冷点区集中在中部中心城区,并不断向中心城区缩减。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林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对整体ESV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其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策略,推动土地利用结构朝着ESV增值和保值的方向发展,是今后成都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热点分析 生态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特征
11
作者 魏慧 尹旭 刘亚群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0-177,共8页
自雄安新区设立后,人口的快速增加和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显著。为此,论文基于2017—2021年10米空间分辨率逐年土地利用数据,探究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依据《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结合社... 自雄安新区设立后,人口的快速增加和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显著。为此,论文基于2017—2021年10米空间分辨率逐年土地利用数据,探究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依据《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加以修正,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7—2021年,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以耕地向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湿地的转化为主要特征。(2)得益于“千年秀林”“退耕还淀”等生态工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36.97亿元增至45.56亿元,增长率达25.96%,生态效益显著提升。(3)除食物生产服务外,其余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呈增加趋势。食物生产服务价值系数最高的耕地的大量减少,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强化规划引导,加快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高耕地单产水平,关注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雄安新区 生态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汶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12
作者 刘笑语 武玮 杨程珺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202,共14页
探究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并识别主要驱动因素,对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InVEST模型从生境质量、产水量、碳储量和土壤保持等4方面对2000—2020年大汶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综合评价,利用Pearson系数和地理探测... 探究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并识别主要驱动因素,对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InVEST模型从生境质量、产水量、碳储量和土壤保持等4方面对2000—2020年大汶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综合评价,利用Pearson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探究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大汶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草地呈减少趋势;(2)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较小,空间异质性明显,高值主要分布在北部泰山、中部徂徕山以及东部新泰新甫山;(3)生境质量呈变差趋势,产水量呈增加趋势,碳储量基本保持稳定,土壤保持则先减少后增加,产水量与碳储量呈权衡关系,其余生态系统服务间呈协同关系;(4)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主要受年平均温度、高程和年降水量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受人口密度和GDP等经济社会因素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变化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大汶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多情景下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响应
13
作者 姚侠妹 盛雨恬 +3 位作者 祁慧敏 李蕙竹 姚晓洁 偶春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0-311,共12页
[目的]模拟淮河生态经济带在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的空间响应及影响,为实现土地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 [目的]模拟淮河生态经济带在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的空间响应及影响,为实现土地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通过耦合MOP-PLUS模型模拟2040年自然发展、经济优先和低碳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并计算各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定量分析ESV的时空动态特征。再根据格网尺度的视角剖析ESV的空间分布态势及其集聚特征和识别潜在的服务提升区域。[结果](1)3种预设情景中,经济优先情景下的耕地和林地面积减少程度最大,分别减少1342989 hm^(2),24857 hm^(2);低碳发展情景下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加程度最大,分别增加117990 hm^(2),442451 hm^(2)。(2)在3种情景模拟下,研究区2040年ESV低碳发展情景(7291.51亿元)>自然发展情景(6583.59亿元)>经济发展情景(6413.77亿元)。(3)低碳发展情景下,研究区的东北部和西南部的热点以及显著热点增多,聚集性较强,而冷点区域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中部平原。[结论]对未来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与布局,是维护并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不可或缺的根本途径。通过不同情景比对,低碳发展情景能有效优化土地利用,显著提升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强生态服务潜力,并促进区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 PLUS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淮河生态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开发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分析——以深圳市光明区为例
14
作者 陈龙 刘松 +1 位作者 张燚 姚维科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9-366,共8页
探究高强度开发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对保护区域尤其是新区的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2022年深圳市光明区16期遥感影像数据,在定量分析光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利用当量因子法、障碍度函数模型和生态经济... 探究高强度开发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对保护区域尤其是新区的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2022年深圳市光明区16期遥感影像数据,在定量分析光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利用当量因子法、障碍度函数模型和生态经济协调度模型对光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主要提升障碍因素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光明区建设用地面积>林地面积>农用地面积>城市绿地面积>湿地面积>未利用地面积;2007—2022年,光明区建设用地、湿地和城市绿地面积累计增幅分别为39.67%、38.77%和13.68%;未利用地、林地和农用地面积分别下降了48.42%、29.75%和28.57%。②2007—2022年,光明区林地、农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下降了6.67、3.09亿元,湿地、城市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增加了10.43、1.52亿元,光明区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增加了2.18亿元;光明区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的贡献率表现为湿地>林地>城市绿地>农用地。③2007—2022年林地和农用地的障碍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城市绿地和湿地的障碍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07—2017年湿地的障碍度最大,2018—2022年林地的障碍度最大;林地、农用地、城市绿地和湿地的障碍度变化趋势与其对应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趋势恰好相反。④2008—2022年光明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低度冲突与低度协调左右摇摆的状态,表明光明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经济协调度 土地利用变化 深圳市光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
15
作者 潘青青 黄小兰 +1 位作者 罗力 王博伟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5-246,共12页
[目的]“双碳”目标下,探究土地利用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二者的时空互动相关性能够为区域内碳减排及生态-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20年县域尺度“地均-人均... [目的]“双碳”目标下,探究土地利用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二者的时空互动相关性能够为区域内碳减排及生态-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20年县域尺度“地均-人均-经济”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借助脱钩指数测算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互动关系,以“三维魔方”模型综合评判各维度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互动分区。[结果]1)2000—202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均-人均”碳强度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而“经济”碳强度逐渐下降。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也存在不同程度下降现象。2)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时空互动相关性,“地均”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由脱钩向负脱钩转变,而“人均-经济”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经过负脱钩变化后已重回理想的脱钩状态。3)现阶段以“地均”碳强度一维不理想互动区数量最多,占47.4%,主要集中于南昌市、九江市。三维理想互动区与二维理想互动区的数量有小幅上升,分别占15.8%、2.6%,衰退型脱钩为主要的理想互动关系。[结论]研究结果揭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强度与生态系统的时空互动关系,明确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强度 生态系统服务 脱钩指数 三维互动分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岛海岸带生态系统固碳服务功能:以洞头列岛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评价为例
16
作者 常乐欣 朱伯仲 +4 位作者 郭毛 李腾 龚芳 朱乾坤 白雁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7,共11页
海岛生态系统具有资源特殊性和生态系统脆弱性,科学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海岛生态系统固碳等服务功能的影响,对海岛可持续发展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洞头列岛具有典型的海岛生态系统,经历了填海造陆等开发利用和蓝色海湾建设等保护修... 海岛生态系统具有资源特殊性和生态系统脆弱性,科学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海岛生态系统固碳等服务功能的影响,对海岛可持续发展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洞头列岛具有典型的海岛生态系统,经历了填海造陆等开发利用和蓝色海湾建设等保护修复的改造,可作为构建土地利用变化对海岛海岸带生态系统固碳等服务功能影响评估方法及探讨管理措施成效的良好样本。本研究以洞头列岛为例,构建了基于XGBoost算法的土地利用分类模型,获得了1988—2023年共12期(每3年1期)土地利用分类数据(精度91.52%)。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洞头列岛林地、盐沼和滩涂等主要生态系统固碳量变化;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了洞头列岛“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固碳功能”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了洞头列岛30多年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和生态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显示,1988—2023年间,由于自然淤长以及人为围垦造陆等作用,洞头列岛陆域总面积增加了34.97%;主要生态系统总固碳量和净固碳量累计总量分别为49.45万t和46.13万t,基本呈现震荡上升趋势;固碳主要源于林地和滨海湿地(滩涂和盐沼),累计固碳量分别为25.44万t和24.01万t。洞头列岛的“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固碳功能”在2006—2023年间耦合协调程度处于协调状态。整体上耦合协调度受到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大,生态修复工程可以提高土地利用和固碳功能的综合评价指数,进而提高整体的耦合协调度。本研究可为海岛海岸带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科学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卫星遥感 长时序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耦合协调度模型 洞头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高山峡谷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多情景模拟
17
作者 李玲 王震 +5 位作者 王克勤 李亦然 李选平 马艳波 杨锦 冯小纹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3-824,共12页
【目的】分析西南高山峡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不同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演变规律,能够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中国土地覆盖数据集(CLCD)分析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运用InVEST模型评估2002—2022... 【目的】分析西南高山峡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不同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演变规律,能够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中国土地覆盖数据集(CLCD)分析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运用InVEST模型评估2002—2022年西南高山峡谷区4种生态系统服务(产水量、碳储存、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利用PLUS模型模拟2032、2042、2052年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结合InVEST模型评估未来不同情境下西南高山峡谷区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演变规律。【结果】①2002—2022年西南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均占总面积的44%以上,土地利用转移集中在林地、耕地、草地。②2002—2022年西南高山峡谷区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产水量降低,碳储量增加,生境质量增加,土壤保持量降低。③2032—2052年在自然发展情景下4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平均值都有所增加,耕地保护发展情景下4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平均值都有所降低,经济优先发展情景下产水量和土壤保持量降低,碳储量和生境质量增加。【结论】西南高山峡谷区地形复杂,区域内林地和草地面积较多,碳储量和生境质量整体情况较好,但大量雪域和未利用地也导致产水量、土壤保持量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土地利用变化 INVEST PLUS 多情景模拟 高山峡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滨湖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影响
18
作者 黄俊 丁倩 +1 位作者 叶英聪 张林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57-62,90,共7页
以鄱阳湖海昏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气候、土壤、DEM和植被数据,对1984、2008和202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动态分析。利用InVEST和CASA模型量化分析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境质量、碳储存和净初级生产力5种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及它... 以鄱阳湖海昏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气候、土壤、DEM和植被数据,对1984、2008和202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动态分析。利用InVEST和CASA模型量化分析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境质量、碳储存和净初级生产力5种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及它们之间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相关性分析、权衡协同度等方法,研究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和协同作用。结果表明,1984—2022年流域内林地减少15.27 km^(2),建设用地增加17.06 km^(2),但土地利用结构总体相对稳定,呈现出由西向东“林地—耕地—建设用地”的地带性分布模式,1984—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偏缓慢,2008—2022年土地利用变化较为剧烈。水源涵养和净初级生产力服务对、土壤保持和净初级生产力服务对、生境质量和净初级生产力服务对、碳储量和净初级生产力服务对这4个服务对1984—2022年空间分布上均表现出以权衡关系为主。水源涵养和生境质量服务对、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服务对1984—2008年空间分布上以权衡关系为主,2008—2022年以协同关系为主。从生态系统服务结构来看,耕地展现出“土壤保持—碳储量—净初级生产力”的复合型结构特征,林地呈现出“水源涵养—生境质量”的双层次结构特征。相比之下,其他土地类型主要表现为单一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土地利用变化 权衡与协同 海昏江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SR-FLUS-MarKov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情景预测--以漓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何英 何文 +2 位作者 王金叶 杨帅琦 姚月锋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212,共10页
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单元,运用修正后的PLSR-FLUS-MarKov模型和当量因子法,对流域自然发展、生态优先、旅游优先情景下203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做出预测,探究多情景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PLSR-FLUS-MarKov模型能... 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单元,运用修正后的PLSR-FLUS-MarKov模型和当量因子法,对流域自然发展、生态优先、旅游优先情景下203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做出预测,探究多情景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PLSR-FLUS-MarKov模型能更准确刻画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拟精度高达83.57%。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集中区位于桂林市辖区、兴安县和阳朔县,多表现为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入以及耕地和林地间的相互转化。2030年,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呈现下降趋势,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优先情景、旅游优先情景分别为218.07亿、225.61亿、222.91亿元,较2020年下降了9.02亿、1.48亿和4.18亿元,并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格局特征,实施生态优先策略后其下降速度放缓。林地是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键来源,占比超过80%,耕地和水域也贡献了一定比例的服务价值。生态优先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旅游优先情景次之,自然发展情景最低。研究结果可为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及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PLSR-FLUS-MarKov模型 多情景模拟 漓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双重视角:融合实地测量与遥感数据新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婧慧 王云琦 +5 位作者 袁雨 刘玉芳 傅开 李丹青 焦鹏 李俊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437-6453,共17页
生态系统价值服务评估的关键难点在于量化困难和评估精度不足及生态系统内复杂生态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准确评估其服务价值尤为困难,这进一步阻碍了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 生态系统价值服务评估的关键难点在于量化困难和评估精度不足及生态系统内复杂生态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准确评估其服务价值尤为困难,这进一步阻碍了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在生态补偿与交易中的应用。以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构建了系统化的实地核算指标体系以精准计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通过InVEST模型处理遥感数据,量化生态系统服务指数(ESI),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及驱动因子。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与随机森林(RF)模型对初始计算的GEP与ESI进行偏差校正与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GEP核算总值为28.41亿元,1984—2024年生态系统服务指数水平较高且稳定,81%的森林生态系统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2)空间聚类分析将保护区划为四类服务簇与三类功能分区,道路和人口密度对生态服务质量有负面影响;(3)初始高偏差区域占保护区面积的48.79%,RF优化精度优于GWR,优化偏差61.56%。提出了一种从实地数据获取到模型校准的系统方法,为量化山体—城市(KMCs)型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能力提供新视角,以应对生态服务评估的复杂性,并为“实地-模型”结果校准和生态服务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 生态系统服务指数(ESI) 生态系统服务 山体-城市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