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网乡村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与空间格局优化——以澄湖西北片区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丁金华 刘筠琰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5-222,共8页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析可为区域生态规划提供客观依据。苏南水网乡村受城镇化影响目前面临水网生态功能衰退、生态斑块破碎等问题,以具有典型苏南水网乡村特征的苏州市澄湖西北片区为研究案例,运用当量因子法、土地开发指数定量评价生态...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析可为区域生态规划提供客观依据。苏南水网乡村受城镇化影响目前面临水网生态功能衰退、生态斑块破碎等问题,以具有典型苏南水网乡村特征的苏州市澄湖西北片区为研究案例,运用当量因子法、土地开发指数定量评价生态系统供给与需求,并分析其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分异特征,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功能分区管控规划、生态技术运用实施三个方面提出空间格局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网乡村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关系 空间格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绿色基础设施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姜芊孜 李金煜 +1 位作者 梁雪原 肖华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38-1747,共10页
作为国家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区域、城市和社区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可提供多种水生态系统服务。然而,服务在传递过程中存在空间错位与时间滞后效应。绿色基础设施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能够识别供需时空异质特征,促进服务供给与需求的... 作为国家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区域、城市和社区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可提供多种水生态系统服务。然而,服务在传递过程中存在空间错位与时间滞后效应。绿色基础设施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能够识别供需时空异质特征,促进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研究利用Citespace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展开分析,阐明了绿色基础设施水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内涵,对供需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与均衡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1)融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研究有了初步进展,但针对绿色基础设施水生态系统服务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多见。(2)供给评价研究丰富,测度指标多依赖客观的生物物理数据;需求评价热度上升,测度指标多基于消费、偏好、感知和社会经济价值;测度单元有行政单元、流域/生境等环境单元与土地利用单元等。(3)评价方法有生态模型法、公众参与法、价值评价法与经验统计模型法,生态模型法逐渐普及,提出了评价方法的选用与关键参数确定的原则。(4)供需均衡研究多聚焦数量、空间的静态均衡研究,动态均衡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基于当前研究动态,未来应重点关注多尺度下供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索供需评价的集成方法,提高供需评价精度,加强供需动态均衡分析研究以及空间优化管理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匹配 绿色基础设施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与优化——以济南市兴济河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姜芊孜 梁雪原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3-83,共11页
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北方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服务降低,难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视角切入,构建了北方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体系,通过供需比、供需匹配—供给水平分布模型分析了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供... 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北方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服务降低,难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视角切入,构建了北方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体系,通过供需比、供需匹配—供给水平分布模型分析了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特征与实际效能,并以济南市兴济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文化服务是兴济河亟需提升的服务类型,净化水质、营造健康栖息地、增加游憩机会和亲水机会是需重点提升的四个服务维度。基于结果,提出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的优化策略。可为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的北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给 需求 供需匹配 城市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的昆明市盘龙江滨水空间景观优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魏雯 薛佳明 《广东园林》 2023年第5期42-48,共7页
滨水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建设良好的滨水生态环境是重塑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途径。以昆明市的母亲河盘龙江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理论,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构建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体系;采用田野调... 滨水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建设良好的滨水生态环境是重塑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途径。以昆明市的母亲河盘龙江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理论,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构建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体系;采用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采集供需数据,结合雷达图将各河段的供需评价结果进行对比拟合分析。结果表明:盘龙江所有河段在调节服务方面的供给均大于需求;支持服务中的维持生物多样性维度有提升空间;文化服务需要提升,尤其应重点关注历史文化传承。基于供需匹配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滨水空间服务功能、开展滨水生态科普工作、重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水空间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评价 城市滨水空间 景观优化 盘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中和的滇中城市群生态系统碳固持服务供需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董俊梅 潘悦 +2 位作者 张瀚琪 陈文漪 刘敏 《园林》 2025年第1期83-92,共10页
滇中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西部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响应城市固碳增汇目标及其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目标,尝试从区域固碳供需的角度,提出契合区域发展特性的优化策略,为促进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采用I... 滇中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西部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响应城市固碳增汇目标及其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目标,尝试从区域固碳供需的角度,提出契合区域发展特性的优化策略,为促进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采用InVEST模型、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2020年的碳固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的供需比值、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基于供需比值差异划分不同的碳固持服务发展主体功能区。结果表明:滇中城市群碳固持服务供给大于需求,碳固持优势明显,碳固持需求量整体偏低且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状态,区县发展差异较大。滇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规划需加强西北部碳固持服务主体保育工作,协调东南部生态资源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供需平衡,优化中部固碳服务重点建设区并建立战略合作机制,优化城市基础功能建设,提出“一核两心双翼”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以带动周边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碳固持服务 供需评价 优化策略 滇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型海岛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岛民福祉研究——以长山群岛为例
6
作者 赵娜 王辉 +1 位作者 论宇超 李盼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59,共25页
推动海岛绿色发展与提升岛民福祉水平是促进海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文章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人类福祉耦合协调发展逻辑框架,运用耦合协调、脱钩弹性及多元回归模型对长山群岛供需与福祉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推动海岛绿色发展与提升岛民福祉水平是促进海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文章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人类福祉耦合协调发展逻辑框架,运用耦合协调、脱钩弹性及多元回归模型对长山群岛供需与福祉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为:(1)长山群岛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有所缓和,未来供需关系盈余量增加;獐子岛供需关系最为紧张,海洋岛供需盈余最为丰裕。(2)长山群岛岛民综合福祉、基本生活、健康与安全以及精神福祉均由低水平发展为中等水平,未来各类福祉将发展为较高或高水平;小长山岛、大长山岛综合福祉水平分别为最高和最低,海洋岛基本生活福祉水平最高,广鹿岛健康与安全福祉水平最高,獐子岛精神福祉水平最高。(3)长山群岛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岛民福祉耦合协调度由基本协调发展为优质协调,二者脱钩趋势减弱,未来优质协调程度更为明显,并且二者处于增长连接状态;小长山岛耦合协调度最高,大长山岛耦合协调度最低,大长山岛、小长山岛、广鹿岛和海洋岛脱钩状态为强脱钩,獐子岛处于增长连接状态。(4)调节供需关系对长山群岛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岛民福祉耦合协调发展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5)结合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及“长板”“短板”,从7个方面优化海岛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型海岛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人类福祉 长山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及供需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向洪莉 曹茜 +4 位作者 眭海刚 曹威 史玮玥 杨敬元 葛亮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774-4788,共15页
神农架国家公园是我国十个国家公园试点之一,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和极高的生态地位。然而,对于新划定的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和供需平衡关系研究较为缺乏,不利于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管理和价值实现。在评估神农架国... 神农架国家公园是我国十个国家公园试点之一,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和极高的生态地位。然而,对于新划定的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和供需平衡关系研究较为缺乏,不利于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管理和价值实现。在评估神农架国家公园2010—2020年产水服务、土壤保持服务、固碳服务、水质净化服务和生境质量的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热点分析、权衡协同度研究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通过计算供需比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基于市场价值法和替代成本法计算剩余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研究结果表明:(1)神农架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总量整体上呈增长趋势,产水服务、土壤保持服务先下降后大幅上升,固碳服务先上升后有所下降,水质净化、固碳服务和生境质量的空间格局较为稳定,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因素为降雨、海拔、植被类型等;(2)除产水服务与生境质量之间具有较强的协同关系外,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之间主要以权衡为主,尤以西北部的湖北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权衡关系最强;(3)2类、3类生态系统服务热点区的面积最大且呈逐年增加趋势,4类、5类热点区的面积有所减少;(4)产水服务、土壤保持服务、固碳服务整体上为供大于求,综合供需比逐年增加;(5)在满足当地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神农架国家公园的剩余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由144.06亿元增加到216.62亿元。为更好地实现新划定的神农架国家公园全域管理,促进国家公园试点落地,亟需重视神农架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生态效益转换为经济价值,提高当地和周边居民福祉。未来应将国家公园西北部(即原湖北十八里长峡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管理和效益调控的重点对象,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 供需平衡 价值量 神农架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尺度下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匹配特征——以宁德市廉村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从治 潘滢 +1 位作者 尹伟伦 兰思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43-2254,共12页
从微观尺度视角探究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关系,有助于乡村精准提升文化服务功能,对解决乡村资源错配问题,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廉村为研究对象,利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微观尺度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量化,... 从微观尺度视角探究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关系,有助于乡村精准提升文化服务功能,对解决乡村资源错配问题,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廉村为研究对象,利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微观尺度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量化,建立乡村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耦合协调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确定廉村文化服务供需空间匹配特征。结果表明:(1)廉村三种文化服务类型中游憩休闲评分最高,美学体验次之,科教人文最低。在空间分布上,游憩休闲与美学体验空间分布相似,高值区域集中在古榕树及溪边,科学文化高值区域在宗祠及薛令之雕像区域。(2)文化服务供给区域集中在廉村聚落及其周边,其中以东侧城墙入口处以及南侧城墙入口处供给能力最强。需求区域相对分散,以廉村主入口区域需求最高,聚落内北部居民点、古官道、自助茶室以及沙洲处也出现高值点。(3)整体上供需耦合协调关系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聚落及周边区域处于较为协调状态,二是聚落外围区域供需关系稍显失调。其中濒临失调区域占比54.69%,轻度失调区域占比27.03%,协调区域占比18.28%。(4)根据供需匹配结果,将廉村空间分为四类,文化服务表现良好区、重点改进区、额外潜力区以及缓慢改进区。建议优先针对重点改进区,即沙洲东南区域和聚落北侧入口处,进行资源配置,能够实现资源效果收益最大化。总体来看,廉村内部空间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服务供需错配,基于评估结果为廉村精准提升文化服务水平提供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供需匹配 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自相关分析 耦合协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供需关系的广东省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徐茜 卢芷欣 +2 位作者 许莹杰 林子晴 杨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753-5768,共16页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在空间上存在不平衡关系,促成生态系统服务流动过程,对区域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厘清其空间流动过程与强度等至关重要。以经济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权衡博弈突出的广东省为典型案例区,基于InV...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在空间上存在不平衡关系,促成生态系统服务流动过程,对区域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厘清其空间流动过程与强度等至关重要。以经济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权衡博弈突出的广东省为典型案例区,基于InVEST、RUSLE、CASA等模型综合测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能力及其空间匹配特征,进而通过构建断裂点模型和场强模型揭示其生态系统服务的流动过程、范围和流动强度。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广东省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能力区域差异特征显著,同“一核一区一带”的空间发展定位相一致,北部生态屏障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明显较强,珠三角地区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形成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核心高值区域,并呈现出放射状向外围地区递减的格局特征。(2)广东省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大致处于一个供略大于求的稳定状态,珠三角地区为明显的强需求区,尤其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产业集聚的广州-佛山城市带和深圳-东莞城市带更为突出,粮食生产及产水服务的主要供给区为粤西、粤北地区,固碳服务也主要来源于粤北地区,土壤保持服务为粤东和粤北地区的主要供给。(3)全省生态系统服务流在空间上形成了以一个以珠江三角洲入海口两侧的城市群为主要强需求区,生态系统服务流入为主,粤东西北地区疏散供给流出为主的空间流动格局。珠三角地区能够被大部分供给区的最大流动范围所覆盖,其生态系统服务流动密集,平均流动强度高,存在明显的虹吸效应;粤西及粤东城市的中心城区也有流入,但流动强度和密度明显低于珠三角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差异性产生了供需关系的空间联系,生态系统服务流动的空间差异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利益相关者及多因素的远程耦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关系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云南省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佐清 黄义忠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4-234,246,共12页
[目的]构建合理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国土空间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PLUS模型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并利用InVEST模型评估产水、碳储、水土保持、... [目的]构建合理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国土空间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PLUS模型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并利用InVEST模型评估产水、碳储、水土保持、生境质量4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别提取生态退化度、转移概率、服务变化、权衡协同指数4个生态风险指标,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开展评价,结合云南省生态安全格局探讨风险防范对策措施。[结果]1)云南省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虽有不同,但变化程度均一致,耕地、林地、草地间的转换较为明显,建设用地仍然呈扩张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自然发展情景与历史土地利用数据分布具有相似性,生态用地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开发建设的城市周边或农耕区域。2)云南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呈现“东低西高”的格局,滇西北和西南为高值区,滇中及东北为低值区,且整体服务功能呈下降趋势。怒江、保山、德宏和西双版纳生态服务功能呈增强趋势,滇中和滇东北权衡与协调指数较高,生态系统服务间功能冲突明显。3)2020—2030年云南省的潜在生态风险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滇中城市群,低风险区分布在滇东南与滇西南,风险区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如地形、土地利用分布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如城市开发和建设的影响,需针对区域间特异性差异采取生态保护措施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结论]研究成果不仅能更准确掌握云南省潜在的生态风险,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决策信息,也可以为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拓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权衡协同 生态系统服务 风险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系统洪水调节服务供需平衡及风险管理分区——以山西省岚县为例
11
作者 杨丽雯 张亚琳 +4 位作者 马雅丽 栾青 洪丹丹 王大勇 徐树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5-556,共12页
为了更好地调节和管理洪水风险,使用 SCS-CN模型计算洪水调节服务供给量,使用 FloodArea模型模拟洪水淹没量表示洪水调节服务需求量,评价山西省岚县 5年一遇、10年一遇和 25年一遇洪水调节服务的供需关系,并结合人口分布进行风险管理分... 为了更好地调节和管理洪水风险,使用 SCS-CN模型计算洪水调节服务供给量,使用 FloodArea模型模拟洪水淹没量表示洪水调节服务需求量,评价山西省岚县 5年一遇、10年一遇和 25年一遇洪水调节服务的供需关系,并结合人口分布进行风险管理分区,得到如下结果.1)5年、10年和 25年一遇洪水调节服务供给量呈增加趋势,10年一遇比 5年一遇洪水调节服务供给量低 33.05%,主要源于土壤湿润状况不同.2)5年一遇、10年一遇和 25年一遇洪水调节服务需求量逐渐增加,5年一遇和 10年一遇洪水连续发生时,风险主要来自淹没深度的增加.3)10年一遇洪水调节服务供需不平衡面积远高于 5年和 25年一遇洪水,表明生态系统洪水调节服务供给不足以应对小洪水和中洪水连续发生的情况;5年一遇和 25年一遇供需不平衡面积受海拔高度和土地利用的影响,10年一遇供需不平衡面积受降雨量的显著影响.4)5年、10年和 25年一遇洪水调节服务强优先管理区仅分布于东村镇,优先管理区和亚优先管理区分布与洪水调节服务供需不平衡区域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汾河上游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和洪水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洪水调节 供需平衡 洪水风险管理 岚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关系
12
作者 王婧煜 赵媛媛 +1 位作者 耿君 高广磊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9-287,I0005,共10页
为明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时空格局特征及供需匹配关系,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该研究量化评估了2000—2020年工程区内食物供给、水源涵养、碳固存、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5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采用四... 为明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时空格局特征及供需匹配关系,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该研究量化评估了2000—2020年工程区内食物供给、水源涵养、碳固存、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5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采用四象限模型法结合供需耦合协调度计算来探究供需匹配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管理分区,提出针对性规划管理建议。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除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需求降低外,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均有所增加。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存在空间异质性,但总体来看都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2)从供需匹配上来看,生态系统服务以低供给-低需求空间匹配和高供给-低需求空间错配为主,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生态脆弱、人口稀少的状态。3)工程区耦合协调度总体以中低水平为主,呈现显著空间分异性。高度协调区域较少,基本协调和中度失调区域分布较广,部分地区存在重度失调。4)基于供需匹配关系及供需耦合协调度,将研究区分为4类一级分区和6类二级分区,提质预防区应注重生态资源与产业的保护与效益提升,保护发展区应保护现有生态资源并带动产业协同发展,城镇优化区需在提高生态治理能力的前提下发展城镇,综合提升区需发展新业态重塑生态与经济关系。本研究结果为优化区域生态管理、提升供需匹配度和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 耦合协调度 防风固沙 时空格局 综合管理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生态补偿的水净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流动的空间耦合研究——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为例
13
作者 陈昊扬 姚申君 +2 位作者 彭婉婷 蔡文博 蔡永立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79-3091,共13页
深入探讨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简称“示范区”)内水净化生态系统服务(WPS)的供需状况、服务流动路径及其与生态补偿的关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示范区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挑战。针对这些问题... 深入探讨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简称“示范区”)内水净化生态系统服务(WPS)的供需状况、服务流动路径及其与生态补偿的关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示范区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挑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采用InVEST模型对示范区内氮磷WPS的供需进行了量化分析,揭示了不同子流域和行政区域间的供需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示范区大部分地区存在显著的WPS供需赤字,尤其是在太湖东南侧、示范区西南角和东北角区域,氮磷净化服务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为进一步理解WPS的流动特性,应用了SPANS算法来模拟服务在示范区内的流动路径。分析发现,服务盈余区域主要集中在示范区的中心地带以及吴江区的北部和东南部。这些区域通过生态服务流动有效缓解了周边地区的污染压力,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生态优势。然而,流动路径的复杂性也揭示了生态服务在不同地区间分配的不均衡性,强调了进行合理生态补偿的重要性。基于供需流动分析结果,提出了示范区生态补偿的优化策略。应优先补偿那些接收大量外来污染负荷、提供重要WPS的区域,确保这些区域能够持续提供高质量的生态系统服务。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援助,引导资金和资源流向具有潜在供应能力的区域,增强其生态系统功能。研究还建议引入基于供需流动态监测的补偿调整,以应对区域生态服务变化的不确定性,确保生态补偿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研究不仅为示范区WPS的供需状况提供了全面的量化分析,还通过流动路径模拟和生态补偿设计,为区域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路径。这些成果对于改善示范区水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净化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空间关联 生态补偿 SPANS算法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生态系统服务流供需关系时空变化分析
14
作者 张佳瑛 丘海红 韩海荣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75-1386,共12页
确定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时空关系,明确服务流动态机理,对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以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土壤、地形、气候等多源数据,应用InVEST模型对碳固存、粮食供应、产水服务、... 确定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时空关系,明确服务流动态机理,对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以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土壤、地形、气候等多源数据,应用InVEST模型对碳固存、粮食供应、产水服务、土壤保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进行评估,以风向、河流及道路廊道为生态系统服务流路径,连接供给与需求区,对碳固存、粮食生产、产水、土壤保持服务流变化和流量等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粮食生产、产水和碳固存服务供给量均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22%、12%和2%,土壤保持服务供给量减少27%;粮食生产、产水、土壤保持和碳固存服务需求量均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152%、16%、225%和22%;粮食供应和产水供需指数分别增加51%和19%,碳固存服务和土壤保持服务分别减少71%和46%。土壤保持和产水高服务流主要分布黑河、青海湖水系、石羊河等西部流域,碳固存高服务流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粮食生产服务高服务流主要出现在东部黄土丘陵区,区域各项低服务流分布在清水河与苦水河流域。未来过渡带发展中,建议加强碳固存服务、土壤保持服务供给区的保护与需求区的恢复,优化区域供需平衡,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生态系统服务 InVEST模型 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供需关系的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雷鸣 马国霞 +4 位作者 於方 唐泽 杨威杉 周颖 彭菲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468-6480,共13页
生态系统为人类供给产品与服务,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以及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与消费,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流的供需特征与流动关系,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生态补偿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黄... 生态系统为人类供给产品与服务,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以及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与消费,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流的供需特征与流动关系,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生态补偿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黄河流域为例,计算了2021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指数,基于最小累计阻力(MCR)模型、重力模型和城市断裂点理论等多种方法和模型,确定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区到需求区的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转路径和流转量。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高于中游和下游地区,黄河流域下游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高于中上游地区,供给和需求呈现空间异质性;2)从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关系看,黄河流域上游地区主要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盈余区,中游的陕西省、山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市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区,下游的河南省和山东省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赤字区。3)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流转量共计5794.3亿元,其中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流转量2223.9亿元,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流转量1650.3亿元,青海省和甘肃省的生态系统服务主要流向山西省。研究结果为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建议优化青海省和甘肃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局面。4)生态系统服务流转强度会随着传输距离增加而衰减,生态系统服务很难从远距离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区传递至需求区,应当加强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区周边的生态建设,通过增加周边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提高需求区的人类生态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供需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与生态管理分区
16
作者 陈相标 丁文荣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6,共11页
为揭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匹配和耦合协调关系。以滇中地区为研究单元,在测算和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基础上,利用象限匹配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关系和耦合协调性,进而通过空间叠置分析综合... 为揭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匹配和耦合协调关系。以滇中地区为研究单元,在测算和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基础上,利用象限匹配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关系和耦合协调性,进而通过空间叠置分析综合划定生态管理分区,并提出生态管控措施。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滇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价值呈现出“增加—降低—增加”的态势,总体增幅为0.3%,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总体从西向东减少。(2)滇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各州市的主城区,需求低值区主要集中于研究区西北和西南部人口密度较低的山地丘陵区。(3)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类型中有45.24%的区县出现不匹配现象,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平均值为0.49,表现为基本协调。(4)综合分析将滇中地区划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涵养区、生态重塑区和生态修复区,并针对不同片区提出相应管理措施。研究结果将为滇中地区生态管理与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匹配 耦合协调 生态管理分区 滇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的西北地区生态管理分区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智 苏洋 舒芹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5-1126,共12页
准确识别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空间特征,划定生态管理分区,对指导区域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聚焦于西北整体生态系统,从水-能源-粮食协同发展角度,量化了2000—2022年西北地区产水服务、固碳服务、粮食的供给和需求的空... 准确识别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空间特征,划定生态管理分区,对指导区域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聚焦于西北整体生态系统,从水-能源-粮食协同发展角度,量化了2000—2022年西北地区产水服务、固碳服务、粮食的供给和需求的空间匹配特征,依据供需匹配盈余情况和可持续特征划定生态管理分区。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匹配状况不同,产水、粮食服务的供需呈波动上升态势或维持稳定;固碳服务需求增长,供给和供需比均为下降态势,供需匹配逐渐失衡。(2)粮食生产服务多为可持续发展型,产水服务、固碳服务多为不可持续型。(3)分类管理生态分区,兼顾自然和人类福祉,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地区基础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系统服务精准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匹配 生态管理分区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能源-粮食”关系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研究——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例
18
作者 李炳坤 张晓克 +3 位作者 骆占斌 马静 杨永均 陈浮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1-585,共15页
水、能源、粮食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分,对供需平衡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InVEST模型、供需匹配度(SDMD)、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量化2000—2020年天山北坡城市群产水、固碳、土壤保持和粮食生产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 水、能源、粮食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分,对供需平衡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InVEST模型、供需匹配度(SDMD)、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量化2000—2020年天山北坡城市群产水、固碳、土壤保持和粮食生产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特征,探究不同尺度下供需匹配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粮食生产服务供给总体呈上升趋势,产水、固碳与土壤保持服务供给则呈下降趋势。产水、固碳、土壤保持和粮食生产服务需求均呈上升趋势。(2)研究区产水和粮食生产服务供给呈西高东低,但需求与人口密集区重叠呈点状分布。固碳服务供给呈西南及中部高、东北部低,土壤保持服务供给与需求呈点状高值分布于天山山脉,供需空间分布大致相同。(3)土壤保持和粮食生产服务的SDMD上升,产水和固碳服务的SDMD呈下降。不同尺度下SDMD具有空间异质性,格网尺度下最为显著。(4)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明显,分区控制-分类优化-分级治理是有效综合管控策略,可为天山北坡城市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源-粮食”纽带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匹配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敏感性分析的城郊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19
作者 赵依婷 徐建刚 +1 位作者 沈舟 徐雯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8849-8861,共13页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较少关注适用于城郊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尤其是在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与生态敏感化的背景下,忽...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较少关注适用于城郊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尤其是在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与生态敏感化的背景下,忽视了生态源地识别中对生态保护需求与人居环境质量的统筹考虑。以南京市六合区为例,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敏感性分析两方面入手,运用InVEST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ESDR)量化分析方法,提取了具有高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和潜力的生态源地;从生态风险与外部干扰两个维度综合多因子指标以表征生态敏感性水平,识别高敏感性且具有完整生态功能的景观要素作为生态源地。在源地耦合的基础上,构建生态阻力面,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和障碍点,形成了针对城郊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体系。结果表明,在城郊地区的生态源地提取过程中,未充分考虑生态敏感性指标将导致忽视59.50%的生态要素,这些要素因高度分散的干扰源而表现出敏感性,但依然保持完整的生态功能。研究区域内共识别出15个生态源地,总面积为267.99km^(2),占研究区域的20.59%。其分布特征为“中西部多、东部少”,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为林地与耕地。同时,30条生态廊道密集分布于东部和北部,短距离廊道主要位于北部和西部,中长距离廊道则分布于东部,生态夹点主要集中于研究区域北部、中部和东部的中长距离廊道;生态障碍点主要分布于南部的长距离廊道。据此,本研究提出了南京市六合区“五区四廊道”生态保护与修复格局的规划建议,并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理论与方法体系在城郊地区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敏感性分析 城郊地区 生态安全格局 南京市六合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演变和耦合匹配分析
20
作者 居灵君 唐立新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71-77,共7页
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在不同尺度上分析荆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变化和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荆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显著的是耕地向裸地的转换,预计到2030年,城镇建设用地将继续扩张;生态系统... 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在不同尺度上分析荆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变化和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荆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显著的是耕地向裸地的转换,预计到2030年,城镇建设用地将继续扩张;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区域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服务需求与区域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研究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耦合协调分析有一定影响,在县域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耦合协调状态不平衡;而在市域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耦合协调状态趋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耦合协调 空间相关分析 荆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