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竹藤组织助力中非生态系统保护推动竹藤在生态环境服务付费机制中发挥更大作用
1
作者 林藤筠 《世界竹藤通讯》 2025年第1期140-140,共1页
2025年1月27日至29日,国际竹藤组织出席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金沙萨举行的生态环境服务付费(PES)部署国际部长级会议。此次会议由刚果民主共和国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部主办,旨在加强对刚果盆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并将当地和土著社区置于可持续管... 2025年1月27日至29日,国际竹藤组织出席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金沙萨举行的生态环境服务付费(PES)部署国际部长级会议。此次会议由刚果民主共和国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部主办,旨在加强对刚果盆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并将当地和土著社区置于可持续管理战略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果民主共和国 国际竹藤组织 可持续管理 生态系统保护 刚果盆地 土著社区 生态环境服务付费 竹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对净碳汇效率的影响机制及空间分异——以上海大都市圈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宋昊洋 王敏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6,共8页
[目的]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明确生态系统服务对都市圈增汇减碳的正向影响及溢出效应,能有效促进区域生态空间优化,协调生态-社会-经济需求。[方法]在2010-2020年多源面板数据支持下,以上海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划分40个研究单元,引入... [目的]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明确生态系统服务对都市圈增汇减碳的正向影响及溢出效应,能有效促进区域生态空间优化,协调生态-社会-经济需求。[方法]在2010-2020年多源面板数据支持下,以上海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划分40个研究单元,引入净碳汇效率指标考察各研究单元的增汇-减碳协同效益,应用非期望产出的基于松弛变量测度(slacks-based measurement, SBM)模型对碳排、碳汇效益和净碳汇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测算;量化表征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4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结合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及其相互关系对净碳汇效率的影响机制,揭示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1)净碳汇效率提升区域可分为高产值-高碳排-高碳汇和中高产值-低碳排-中高碳汇2类;2)4项生态系统服务存在空间异质性,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高值区域部分重叠;3)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溢出效应系数、方向和显著性存在差异。[结论]与水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显著影响上海大都市圈减碳增汇,需要差异化提升各类生态系统服务、持续保育重要生态空间,以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净碳汇效率总体稳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生态系统服务 净碳汇效率 空间计量模型 影响机制 上海大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及周边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的影响机制——以苏州市为例
3
作者 施荟文 田雅丝 +2 位作者 陈家乐 陆雨婷 钱万溪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386-7400,共15页
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推进,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对土地利用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也对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ESs)及其权衡协同关系产生复杂作用。城乡融合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系统分析城市-边缘区-乡村... 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推进,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对土地利用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也对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ESs)及其权衡协同关系产生复杂作用。城乡融合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系统分析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空间结构动态演变过程,并在此背景下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ESs权衡协同的影响机制进而提出优化策略,对于合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ESs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以苏州市为例,基于多源数据,运用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和半监督学习方法识别其2005年和2022年的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空间格局,使用InVEST模型评估产水量、碳储存、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四类主要ESs,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探讨顾及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空间结构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对ESs权衡协同的影响机制。得到结论:(1)2005-2022年,苏州市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其中79.29%的乡村转换为边缘区,边缘区中则有99.48%转换为城市;(2)根据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研究分析了城市维持区、城市扩张区、边缘区维持区、边缘区扩张区及乡村留存区五类地域的ESs权衡协同关系,其中在边缘区扩张区与城市扩张区均呈显著权衡关系;在边缘区维持区与城市维持区则为权衡协同并存关系;(3)顾及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空间结构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对ESs的权衡协同有显著负向影响,且在城市扩张区、持续为边缘区及边缘区扩张区三个区域内,其负向作用更为突出,尤其是持续为边缘区域与边缘区扩张区域;(4)针对城市-边缘区-乡村人地关系特征,本研究提出了ESs协同目标下各区域土地利用优化策略,包括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控制区域扩张速度,建立生态廊道与缓冲区和进行多功能土地利用规划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域空间结构 时空演变特征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关系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地区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与影响因素响应阈值的尺度效应
4
作者 何苏玲 王金亮 +3 位作者 邓云程 奎梦云 沙晋明 李小梅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184-4199,共16页
明确生态系统服务与影响因素的响应阈值对区域生态系统修复与优化意义重大,但现有研究普遍忽略了其尺度效应。在分析1990—2020年滇中地区综合生态系统服务(Composite of Ecosystem Services,CES)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 明确生态系统服务与影响因素的响应阈值对区域生态系统修复与优化意义重大,但现有研究普遍忽略了其尺度效应。在分析1990—2020年滇中地区综合生态系统服务(Composite of Ecosystem Services,CES)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约束线方法重点探究了CES与不同影响因素响应阈值的尺度效应。结果发现:(1)1990—2020年,滇中地区CES呈波动下降的趋势,空间分布格局为“中部低、两侧高”。(2)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和年降雨量是影响滇中地区CES最关键的因素,重要性均值分别为0.5472和0.1893。(3)滇中地区FVC-CES的约束线形状为正凸型;年降雨量、年均温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s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高程和坡度与CES的约束线形状为驼峰型;人均GDP和城镇化率与CES的约束线形状为负凸型。(4)在1—14km的尺度范围内,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CES对年降雨量、高程和坡度的响应阈值波动减小,对年均温度的响应阈值波动增大,存在明显的尺度效应。研究重点弥补了生态系统服务阈值研究中对尺度关注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InVEST模型 驱动机制 约束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物功能群的生态系统服务形成与维持机制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范玉龙 胡楠 丁圣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6,共7页
生态系统可以从“结构-功能-服务”3个层次来理解,其中服务是人类的主观感受或效用。维持高质量的生态系统服务还需从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入手。结构和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形成和维持的内在机制,而植物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核心驱动力... 生态系统可以从“结构-功能-服务”3个层次来理解,其中服务是人类的主观感受或效用。维持高质量的生态系统服务还需从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入手。结构和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形成和维持的内在机制,而植物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核心驱动力。植物功能群具有特定功能的植物组合,其中优势植物功能群控制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分类与植物功能群密切相关,植物功能群是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服务间更直接的桥梁。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与植物功能群间的联系,使相关研究有更明确的指向,在深化理论研究的同时使研究成果更容易落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维持机制与植物功能群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4个主要方面:(1)植物功能群的内在适应性特征和外在效应是生态系统服务形成的基础;(2)植物功能群的多功能特性为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提供了可能;(3)植物功能群间替代和互补效应可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和稳定性;(4)植物功能群能够提供基于自然的生态系统服务修复问题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植物功能群 形成与维持机制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作用关系尺度效应及分异机制——以安塞区为例 被引量:14
6
作者 韩晓佳 王继军 温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91-1807,共17页
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依赖于一定时空尺度上的生态过程。因此,探究生态系统服务在不同空间尺度的特征、关联和效应对于丰富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典型退耕县域安塞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模型定量评... 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依赖于一定时空尺度上的生态过程。因此,探究生态系统服务在不同空间尺度的特征、关联和效应对于丰富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典型退耕县域安塞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模型定量评估了6项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采用相关系数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揭示了不同空间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作用关系的尺度效应及分异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退耕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之间以协同关系为主,其中调节服务与支持服务的协同关系最强(|r|≥0.5),而权衡关系发生在文化服务与其他服务之间。从时间序列来看,调节服务与支持服务的作用关系较为稳定,在研究期间保持为协同关系,且协同度在退耕还林后有所提升;(2)生态系统服务作用关系的空间尺度效应主要表现在作用关系的方向变化与空间显著性的差异。在网格尺度中,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较为稳健,作用方向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网格尺度与行政单元之间,且随研究尺度的加大,服务之间作用关系的空间显著性降低;(3)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协同是自然因子和社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退耕区人类活动干扰较小,自然因子的解释力(q均值0.1507)高于社会因子(q均值0.0148),且影响某类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作用关系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土地利用程度和地形因子的共同作用是进行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主要关注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尺度效应 分异机制 退耕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及其生态系统优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赵曼 邢怡青 《社会保障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5,共10页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呈现协同演化的发展趋势。这既为人口老龄化下破解养老服务供给不足难题带来重大机遇,也给传统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转型升级提出新的挑战。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从“技术创新—要素...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呈现协同演化的发展趋势。这既为人口老龄化下破解养老服务供给不足难题带来重大机遇,也给传统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转型升级提出新的挑战。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从“技术创新—要素整合—系统优化”过程维度揭示人工智能赋能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路径,并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剖析人工智能赋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面临规范性与引领性政策缺位、参与主体协作网络不紧密、养老服务供给和需求结构性失衡三个障碍。据此,应从宏观层面完善配套政策,加大对人工智能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从中观层面推进数据汇聚与整合,促进多主体协同联动;从微观层面精准识别老年人需求,提升养老服务供给效率与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赋能机制 服务生态系统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的和田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特征与交互驱动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朝辉 于师琪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0-793,共14页
为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时空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以新疆和田地区为研究区,耦合PLUS-Geodetector模型对2018—2034年土地利用情景进行模拟,并从产业发展角度分析其ESV变化趋势与驱动机制。本研究设置8类... 为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时空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以新疆和田地区为研究区,耦合PLUS-Geodetector模型对2018—2034年土地利用情景进行模拟,并从产业发展角度分析其ESV变化趋势与驱动机制。本研究设置8类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情景下的邻域权重,利用PLUS模型进行模拟得到2034年自然演变、经济优先、生态保护三种土地利用情景。结果表明:三种情景下,和田地区ESV总值均有所增加,其中生态保护情景增长量最高,经济优先情景最低;除南部山区、中北部水域附近为高值、次高值、中值区域外,ESV分布呈现出以低值、次低值区域为主,南高北低的总体特征;2010—2018年,和田地区ESV的大幅度变动主要集中在中部城镇发展轴邻近区域,而在2018—2034年,ESV的空间变化范围将进一步扩张,由农牧业、工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耕地、建设用地向城镇轴线南北两侧的迅速扩展是造成ESV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经济优先情景下人造土地利用类型扩张速度更快,生态保护情景则与之相反。和田地区ESV现状与演化趋势是自然与产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对和田地区ESV驱动作用较社会经济因素更强,社会经济因素中牧业、工业具有更强的驱动作用,双因子交互作用的驱动力大于单因子,且各产业交互作用驱动力高于单产业。研究表明,不同的发展模式下和田地区ESV的数量与分布产生明显差异,而各产业内的各个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ESV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根据ESV评估与驱动机制分析科学规划发展路线,对和田地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情景模拟 PLUS模型 驱动机制 地理探测器 和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机制 被引量:19
9
作者 黄龙生 王兵 +1 位作者 牛香 宋庆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8544-8554,共11页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水源涵养和木材供应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以济南市12个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对济南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水源涵养和木材供应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以济南市12个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对济南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机制进行研究,得出济南市年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为251.80亿元。其中,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排在前3位;不同林分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中黑杨类和柏类占绝对优势,而泡桐、落叶松和竹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弱;不同林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以中幼龄林为主;济南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机制,受到森林资源面积、林龄结构、森林起源以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维持机制 济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互作机制 被引量:58
10
作者 刘兴元 龙瑞军 尚占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7688-7697,共10页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高寒草地退化不仅影响了当地畜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而且严重地威胁着我国和东亚地区的生态安全。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高寒草地退化不仅影响了当地畜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而且严重地威胁着我国和东亚地区的生态安全。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在人口、放牧压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比例结构变化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阐明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多元耦合、多维连锁和多重反馈的相互作用机制。并以藏北那曲地区为例,把2008年农牧民脱贫线和小康线作为生活功能标准,通过生态服务功能当量,确定了维持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比例结构。据此,估测了牧民的生活功能达到脱贫线和小康线标准时允许的人口承载量。结果表明,高寒草地退化使草地生态系统的人口承载量下降了60%。以那曲地区2008年的实际的牧业人口量与允许的人口承载量相比,高寒草地退化后,实际牧业人口占脱贫标准的36%,但小康标准超载了118.9%。因此,调控人口承载量是实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协调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互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研究框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33
11
作者 赵雪雁 徐中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2-118,共7页
生态系统服务付费作为一种将外在的、非市场环境价值转化为当地参与者提供生态服务(ES)的财政激励机制而备受世界关注,目前已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与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概括介绍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内涵,阐释其基本思想的基础... 生态系统服务付费作为一种将外在的、非市场环境价值转化为当地参与者提供生态服务(ES)的财政激励机制而备受世界关注,目前已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与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概括介绍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内涵,阐释其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研究框架,指出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研究应关注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外溢影响范围、利益攸关方、支付系统、项目效率等维度,其中确定所提供的生态服务是实施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基础和前提,外部性的溢出范围是确定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成本的最重要变量,支付系统是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机制的关键。利用国内外案例,对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研究的主要维度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比分析了使用者付费与政府付费生态系统服务付费项目的差异。最后,讨论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付费 研究框架 主要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与协作机制研究 被引量:34
12
作者 王丽平 李菊香 李琼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9-74,共6页
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为了解其价值共创的具体运行逻辑,保障价值共创的持续性,基于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特征与要素构成,深入分析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设计基于价值共创的科... 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为了解其价值共创的具体运行逻辑,保障价值共创的持续性,基于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特征与要素构成,深入分析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设计基于价值共创的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协作机制,为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实践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服务 创新生态系统 价值共创 协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诊断框架及案例剖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文博 王阳 李双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460-2469,共10页
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目前已成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热点之一。参考Ostrom的社会-生态系统诊断框架,提取并总结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执行效率的变量,建立了适合区域特点的项目绩效评估体系,并以哥斯达黎加(PSA)项目和中国退耕还林工程为例,... 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目前已成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热点之一。参考Ostrom的社会-生态系统诊断框架,提取并总结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执行效率的变量,建立了适合区域特点的项目绩效评估体系,并以哥斯达黎加(PSA)项目和中国退耕还林工程为例,探讨了该评估体系在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效率诊断中的适用性。研究表明,依据该评估体系,未来中国在实施生态系统服务付费项目时应注意以下问题: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市场机制、实施多样化的付费方式;付费标准应考虑区域特征和供给方特征;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付费项目的第三方监督和绩效评估机制;加强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付费 诊断框架 退耕还林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厅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生态系统服务视角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桂环 文一惠 +1 位作者 孟蕊 迟妍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61-64,共4页
本文以官厅水库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分析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补偿之间的关系,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补偿机制,探讨合理的补偿标准,及不同补偿方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流域上下游间生态系统服务存在时空... 本文以官厅水库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分析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补偿之间的关系,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补偿机制,探讨合理的补偿标准,及不同补偿方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流域上下游间生态系统服务存在时空不对称性特征,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平衡上下游之间生态系统服务不对称性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厅水库 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补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海岛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研究框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立安 孟兆娟 乔俊果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2-145,共4页
海岛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社会公平性考虑,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ES)是目前解决此类生态环境中有关公共物品外部性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内化手段。文章以海岛... 海岛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社会公平性考虑,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ES)是目前解决此类生态环境中有关公共物品外部性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内化手段。文章以海岛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资料,并结合生态经济学和海洋生态学等多学科的方法,阐明海岛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概念,揭示海岛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机理,初步构建海岛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研究框架。文章将为健全海岛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为海岛地区制定发展战略及海岛生态系统服务付费项目提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生态系统服务付费 海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制度作用机制的服务生态系统整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辛本禄 刘燕琪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6-146,共11页
制度在服务生态系统中起关键作用,是服务生态系统研究关注的焦点。现有研究并未打开服务生态系统中制度作用的黑箱。本文基于制度理论、综合服务主导逻辑和生态系统的研究视角,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演绎构建服务生态系统中4个重要的制度... 制度在服务生态系统中起关键作用,是服务生态系统研究关注的焦点。现有研究并未打开服务生态系统中制度作用的黑箱。本文基于制度理论、综合服务主导逻辑和生态系统的研究视角,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演绎构建服务生态系统中4个重要的制度作用机制,即基于初始制度的服务生态系统形成机制、基于共享制度的服务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基于外部情境刺激的参与者冲突机制、服务生态系统的制度化工作机制。将制度作用机制与服务生态系统发展阶段相结合,建立服务生态系统制度的整合模型,为服务生态系统的制度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生态系统 制度 作用机制 整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市场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子刚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0-123,共4页
湿地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片面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追求个人局部利益而忽视社会整体利益。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市场机制能够促进湿地保护、恢复和重建。在湿地动植物产品、生态旅游和污水处理等方面,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具有... 湿地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片面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追求个人局部利益而忽视社会整体利益。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市场机制能够促进湿地保护、恢复和重建。在湿地动植物产品、生态旅游和污水处理等方面,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明晰产权是建立市场机制的基础,湿地资源的产权界定要依据其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特性。土地利用者应比较湿地开发与保护的净效益选择净效益最大的方案。政府可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减少目前许多湿地产品和服务市场仍存在的缺失或缺陷,为生态系统服务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保护 湿地恢复 市场机制 生态系统服务 费用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机制及其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岳邦瑞 钱芝弘 《风景园林》 2022年第10期20-25,共6页
景观规划师常会面临在特定区域协调多种生态系统服务(ESs)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的现实需求,而当前针对ESs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及其机制研究如何应用于景观规划的研究仍不足。首先,回顾国内外关于ESs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进展,从形成基础和变化... 景观规划师常会面临在特定区域协调多种生态系统服务(ESs)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的现实需求,而当前针对ESs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及其机制研究如何应用于景观规划的研究仍不足。首先,回顾国内外关于ESs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进展,从形成基础和变化动因两方面揭示其机制,并梳理机制研究的方法与进展。其次,以3类景观规划为例,分析ESs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及机制研究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结合研究案例探索将其应用于景观规划的途径。研究ESs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及机制,能够在景观规划中为实现ESs降权衡升协同提供重要信息:1)在生态功能区划中,能指导ESs目标的分区分配;2)在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中,能指导空间网络优化方案的制定;3)在生态修复规划中,能指导关键修复区域识别及修复策略的提出。最后,提出应以规划实践为导向展开研究,加强学科合作交流,完善研究方法,并探索整合多种研究成果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将ESs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及机制研究应用于景观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规划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生态系统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共享机制构建 被引量:1
19
作者 陆小成 祁琼 杜静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6期125-126,共2页
本文从知识生态系统的视角诠释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并从三个层面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知识共享瓶颈,最后构建出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共享机制。
关键词 知识生态系统 生产性服务 知识共享 机制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外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黄晶晶 李玲玲 徐琳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6994-7001,共8页
由于不同的区域存在着资源分配、经济发展的不平等性,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日益受到关注。但区域生态补偿的依据一直存在争议,中国尚没有完善的区域综合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一种生态系统服务外溢理论,以扣除当地生态服务使用量后外溢的生... 由于不同的区域存在着资源分配、经济发展的不平等性,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日益受到关注。但区域生态补偿的依据一直存在争议,中国尚没有完善的区域综合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一种生态系统服务外溢理论,以扣除当地生态服务使用量后外溢的生态价值作为生态补偿依据,建立了区域综合生态补偿框架,同时考虑区域生态服务外溢占用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了9种补偿方案。由于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流动性,生态补偿的受偿方和补偿方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各行政区域之间进行补偿资金的。横向转移需要在全省或全国层面进行统筹和保障,最后统筹结果的少量盈缺再由中央财政或地方政府通过纵向转移支付辅助调平。构建了生态补偿模型和方案,针对现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利用综合生态补偿机制分别分析了2015年长江流域上海、江西、四川等6个典型地区的生态补偿支付方案。结果表示需要接受生态补偿的地区有青海、四川、湖南和江西,应分别得到横向转移支付资金32.26亿元、153.3亿元、59.08亿元、67.1亿元;需要提供生态补偿的地区有浙江、上海,应该分别支付横向转移支付资金1.97亿元和47.31亿元。建立的补偿框架提高了各区域的参与度,对促进生态建设、统筹区域的协调发展、体现社会公平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补偿 外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补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