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系统工程师:理论与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唐龙 高扬 +2 位作者 赵斌 梁宗锁 李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344-3355,共12页
生物通过非同化——异化过程影响环境的事实普遍存在,生态学家对此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缺乏相应理论框架的指导,使得这些工作的潜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学者Clive G.Jones等提出的"生态系统工程师"概念,概括了此类生... 生物通过非同化——异化过程影响环境的事实普遍存在,生态学家对此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缺乏相应理论框架的指导,使得这些工作的潜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学者Clive G.Jones等提出的"生态系统工程师"概念,概括了此类生态学现象的一般特征,为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介绍了生态系统工程师概念及相关的理论体系,包括3个术语、2类生态系统工程师、5种生态系统工程概念模型以及工程效应的测定方法。同时,论述了该概念在入侵生态学、保护生物学、恢复生态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最后,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预料,生态系统工程师概念及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将有助于对生态学本质的认识,并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工程师 生态系统工程效应 保护生物学 恢复生态 生物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物种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貌影响综述 被引量:2
2
作者 宁中华 谢湉 +3 位作者 刘泽正 马旭 邱冬冬 崔保山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80,共8页
入侵物种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生物地貌影响.基于文献调研,以入侵物种与生物地貌的内涵与发展为切入点,总结了入侵物种的生物地貌作用机制与类型,综述了入侵植物、动物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貌影响、生... 入侵物种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生物地貌影响.基于文献调研,以入侵物种与生物地貌的内涵与发展为切入点,总结了入侵物种的生物地貌作用机制与类型,综述了入侵植物、动物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貌影响、生态后果及其对生态修复与管理的启示,并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一方面,该研究有助于系统认识入侵物种生物地貌效应的重要性及其研究进展;另一方面,聚焦于入侵物种生物地貌影响的生态后果,可为滨海湿地的生态修复与管理提供借鉴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物种 生态系统工程师 滨海湿地 生物地貌过程 景观变换 协同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穿山甲保护生态学研究进展
3
作者 华彦 高海洋 +9 位作者 王凯 窦红亮 李珺 郭策 孙松 安富宇 唐琳 李永政 张治东 杨文山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7-592,共16页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人为干扰、栖息地丧失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我国除台湾地区外,中华穿山甲的分布范围已大幅缩减,其适宜生境受植被、...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人为干扰、栖息地丧失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我国除台湾地区外,中华穿山甲的分布范围已大幅缩减,其适宜生境受植被、人类干扰、气候、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华穿山甲营穴居,夜行性,家域较小,主要以白蚁和蚂蚁为食,通过挖掘而改变土壤的垂直结构,增加森林生境的异质性,为共栖物种提供了重要的洞穴资源,在森林中发挥了“生态系统工程师”的重要角色。人工繁育是就地保护的重要补充,中华穿山甲的救护和人工繁育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救护成活率低,易患病,人工饲料不适合,精子品质差和后代个体存活率较低等。目前,中华穿山甲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栖息地丧失、极小种群灭绝危机和种群扩散受限,其保护策略包括加强法律执行、科学研究、栖息地保护、人工繁育、公众教育和国际合作,通过这些措施,中华穿山甲的保护前景能够得到改善,种群规模有望逐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穿山甲 种群分布 生态系统工程师 人工繁育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生态功能与管理的生物土壤结皮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戴黎聪 柯浔 +3 位作者 曹莹芳 张法伟 曹广民 李以康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29,共8页
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是由土壤中的低等植物、微生物和和土壤颗粒粘合形成的一种特殊复合体,广泛分布于世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研究表明,BSCs主要由藻类、地衣、苔藓等自养生物和细菌、微小真菌等异养生物构成并... 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是由土壤中的低等植物、微生物和和土壤颗粒粘合形成的一种特殊复合体,广泛分布于世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研究表明,BSCs主要由藻类、地衣、苔藓等自养生物和细菌、微小真菌等异养生物构成并被誉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师,对于沙地和荒漠碳、氮、磷等养分的固定以及土壤酶活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调节土壤表层的水文过程(降水入渗、地表径流、蒸发等过程),进而影响地上植被种子萌发、幼苗存活及生长过程。BSCs的分类,一般依据BSCs中的优势物种和演替方向,可将结皮依次分为藻类结皮、地衣结皮及苔藓结皮3类;其形成、发育和结构、功能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干扰的影响,但关于BSCs的监测和管理研究甚少。本文结合比值植被指数(Simple Ratio Index)和归一化色素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方法,旨在对BSCs的形态类群进行科学监测,同时结合BSCs的恢复演替程度,重点阐述不同利用方式和强度下,生物结皮演替及其生态功能对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期探索可行的管理措施,为认识干旱半干旱区地表过程,促进退化生态系统修复进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师 水文过程 监测和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5
作者 卢明珠 吕宪国 +1 位作者 管强 武海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09-1225,共17页
土壤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源和汇。蚯蚓是土壤物质循环的重要参与者,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CO2、N2O和CH4等温室气体的产生和释放。蚯蚓呼吸产生的CO2,是土壤呼吸的重要组成部分;蚯蚓自身肠道、分泌液、消化物和排泄物等微环境促进反硝化... 土壤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源和汇。蚯蚓是土壤物质循环的重要参与者,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CO2、N2O和CH4等温室气体的产生和释放。蚯蚓呼吸产生的CO2,是土壤呼吸的重要组成部分;蚯蚓自身肠道、分泌液、消化物和排泄物等微环境促进反硝化过程释放N2O。蚯蚓还通过取食、掘穴、排泄等活动,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组成和活性及其他土壤动物的组成,影响地上植物生长,调节土壤分解、矿化、硝化、反硝化和甲烷生成及氧化等生态过程,间接影响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蚯蚓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但目前研究仍以室内培养和单因子环境条件的模拟为主,缺少野外原位实验和多环境因子的交互实验研究。长期监测和同位素示踪技术,是深入探讨蚯蚓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机制的重要手段。温室气体类型上,CO2和N2O是研究热点,CH4研究比较罕见。未来研究,应重视不同生态类群蚯蚓与土壤理化特征、微生物组成、其他类群土壤动物和地上植物间的交互作用,加强机制研究,并关注土壤污染环境下蚯蚓功能性状的变化;综合评价蚯蚓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碳氮固定的影响,科学评估蚯蚓活动对土壤碳氮释放的促进或减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生态系统工程师 N2O CH4 土壤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海岸潮滩蟹类生物扰动行为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陈雪 贺强 +3 位作者 辛沛 龚政 周曾 张长宽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3-122,共10页
河口海岸潮滩是具有较高生物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蟹类作为一种典型的生态系统工程师,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可影响整个潮滩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循环。蟹类的分布与盐度、淹水时长、湿度、温度、底质等非生物因子有关,也与植... 河口海岸潮滩是具有较高生物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蟹类作为一种典型的生态系统工程师,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可影响整个潮滩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循环。蟹类的分布与盐度、淹水时长、湿度、温度、底质等非生物因子有关,也与植被、捕食作用、种内种间竞争等生物因子和人类活动有关。蟹类挖掘洞穴,形成了优先排水通道,增加了土壤蒸发速率,改变了孔隙水循环以及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而可影响潮滩泥沙稳定性以及微地貌形态,甚至会影响中长期潮滩地貌演变。目前,蟹类对于沉积物稳定性、泥沙输运规律、微地貌演变的影响依然有待深入研究,有必要开展中长期现场观测和试验、多因子驱动下系统演变数值模拟以及综合分析,推动相关研究从定性向定量层面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扰动 泥沙输运 动力地貌 蟹类 生态系统工程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福田红树林弧边招潮蟹的行为习性观察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向洪勇 李昆 +2 位作者 杨海军 萨依拉姆姑丽·阿布杜木萨 张振兴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5期68-77,共10页
弧边招潮蟹(Uca arcuata)是红树林的生态系统工程师,然而我国对弧边招潮蟹的研究相对薄弱。为了研究弧边招潮蟹的行为习性,作者于2013年7—9月在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借助望远镜观察了弧边招潮蟹的11种行为。结果表明:弧边招潮蟹... 弧边招潮蟹(Uca arcuata)是红树林的生态系统工程师,然而我国对弧边招潮蟹的研究相对薄弱。为了研究弧边招潮蟹的行为习性,作者于2013年7—9月在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借助望远镜观察了弧边招潮蟹的11种行为。结果表明:弧边招潮蟹主要栖息于潮沟两侧的林缘生境,和大多数招潮蟹一样,弧边招潮蟹的大部分时间(69%)用于觅食(进食+边走边食),其次是站立(11%),用于求偶的时间最少(0.23%)。弧边招潮蟹的繁殖期有延长的现象,观察到的交配时间比以往的研究要短。除记录的11种行为之外,还观察到弧边招潮蟹的探洞、边走边食边挥舞大螯、“投降”等行为,表明弧边招潮蟹的行为较复杂。弧边招潮蟹的短距离迁移能力较强,单次迁移距离可达30 m以上。生境、性别、时间等因素对弧边招潮蟹的行为影响较大,手性和潮汐的影响较小。污染较严重的生境中弧边招潮蟹用于觅食和洞穴行为的时间均显著减少,导致其生物扰动作用减弱,从而不利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本文丰富了弧边招潮蟹的研究,对全面、深入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及红树林的管理和保护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招潮蟹 行为 红树林 生态系统工程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岛生境中华穿山甲洞穴共栖物种群落及其典型行为特征
8
作者 侯方晖 沈君瀚 +5 位作者 华彦 黄万和 章雅倩 温瑞宸 黄铭 孙松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5期32-42,共11页
提升海岛生境质量,维持海岛物种多样性是当前生物保护的重点。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洞穴能增加生境资源异质性,并被多物种共用,促进区域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恢复。为探究中华穿山甲洞穴在海岛生境的关键生态作用,利用红外相机... 提升海岛生境质量,维持海岛物种多样性是当前生物保护的重点。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洞穴能增加生境资源异质性,并被多物种共用,促进区域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恢复。为探究中华穿山甲洞穴在海岛生境的关键生态作用,利用红外相机在广东省内伶仃与南澳海岛对洞穴进行持续监测,记录了洞穴利用物种、数量、时间及行为,确定共栖物种群落组成,并采用差异性检验与广义加性模型分析了其洞穴利用模式。结果表明,共记录到32种动物,其中24种动物对洞穴利用强度大于0,属于洞穴共栖物种;共栖兽类的洞穴利用强度显著高于鸟类(P=0.038);共栖物种的最大体质量正向显著影响其洞穴利用强度(P=0.013);海岛生境中,鸟类和兽类利用洞穴的月节律重叠系数高(>0.8),日节律重叠系数低(<0.6),鸟类主要在白天利用洞穴,兽类则在夜间;中华穿山甲洞穴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猕猴Macaca mulatta重要的休息点与交流场,同时也是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等肉食动物的主要觅食场所。因此,加强以中华穿山甲为代表的穴居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有利于维持岛屿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居动物 生态系统工程师 洞穴共用 资源驱动 红外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