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路建设干扰下的生态系统变化及其机理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杰 崔保山 +1 位作者 董世魁 朱建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1-36,共6页
在总结公路建设直接和间接生态干扰作用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组分入手,论述了公路建设干扰下非生物组分(土壤、地形、气候等),个体、种群、群落等层次的生物组分、生态系统整体特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生态变化内容;分析了公路建设干扰... 在总结公路建设直接和间接生态干扰作用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组分入手,论述了公路建设干扰下非生物组分(土壤、地形、气候等),个体、种群、群落等层次的生物组分、生态系统整体特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生态变化内容;分析了公路建设干扰下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和植被类型的改变趋势,并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两方面构建了公路建设干扰下生态系统变化的表征指标体系;对公路建设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变化机理进行了分析,指出公路建设促成了土壤、地形等非生物组分和各层次生物组分的变化,从而改变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征,使得其演替方向和植被类型发生了更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变化 机理 生态干扰 公路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沽湖生态系统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10
2
作者 马赫 石龙宇 付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507-3516,共10页
运用遥感影像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采用生态系统信息分类提取方法和景观指数方法对1990年至2015年泸沽湖风景区生态系统构成与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析引起各类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力因素,为泸沽湖风景区进一步生态与环境规划... 运用遥感影像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采用生态系统信息分类提取方法和景观指数方法对1990年至2015年泸沽湖风景区生态系统构成与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析引起各类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力因素,为泸沽湖风景区进一步生态与环境规划提供科学和理论依据。25年间,泸沽湖风景区内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地、水域和人居环境等五类生态系统,1990年至2005年,主要表现为农田、森林、草地3个生态系统之间相互转化;2005年至2015年,主要表现为森林、草地、水域生态系统整体流向农田、人居环境系统。总体上泸沽湖景观破碎化与复杂程度呈下降趋势,连通性和整体性逐渐增强,但各生态系统类型之间比例差异增大。农田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政策导向;森林与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人类活动;水域生态系统变化主要驱动因素是湿地造林与人类活动入侵;人居环境系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类用地需求的增涨。针对泸沽湖生态系统变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变化 景观指数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格局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史娜娜 肖能文 +3 位作者 王琦 韩煜 冯瑾 全占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79-1789,共11页
为了分析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驱动力,采用生态系统年变化率、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研究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格局特征,并分析城镇化、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驱动力的贡献.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以林地、农田和草... 为了分析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驱动力,采用生态系统年变化率、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研究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格局特征,并分析城镇化、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驱动力的贡献.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以林地、农田和草地为主,三者共占92.63%;上、中游以林地为主;下游城镇化率最高,分布着全区60.47%的城镇用地、39.85%的湿地和28.62%的农田.②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年变化以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为代表,快速城镇化特征显著;贵州省、江西省、云南省林地和草地的年变化较显著.③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生境破碎化和景观多样性指数均上升.④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均表现为建设用地增幅最大,农田减幅最多.⑤快速城镇化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的首要驱动力,贡献率为65.49%,表现出“下游为重心,向中上游蔓延”的特征,下游贡献率为77.51%,但上游在2010—2015年的扩张速率远超过中游和下游;生态保护与恢复政策为第二大驱动力,贡献率为17.64%,上游贡献为25.90%.研究显示,保障长江经济带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要优化国土空间结构、控制开发强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变化 动态度 驱动力 贡献率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丽娜 唐明方 +3 位作者 付晓 李爽 吴迪 吴钢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3-180,共8页
乌梁素海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北方生态屏障,其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运用回归分析对土壤保持、碳储量、产水量、食物供给与水质净化在2000—2010年、2010—2018年、2000—2018年的服务变化和空间变化格局... 乌梁素海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北方生态屏障,其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运用回归分析对土壤保持、碳储量、产水量、食物供给与水质净化在2000—2010年、2010—2018年、2000—2018年的服务变化和空间变化格局进行分析,在流域尺度上探讨降水、气温、坡度、植被覆盖度等因素对各项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土壤保持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坡度、植被覆盖度和森林、草地、耕地面积,碳储量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第三产业产值和各类用地面积,产水量最大的影响因素是降水、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食物供给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第一产业产值、耕地面积和人口密度;耕地面积、第一产业产值和人口密度对水质净化影响较大。通过识别研究区的主导驱动因素和驱动机制,有助于掌控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规律,优化生态管理对策,为生态保护政策的可持续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梁素海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变化 驱动因素 流域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承载力演变分析 被引量:31
5
作者 张杰 李清泉 +3 位作者 吴祥茵 张晨晨 王敬哲 邬国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8375-8386,共12页
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承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是优化大湾区生态系统管理、提升生态质量的重要依据。当前针对大湾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承载力相结合的系统分析仍较少。系统研究了快速城... 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承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是优化大湾区生态系统管理、提升生态质量的重要依据。当前针对大湾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承载力相结合的系统分析仍较少。系统研究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承载力变化。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分析粤港澳大湾区199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及特征,采用当量法评估大湾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于生态足迹法评估大湾区的生态承载力变化。结果表明:1990—2015年大湾区内建设用地增加,耕地、林地、湿地及未利用地面积逐渐减少;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耕地、林地、水域及未利用地等的转化。伴随着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大湾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90年的6385.09亿元减少到2015年6183.89亿元,减少了3.15%。大湾区的生态承载力总体稳定,但由于消耗增加,整体呈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达3.09 hm^(2)。未来大湾区土地利用规划中,需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合理调整土地结构,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时空交互特征及其驱动力:以海南岛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白婷婷 徐栋 武少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961-5973,共13页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以及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海南岛1980~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究了近40a海南岛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及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在时间维度上对人类活动与自然要素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以及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海南岛1980~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究了近40a海南岛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及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在时间维度上对人类活动与自然要素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近40a,海南岛超过95%区域的土地类型未发生变化,但海南岛建设用地增长比例却达到63.41%,且主要以“占耕占林”式进行扩张;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最高,四种生态系统服务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这与城市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下降存在显著的关系(P<0.001);海南岛生态系统服务存在明显的海拔、气候的梯度效应,且所有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呈现出协同的关系;海南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降低的主导因素是快速的城市扩张.其次,海南岛的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主要驱动因素是降雨、土壤水分、实际蒸散发、最高气温以及最低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变化 驱动分析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簇)权衡/协同及对地形起伏度的响应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锦琳 游巍斌 +1 位作者 蔡新瑜 何东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892-4903,共12页
地形起伏度(RDLS)通过影响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和功能而作用于生态系统服务,揭示二者间的作用关系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认知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地形起伏度模型、InVEST模型、K-mean聚类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ESCI)及权衡协同... 地形起伏度(RDLS)通过影响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和功能而作用于生态系统服务,揭示二者间的作用关系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认知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地形起伏度模型、InVEST模型、K-mean聚类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ESCI)及权衡协同度指数(ESTD)等方法,探究2009—2016年武夷山国家公园武夷山九曲溪流域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簇及其权衡/协同关系对地形起伏度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①2009—2016年生物多样性维持、固碳、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服务及其增益面积均随着RDLS等级的升高而增加。②生态脆弱型服务簇聚集在RDLS较低地方,生态调节型服务簇则聚集在RDLS较高区域,而生态保育型服务簇无明显分布规律。2009—2016年,RDLS较低和较高区域分别有19%、18%的生态保育型服务簇转变为生态脆弱型服务簇和生态调节型服务簇。③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对RDLS的响应模式有两种模式,即以二级或四级RDLS为峰值的倒U型曲线(固碳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的权衡关系,固碳与水源涵养的协同关系)和以二级、四级RDLS为拐点的N型曲线(水质净化与固碳、水源涵养的协同关系,水质净化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的权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簇 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 InVEST模型 权衡与协同 九曲溪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的典型区生态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马广文 何立环 +4 位作者 李宝林 董贵华 刘海江 孙聪 王业耀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5-193,共9页
利用1985、2000、2013年遥感影像提取的土地覆盖数据,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动态度计算、转移矩阵等,分析1985—2013年我国典型地区各类型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生态系统相互转化时空变化特征等,揭示1985—2013年生态环境格... 利用1985、2000、2013年遥感影像提取的土地覆盖数据,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动态度计算、转移矩阵等,分析1985—2013年我国典型地区各类型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生态系统相互转化时空变化特征等,揭示1985—2013年生态环境格局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一级分类生态系统综合变化率,赣江、闽江、白龙江和岷江上游流域分别为4.7%、3.9%、3.3%和1.7%,生态系统变化强度1985—2000年较缓,2000—2013年更剧烈。1985—2013年典型区生态系统的主要转化方向具有持续性和双向性特征,岷江、白龙江和赣江上游流域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效果明显,出现较高比例的耕地转为森林和草地;面积占67.4%生态系统类型变化与耕地生态系统和人工表面生态系统变化有关;生态系统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生态变化主要表现为沿主要河流谷地的线状延伸,主要城镇居民点附近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较为突出,人类活动是典型地区生态系统类型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典型区尤其是敏感区应加大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减少人类经济活动,降低洪水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概率和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格局 生态系统综合变化 类型相互转化强度 类型变化方向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工作的探讨
9
作者 李建弟 《花卉》 2024年第6期172-174,共3页
为做好新时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工作,以明光镇2023年冬春季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案例分析为例,探讨了新时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工作的策略。首先对新时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工作背景进行介绍并分析发生原因,然后提出相关的策略,最后... 为做好新时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工作,以明光镇2023年冬春季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案例分析为例,探讨了新时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工作的策略。首先对新时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工作背景进行介绍并分析发生原因,然后提出相关的策略,最后以实例进行分析,并提出未来计划与建议,以期为此类林业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 监测工作 防治策略 生态系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acts of land-use change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Changsha,China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云国 曾晓霞 +4 位作者 徐立 田大伦 曾光明 胡新将 唐寅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2期420-428,共9页
Changsha,a typical city in central China,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to assess the variation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on the basis of land-use change. The analysis not only included the whole city but also the u... Changsha,a typical city in central China,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to assess the variation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on the basis of land-use change. The analysis not only included the whole city but also the urban district where the landscape changed more rapidly in the center of the city. Two LANDSAT TM data sets in 1986 and 2000 and land use data of five urban districts from 1995 to 2005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changes in the size of six land use categories. Meanwhile,previously published value coefficients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changes in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delivered by each land categor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ot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angsha declines from $1 009.28 million per year in 1986 to $938.11 million per year in 2000. This decline is largely attributable to the increase of construction land,and the conversion from woodland and water body to cropland to keep the crop production. In the five districts,there is $6.19 million decline i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between 1995 and 2005. Yuelu District has the highest unit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while Yuhua District has the lowest one. This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greater conversion from cropland and grassland to woodland and water body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Yuelu Distric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crease rate of construction land should be controlled rigorously and the area of woodland and water body should be increased or at least retained in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use change urban expansion city scale district scale central China Changsh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